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臺陣地震成像與地殼淺層精細結構探測

2021-01-09 吉大新聞網

報告題目:密集臺陣地震成像與地殼淺層精細結構探測

報 告 人:李志偉 研究員

報告時間:2018年9月10日,9:30-11:00

報告地點:吉林大學朝陽校區地質宮449

主辦單位: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

報告人簡介:

李志偉,男,1980年生,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3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學士學位;2008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獲博士學位。主要從事地殼淺層、深部及上地幔頂部波速結構成像研究,在多震相差分成像方法、多數據聯合成像方法、密集臺陣成像以及沉積層波速和衰減結構成像等方面開展了工作,獲得了青藏高原東緣、臺灣造山帶、五大連池火山區等典型構造區域高分辨的地殼上地幔頂部結構,為深入認識青藏高原東緣巖石圈性質與中下地殼流、龍門山斷裂帶分段性及強震震源區性質、火山巖漿囊、沉積層結構等提供了重要參考。在EPSL、GRL、GJI、BSSA、PEPI、TECTONOPHYSICS、GEOPHYSICS、科學通報、中國科學、地球物理學報等國內外期刊發表SCI論文50餘篇。

相關焦點

  • Minerals:基於密集臺陣的背景噪聲成像研究新疆喀拉通克礦區淺部地殼結構
    隨著近地表礦產資源的大量開採,在喀拉通克礦區淺層(0~800米)挖掘豐富礦產資源已十分不易,尋找深部隱伏礦床是目前礦區找礦工作的一項重大挑戰。前人應用重-磁-電-人工源地震勘探等方法對礦區結構進行研究後,尚不能得到喀拉通克礦區精細的地下結構和清晰的礦/巖體分布,因此開展礦區精細地下結構探測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發展的地震背景噪聲成像方法被廣泛運用到淺層結構的研究工作中。
  • ...基於密集臺陣的背景噪聲成像研究新疆喀拉通克礦區淺部地殼結構
    隨著近地表礦產資源的大量開採,在喀拉通克礦區淺層(0~800米)挖掘豐富礦產資源已十分不易,尋找深部隱伏礦床是目前礦區找礦工作的一項重大挑戰。前人應用重-磁-電-人工源地震勘探等方法對礦區結構進行研究後,尚不能得到喀拉通克礦區精細的地下結構和清晰的礦/巖體分布,因此開展礦區精細地下結構探測具有重要意義。
  • 你不可不看的SmartSolo科學儀器設備在地下結構調查案例集錦
    SmartSolo地球科學儀器在密集臺陣採集2018年,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在中國新疆開始密集臺陣採集,利用遠震地震事件的接受函數方法研究地殼厚度。研究人員在25公裡測線上部署了50個SmartSolo IGU-16HR 3C三分量地震儀,部署間隔為500米,使用這種調查方法比常規臺陣密集。這個項目成功檢測到日本、印度尼西亞發生過6.0級以上的地震,該信號信噪比高,主頻約為2Hz,從震源中心到接收點用時56秒。
  • 中國給地球「做CT」:尋找地震規律 讓地殼變透明
    開展對地下結構的探察,讓地殼逐漸變透明,尋找地震規律地表發生的一切地學現象幾乎都能在地球深部找到答案。以地震為例,地震是地球內部應力作用的結果,了解地殼結構和地下應力變化,有助於我們探究地震孕育發生的規律。「我們現在可以上天下海,但對腳下大地的認知還不夠。
  • 中國給地球「做CT」:讓地殼逐漸變透明 尋找地震規律
    開展對地下結構的探察,讓地殼逐漸變透明,尋找地震規律  地表發生的一切地學現象幾乎都能在地球深部找到答案。以地震為例,地震是地球內部應力作用的結果,了解地殼結構和地下應力變化,有助於我們探究地震孕育發生的規律。  「我們現在可以上天下海,但對腳下大地的認知還不夠。
  • ——來自短周期密集臺陣的...
    從大尺度的地形梯度來看,高原東北緣東北方向地形梯度(若爾蓋-西秦嶺-隴西盆地-鄂爾多斯西南緣)與高原的東南緣非常相似,一些研究認為這種由高到低的緩慢地形趨勢代表了高原物質通過中、下地殼的通道流向高原周緣的擠出或逃逸,梯度指示高原擴展的方向。然而,近年來多個地殼速度結構成像研究顯示高原東北緣東部中下地殼沒有明顯的低速層存在。
  • Nature Astronomy:嫦娥四號揭密月球背面淺層精細結構和演化歷史
    張金海等-NA:嫦娥四號揭密月球背面淺層精細結構和演化歷史 月球很早就停止了大規模構造活動,較完整地保留了天體撞擊的痕跡,是研究行星早期演化歷史的理想場所。撞擊作用會深刻地改造原始的月殼物質,是月面物質大規模運移的重要動力,影響範圍可達幾百乃至上千公裡。
  • SmartSolo短周期地震儀進行密集臺陣長期觀測
    尤其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採用極簡的方式布設地震採集設備更是難以達到的。設備單次布臺野外採集續航時間能夠延長到100天以上,極大降低布臺收站頻率,並且利用極簡的布設方式,「極限運動專用相機」一樣的工業化極限設計,長期可靠的記錄寶貴的野外地震數據。
  • 地震能給地球做「B超」?認識一下競爭堪比火星探索的地球探測
    作為目前少量可以穿透整個地球的信號,地震波可以幫助人們認識地球內部結構。因此,天然地震也被稱為「照亮地下的明燈」。地震波為什麼能探測地球內部結構?那先從醫院裡利用超聲波給病人做B超說起。第二類是局部性地球探測第二種尺度是幾十平方公裡到幾平方公裡,跟油氣、礦產等密切相關,這部分的工作都是利用人工震源來進行的,他們是屬於勘探地震學的範圍。天然地震不可控,人們能不能自己製造「人工地震」來對地球成像嗎?答案是可行的。實際上石油資源就是利用人工地震勘探的方式勘探出來的。
