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標解讀】巖石圈的物質循環

2021-01-19 愛上新課標地理課

Ⅰ-1.2運用示意圖,說明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

1.主要概念

巖漿巖是指巖漿順著某些地殼軟弱地帶或地殼裂隙運移和聚集,侵入地殼或噴出地表,最後冷凝形成巖石。巖漿的發生、運移、聚集、變化及冷凝成巖的全部過程,稱為巖漿作用。巖漿作用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巖漿上升到一定位置,由於上覆巖層的外壓力大於巖漿的內壓力,迫使巖漿停留在地殼之中冷凝而結晶,被稱為侵入作用,形成侵入巖;另一種是巖漿衝破上覆巖層噴出地表,這種活動被稱為噴出作用或火山活動,噴出地表的巖漿在地表冷凝而成的巖石,稱噴出巖。

沉積巖是指成層堆積的鬆散沉積物固結而成的巖石。在地殼發展演化過程中,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溫常壓下,任何生成巖遭受各種外力作用的剝蝕破壞,然後把破壞產物在原地或經搬運沉積下來,再經過複雜的成巖作用而形成沉積巖。

變質巖是指由變質作用形成的巖石。無論什麼巖石,當其所處的環境跟當初巖石形成時的環境有了變化,巖石的成分、結構和構造等往往也要隨之變化,以便使巖石和環境之間達到新的平衡關係,這種變化總稱為變質作用。變質作用在一定溫度、壓力等條件下進行。

巖石圈的物質循環是指在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這三大類巖石之間,因地質條件發生變化,會相互轉換,任何一類巖石都可以變為另外一類巖石。在地球內部壓力的作用下,巖漿巖沿著巖石圈的薄弱地帶侵入巖石圈上部或噴出地表,冷卻凝固形成巖漿巖。裸露地表的巖漿巖在風吹、雨打、日曬,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漸崩解成為礫石、沙子和泥土。這些碎屑物質被風、流水燈搬運後沉積下來,經過固結成巖作用,形成沉積巖。同時,這些已經生成的巖石,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發生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巖,巖石在巖石圈深處或巖石圈以下發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為新的巖漿。巖漿在一定條件下再次侵入或噴出地表,形成新的巖漿巖,並與其他巖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如此,周而復始,巖石的物質處於不斷的循環轉化之中,形成了巖石圈的物質循環。

2.解讀

本條要求關注的對象是自然環境的組成要素——巖石,要求的重點落在巖石圈的物質循環,目的是以物質循環運動的觀點看待巖石的形成和演變。

要說明巖石圈物質的循環過程,首先要了解巖石圈的物質——巖石的分類,即巖石分為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其次要了解每一類巖石是怎樣形成的,這需涉及各種地質作用,但一般不

必深入講述三大類巖石的成因。再者,理解三大類巖石——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之間,以及其與巖漿間的相互轉化。這是本條要求的重點。最後,從「過程」來看,需要把握轉化的起點、終點,以及先後順序,並由此過程形成「循環」的認識。

根據本條要求,學生要能運用「示意圖」來說明。關於這一點,可以有兩個層次的要求,一是會閱讀和理解已有的「巖石圈物質循環圖」,二是學生自己能夠繪製簡單的示意圖,說明地殼物質的循環過程。邊繪圖邊說明巖石圈的物質循環,是理解這一內容的最好辦法。

雖然本條要求對巖石的具體知識未進行過多的要求,但是,當教師從人地關係主線出發,介紹巖石的形成和轉化時,可以適當介紹人類對巖石的開發和利用。巖石是由礦物組成的,人類大規模利用的礦產資源都來源於礦物,因此,還可根據條件適當拓展介紹礦物、礦產等內容。

