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根據地震資料推測:青藏高原的地下或許存在空洞

2020-09-04 卷裡人生

喜馬拉雅山被稱為世界第三級,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脈,其中有110多座山峰海拔超過了7000米,它為什麼這麼高?一般認為是由於印澳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而形成的,板塊邊緣的結構應該十分的厚實,可令人意外的是:科學家發現青藏高原的下面非常的詭異,它的內部居然是空心的,這個巨大的地下空間中,有一處空洞的面積就達到15萬平方公裡,相當於5個海南島的大小,這個說法是有數據支撐的,來源於我國與加拿大和美國的科學家根據2007年到2011年發生在東亞的277次地震資料,採用計算機繪製而成的青藏高原地底下的3D模型。

早在上世紀70年代,科學家就發現了喜馬拉雅山以及青藏高原有很多異常的地方,用物理學完全解釋不通,過去的一個說法是:當時地球南端的大陸板塊開始分離,印度板塊一路往北,最終與整個歐亞大陸撞擊在一起才出現了青藏高原,印度板塊是比較硬的,歐亞板塊是比較軟的,經過撞擊之後,地殼厚度達到了70多公裡,這個厚度竟然是全球大陸平均厚度的兩倍,通過計算分析,得出的結論是撞擊應該不會產生這麼大的能量,導致山脈隆起如此之高,所以推測下面可能存在空洞。

1995年,我國為了繪製西藏和新疆的地形圖,與加拿大、法國以及愛爾蘭專家合作,從東到西設置了4條寬頻的電磁探測透地雷達,意外發現著名的阿尼瑪卿山的東面地下,竟然有一個空洞,這個空洞的面積相當於5個海南島的大小,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發現,而更神奇是:黃河到這裡之後突然就180度大轉彎,到底有一股什麼力量讓黃河之水可以大轉彎,後來經過探測才發現那個洞就在這個大轉彎的下面,這就不得不讓人產生無限遐想。

2007年開始,我國與加拿大和美國的科學家重新布設了幾千個地震儀,對地震進行探測,地震儀可以探測地面往下幾千公裡地殼活動情況,科學家們花了4年的時間,收集了幾億份資料,由於數據太過於龐大,動用了超級電腦,這些電腦每秒鐘可執行10萬億次的運算,總共配置有12萬塊CPU,終於把它的三維動畫給繪製了出來,三維動畫繪製出來後,科學家們十分的驚訝,青藏高原下面真的別有洞天,而且這個空洞的體積以及面積比上面的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還要大。

後來科學家使用電磁技術研究青藏高原的地殼,發現地底有類似水分子的物體存在於巖層中,甚至不排除在青藏高原東部可能存在廣闊的地下海洋,青藏高原或許是飄浮在這個地底海洋上面,這不得不讓人想起很久以來的一個說法:地球上有三個地心入口,一個在北極,一個在南極,還有一個就在青藏高原,而青藏高原的入口處就在布達拉宮。

人們看到這個3D模型的時候,都覺得很震撼,全世界7千米以上高山這裡就有110多座,同時我國約五分之一左右的淡水都在這裡,青藏高原因應該非常的重,這麼重的巖石和水壓在上面它竟然不會塌陷,3D模型顯現出來的青藏高原竟然是懸空漂浮的,可以清晰的看到它到處都是空洞,尤其從正面看過去的時候,喜馬拉雅山幾乎是漂浮在空中,到底是什麼力量撐起了青藏高原?這個時候就連科學家都開始動搖了,難道道傳說是真的?

