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1.2運用示意圖,說明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
1.主要概念
巖漿巖是指巖漿順著某些地殼軟弱地帶或地殼裂隙運移和聚集,侵入地殼或噴出地表,最後冷凝形成巖石。巖漿的發生、運移、聚集、變化及冷凝成巖的全部過程,稱為巖漿作用。巖漿作用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巖漿上升到一定位置,由於上覆巖層的外壓力大於巖漿的內壓力,迫使巖漿停留在地殼之中冷凝而結晶,被稱為侵入作用,形成侵入巖;另一種是巖漿衝破上覆巖層噴出地表,這種活動被稱為噴出作用或火山活動,噴出地表的巖漿在地表冷凝而成的巖石,稱噴出巖。
沉積巖是指成層堆積的鬆散沉積物固結而成的巖石。在地殼發展演化過程中,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溫常壓下,任何生成巖遭受各種外力作用的剝蝕破壞,然後把破壞產物在原地或經搬運沉積下來,再經過複雜的成巖作用而形成沉積巖。
變質巖是指由變質作用形成的巖石。無論什麼巖石,當其所處的環境跟當初巖石形成時的環境有了變化,巖石的成分、結構和構造等往往也要隨之變化,以便使巖石和環境之間達到新的平衡關係,這種變化總稱為變質作用。變質作用在一定溫度、壓力等條件下進行。
巖石圈的物質循環是指在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這三大類巖石之間,因地質條件發生變化,會相互轉換,任何一類巖石都可以變為另外一類巖石。在地球內部壓力的作用下,巖漿巖沿著巖石圈的薄弱地帶侵入巖石圈上部或噴出地表,冷卻凝固形成巖漿巖。裸露地表的巖漿巖在風吹、雨打、日曬,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漸崩解成為礫石、沙子和泥土。這些碎屑物質被風、流水燈搬運後沉積下來,經過固結成巖作用,形成沉積巖。同時,這些已經生成的巖石,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發生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巖,巖石在巖石圈深處或巖石圈以下發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為新的巖漿。巖漿在一定條件下再次侵入或噴出地表,形成新的巖漿巖,並與其他巖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如此,周而復始,巖石的物質處於不斷的循環轉化之中,形成了巖石圈的物質循環。
2.解讀
本條要求關注的對象是自然環境的組成要素——巖石,要求的重點落在巖石圈的物質循環,目的是以物質循環運動的觀點看待巖石的形成和演變。
要說明巖石圈物質的循環過程,首先要了解巖石圈的物質——巖石的分類,即巖石分為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其次要了解每一類巖石是怎樣形成的,這需涉及各種地質作用,但一般不
必深入講述三大類巖石的成因。再者,理解三大類巖石——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之間,以及其與巖漿間的相互轉化。這是本條要求的重點。最後,從「過程」來看,需要把握轉化的起點、終點,以及先後順序,並由此過程形成「循環」的認識。
根據本條要求,學生要能運用「示意圖」來說明。關於這一點,可以有兩個層次的要求,一是會閱讀和理解已有的「巖石圈物質循環圖」,二是學生自己能夠繪製簡單的示意圖,說明地殼物質的循環過程。邊繪圖邊說明巖石圈的物質循環,是理解這一內容的最好辦法。
雖然本條要求對巖石的具體知識未進行過多的要求,但是,當教師從人地關係主線出發,介紹巖石的形成和轉化時,可以適當介紹人類對巖石的開發和利用。巖石是由礦物組成的,人類大規模利用的礦產資源都來源於礦物,因此,還可根據條件適當拓展介紹礦物、礦產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