相關焦點

  • 巖石圈的物質循環(高一地理)易錯點在這兒!
    1,易錯分析看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學生做題最容易出錯的原因是因為示意圖和書本上的圖不一樣,是書本上圖的變形,所以,做題要有兩個明白:一是概念明白,二是圖形明白。其實,圖形就是概念的圖形化。2,實戰演練巖石圈的物質循環。從巖漿到形成各類巖石又到新巖漿的產生過程。書上常見的示意圖如下圖所示,中間沒有標出「沉積物」但是,考試時候,圖中添加了沉積物這個環節,如下圖,很多同學就懵了:哪來的沉積物?沉積物這個環節打亂了思維。那沉積物是怎麼回事呢?
  • 鬼才地理老師教你思維導圖,高一地理必修巖石圈的物質循環解
    高一地理必修《巖石圈的物質循環》內容由最直觀、形象的地貌導入。第一步,觀地貌,明白地貌有哪些類型?這些地貌對人類活動有什麼影響。第二步,探查是什麼力量形成這些地貌景觀的,分為內因和外因兩種。第三步,探查內因和外因分別是如何影響地貌。人教版地理重在以山地地貌和河流地貌兩種為典型代表講解。
  • 【解讀】小學科學課標:首次定義中國版STEM,落地難度大
    【解讀】小學科學課標:首次定義中國版STEM,落地難度大 作者:東瓜 發布時間: 2017-02-17 07:35
  • 高考英語試題解讀:材料選取契合新課標理念
    慢新聞邀請了全國優秀中小學外語教師、重慶外國語學校英語教師陶偉對今年的英語試卷進行解讀。總體來說,今年高考英語試題既注重對基礎知識和關鍵能力的考查,又關注考生的綜合素養和學科素養。陶偉表示,2018高考英語試卷(全國卷II)切實貫徹了「立德樹人」的基本要求,很好體現了高考 「服務選才」 的選拔功能和「引導教學」的導向功能,同時體現了新課標理念。
  • 教師資格考試高中物理新課標政策解讀
    中公講師楊冀蒙為各位考生帶來教師資格考試高中物理新課標政策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一、高中物理課程的課程性質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學學習領域的一門基礎課程,是在九年義務教育物理學科學習之後的更深層次的深化和探究,主要是為了進一步的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觀,鍛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動手能力。
  • ...改造巖石圈對青藏高原東南向深部弱物質流阻擋作用的大地電磁證據
    李鑫等-EPSL:峨眉山古地幔柱改造巖石圈對青藏高原東南向深部弱物質流阻擋作用的大地電磁證據作為物質向外逃逸的主要出口,夾持於四川盆地和東喜馬拉雅構造結之間的青藏高原東南緣地區既是檢驗和理解陸內巖石圈變形機制的理想「窗口」,也是探索高原側向生長過程、研究高原與鄰區相互作用的關鍵地區(圖1)。
  • EPSL:峨眉山古地幔柱改造巖石圈對青藏高原東南向深部弱物質流阻擋...
    李鑫等-EPSL:峨眉山古地幔柱改造巖石圈對青藏高原東南向深部弱物質流阻擋作用的大地電磁證據作為物質向外逃逸的主要出口,夾持於四川盆地和東喜馬拉雅構造結之間的青藏高原東南緣地區既是檢驗和理解陸內巖石圈變形機制的理想「窗口」,也是探索高原側向生長過程、研究高原與鄰區相互作用的關鍵地區(圖1)。
  • 熱化學巖石圈分異與克拉通地幔起源
    熱化學巖石圈分異與克拉通地幔起源(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報(李言):克拉通記錄了大陸巖石圈形成的早期歷史,但它們是如何成為地球上巖石圈最持久的部分仍不得而知。研究人員提出了大量熔融耗盡克拉通巖石圈地幔(CLM)的形成及其演化為穩定克拉通的機制。數值模型顯示,在一個伸展的巖石圈之下,一個炎熱的早期地球地幔在減壓作用下發生了大範圍的熔化,熔化的過程中,在深處留下了大量耗盡的地幔。脫水、硬化的地幔阻止進一步的變形,迫使應變遷移和冷卻,從而將耗盡的地幔同化到巖石圈中。
  • Nature:克拉通巖石圈地幔的成因模型
    古老的克拉通巖石圈地幔是在地球演化的早期階段經過殼幔分異事件之後形成的,它們是原始地幔(主要由易熔的二輝橄欖巖組成)經過高程度的部分熔融,大量玄武質熔體被抽取之後殘餘的難熔組分(以難熔的方輝橄欖巖為主),因此,古老的克拉通巖石圈地幔具有明顯富Mg、貧Fe、高度難熔的組成特徵。
  • 解讀|小學科學課標:首次定義中國版 STEM,落地難度大
    課程內容包括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這四個方向,分18個概念組成75個學習內容。在課程目標上,分為總目標與學段目標,依四大課程內容做了分段落敘述。在對科學課的宏觀把控上,此次課標展現出四個不同點。
  • 大師談 | 深入巖石圈研究 探索地球內部運動
    火山和海嘯災害的預測,人類利用地球資源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對地球巖石圈的深入探究,那麼到底什麼是巖石圈?為什麼地球巖石圈的研究如此重要?地球是一個橢圓形球體,從地球表面向地心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由於地殼和上地幔頂部都是由巖石組成,地球科學家把它們統稱為巖石圈。中國科學院院士滕吉文介紹,地球內部物質屬性和結構非常複雜,巖石圈研究主要是研究地球最上層這一圈的領域,巖石圈幾乎承載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全部能源和礦產資源的供給。
