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詩仙李白雲遊青海,在雪山腳下書寫了「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裡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的偉大詩篇,將青海山河的景色藝術般刻畫。千年後,一批有志青年搭乘西行列車,主動奔赴雪域,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北部,伴著連綿雪山,譜寫屬於他們的瑰麗詩篇。
2019年9月,中建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中標青海國際會展中心項目(以下簡稱青海會展)。本工程是國內高原地區體量最大的國際會展中心,是公司在青藏高原地區中標的首個項目。面對陌生的環境及極端惡劣的天氣狀況,如何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這是每一名管理者需要面對的。這批年輕科工「拓荒者」,他們用最多的汗水和最短的時間,讓每一個來到這裡的人,都能深切地感受到了他們對待問題的態度和身上的那股韌勁。
「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追求更高」
項目地處2600米海拔的高原區,冰封、低氣壓、強日光、高輻射、多暴雪好似家常便飯,常年在平原地區生活的人一下子來到高原會出現頭疼、心慌、噁心等不適反應。「我們員工一下子來到這麼高的地方,能夠正常走路、坐著、正常運動已經很不錯了」項目員工說。零下20度的超低溫天氣對他們的說是另外一重挑戰,冬季沒有暖氣,住宿、辦公只能靠電採暖,在開著暖氣的辦公室,頭天沒喝完的水,竟然結了冰。在施工現場,大家把最厚的衣服裹在身上,呼出的哈氣在安全帽簷上結了冰。
項目每年有效施工工期只有8個多月,項目管理人員只能在有限的工期內合理安排施工時間,達到施工時間最大化的目的。項目經理彪鵬堅持至少每天旁站6小時以上,風裡來雪裡去狠抓施工效率,被同事們戲稱為「不會累的彪哥」;新員工章餘,從開工至今,每天巡場步數2萬餘步,沒休過一天假,沒回過一次家,「有了項目安全,家才是安穩的」,章餘用自己的行動保衛著整個工程的「平安」,保衛著所有青海人的「家」。青海省總工會一位領導曾發出感慨:「凡是來到這裡施工的人,個個都是英雄!」條件苦,環境差,愈發凸顯項目團隊精神的可貴。
「鐵軍」就要當高原標杆
敦煌大劇院、絲路國際會議中心、西安奧體中心……青海這個項目團隊的每一位成員,各個都有打硬仗的經歷。面對政府和公司領導密切關注、親切關懷的重大工程,中建科工人深知,這些不僅是一次次效益的施工,更是一次次高品質的建設,既要有進度要求,更要有質量標準。
為確保高品質履約,項目注重黨建引領,在施工現場隨處可見「黨員先鋒崗」、「青年突擊隊」的旗幟飄揚,每每走進施工一線,都能真切感受到黨的組織領導和黨員的示範作用。項目黨員佔比46%,現場黨員同志帶頭,廣泛開展不同形式的農民工黨員責任區主題實踐活動,黨旗團旗樹起來,黨徽團徽戴起來,青年員工衝鋒在前。高效施工、安全履約,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體現了共產黨員的初心和本色。
在「黨團組織樹標杆,品質履約當標杆」的思想指引下,管理人員更有奮戰工地一線的動力與決心,志願為西寧市建設城市新地標而不懈努力。
不斷學習,有一種氛圍在身邊
有空的時候,項目部會組織大家湊在一起看《紅船啟航》、《我和我的祖國》之類的視頻,看完節目後,大伙兒的士氣和團隊意識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西寧的生活相對單調,總得有點苦中作樂的心態。」技術員李文博很喜歡這種感覺。項目部一直在保持一種努力學習的氛圍。人手一本的《一個人的藏地》和《任正非轉》更是時時刻刻放在每位員工的案上、床頭,這樣的讀書學習效果很明顯,項目同事笑談:「質檢員石飛飛空了就讀這兩本書,在擴展視野的同時還堅定了奮鬥的決心,最近,他寫了一篇入黨申請書交給了黨支部呢。」
在這樣一種學習氛圍的薰陶中,不少入職兩年左右的年輕人也逐漸成熟。實際施工中,很多「學生娃」以前學到的知識顯得很不夠用。為了幫助新來的人更快成長,項目部特意為他們開辦了現場課堂,老員工帶新員工針對現場問題進行講解,於是,不知道在多少個日子裡,儘管白天已經累了一天,到了空閒時間,大家還是願意靜下心來認真梳理知識體系,項目年輕人在互相幫扶的氛圍下,增加了自己的知識儲備,更增進了那份師徒情誼。看著年輕人一點點成熟起來,這些經歷過高原風雪「老師們」很是欣慰。
巍巍雪山連綿,道不盡科工青年躬耕高原的故事!
滾滾江水流淌,講不完鋼構鐵軍品質履約的事跡!
今天的青海會展項目,還在按照施工節點高品質履約。中建科工人紮根青海,在廣袤的雪域高原上,發揚「老西寧精神」,克服高原反應帶來的不適,用真心鑄就精品工程;他們注重品牌建設,用青春及熱血,譜寫了一曲奮戰之歌。
責編:張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