為了探明地下空間的秘密,科學家用電磁掃描地下,卻發現了更加不可思議的事情,這些空洞裡面的導電性,竟然是正常陸地的100倍到1000倍左右,已經接近了金屬的導電性能了,這就讓科學家愈發感到困惑了,後來又進行了多次深入考察研究,最終的研究報告我們就不得而知,這個龐大的地下空間以及支撐青藏高原的力量對我們來說依然是個未解之謎。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下面竟存在一個神秘空間?那裡到底隱藏著什麼
    青藏高原的自然歷史非常年輕,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形成了世界上最高和最年輕的自然地理單位,並與水平和垂直地帶緊密結合。高原腹地的年平均氣溫低於0°C,大區域的最暖月平均氣溫也低於10°C。青藏高原通常在海拔3000-5000米之間,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它是東亞,東南亞和南亞許多大型河流的發源地。高原上有許多湖泊,例如納木措和青海湖。青藏高原有充足的光照和地熱資源。
  • 地球內部真的有空洞嗎?地下生命甚至地心人有無存在基礎?
    回到地心人上來,1692年,哈雷彗星的發現者埃德蒙.哈雷,和牛頓就不對付,提出了地球空洞說,認為地球存在著「球套球」的方式,在地球內部就擁有嵌套的空洞,每一層都由大氣層隔開。萊昂哈德·歐拉也認為地球內部是有空洞的,不過他認為只有一層空洞,核心是類似太陽的小型恆星。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本底調查啟動
    儘管我國以青藏高原為重點的多年凍土研究已有近50年的歷史,但主要集中於青藏公路及青藏鐵路沿線地區,且以凍土工程研究為主。至今,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的邊界、高原腹地凍土分布的真實情況、凍土活動層與植被分布關係等一些最基本的凍土信息均源自若干典型工作基礎上的推測,使得在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中對凍土問題的認識和解決受到很大制約。
  • 藏高原移動地球發信號:青藏高原在東流(組圖)
    在這門顯學中,解釋青藏高原的地殼增厚、高原隆升是破解青藏高原演變的第一道門檻。  根據主流觀點,在7000萬年前,歐亞大陸和印度次大陸的碰撞形成了青藏高原。關於這一演變過程,至今已有多種學說。魏文博介紹了其中主要的幾種。  第一種假說認為,印度大陸俯衝到歐亞大陸下面,把青藏高原抬了起來,即為大陸俯衝說。
  • 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下面是空的,地下面積極大,你怎麼看
    此前,據許多國家科學家考察,我國青藏高原的下部是空心的,下面是一個大得驚人的龐大的地下空間,經儀器測定,青藏高原以下地下面積達12萬~15萬平方公裡,20世紀90年代,國際科學系曾將青藏高原的中共秘密浮出水面,並研究了部署在馬拉山脈的4萬億秒寬帶地深電磁探測分析,對青藏高原的地殼構造,雖然看似青藏高原,但實際上卻有許多專家提出了不同的假設。
  • 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基本資料服務專題
    青藏高原作為我國的重要地貌單元,除了本身形成了獨特的高原氣候外,還在全球氣候格局變化與區域災害天氣和極端氣候變異中起著重要作用,主要表現為高原對氣流的機械動力作用(地形抬升)和熱力作用兩個方面。因此,青藏高原是預測東亞地區旱澇氣候異常以及預警我國災害性天氣的關鍵區。
  • 滕吉文 九次爆炸推翻青藏高原地殼「疊加說」
    作為首批對青藏高原進行地球物理系統觀測和研究的科學家,滕吉文曾率隊在高原湖中進行9次水下爆炸試驗,最終得到了第一手精細數據,推翻了此前西方學者建立的「地殼疊加學說」和「地殼重力均衡學說」等理論,創建了陸—陸板塊碰撞的新模型。
  • 滕吉文 九次爆炸推翻青藏高原地殼「疊加說」
    1975年,滕吉文帶隊首次系統地開展青藏高原地球物理探測,首次獲得了第一手科研數據,改正了當時國際上對青藏高原唯「地殼疊加說」和「地殼重力均衡學說」等理念,相繼開啟了一系列相關國際合作項目的實施。作為首批對青藏高原進行地球物理系統觀測和研究的科學家,滕吉文曾率隊在高原湖中進行9次水下爆炸試驗,最終得到了第一手精細數據,推翻了此前西方學者建立的「地殼疊加學說」和「地殼重力均衡學說」等理論,創建了陸—陸板塊碰撞的新模型。為「對得起院士這份名譽」,滕吉文仍在堅持每天研讀國內外最新學術資料,每年堅持發表兩篇論文,並將自主創新,特別是理念創新視為科技強國的根本。
  • 青藏高原災害發展趨勢與災害風險
    近 50 年來,青藏高原裡氏 7 級以上地震多達 40 餘次,歷史最高震級達裡氏 8.6 級(1950 年察隅地震)。此外,青藏高原周邊高強度地震也頻頻發生,造成人員傷亡及社會經濟損失。例如,2015 年 4月25日14 時11分,在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南坡尼泊爾境內發生裡氏 8.1 級地震,震源深度 20 km。
  • 青藏高原及鄰區地殼上地幔徑向各向異性研究
    地球介質的各向異性效應通常在地震學響應上體現為地震波的傳播速度對方向和偏振特性的依賴,地震各向異性是理解地球動力學過程的重要線索之一。