  • EPSL:峨眉山古地幔柱改造巖石圈對青藏高原東南向深部弱物質流阻擋作用的大地電磁證據
    李鑫等-EPSL:峨眉山古地幔柱改造巖石圈對青藏高原東南向深部弱物質流阻擋作用的大地電磁證據作為物質向外逃逸的主要出口,夾持於四川盆地和東喜馬拉雅構造結之間的青藏高原東南緣地區既是檢驗和理解陸內巖石圈變形機制的理想「窗口」,也是探索高原側向生長過程、研究高原與鄰區相互作用的關鍵地區(圖1)。
  • 中國巖石圈時空演化框架建立—新聞—科學網
    、地球物理場及地球化學場的基本特點,劃分了中國巖石圈構造單元,初步建立了中國巖石圈的時空演化框架;這一研究成果大幅提高了我國巖石圈的研究水平,將在地質工作規劃、資源勘查及地質環境、地質災害評價上得到廣泛應用,並為三維地質填圖及深部探測計劃奠定了基礎。
  • 中國巖石圈時空演化框架建立-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2月7日電 記者胡其峰7日從中國地質科學院獲悉,由中科院院士李廷棟等主持的「中國巖石圈三維結構」研究獲得重大突破,科學家系統總結和論述了全國及重點區段巖石圈結構構造及其演化、地球物理場及地球化學場的基本特點,劃分了中國巖石圈構造單元,初步建立了中國巖石圈的時空演化框架;這一研究成果大幅提高了我國巖石圈的研究水平
  • 《地理提高》地殼和巖石圈的區別和聯繫
    由巖石組成,其巖石的密度在3.0克/立方釐米左右,而整個地球平均密度是5.52克/立方釐米,可見組成地殼的物質是比較輕的。但地殼又是巖石圈的組成部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詳細內容,一起來看看吧!地殼和巖石圈的區別和聯繫為了說明地殼和巖石圈的關係和區別,分別對其厚度、成分、結構等特徵加以分析。地殼在全球的厚度和成分極不相同,結構也不一樣。就厚度看,大陸地殼較厚,平均為33千米,高山地區厚度更大。
  • 地殼和巖石圈都是由巖石組成的,都是固體地球表層的一層硬殼...
    地殼和巖石圈都是由巖石組成的,都是固體地球表層的一層硬殼,為什麼還要把兩者區分開? 原創 盧達晨 中學地理教學問答 答: 先看一下地殼和巖石圈的關係。可以這樣說,地殼包含在巖石圈之中。
  • 專家評析2020南京中考化學試題:依據課標教材 彰顯學科特色
    葉菁認為,2020年南京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化學試卷保持延續性,依據課標、緊扣教材、考點穩定,注重對化學基礎知識和核心內容的考查;以能源、資源、環境保護、生產生活等社會熱點問題為背景素材,重視對學生化學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評價,彰顯了化學學科特色。學生對試卷內容比較熟悉,易於上手答題。
  •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在生態系統中,有各種各樣的循環,其中碳循環最為重要。因為碳是構成生命有機體的重要元素。其中碳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中的循環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進行。實際上,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斷進行著,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無機環境的循環,過程這就是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在物質循環過程中無機環境中的物質可以被生物群落反覆利用,能量流動則不同能量在流經生態系統各營養級時,是逐級遞減的,而且是單向流動,而不是循環流動。
  •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教案
    二、教學重難點【重點】分析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難點】正確認識物質循環的概念。三、教學過程(一)設置疑問,激趣導入教師提問:地球在形成的幾十億年當中,除了偶然墜落到地球上的隕石外,地球得不到更多的物質輸入。然而億萬年來生態系統內的物質沒有被生命活動耗盡,這是為什麼呢?
  • 巖石圈和軟流圈間沒有熔融層,軟流圈有一定硬度,它們則是耦合的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關於巖石圈和軟流圈的知識。巖石圈和軟流圈間沒有熔融層,軟流圈有一定硬度,它們則是耦合的。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地球內部的動力學特徵或活動性通過「內動力作用,即大地的構造作用、巖漿作用和變質作用等反映到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