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點9、 風沙地貌與黃土地貌
一 風沙作用
風對地表細粒物質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風蝕作用
風蝕作用包括吹蝕與磨蝕兩方面。風吹過地面,由於風壓力與氣流紊動而引起沙粒吹揚,這種作用稱為吹蝕。
(二)搬運作用
搬運的形式有三種:懸移、躍移和表層蠕動。
(三)風積作用
當風力減弱或風沙流遇阻,風中挾帶的沙粒沉降於地面,這種現象就是風積作用。
二 風沙地貌 (記住名稱,概念不用背)
(一)風蝕地貌
1.風稜石與石窩 戈壁礫石迎風面長期風蝕後被磨光磨平後在瞬時大風中發生滾動,新的迎風面再次磨光磨平,兩個或多個迎風面間就形成風稜,即形成風稜石。石窩是一種直徑20cm至1~2m,深10~15cm上下至1m的圓形或橢圓形小洞或凹坑,通常出現於迎風崖壁上,密集時猶如蜂窩,由風沙旋磨巖石裂隙而成。
2.風蝕柱與風蝕蘑菇 風長期吹蝕垂直與水平裂隙均較發育的裸露基巖,形成孤立的風蝕柱,進一步磨蝕其基部則形成風蝕蘑菇。
3.風蝕窪地與風蝕盆地 風吹蝕地面鬆散物質後形成的直徑10~100m,深1米,平面呈圓形或馬蹄形的窪地,稱為風蝕窪地。風蝕盆地的規模比風蝕窪地大的多。風蝕窪地與盆地深度低於地下水位時,地下水可流出地面聚積成湖,稱為風蝕湖。
4.風蝕殘丘與雅丹地貌 風蝕谷間的殘留高地或孤立丘崗就是風蝕殘丘。形態與風蝕殘丘近似但由蝕餘鬆散土狀堆積物,如河湖相地層形成的一類特殊風蝕殘丘,則稱雅丹地貌。
(二)風積地貌
1.沙丘及其形態特徵 沙丘的分類:橫向沙丘、縱向沙丘和多風向形成的沙丘。
(1)橫向沙丘:走向與合成起沙風向垂直或交角不小於60o,主要包括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鏈和複合新月形沙丘鏈三類。
(2)縱向沙丘:是指走向與起沙風合成風向平行或夾角小於30o的沙丘,通常稱為沙壟。巨大沙壟體上疊置較小的沙壟,則形成複合縱向沙壟。
(3)多風向形成的沙丘:包括金字塔形沙丘、蜂窩狀沙丘、格狀沙丘、星狀沙丘、反向沙丘等。如下圖所示:
2.沙丘的移動 據研究,單位時間內沙丘移動距離為: D=Q/rH(Q 為單位時間通過單位寬度的沙量;H 為沙丘高度;r 為沙的容量。)
我國沙丘年平均移動速度多在5~10m間,小部分或超過10m。
三、 黃土與黃土地貌
(一)黃土
1.定義:黃土主要是第四紀風力搬運堆積的土狀物質,多分布於乾旱半乾旱區。
2.分布:全球黃土覆蓋面積達1000×104km2,我國的覆蓋面積有38×104km2。最厚的黃土在甘肅中部,超過400m。
3.性質:黃土顏色灰黃、棕黃或棕紅。粒級以粉沙為主,粘粒及細紗較少。礦物成分以石英、長石和碳酸鹽類礦物為主,並易含溶鹽及粘土礦物。有原生黃土和次生黃土之分。
(二)黃土地貌
流水作用、重力作用、潛蝕和風蝕均為黃土地貌的外動力,流水作用居首位。
1.黃土溝谷地貌 按形態特徵可分為細溝、淺溝、切溝、衝溝與河溝幾種。
2.黃土溝間地地貌 典型溝間地地貌有塬、梁、峁。
所有黃土溝間地地貌都易形成陷穴、崩塌和滑坡。
知識點10、海岸與海底地貌(海岸地貌沒有其他的那麼愛考啦)
(一)海蝕地貌
變形波浪及其形成的拍岸浪對海岸進行撞擊、衝刷,波浪挾帶的碎屑物質的研磨,以及海水對海岸帶基巖的溶蝕,統稱為海蝕作用。主要海蝕地貌類型有:海蝕穴、海蝕崖、海蝕拱橋與海蝕柱、海蝕臺。
(二)海積地貌
海濱沉積物堆積下來形成各種各樣的海積地貌。主要類型有:
1.橫向移動為主的海積地貌 波浪加上重力的作用,使岸坡上部物質不斷向岸移動,岸坡下部物質不斷向海移動,形成上下兩條侵蝕帶。兩侵蝕帶之間唯一過渡帶。沉積物在每次波浪周期運動中,向岸運動距離,結果沉積物不發生位移,這一帶就稱為中立帶。
中立帶不斷向下和向上擴大,最後使岸坡發育成為一條凹形曲線。該曲線上每一點的物質在每次波浪運動中,前進速度與回返速度的差值,正好為重力所抵消,結果只在原地作來回運動。當海岸剖面稱為上述曲線時,即為平衡剖面。
海浪還可以對沉積物發生分選作用。大小混雜的碎屑物質在波浪分選作用下,粗粒物質上移,細粒物質下移。沉積物經過分選,形成由粗粒物質構成的濱岸堤和細粒物質構成的水下堆積臺。
物質橫向移動還可形成水下堤和離岸堤。
2.縱向為主的海積地貌瀉港式海岸可發生分段泥沙流。
(1)凹形海岸在轉折處堆積形成海灘。
(2)凸形海灘在轉折處形成伸入海中的沙嘴。若岸外有島嶼或者岬角,則可形成連島沙壩,使島嶼變成半島。這樣島嶼稱為陸連島。
