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沂蒙72崮為代表的「崮」這種地理形態,近日被地質地貌專家們認定為一種新的地貌類型。因為山東臨沂市蒙陰縣岱崮鎮的「崮」最有代表性,專家們將這種新地貌命名為「岱崮地貌」。
岱崮地貌的科學意義與開發價值評審會8月21日在蒙陰縣召開。北京大學教授崔之久、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楊逸疇等7位權威地質地貌專家組成評審委員會,委員會一致通過評議,把「崮」這種地貌正式命名為「岱崮地貌」。「岱崮地貌」成為我國繼「丹霞地貌」、「張家界地貌」、「嶂石巖地貌」、「喀斯特地貌」之後的新的巖石地貌類型。
據了解,「崮」主要分布在蒙陰、沂水、沂源等魯中南山區,較為知名的有上百座,有「沂蒙72崮」之說,形成了美麗的沂蒙「崮」群。在臨沂市蒙陰縣岱崮鎮就分布了30餘個「崮」,數量多,造型美,分布密集,在我國造型地貌中首屈一指,在世界造型地貌上也十分罕見。
蒙陰縣岱崮鎮是我國「岱崮地貌」分布最集中的核心區域,也是中國「岱崮地貌」核心風景區。「岱崮地貌」蘊藏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具有觀光、休閒、度假和科學研究等多種功能。「岱崮地貌」是經億萬年地質演化而形成的地質構造和巖石,屬於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
目前,蒙陰縣岱崮鎮已經制定了詳細的保護和開發規劃,打造具有獨特風情的中國「崮」鄉遊,把「岱崮地貌」風景群作為特色旅遊目的地進行培育,同時與紅色旅遊、革命教育實現有機結合,形成「一崮、一桃、一文化」的整合。
相關連結
「岱崮地貌」是沂蒙山區特有的一種地貌景觀,過去在地貌學上稱之為「方山」,人們通常叫做「崮」。「崮」的頂部平展開闊,峰巔周圍峭壁如削,峭壁下面坡度由陡到緩,遠處觀望,像是戴著平頂帽子的山頭。「崮」的成因主要是古生代寒武紀灰巖經受了強烈的地殼切割和抬升運動,地殼切割和抬升運動區經過浸蝕、溶蝕、重力崩塌和風化等多重動力作用,形成了現在外表呈圓形、山頂平展、周圍峭壁如削、峭壁以下陡坡逐漸由陡到緩的崮,多呈駝、帽、桌和雞冠等形態。
來源: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