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erals:基於密集臺陣的背景噪聲成像研究新疆喀拉通克礦區淺部地殼結構

2020-07-07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Minerals:基於密集臺陣的背景噪聲成像研究新疆喀拉通克礦區淺部地殼結構

杜培笑等-Minerals:基於密集臺陣的背景噪聲成像研究新疆喀拉通克礦區淺部地殼結構

Minerals:基於密集臺陣的背景噪聲成像研究新疆喀拉通克礦區淺部地殼結構

新疆北部喀拉通克礦區位於阿爾泰造山帶北緣,是中亞造山帶內的大型巖漿銅鎳硫化物礦床,硫化物礦產資源豐富,在國民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隨著近地表礦產資源的大量開採,在喀拉通克礦區淺層(0~800米)挖掘豐富礦產資源已十分不易,尋找深部隱伏礦床是目前礦區找礦工作的一項重大挑戰。前人應用重-磁-電-人工源地震勘探等方法對礦區結構進行研究後,尚不能得到喀拉通克礦區精細的地下結構和清晰的礦/巖體分布,因此開展礦區精細地下結構探測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發展的地震背景噪聲成像方法被廣泛運用到淺層結構的研究工作中。相比傳統的地球物理探測方法,基於密集臺陣的噪聲成像方法具有探測範圍廣、解析度高、探測精度高的特點,是一種經濟、環保的方法,故認為該方法有望揭示礦區地下的精細結構和礦體分布。

Minerals:基於密集臺陣的背景噪聲成像研究新疆喀拉通克礦區淺部地殼結構

圖1.喀拉通克構造地質概況、地震臺陣和巖體群分布。(a)臺陣分布(b)礦區地理位置和周圍地震活動性分布(c)主要巖體群分布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巖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殼幔結構探測學科組碩士生杜培笑、李揚及其導師吳晶副研究員,與本所王建研究員、韓春明研究員、西澳大學Mark Lindsay教授與袁懷玉教授、本所趙亮研究員和肖文交院士等合作,在新疆喀拉通克礦區開展了為期兩個月的100臺單分量短周期密集地震觀測,採用背景噪聲成像方法對2018年06~08月的連續波形數據進行分析,獲取了礦區下方淺部地殼(0~1.3 km)三維剪切波速度結構。

研究發現,0~0.5 km深度範圍內,礦區主要含礦巖體呈現不同的速度特徵,推測含礦巖體間的速度差異主要與巖體礦化程度有關。在礦區中部的0.7~1.3 km深度範圍內發現明顯的低速區,推測其可能為早期的巖漿通道、礦區地層、或者可能的礦化區域。在礦區西北和東南區域內的0.7~1.3 km深度範圍,發現高速區,認為可能與早期巖漿上湧留下的輝長巖、蘇長巖以及橄欖輝長巖有關。

Minerals:基於密集臺陣的背景噪聲成像研究新疆喀拉通克礦區淺部地殼結構

圖2.三維剪切波速度結構(左)和二維剪切波速度切片(右)。(左)上圖黑色線為0.1-0.7 km深度內Y1~Y3的位置分布。紅色矩形為Y1和Y2西北端下方0.1-0.7 km深度內的低速區,藍色矩形為Y2東南端和Y3下方0.1-0.7km 深度內的高速區。(右)藍色線和黃色線為喀拉通克含礦巖體Y1-Y9的位置分布。

本研究首次將被動源地震觀測密集臺陣噪聲成像方法與喀拉通克礦區含礦巖體分布聯繫。研究表明,基於密集臺陣觀測的背景噪聲成像方法是揭示礦區淺層精細結構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對礦區的深部找礦工作以及成礦機制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同時也為將來聯合多種地球物理探測方法,發展高分辨、多物理屬性的結構成像方法,以獲取殼幔精細結構和精確的礦體空間分布提供參考。

Minerals:基於密集臺陣的背景噪聲成像研究新疆喀拉通克礦區淺部地殼結構

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Minerals。(Du P, Wu J, Li Y, Wang J, Han C, Lindsay M.D, Yuan H, Zhao L, Xiao W. Imaging Karatungk Cu-Ni Mine in Xinjiang, Western China with a Passive Seismic Array[J]. Minerals, 2020, 10(7): 601. Registering DOI: https://doi.org/10.3390/min10070601)。該成果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綜合地球物理探測與深部動力學過程」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巖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聯合資助。

