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是青藏高原上的「鐵軍」

2020-12-05 人民資訊

千年前,詩仙李白雲遊青海,在雪山腳下書寫了「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裡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的偉大詩篇,將青海山河的景色藝術般刻畫。千年後,一批有志青年搭乘西行列車,主動奔赴雪域,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北部,伴著連綿雪山,譜寫屬於他們的瑰麗詩篇。

2019年9月,中建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中標青海國際會展中心項目(以下簡稱青海會展)。本工程是國內高原地區體量最大的國際會展中心,是公司在青藏高原地區中標的首個項目。面對陌生的環境及極端惡劣的天氣狀況,如何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這是每一名管理者需要面對的。這批年輕科工「拓荒者」,他們用最多的汗水和最短的時間,讓每一個來到這裡的人,都能深切地感受到了他們對待問題的態度和身上的那股韌勁。

「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追求更高」

項目地處2600米海拔的高原區,冰封、低氣壓、強日光、高輻射、多暴雪好似家常便飯,常年在平原地區生活的人一下子來到高原會出現頭疼、心慌、噁心等不適反應。「我們員工一下子來到這麼高的地方,能夠正常走路、坐著、正常運動已經很不錯了」項目員工說。零下20度的超低溫天氣對他們的說是另外一重挑戰,冬季沒有暖氣,住宿、辦公只能靠電採暖,在開著暖氣的辦公室,頭天沒喝完的水,竟然結了冰。在施工現場,大家把最厚的衣服裹在身上,呼出的哈氣在安全帽簷上結了冰。

項目每年有效施工工期只有8個多月,項目管理人員只能在有限的工期內合理安排施工時間,達到施工時間最大化的目的。項目經理彪鵬堅持至少每天旁站6小時以上,風裡來雪裡去狠抓施工效率,被同事們戲稱為「不會累的彪哥」;新員工章餘,從開工至今,每天巡場步數2萬餘步,沒休過一天假,沒回過一次家,「有了項目安全,家才是安穩的」,章餘用自己的行動保衛著整個工程的「平安」,保衛著所有青海人的「家」。青海省總工會一位領導曾發出感慨:「凡是來到這裡施工的人,個個都是英雄!」條件苦,環境差,愈發凸顯項目團隊精神的可貴。

「鐵軍」就要當高原標杆

敦煌大劇院、絲路國際會議中心、西安奧體中心……青海這個項目團隊的每一位成員,各個都有打硬仗的經歷。面對政府和公司領導密切關注、親切關懷的重大工程,中建科工人深知,這些不僅是一次次效益的施工,更是一次次高品質的建設,既要有進度要求,更要有質量標準。

為確保高品質履約,項目注重黨建引領,在施工現場隨處可見「黨員先鋒崗」、「青年突擊隊」的旗幟飄揚,每每走進施工一線,都能真切感受到黨的組織領導和黨員的示範作用。項目黨員佔比46%,現場黨員同志帶頭,廣泛開展不同形式的農民工黨員責任區主題實踐活動,黨旗團旗樹起來,黨徽團徽戴起來,青年員工衝鋒在前。高效施工、安全履約,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體現了共產黨員的初心和本色。

在「黨團組織樹標杆,品質履約當標杆」的思想指引下,管理人員更有奮戰工地一線的動力與決心,志願為西寧市建設城市新地標而不懈努力。

不斷學習,有一種氛圍在身邊

有空的時候,項目部會組織大家湊在一起看《紅船啟航》、《我和我的祖國》之類的視頻,看完節目後,大伙兒的士氣和團隊意識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西寧的生活相對單調,總得有點苦中作樂的心態。」技術員李文博很喜歡這種感覺。項目部一直在保持一種努力學習的氛圍。人手一本的《一個人的藏地》和《任正非轉》更是時時刻刻放在每位員工的案上、床頭,這樣的讀書學習效果很明顯,項目同事笑談:「質檢員石飛飛空了就讀這兩本書,在擴展視野的同時還堅定了奮鬥的決心,最近,他寫了一篇入黨申請書交給了黨支部呢。」

在這樣一種學習氛圍的薰陶中,不少入職兩年左右的年輕人也逐漸成熟。實際施工中,很多「學生娃」以前學到的知識顯得很不夠用。為了幫助新來的人更快成長,項目部特意為他們開辦了現場課堂,老員工帶新員工針對現場問題進行講解,於是,不知道在多少個日子裡,儘管白天已經累了一天,到了空閒時間,大家還是願意靜下心來認真梳理知識體系,項目年輕人在互相幫扶的氛圍下,增加了自己的知識儲備,更增進了那份師徒情誼。看著年輕人一點點成熟起來,這些經歷過高原風雪「老師們」很是欣慰。

巍巍雪山連綿,道不盡科工青年躬耕高原的故事!

滾滾江水流淌,講不完鋼構鐵軍品質履約的事跡!