3.粉砂淤質海岸可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漲潮時淹沒、落潮時露出的部分,稱為泥灘,表面分布有漲落潮衝刷成的潮溝網。上部位於平
均高潮面以上,只有特大高潮才淹沒,多年生長鹽生植物,稱為草灘。海積地貌可以歸納為四大類:
A.毗岸地貌如海灘(包括泥灘);
B.接岸地貌如各種沙嘴等;
C.封岸地貌如攔灣壩,連島壩等;
D.離岸地貌如離岸壩等。
二 海岸的分類
通常把海岸分為巖岸和砂岸。
(一)巖岸(山地海岸)
1.海水淹沒與海岸直交的谷地,稱為裡亞式海岸;
2.海水淹沒與海岸平行的谷地,稱為達爾馬提亞式海岸;
3.海水淹沒山地古冰川U形谷,形成峽灣海岸;
4.斷層海岸,這種海岸斷層分布,岸線平直;
5.海水淹沒海岸的巖溶山地形成巖溶海岸。
(二)砂岸
砂岸大部分屬平原海岸,可分為:
1.三角洲海岸,分布於河流入海三角洲沿岸;
2.淤泥堆積平原海岸;
3.瀉湖岸,沿岸有瀉湖分布;
4.海水淹沒平原河口,形成溺谷海岸(江灣海岸);
5.溺谷經潮流和波浪的強烈衝刷擴展成喇叭形,成為三角灣海岸。
此外,低緯度海區還有珊瑚礁海岸和紅樹林泥灘海岸。
三 海底地貌與海底沉積
(一)海底地貌
海底的靠近大陸、並作為大陸與大洋盆地之間過渡地帶的區域稱為大陸邊緣。在構造上,大陸邊緣是大陸的組成部分。大陸邊緣主要包括大陸架、大陸坡和大陸隆。
1.大陸架 2.大陸坡 3.大陸隆 4.邊緣海溝 5. 弧後盆地 6.深海平原 7.大洋隆起 8.大洋中脊
(二)海底沉積物
1.近海沉積 近海沉積主要是大陸架上的沉積。近海區沉積的機械沉積、化學沉積和生物沉積較重要。
2.遠海沉積 深海區面積雖廣,但是沉積物不多。
總結
地貌即地表形態,由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積成巖形成。
流水地貌
形成主要外力形式:流水
侵蝕作用: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寬,使坡面破碎,形成溝壑縱橫的地表形態
堆積作用:形成三角洲、衝積平原
喀斯特地貌
形成主要外力形式:流水
侵蝕作用:地表形成石芽、石林、溶蝕盆地、落水洞、峰林、孤峰。地下形成溶洞和地下河等
堆積作用:溶洞內常形成鐘乳石、石筍、石柱等
海岸地貌
形成主要外力形式:海浪
侵蝕作用:形成海蝕崖,海蝕洞和海蝕柱
堆積作用:形成沙灘、沙洲、沙堤等
風成地貌
形成主要外力形式:風力
侵蝕作用:形成風蝕窪地、風蝕柱、風蝕蘑菇
堆積作用:形成沙漠、黃土等
黃土地貌
形成主要外力形式:風力、流水
堆積作用:風力的堆積作用,形成黃土高原
侵蝕作用:流水的侵蝕作用,形成塬、墚、峁等
黃土地貌
※黃土地貌是由風力、流水共同作用形成的。
※區分黃土地貌中的-塬、墚、峁
塬:範圍較廣、頂部平坦的殘留黃土高原面
墚:長條形的黃土高地
峁:孤立的黃土丘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成因:石灰巖是一種可溶性巖石,流水對石灰巖的侵蝕破壞和重溶再造形成
※喀斯特地貌發育需要:緻密石灰巖+大降水量+循環暢通的地下水
※地表喀斯特地貌:石芽、石林、溶蝕盆地、落水洞、峰林、孤峰。
※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和地下河。
風成地貌
在一堆紅紅藍藍的圖裡,要搞的清哪是雅丹,哪是丹霞。
※雅丹由風力侵蝕產生,位於內陸區域,屬於風成地貌
※丹霞由流水侵蝕產生,位於廣東區域,屬於流水地貌
海岸地貌
※海蝕地貌受流水侵蝕形成海蝕崖比海積地貌更適合建大型港口。
※峽谷形成原因:上遊下蝕。曲流形成原因:中遊側蝕。河口三角洲、衝積扇形成原因:下遊堆積。
分清題目問的到底是地貌還是地形有一個小技巧。題中給到真實照片,基本是判斷地貌。給到等高線,基本是判斷地形。
國內地貌
喀斯特地貌——我國西南地區(雲南貴州廣西區域)
風成地貌——西北內陸(離海洋較遠地區)
黃土地貌——黃土高原(山西陝西區域)
流水地貌——黃河、長江(記得上遊侵蝕-中遊搬運-下遊堆積)
海岸地貌——一條分界線(杭州灣以北(除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為海積,杭州灣以南、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為海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