風成地貌是乾旱地區的主要地貌類型,其中沙漠屬於「風積地貌」

2020-12-08 地理沙龍號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面貌,相對於地形而言,地貌通常是一個地區更為具體、更為顯著的地形特徵呈現。地形相對籠統,而地貌則更注意細節,更有區域特色,地形和地貌通常會結合使用,一個區域地貌的形成,通常是在內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常見的地貌類型包括喀斯特地貌、黃土地貌、雅丹地貌、丹霞地貌、峽灣地貌、風蝕地貌、風積地貌等等。

從外力作用的的分類來看,我們可以把地貌分為流水地貌、風成地貌、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等四大類。這些地貌的都分布在特定的區域,一般來說在氣候溼潤的地區,流水作用會佔主導,多形成「流水地貌」;而在氣候相對乾旱的地區,風力作用會佔主導,多形成「風成地貌」。以我國為例,東部季風區降水較為豐富,流水地貌廣布,而我國的西北內陸地區,深居內陸,氣候乾旱,降水稀少,風成地貌廣布。

風力作用既可以表現為侵蝕性,也可以表現為沉積性,當風速快的時候,多表現為侵蝕性,形成的地貌可以稱為「風蝕地貌」;當風速慢的時候,多表現為沉積性,形成的地貌可以稱為「風積地貌」。雅丹地貌是最為典型的「風蝕地貌」,由於強勁風力的不斷吹蝕,風攜帶的砂石不斷地擊打巖石表面,不斷地侵蝕巖石,最終形成風蝕蘑菇、風蝕城堡、風蝕窪地等景觀,位於新疆準噶爾盆地西北部的魔鬼城,就是典型的雅丹地貌。

塔克拉瑪幹沙漠

而完全被沙子覆蓋,植被稀疏的沙漠地區,比如我國塔裡木盆地中的塔克拉瑪幹沙漠,是我國最大的沙漠,總面積達33萬平方千米,由於風力作用,搬運了大量的沙子到達這裡並沉積下來,有些沙子一邊搬運一邊沉積,形成了移動沙丘,總體而言沙漠是由於風力沉積作用而形成的,所以形成的地貌可以稱為「風積地貌」。塔克拉瑪幹沙漠是世界上第二大移動沙漠,沙丘在風力作用下,形成新月形的沙丘,沙丘的緩坡通常朝向當地盛行風吹來的方向。在我國北疆地區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是我國最大的半固定和固定沙漠,這裡一般是固定沙丘,不怎麼移動,當然,其形成也是風力沉積形成的。