今天的青海會展項目,還在按照施工節點高品質履約。中建科工人紮根青海,在廣袤的雪域高原上,發揚「老西寧精神」,克服高原反應帶來的不適,用真心鑄就精品工程;他們注重品牌建設,用青春及熱血,譜寫了一曲奮戰之歌。

責編:張陽

相關焦點

  • 高原特高壓上的「電網鐵軍」:為電網建設加速度
    中新網西寧10月9日電 題:高原特高壓上的「電網鐵軍」:為電網建設加速度作者 李江寧 郝瑾陽 孫禹晨夜色籠罩著青豫特高壓海南±800千伏換流站項目部內,電氣C包項目經理吳建平伏案而坐,翻閱著手中厚厚的資料,再次核對檢查明日抗爆板的安裝準備工作。
  •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在這裡,你可以進入中科院科學觀測站,親身體驗科學家的科學觀測日常工作和生活;你可以有機會進入色季拉山國家森林公園、波密米堆冰川、然烏仁隆巴冰川等實地進行科學考察;還可以見到野外科考歸來的師兄師姐,更有機會聆聽青藏高原所科研人員的專業講解和學術報告。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簡稱「青藏高原所」) 於2003年成立,是順應地球系統科學發展潮流、支撐青藏高原研究而設立的研究機構。
  • 亟待研究——青藏高原上的櫟類常綠矮林
    世界上只有一個青藏高原,因此,全世界也只有這一片硬葉常綠櫟類資源。這片常綠櫟類資源有其特殊性、唯一性。它最大的特點是屬於青藏高原冰凍圈生態系統。我們自己不去研究這個青藏高原櫟類常綠硬葉資源,將沒有人來研究。
  • 世界上最大高原:面積是青藏高原的兩倍大,高度卻只有一半高
    世界上最大高原:面積是青藏高原的兩倍大,高度卻只有一半高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有很多奇特的地形,因為它們與眾不同的景觀,所以成了著名的旅遊地。就比如青藏高原,它是近些年來很受遊客歡迎的景點之一,高原的特點就是面積大,且地形十分開闊,所以在高原上旅行觀光,可以使心情舒爽。今天小編也要跟大家說一個高原,它的面積是全球最大的,其面積剛好是我國的青藏高原的2倍,可是它的高度只有青藏高原的二分之一,這就是巴西高原。
  • 世界上最著名的兩大高原—巴西高原和青藏高原,它們有什麼不同?
    它就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嗯……不過要把南極的冰雪高原排除在外,畢竟南極的冰雪高原不適合人類居住。什麼是高原呢?就是海拔高度平均在五百米以上的地區才能稱為高原。巴西高原位於南美大陸東部,表起伏比較平緩,地勢向北和西北傾斜,海拔在三百到一千五百米之間。面積有五百多萬平方公裡,差不多比半個中國還大一點兒呢!是當之無愧的世界上面積第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不僅是巴西的農牧業重要產地,高原上的礦產資源尤為豐富,含有鐵、錳、鋅、鉛等多種礦藏。
  • 「地球第三極」 青藏高原!
    大家都知道地球上除了北極、南極,還有個「第三極」:世界的高級青藏高原
  • 世界上「最大」高原,面積是青藏高原的2倍,以國家名命名
    在中國最有名的是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在南美廣大的土地上,有比青藏高原更大的存在。這是南美大陸東部的巴西高原,其面積達到了驚人的500萬平方公裡,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超過了西藏高原的兩倍,即使是像中國這樣廣大的土地,也比巴西高原有400萬以上的面積,實際上世界上只有6個國家,可以和巴西高原比較,常說草原一望無際,但是呼倫貝爾大草原只有10萬平方公裡,據說海沒有盡頭,但是南海只有350萬,都不如高原。
  • 青藏高原所等發布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觀測數據集
    青藏高原是反映氣候系統不同圈層相互作用及其影響效應的典型區域。然而,受自然環境、複雜地形和下墊面特徵的制約,青藏高原綜合觀測站網稀疏、氣象臺站代表性較差,衛星反演產品在高原地區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因此,青藏高原成為我國觀測資料最為缺乏的地區之一,已嚴重阻礙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過程和水分循環規律的科學認識,制約了數值模式的發展和我國災害性天氣氣候預測水平的提高。
  • 世界上「最大」高原,面積比青藏高原還大兩倍,而且礦產資源豐富
    世界上「最大」高原,面積比青藏高原還大兩倍,而且礦產資源豐富巴西是一個面積大的國家,國土面積在世界第五位,其中佔地面積幾乎佔到整個南美洲的一半,巴西的地形,其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就是巴西高原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改寫青藏高原隆...
    此前,國際學界認為約4000萬年前該區高原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現代高度。該成果當地時間12月9日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形成過程、機制及其與氣候環境和生物演化的關係提供了新的年代學約束,將推動重新深入審視青藏高原隆升機制模型、大地貌形成以及深部-表層地球圈層相互作用研究。
  • 青藏高原 人類基因「大熔爐」
