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幾千年歷史的臨沂,有著眾多的旅遊風景和地質奇觀,尤其是岱崮地貌,絕美的景色,一直吸引著眾多的人前來觀看。
「岱崮地貌」是繼「丹霞地貌」、「張家界地貌」、「嶂石巖地貌」、「卡斯特地貌」之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確認的中國第五大造型地貌。
在山東省蒙陰縣岱崮鎮的分布最為集中,成為中國獨有的「崮鄉」奇觀,具有極高的地質研究和旅遊觀光價值。
岱崮地貌風景區地處沂蒙山腹地—山東省蒙陰縣笊籬坪村,是沂蒙老區主要根據地之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著名的兩次南北岱崮、大崮保衛戰就發生在這裡。
良好的生態和文化內涵,使岱崮地貌擁有了優越的旅遊資源,現已規劃的開發建設面積25平方公裡。
截至目前,上山下鄉旅遊度假村、中心廣場、實彈射擊、飛碟打靶、拓展運動基地、田園公社、人民公社、將軍樹、神佛崮、崮上草原等景點及旅遊配套服務設施已經對外開放,可同時容納1000餐飲、住宿、會議,80個家庭進行季節性養生活動。
地質奇觀、紅色文化以及純天然原生態景色賦予了岱崮地貌風景區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和人文內涵。這裡群崮環繞、山清水秀、風景秀麗。
這裡崮型獨特、一步一景、風光壯美;這裡古木古蹟、歷史悠久,文化人文資源富集,是休閒觀光、地質研究、紅色教育、尋幽探秘、攝影寫生、養生休閒、拓展訓練的最佳去處。
「崮」主要分布在蒙陰、沂水、沂源等魯中南山區,較為知名的有上百座,有「沂蒙72崮,岱崮36崮」之說,形成了美麗的沂蒙「崮」群。
數量多,造型美,分布密集,在我國造型地貌中首屈一指,在世界造型地貌上也十分罕見。龍鬚崮、抱犢崮、吳王崮、孟良崮、紀王崮、南北岱崮、板崮、臥龍崮和唐王崮等是典型崮群。
揭秘岱崮地貌形成原因
據專家介紹,在距今5億~6億年的寒武紀時代,沂蒙山區還沉浸在汪洋大海之中,海底有一個個突起的山地。
風吹雨打,河流擺動等外力作用無時不在侵蝕著山地,經過千萬年之後,逐漸降低成平原。當平原再遇地殼抬升時,再次被抬起,形成平頂的山地,從而進入新一輪的侵蝕循環。
「崮」就是新一輪侵蝕循環的殘留物。這種奇特山勢形成於距今約5億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紀淺海相沉積,結束於距今約6700萬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紀喜馬拉雅山運動。
它們經受了強烈的地殼切割和抬升運動,經過漫長年代的浸蝕、溶蝕、重力崩塌和風化等多重地質作用形成。平坦崮頂就是平頂山地的遺存,崮頂高度可以代表古平原的抬升高度,隱含了地殼抬升運動的重要信息。
由於發育階段的差異,崮的形態也會高矮不等、形態不一、硬度不同。高低雖有不同,但主要集中在海拔400米~600米之間;而分布的聚集度不同,堅硬層的厚度等也不同。
岱崮鎮地區以寒武紀的厚層石灰巖為頂蓋,而有名的孟良崮卻是由堅硬的花崗巖組成頂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