  • Nature Astronomy:嫦娥四號揭密月球背面淺層精細結構和演化歷史
    張金海等-NA:嫦娥四號揭密月球背面淺層精細結構和演化歷史探測月球淺層結構是深入認識月球撞擊和火山噴發等歷史的關鍵,對於月球環繞探測、著陸巡視探測和採樣返回等均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目前為止,人類對月球淺層精細結構的認識仍十分有限。
  • 青島海洋所東海深部地震探測取得系列創新成果
    ◎祁江豪/文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近日利用我國首條橫穿整個東海陸架至衝繩海槽的OBS(海底地震儀)廣角地震剖面,獲得了西太平洋弧後洋陸過渡帶的深部精細地殼速度結構,在東海深部地震探測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
  • 成都地下空間結構地球物理組合探測技術方案初步形成
    通過地球物理探測技術創新研究,項目組精細釐定了成都市主要隱伏斷裂的空間分布,摸索出西南紅層區城市地下富膏鹽地層探測的有效方法;形成一套城市淺層三維地質結構精細探測技術,初步形成成都市地下空間結構地球物理組合探測技術方案。據介紹,該子項目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承擔。
  • 研究提出從地震噪聲提取微弱體波信號探測下地幔散射體的方法
    其中,利用震源下方的S-P轉換波法具有較高的解析度,但依賴於深源地震的分布,僅適用於探測深源地震較為發育的俯衝地區;反射前驅波法可以探測大陸下方地幔深部的散射體,但依賴於臺站-地震分布,探測解析度較低。
  • 地質地球所等在地幔過渡帶俯衝板片界面成像研究中獲進展
    在地球淺部(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院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王新、研究員陳棋福和李娟等,與美國萊斯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地球觀測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和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等合作,對西北太平洋俯衝帶下方的俯衝板片精細結構展開探測研究(圖1)。
  • 《海底地震勘測理論與應用》再版:新修訂版增加兩部分內容
    人們關於地球內部結構的認識主要來自地震觀測,其他方法起輔助和佐證作用。因為地球是一個半徑達6370 km 左右的巨型實體球,人根本無法進入。地球從外向裡,分為地表、地殼、地幔、地核,每一層還可做更精細的劃分,如地幔中的軟流層。這些知識主要是根據地震波傳播的一些現象和規律獲得的,而其他方法難以達到地球內部的深處。
  •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地震噪聲提取微弱體波信號探測下地幔散射體
    其中,利用震源下方的S-P轉換波法具有較高的解析度(~10 km),但依賴於深源地震的分布,僅適用於探測深源地震較為發育的俯衝地區;反射前驅波法可以探測大陸下方地幔深部的散射體,但依賴於臺站-地震分布,探測解析度較低(~數百km)。
  • 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海底流動地震觀測臺陣通過驗收
    10月9日,「海底流動地震觀測臺陣」驗收會在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召開。驗收委員會聽取了項目負責人的組織管理報告、技術報告、測試組的測試報告、用戶的使用報告以及財務組的財務審查報告,觀看了臺陣海試的相關視頻。
  • 地震科學預測新技術!「地下雲圖」,讓地震實時「看見」
    將地震學和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使得地球科學研究獲得了重要進展,包括噪聲地球深部成像、主動震源探測地下結構、超低頻/極低頻(ULF/ELF)探地以及地震模擬技術等。它們為探測地下結構,動態跟蹤地震過程提供了新的科學思路和技術。
  • 深地探測:探索大地蘊藏的奧秘(圖)
    COCORP是美國於20世紀70年代末運用多道地震反射剖面技術系統探測大陸地殼結構的先鋒。COCORP將石油勘探的近垂直反射地震技術發展到穿透地殼甚至巖石圈的深地震反射技術,在深度和精度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開闢了探測地球深部的新紀元,首次揭示出北美地殼的精細結構,並在落基山等造山帶下發現一系列油田。COCORP的成功帶動了20多個國家的深地震探測計劃。
  • 地幔過渡帶俯衝板片界面成像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院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王新、研究員陳棋福和李娟等,與美國萊斯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地球觀測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和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等合作,對西北太平洋俯衝帶下方的俯衝板片精細結構展開探測研究(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