校對:覃華清

相關焦點

  • ...基於密集臺陣的背景噪聲成像研究新疆喀拉通克礦區淺部地殼結構
    杜培笑等-Minerals:基於密集臺陣的背景噪聲成像研究新疆喀拉通克礦區淺部地殼結構新疆北部喀拉通克礦區位於阿爾泰造山帶北緣,是中亞造山帶內的大型巖漿銅鎳硫化物礦床,硫化物礦產資源豐富,在國民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
  • 你不可不看的SmartSolo科學儀器設備在地下結構調查案例集錦
    SmartSolo地球科學儀器在密集臺陣採集2018年,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在中國新疆開始密集臺陣採集,利用遠震地震事件的接受函數方法研究地殼厚度。微動探測是一種無損、高效、方便的勘探方法,在確定地層結構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本項目採用線性陣列方式布置地震臺站,通過相鄰臺站的相關處理和反演,所得速度結構與鑽孔所得速度結構高度一致。與圓形陣列相比,該方法在城市環境中更實用,能充分發揮節點地震儀的優勢。微動探測深度與陣列布置有關,陣列的最小間距為5米,使用7臺儀器組成一個陣列。
  • 密集臺陣地震成像與地殼淺層精細結構探測
    報告題目:密集臺陣地震成像與地殼淺層精細結構探測報 告 人:李志偉 研究員報告時間:2018年9月10日,9:30-11:00報告地點:吉林大學朝陽校區地質宮449主辦單位: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報告人簡介:李志偉,男,1980年生,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 ——來自短周期密集臺陣的...
    ——來自短周期密集臺陣的地震學研究自新生代以來,歐亞大陸南緣在印度大陸持續向北的推擠下,青藏高原的高原面逐漸向北擴展。由此,一些研究認為:只要印度持續向北擠壓,高原還會不斷向北擴展。而另一部分研究認為:高原的北邊界是固定的,只有先天較弱的區域才會變形成為高原,因此隨著高原南邊界不斷向北推移,高原南北向跨度會逐漸變小。目前東北緣是高原地殼變形、增厚最為強烈的區域。
  • ——來自短周期密集臺陣的證據
    ——來自短周期密集臺陣的證據摘要:依據地質模型預測,部署高密度地震臺站,準確定位華北克拉通鄂爾多斯該結構在全球背景下,指示3條俯衝帶即可匯聚(可能是)地球最古老超級大陸的主體。結合全球資料,推測該俯衝系統自20億年前開始具有全球聯動效應,標誌著板塊構造的啟動,並導致超大陸匯聚、地幔加速冷卻等地球重大變革性事件。「板塊構造」的重要性比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於物理學、DNA之於生命科學的意義,是20世紀的重大科學發現之一。
  • 研究提出從地震噪聲提取微弱體波信號探測下地幔散射體的方法
    對下地幔不均勻體特別是小尺度散射體的分布、形態和性質的研究,可以為認識地球深部物質組成及相變、地幔流變性、地幔對流尺度、地幔混合效率等提供重要制約。傳統研究方法主要有S-P轉換波法和反射前驅波法。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院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等基於地震幹涉理論,發展了利用地震背景噪聲提取微弱的下地幔散射體信號的方法,並探測到東北亞地區下地幔900-1000km深度的小尺度散射體。地震背景噪聲互相關方法是一種「去震源」化方法,通過對地震臺站連續記錄的互相關獲得臺站間近似的格林函數,從而獲取較高解析度的地球介質速度成像,多用於地殼及上地幔速度結構探測。
  • 青藏高原東南緣地殼上地幔三維S波速度結構及動力學意義
    青藏高原東南緣是研究青藏高原介質變形和物質運移的重點區域。前人在該區域進行了大量的地球物理研究。大量面波、體波成像及大地電磁成像結果都在該區域的中下地殼中觀測到了兩條低速帶或高導層。不過受限於成像方法和臺站分布範圍, 前人的研究結果並未能很好的檢驗這兩條低速帶之間的連通性。
  • 《中國科學: 地球科學》:青藏高原東南緣地殼上地幔三維S波速度結構及動力學意義
    :青藏高原東南緣是研究青藏高原介質變形和物質運移的重點區域。前人在該區域發現了兩條非常明顯的殼內低速帶,其可能是作為青藏高原物質向東南逃逸的通道。最近的一項高解析度地震學成像研究揭示了這兩條殼內低速帶的連通性及其成因,並提出該區域地殼和上地幔主要存在三種動力學模式。
  •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地震噪聲提取微弱體波信號探測下地幔散射體
    對下地幔不均勻體特別是小尺度散射體的分布、形態和性質的研究,可以為認識地球深部物質組成及相變、地幔流變性、地幔對流尺度、地幔混合效率等提供重要制約。傳統研究方法主要有S-P轉換波法和反射前驅波法。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院重點實驗室的張理蒙博士,在李娟研究員的指導下,與陳棋福研究員、南京大學王濤副教授等合作,基於地震幹涉理論,發展了利用地震背景噪聲提取微弱的下地幔散射體信號的方法,並成功探測到東北亞地區下地幔900-1000 km深度的小尺度散射體。
  • 地質地球所東崑崙造山帶地殼結構研究獲進展---中國科學院