雅丹地貌

相關焦點

  • 沙漠裡那些隨風移動的沙丘,形成的地貌叫什麼地貌?
    地球表面的形態變化,主要是受到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力作用的能量來自地球的內部,主要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地震等;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是來自地球外部的太陽輻射能,主要的表現形式包括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和固結成巖作用。
  • 地貌知識點整理(4)
    (三)風積作用當風力減弱或風沙流遇阻,風中挾帶的沙粒沉降於地面,這種現象就是風積作用。二    風沙地貌 (記住名稱,概念不用背)(一)風蝕地貌1.風稜石與石窩  戈壁礫石迎風面長期風蝕後被磨光磨平後在瞬時大風中發生滾動,新的迎風面再次磨光磨平,兩個或多個迎風面間就形成風稜,即形成風稜石。
  • 16種地貌——地貌大全(精品收藏)
    主要分布在碳酸鹽巖出露地區,面積約91~130萬平方千米。其中以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所佔的面積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區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區也有分布。 5、風積地貌wind-deposition landform 風力堆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在乾旱與半乾旱氣候及風沙來源豐富的條件下,經風力搬運作用後堆積形成的。
  • 雅丹地貌——魔鬼城
    因風蝕作用而形成的地貌稱之為風蝕地貌。我國的風蝕地貌主要分布區在青海柴達木盆地的西北部,南疆和田、羅布泊,東疆的哈密、吐魯番,北疆克拉瑪依附近地區。雅丹地貌是指古河湖在乾旱、大風環境下形成的一種風蝕地貌。維吾爾語「雅丹」意思為陡峭的土丘,因新疆孔雀河下遊塔裡木盆地羅布泊附近的雅丹地區發育得最為典型而命名。
  • 這幾種常見的地貌類型,我被震撼到了
    這幾種常見的地貌類型,我被震撼到了世界之大,我們總想在旅途中發現更美的風景。但你知道,有些地方,無需文化深淵,無需名勝古蹟,就自帶一種魅力嗎?下面,我們一起看下那些奇特而又美麗的地貌類型吧。丹霞地貌研究、恢復紅色盆地的古地理環境的最佳地區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部及西南部,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其中中國分布最廣。1928年,馮景蘭等在粵北仁化縣發現丹霞山,將此地地貌取名為丹霞地貌,並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紅色砂礫巖層命名為丹霞層,此後又有多人對其概念進行闡述。
  • 吉林省地形地貌
    東部山地分為長白山中山低山區和低山丘陵區,中西部平原分為中部臺地平原區和西部草甸、湖泊、溼地、沙地區。地貌類型種類主要由火山地貌、侵蝕剝蝕地貌、衝洪積地貌和衝積平原地貌構成。主要山脈有大黑山、張廣才嶺、吉林哈達嶺、老嶺、牡丹嶺等。主要平原以松遼分水嶺為界,以北為松嫩平原,以南為遼河平原。吉林省地貌形成的外應力以冰川、流水、風和其他氣候氣象因素的作用為主。
  • 河流地貌與其它地貌
    河流作用是地球表面最經常、最活躍的地貌作用,它貫穿於河流地貌的全過程。無論什麼樣的河流均有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並形成形態各異的地貌類型。河流一般可分為上遊、中遊與下遊3 個部分。由上遊向下遊侵蝕能力減弱,堆積作用逐漸增強。河流根據平面形態、河型動態和分布區域的不同,有不同的類型。
  • 常見的16種地貌總結一覽<收藏
    在乾旱與半乾旱氣候及風沙來源豐富的條件下,經風力搬運作用後堆積形成的。 風積地貌的物源多來自於古河流衝積物;現代河流衝積物;衝積-湖積物;洪積-衝積物;冰水堆積物;基巖風化後的殘積 - 坡積物。影響風積地貌發育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含沙氣流結構、風運動的方向和含沙量的多少。
  • 我國16種地貌知識大總結
    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面積大。 主要分布在碳酸鹽巖出露地區,面積約91~130萬平方千米 。 其中以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所佔的面積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區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區也有分布。
  • 地理風水知識~16種地貌大全