  • 揭秘為何青藏高原周邊多地震? 地殼活動頻繁原因是在這兒
    那麼,青藏高原與地震之間到底有著怎麼樣的聯繫呢?但是,青藏高原為什麼這麼大?如果只是兩個板塊相撞,不應該是一條線嗎?怎麼會是一片高原?要解釋這個問題,就得從青藏高原的組成說起了。其實,青藏高原並不是一個整體,而是由好幾個次一級的小塊體構成的,從南向北依次為喜馬拉雅地塊、拉薩地塊、羌塘地塊、松潘-甘孜地塊、柴達木地塊和祁連山地塊等。這些地塊基本為東西走向,呈條帶狀,組成了我們熟悉的青藏高原。
  • 科學家探明青藏高原臭氧低谷成因
    新華社北京2月23日電青藏高原上空緣何夏季會形成臭氧低谷?對此,我國科學家經進一步研究後揭示,熱力和動力作用是導致青藏高原上空出現臭氧低谷的主要原因。夏季是青藏高原地面對大氣加熱最強的季節,18公裡以下大氣中垂直向上的物質輸送作用很強,從而將臭氧含量較少的低層空氣帶向高空,衝淡高空臭氧含量。
  • 青藏高原東部發現兩條中下地殼物質流
    其中多數模型認為物質的東移是高原能夠保持基本均衡的主要原因,但在物質移動的方式上存在不同看法。換句話說,青藏高原隆升機制研究中存在爭議的一個焦點問題就是巖石圈的變形方式。任何一種假設要變成學說,都必須得到觀測證據的支持,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對巖石圈的結構和物質狀態的認知。
  • 青藏高原出現「新病毒」?科學家:全球氣候持續增強!
    青藏高原出現「新病毒」?科學家:全球氣候持續增長強!青藏高原處於高海拔地區,但現在出現的28種「新病毒」其實是被雪藏在高原冰山川當中的上古的病毒,但由於其氣候變暖的關係。這些不僅是「新病毒」,還有許多的「新物種」都紛紛覺醒。這對於原本的生態系統來說,具有一定的影響。
  • 青藏高原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已爭論百年
    雖然,上世紀70年代開展的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取得了一些「科學大發現」,但是人們對這片雪域高原的了解還遠遠不夠。時至今日,作為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的形成過程仍然沒有定論,科學家為此已經爭論了近百年。百年間,他們提出了各種學說來解釋青藏高原新生代地殼的變形和地表的隆升。
  • 青藏高原竟然每天都在移動!
    青藏高原位於中國西南部,在喜馬拉雅山之上,被稱作「世界屋脊」。它是亞洲內陸高原,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2000年,中國科學家發現青藏高原竟然以7-30毫米每年的速度整體向東向北移動!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的譚凱博士研究後認為,原因比較複雜,不是單一因素。其中較為重要的可能是印度洋板塊向北運動引起擠壓,不過這個不包括地幔動力學、地熱等多方面因素。
  • 都希望地震越少越好,為何科學家還要進行「人工地震」實驗?
    根據數據顯示,在地球上,平均每年都會發生約500萬次以上的地震,人類可以明顯感覺到的地震多達5萬次,其中會造成一定破壞的地震則約為100次每年。看起來地震是不是非常多?可是,科學家們卻仍然覺得「不夠多」,甚至還會製造「人工地震」,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科學家發現青藏高原地殼低速-高導層為部分熔融層的巖石學證據
    產生上述爭論的主要原因是目前青藏高原深部地殼、巖石圈地幔熱演化資料的缺少,以及地殼物理觀測到青藏高原地殼15–50 km深處的低速層(LVZs)和高導層(HCZs)(圖  來自深部地殼或上地幔的火山巖及包體為揭示青藏高原深部地殼、地幔熱狀態提供了重要信息。基於高原中部羌塘地區新生代火山巖中地殼麻粒巖包體和有限的地震波速資料,前人認為青藏高原中下地殼太幹而不可能發生地殼熔融。這導致一些研究者對地殼流動導致高原生長的模型產生了強烈質疑。特別是在青藏高原中北部,這種質疑更多。
  • 地質地球所運用地震學揭示青藏高原東北緣地殼增厚模式
    地質地球所運用地震學揭示青藏高原東北緣地殼增厚模式 2014-12-01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高冷」的青藏高原,竟然曾藏有大片的熱帶雨林?我國科學家已找到...
    ↑青藏高原中部班戈縣中始新世種類豐富的化石植物類群。  12月7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首次發布了我國科學家關於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部的一項重要「探秘」成果,彌補了此前認知和研究的大量空白。  發現古近紀最豐富植物化石群  青藏高原中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是一片廣袤的高寒荒蕪之地,卻是認識青藏高原形成過程的關鍵地區,長期以來備受地球科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