    地質地球所東崑崙造山帶地殼結構研究獲進展 2015-01-29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  為獲取與其相關的更多信息,在已經進行的貴德-莫壩380公裡深地震測深剖面,及跨崑崙斷裂帶的深反射剖面的背景下,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特提斯中心副研究員徐濤及導師張忠傑研究員等人,沿著貴德-莫壩剖面布設了24臺流動寬頻帶地震儀,剖面從松潘-甘孜地體,跨東崑崙山(阿尼瑪卿縫合帶)並一直延伸至祁連地體,臺間距為10-15公裡,剖面長逾400公裡(圖1)。
  • 地質地球所等在地幔過渡帶俯衝板片界面成像研究中獲進展
    對俯衝板片界面的認識是理解板片幾何形態、組分結構、深部水循環和地幔熔融等地球深部動力學過程的關鍵。在地球淺部(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院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王新、研究員陳棋福和李娟等,與美國萊斯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地球觀測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和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等合作,對西北太平洋俯衝帶下方的俯衝板片精細結構展開探測研究(圖1)。
  • 地幔過渡帶俯衝板片界面成像研究獲進展
    對俯衝板片界面的認識是理解板片幾何形態、組分結構、深部水循環和地幔熔融等地球深部動力學過程的關鍵。在地球淺部(<200 km),不同俯衝帶的地震學探測均揭示出明顯的俯衝板片上、下界面(Kawakatsu and Watada,2007;Kawakatsu et al. 2009;Stern et al. 2015),即俯衝板片與周圍地幔物質存在顯著的地震波速度不連續面。
  • 新疆託里縣沙爾巴克特金礦地質特徵及成礦規律研究
    區域地質背景礦區地理位置屬西準噶爾地區,大地構造位置位於哈薩克斯坦-準噶爾板塊(Ⅰ級)準噶爾微板塊(Ⅱ級)唐巴勒— 卡拉麥裡古生代複合溝弧帶(Ⅲ級)西北緣內。化探數據 顯示下石炭統希貝庫拉斯組 Au、As、Sb、Bi、Cu、Zn 背 景值明顯高於地殼克拉克值,其中 Au 元素的背景值高出地 殼克拉克值的 5.67 倍,As 元素的背景值高出地殼克拉克值 的 11.32 倍,Sb 元素的背景值高出地殼克拉克值的 3.95 倍, Cu 元素的背景值高出地殼克拉克值的 1.85 倍,對金礦床或 地球化學異常的形成起重要地質作用。
  • 空氣汙染和噪聲與老年人局部腦結構的關係
    該研究基於Heinz Nixdorf Recall Study(HNR研究),這是一項基於人群的隊列研究,數據包括位於德國Ruhr市區和工業化地區的三個相鄰城市(Bochum, Essen, and Mülheim/Ruhr)。在2000年12月至2003年8月期間,共有4814名隨機選擇的女性和男性(基線年齡範圍:45-75歲)參加了HNR研究。
  • 中科大建成中國大陸巖石圈高解析度三維地震速度結構模型
    合肥在線訊(記者 王旭)11月21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地震與地球內部物理實驗室張海江教授團隊採用先進的雙差地震層析成像方法,使用高質量的中國大陸數位化地震臺網(1294個臺站)記錄的區域地震走時數據,獲得了中國大陸巖石圈深達150公裡的高解析度三維地震縱波速度和橫波速度結構模型。
  • 地幔過渡帶中俯衝板片界面成像
    對俯衝板片界面的認識是理解板片幾何形態、組分結構、深部水循環、地幔熔融等地球深部動力學過程的關鍵。 在地球淺部(<200km),不同俯衝帶的地震學探測均揭示出明顯的俯衝板片上、下界面(KawakatsuandWatada,2007;Kawakatsuet al. 2009;Sternet al. 2015),即俯衝板片與周圍地幔物質存在顯著的地震波速度不連續面。
  • 噪聲背景下環境聲音識別研究
    引言  聲音信號與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聲音信號不受光線和視野影響並且需要的存儲空間及處理難度低於視頻信號,通過對環境聲音信號進行識別可以獲取豐富的信息,公共場所的聲音事件識別可以有效地揭示該環境下的事件狀況,可以彌補光線不足、受遮擋情況下的監控效果,聲音識別技術廣泛應用於安全監控、聲音事件跟蹤定位等領域,提取魯棒性較好的聲音特徵 [1] ,有利於聲音識別技術在現實環境中的適用性,所以背景噪聲下的聲音識別研究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 太平洋下方發現巨大密集物質結構, 直徑1000公裡, 組成未知!
    科學家根據地震波的速度變化和角度偏折等原理探測地球內部結構並將其分為三層:地殼、地函和地核。但在真實情況下,地球構造極複雜性,讓科學家知道地球內部存在一些異於地函和地核的結構。早期由於數據有限,科學家也難以判斷其結構深度及組成。近年來,地球深部地震層析研究發現,在核幔界面之上還存在著一個不連續的,厚度變化很大的超低速帶(ULV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