    其中以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所佔的面積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區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區也有分布。在乾旱與半乾旱氣候及風沙來源豐富的條件下,經風力搬運作用後堆積形成的。 風積地貌的物源多來自於古河流衝積物;現代河流衝積物;衝積-湖積物;洪積-衝積物;冰水堆積物;基巖風化後的殘積 - 坡積物。影響風積地貌發育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含沙氣流結構、風運動的方向和含沙量的多少。
  • 【公基常識小考點】中國的地貌
    黃土是第四紀時期形成的陸相淡黃色粉砂質土狀堆積物。(二) 成因黃土地貌是黃土堆積過程中遭受強烈侵蝕的產物。風是黃土堆積的主要動力, 侵蝕以流水作用為主。黃土塬、梁、峁等地貌類型主要由堆積作用形成;各種溝谷則是強烈侵蝕的結果。黃土區的侵蝕有古代和現代之分。
  • 地貌知識點整理(1)
    知識點1、地貌的定義概念:地貌或稱地形,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內外動力相互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種多樣的外貌或形態。
  • 公共基礎知識:特殊地貌
    主要分布:喀斯特地貌在中國分布最廣,其集中分布於雲貴高原和四川的西南部。桂林山水、雲南石林、四川九寨溝、貴州黃果樹等,都是中國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區。在世界其他地區主分布于波黑迪納拉山區、俄羅斯烏拉爾山區等。三、風蝕地貌風蝕地貌是風和風沙流對土壤表面物質及基巖進行的吹蝕和磨蝕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形態。其中,雅丹地貌是最典型的風蝕性地貌。
  • 科學網—我國學者開展類火星風沙地貌研究
    研究人員將在確定中國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地區的沙漠中的類似火星風沙地貌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其形態學特徵,分析其發育環境。在風沙運動的一般原理和極端環境風沙運動規律的基礎上,闡明類似火星風沙地貌的形成過程。基於沙漠沉積學原理,恢復類似火星風沙地貌的演變過程。為認識火星風成環境提供依據,形成中國行星風沙科學研究團隊,參與國際研究。
  • 我國地形地貌複雜多樣,我國有哪些主要的地形單元和地貌類型?
    我國是一個地形地貌十分複雜多樣的國家,我國擁有幾乎所有的地形類型,平原、丘陵、高原、盆地和山地等地形類型在我國都有大面積的分布。我國主要地形單元從地形角度來看,我國的「地形特徵」可以描述為「我國地形類型複雜多樣,以山地、高原地形為主,山區(丘陵、山地以及崎嶇的高原)面積廣大,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
  • 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
    (1)約塞米蒂國家公園,由第四紀冰期的冰川作用形成的花崗巖「浮雕」等冰川地貌引人入勝。試敘述花崗巖「浮雕」地貌的形成過程。(2)簡述加利福尼亞一帶是震級高、破壞性強的大地震「潛伏」地區的原因。(3)美國有龐大的綜合運輸系統,其中鐵路仍佔有重要地位。
  • 冰川地貌
    ( 28 分)瓦罕走廊位於阿富汗東北部、阿姆河上遊,東西走向,北依帕米爾高原南緣,南傍興都庫什山脈東段,東接我國新疆,如同一根長長的手指,深深嵌入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和巴控克什米爾相交的地區;而指尖部分,則是一段與中國相接的狹小邊界,「絲綢之路」為她增添了不少歷史風採,玄奘取經也曾從此經過。
  • 2015年巖土工程師基礎知識輔導:流水地貌及其堆積物
    流水地貌及其堆積物  流水地貌及其堆積物是陸地上分布最為廣泛的地貌類型和第四紀沉積類型。流水地貌及其堆積物的研究,對於水工建築、道路橋梁建設、農田基本建設、水土保持及滅害防治、河運航道、地下水賦存條件以及砂礦地質等方面都具有最普遍而廣闊的意義。
  • 黃土地貌的主要教學內容有哪些?
    原創 盧達晨 中學地理教學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黃土地貌的主要教學內容有哪些?答:1 黃土地貌概述□黃土地貌的概念及其分布:黃土地貌是指黃土地區經流水長期侵蝕和切割而形成的地貌,廣泛分布在中緯度的半乾旱地帶,以我國的黃土高原最為典型。世界及我國黃土地貌分布圖。
  • 大自然贈與人類的瑰寶:不同類型的雅丹地貌?當地處於什麼氣候?
    乾旱和大風天氣成為了這個區域的標誌。這樣的氣候條件為敦煌雅丹地貌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平均每周都有的大風天氣加劇了雅丹地貌的形成。在風力作用的衝刷和侵蝕下,土丘中的縫隙慢慢變寬,形成形態各異的石柱。這種類型的雅丹地貌通常位於降水量較少的平原地區,對於水的接觸可能性較小,是在常年的風力作用下形成的,在這樣的地形中,風的方向也決定了地貌的走向。第二種是由於水的作用力。一般位於湖泊附近較為容易出現這種類型的雅丹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