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類巖石的形成及特點
類型
形成
特點
常見巖石
巖
漿
巖
侵入巖
地下巖漿在內力作用下,侵入地殼上部,冷卻凝固而形成巖石
礦物結晶顆粒較大
花崗巖
噴出巖
地下巖漿在內力作用下,沿地殼薄弱地帶噴出地表冷凝而形成巖石
礦物結晶顆粒細小,有的有流紋和氣孔
玄武巖、
流紋巖、
安山巖
沉積巖
地表巖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壞,形成碎屑物質,被搬運到低處沉積、固結而形成巖石
層理構造、含有化石
礫巖、砂巖、石灰巖、頁巖
變質巖
巖石受地殼運動、巖漿活動等影響,在一定溫度、壓力條件下,使原來成分、結構發生改變而形成新巖石
片理構造
片麻巖、大理巖、板 巖、石英巖
(1)巖漿巖地層形成順序
應先判定是侵入巖還是噴出巖
①如果是侵入巖,則其與其他地層的關係是侵入與被侵入的關係,則被侵入的地層應先於侵入地層存在。
②如果是噴出巖,則判斷時應分析其起點和終點,該噴出巖應晚於起點和終點之間的地層。
(2)沉積巖地層形成順序
一般地,我們按照沉積規律: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先形成的在下,晚形成的在上。
(3)變質巖地層形成順序
先觀察變質巖地層的存在位置,分析產生變質的原因,一般地,變質巖所需求的高溫、高壓條件往往是巖漿活動中提供的。故變質巖地層應晚於相應巖漿巖形成。
外力作用:
1.能量來源:主要是太陽輻射能。
2.表現形式及作用
表現
因素
作用
結果
風化
作用
溫度、水、生物
使巖石發生崩解、破碎;為其他外力作用創造條件
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
趨於平緩
侵蝕作用
水、冰川、空氣等
對地表巖石及其風化產物進行破壞;常使被侵蝕掉的物質離開原地,並在原地形成侵蝕地貌
搬運作用
風、流水、冰川等
移動風化或侵蝕的產物;為堆積地貌的發育輸送大量物質
堆積作用
外力減弱或遇到障礙物
被搬運的物質堆積下來
[師說技法]——————————————————
(一)圖解外力作用之間的關係
風化作用使地表巖石由堅硬變得鬆動、破碎、易被侵蝕,形成散落的碎屑,在搬運過程中不斷發生堆積,結果使下層的碎屑物質被壓緊、固結形成新的巖石。新的巖石出露地表後再次發生上述過程,如圖所示:
(二)外力作用的影響因素
1.氣候因素
主要從氣溫和降水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1)乾旱、半乾旱地區以風力作用為主,多風力侵蝕地貌及風力堆積地貌。
(2)溼潤、半溼潤地區以流水作用為主,多流水侵蝕地貌及流水堆積地貌。
(3)高山和高緯地區多以冰川侵蝕作用和冰川堆積作用為主。高山上部多以侵蝕作用為主,山下多堆積冰磧丘陵及形成冰磧湖等。溫差主要影響物理風化。
(4)濱海地區同時受河流和海浪雙重影響。
2.地質地貌因素
主要分析基巖和地形地勢方面的影響:
(1)石灰巖地區:巖石微溶於水,故外力作用主要表現為流水的溶蝕和沉積作用,如喀斯特地貌。
(2)地勢較高地區:往往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作用。
(3)地勢較低地區:往往表現為沉積和固結成巖作用。
(4)地勢差異大的地區:往往表現為流水的侵蝕作用。
(5)沿海地區:多海浪作用,常見海蝕柱、海蝕崖等海灣侵蝕地貌和沙灘等海浪堆積地貌。
3.生物因素
主要分析植被覆蓋率高低,覆蓋率高者生物風化顯著。
(三)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間分布規律及相應的地貌表現
1.不同區域的主導性外力作用不同
(1)乾旱、半乾旱地區以風力作用為主,多風力侵蝕地貌和風力堆積地貌。
(2)溼潤、半溼潤地區流水作用顯著,多流水侵蝕地貌和流水堆積地貌。
(3)高山地區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鬥、「U」型谷、冰磧丘陵等地貌。
(4)沿海地區多海浪作用,常見海蝕柱、海蝕崖和沙灘等地貌。
2.同一種外力作用在不同區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1)流水作用:主要表現為上遊侵蝕,中遊搬運,下遊沉積。因此,上遊多為高山峽谷,中遊河道變寬,下遊為衝積平原、三角洲、衝積島等(如下圖所示)。
3.圖解河流地貌分布規律
1.常見地貌景觀圖的形成作用
地質作用
景觀
內力作用
火山、大斷崖等
外力作用
侵蝕地貌
高山峽谷、瀑布、石林、溶洞、風蝕蘑菇、角峰、「U」型谷、海蝕柱等
堆積地貌
衝積扇、河漫灘、三角洲、沙丘等
2.景觀圖的判讀步驟
第一步:判讀景觀圖表示的地貌類型
(1)根據地貌所在地區進行判斷,如材料或圖名中提及該地貌位於新疆地區,那麼該地貌極有可能為風力作用形成的侵蝕或堆積地貌。
(2)根據地貌形態判斷,如地貌顯示為扇形,應為衝積扇。
第二步:分析地貌的形成過程
(1)根據地貌形態明確形成該地貌的主要地質作用是外力還是內力作用。一般情況下,地表形態變化大的地貌類型以內力作用為主,地表形態變化小的地貌類型以外力作用為主。例如,形成高山地貌的地質作用以內力作用為主,形成風蝕蘑菇的地質作用以外力作用為主。
(2)觀察景觀的特殊之處,分析發生過的地質作用。例如,景觀造型奇特或有巖石碎屑說明發生過風化或侵蝕作用,有層狀形態說明發生過沉積作用。
(3)根據地貌所在地區的氣候等特徵判斷具體的外力作用類型。例如,同樣發生了侵蝕作用,乾旱地區以風力侵蝕為主,溼潤地區以流水侵蝕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