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的形態變化,主要是受到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力作用的能量來自地球的內部,主要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地震等;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是來自地球外部的太陽輻射能,主要的表現形式包括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和固結成巖作用。外力作用的作用者主要包括流水和風力,也就是說流水作用和風力作用是最為常見的兩種外力作用。
我們所見到的任何地區的地表形態,都是在內外力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但是在一定的時間內會表現為內力作用佔主導,或者外力作用佔主導,比如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主要是內力作用佔主導,而像沙漠裡的沙丘的形成主要是外力作用佔主導。在外力作用中,一個地區在流水作用和風力作用之中也有所側重,一般來說,在氣候溼潤地區外力作用多側重「流水作用」,而在氣候乾旱地區外力作用多側重「風力作用」。
由於沙漠多形成在氣候乾旱地區,所以沙漠裡沙丘的形成原因主要是「風力作用」的結果,我們可以把由於風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類型統稱為「風成地貌」。當然,風力作用可以分為「風力侵蝕」作用和「風力沉積」作用,由此而形成的地貌也可以分為「風蝕地貌」和「風積地貌」兩大類,沙漠中的沙丘屬於「風積地貌」。
風積地貌一般就是指沙漠裡面的「沙丘」,沙丘有流動沙丘、固定沙丘和半固定沙丘的分類,比如在我國新疆的南疆地區,分布著塔克拉瑪幹沙漠,其中分布有大量的流動沙丘,一般來說流動沙丘在盛行風的作用下,會形成新月形沙丘。而在新疆的北疆地區,分布著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是我國最大的固定和半固定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