    在所研究的200多個全球現存人群中,東亞人群普遍比其他人群與青藏高原人群在遺傳上更近;與藏族和夏爾巴遺傳上最近緣的族群,是同處高原的土族、彝族和納西族;而平原人群中,漢族是與藏族遺傳最近的族群,兩者共享的東亞遺傳組分超過其遺傳總體組成的80%;相應地,兩個族群的祖先群體分化的時間大約是在9000-15000年前,這個時間似乎早於通常認為的東亞農業文明時間,但是從遺傳學數據上看,漢族祖先群體從此期間開始發生顯著的群體遷徙擴張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本底調查啟動
    日前,由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主持的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本底調查」項目在蘭州正式啟動。這預示著我國將開展系統性的多年凍土本底調查。據悉,地球上多年凍土分布面積約佔陸地面積的24%。中國多年凍土面積約210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陸地面積的22%,其中90%分布在青藏高原。
  • 【中國科學報】摸清青藏高原凍土家底
    地球上多年凍土面積佔陸地面積的25%。  而位於青海省格爾木市的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冰凍圈觀測研究站(下稱冰凍圈站),就是一個致力於在我國高原腹地開展冰凍圈監測研究的代表性野外觀測研究站。在長年累月的野外工作中,冰凍圈站站長趙林和同事們,對青藏高原整個多年凍土的變化狀態有了較全面的認識。
  • 雅魯藏布江河谷:青藏高原的水汽通道,也成就了「高原季風區」
    我國的「高原季風區」而到了夏季時,由於陸地氣溫高,氣壓較低,在亞歐大陸上形成了亞洲低壓,我國盛行偏南風,來自海洋的偏南風帶來了溼潤的空氣,給我國各地帶來了豐富的降水,氣候通常表現為高溫多雨。在我國,習慣上通常把夏季風(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能夠影響到的地區稱為「季風區」,而夏季風影響不到的地區,稱為「非季風區」。
  • 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氮素」秘密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雪域高原」和「第三極」之稱,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圖1)。由於海拔高、氣候寒冷,青藏高原孕育了大量的多年凍土,成為北半球面積最大的高寒凍土分布區。圖1 唐古拉山口 (攝影:寇丹)在這個孕育著多年凍土的寒冷的高原上,各種植物在頑強地生長著,構成了類型多樣的植被群落
  • 青藏高原對印度形成的巨大壓力
    高原腹地年平均溫度在0℃以下,大片地區最暖月平均溫度也不足10℃。青藏高原一般海拔在3000-5000米之間,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為東亞、東南亞和南亞許多大河流發源地;高原上湖泊眾多,有納木措、青海湖等。青藏高原光照和地熱資源充足,礦產資源主要有鉻、銅、鉛、鋅、水晶等等。高原上凍土廣布,植被多為天然草原。
  • 青藏高原所揭示青藏高原不同生態區表層土壤中萜類化合物分布特徵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環境團隊、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副研究員白豔與陝西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天然產物穩定同位素組學團隊博士周友平合作,選取青藏高原周緣兩個具有明顯垂直地帶性的高度斷面,對其土壤和植被中的萜類化合物進行分析。
  • 藏高原移動地球發信號:青藏高原在東流(組圖)
    最新的科學研究發現,不僅江水向東流,被譽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也有向東「流」的趨勢。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了11月3日英國《自然》雜誌上。  自1995年始,一個國際科學小組在喜馬拉雅山地區沿東西方向布置了4條橫跨雅魯藏布江的超寬頻帶大地電磁深探測剖面,對青藏高原的地殼結構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之下,有一種高度黏稠的流體物質,正自西向東「蠕動」,並牽引著青藏高原向東運動。
  • 中科院院士姚檀棟:7000米冰川上守護青藏高原
    近日,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宣布,擬將2017年維加獎授予中科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姚檀棟,以表彰其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環境研究方面做出的貢獻。維加獎設立於1881年,每三年在全世界範圍內對傑出的地理學科學家進行海選後評選出一名獲獎者,由瑞典國王頒獎,有「地理學諾貝爾獎」之稱。
  • 青藏高原昆蟲種類目前達萬餘種
    新華社拉薩8月6日電(記者李鍵)據統計,截至目前青藏高原昆蟲種類達10828種,新增1500種,佔全國總量的八分之一左右。這是記者6日從首屆中國青藏高原昆蟲論壇上獲悉的。首屆中國青藏高原昆蟲論壇於8月6日至9日舉行,主題為「青藏高原昆蟲學研究的新成果、新方法、新觀點、新視野」。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46所高校、科研單位的150多位專家學者齊聚拉薩,從青藏高原昆蟲的起源、分類、多樣性、資源狀況、古昆蟲等視角展示研究成果。此外,論壇內容還包括「多彩的昆蟲世界」科普展、昆蟲科普活動周戶外體驗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