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地質背景
礦區地理位置屬西準噶爾地區,大地構造位置位於哈薩克斯坦-準噶爾板塊(Ⅰ級)準噶爾微板塊(Ⅱ級)唐巴勒— 卡拉麥裡古生代複合溝弧帶(Ⅲ級)西北緣內。區域地層屬 於北準噶爾地層分區-託裡地層小區,地層從 S~T 均有出 露,礦區主要出露下石炭希貝庫拉斯組和包古圖組 ;構造以 北東向達爾布特斷裂、瑪依勒斷裂、巴爾勒克斷裂為主體構 造,傍側平行次級斷裂發育,多期活動性明顯。上述斷裂構 造嚴格控制區內地層、巖漿巖及構造形態、礦化類型的空間 分布 ;區域巖漿巖種類繁多,從超基性巖至酸性巖均有分布, 其中以花崗巖為主,超基性巖次之,其中海西中期石英閃 長巖與成礦關係密切,年齡值為 300Ma~320Ma ;微量元 素特徵表明,中酸性小巖體中 Au、Ag、As、Cu、Hg、Sb、 Mo、Bi、Co、Cr、Pb 等 元 素 的 豐 度 值 高,其 中 Ag、As、 Au、Cu 值高出地殼十幾~幾十倍。區內蝕變巖型金礦、斑 巖型銅(金)礦多賦存其內外接觸帶中。 礦區成礦帶位於唐巴勒 - 哈圖 Cr-Cu-Au-Fe-MoW-Sn-Mn-U-Be- 石棉 - 水晶礦帶的西部,該礦帶為新 疆金礦主要產地之一 , 金礦分布面積大,礦產地多,主要有 哈圖、包古圖、拉巴、廟兒溝等金礦成礦遠景區 , 成礦環境 優越。
2 礦區地質特徵
2.1 地層
礦區出露地層主要為下石炭希貝庫拉斯組(C1x)和包 古圖組(C1b)。 下石炭統希貝庫拉斯組(C1x):在礦區內廣泛出露,為 復理石建造,系淺海至深海相凝灰質碎屑巖,矽質巖、碎屑 巖、生物灰巖。 巖性以凝灰質巖屑長石砂巖、凝灰質含礫砂巖為主。希 貝庫拉斯組地層富集 Cu、Au、Ag、Sb、Hg、Ba、Zn、Cd、 P、W 而 貧 Na2O、Cr、Ni,為 Ag、Zn 第 二 富 集 層 位,Ba、 Cd 第三富集層位。 下石炭統包古圖組(C1b):整合於希貝庫拉斯組之上, 為一套淺海相極細火山碎屑巖、火山碎屑沉積巖、正常沉積 巖建造,包古圖組地層呈高背景分布的元素主要為 Sn、As、 Cu、Hg、Ag 五個元素,Zn、Au、Co、Mo 等元素含量與區 內背景基本接近,處於正常分布狀態。 Bi、W、Ni、Cr 等元素離散程度高,空間上含量變化較 大,尤其是 W、Ni 二個元素變化係數均在 2 以上,離散程度 極高,可能會在局部地段富集成礦 ;其它元素離散程度相對較低,在空間總體處於均勻分布,地層中熱液元素背景偏高, 認為主要是與中酸性巖漿和斷裂構造作用有關,局部地段亦 可能富集成礦。
2.2 構造
斷裂構造發育,礦區位於瑪依勒大斷裂南側,近南北向、 北東向、北北東向次級斷裂構造較發育,巖體周邊近南北向 弧形斷裂構造發育,構造破碎帶很發育,沿破碎帶多充填 基—中酸性脈巖及淺成斑巖體,對原巖體改造特徵突出。 頻繁的巖漿活動,花崗巖體侵位過程中所提供礦液經節 理和張性斷裂向上運移並富集儲存。礦床的形成及礦床規 模、空間分布、礦體形態、產狀多受一定構造控制。
2.3 巖漿巖
礦區侵入巖發育,主要有閃長巖,其次是石英二長巖、 花崗閃長巖、輝長巖、閃長玢巖、石英閃長斑巖等。東部發 育拉巴小巖體,呈小巖株產出,面積約 23.95 平方千米,巖 體邊緣廣泛分布角巖化,接觸帶見有含金電氣石石英脈、方 解石脈,分布有鉀長花崗巖小巖株,花崗斑巖等巖脈發育, 見有矽化、黃鐵絹英巖化等蝕變,化探分析平均 Au 含量為 10.6ppb,金含量明顯高於其所在地層中的含量,說明這些 侵入體中的 Au 發生過遷移,位於外接觸帶中的金礦則應是 巖體中 Au 活化、遷移、富集的結果,從而說明侵入巖是其礦成礦的主要物質來源,同時也為成礦提供了熱動力來 源。
2.4 地球化學及物理特徵
區內分布有 1 :5 萬化探 Hs-5- 乙 2 綜合異常,異常以 金、銅為主,均與含礦熱液活動有密切關係,屬礦致異常。1: 5 萬 M-7 磁力異常分布在區內,異常對應出露的華力西中 期的二次侵的花崗閃長巖,分析有花崗閃長巖引起,有找 銅、金及赤鐵礦的前景。 1 :1 萬 巖 石 地 球 化 學 測 量 對 Au、Ag、Cu、Pb、Zn、 As、Sb、Bi、W、Sn、Mo 等 11 種元素化驗分析。化探數據 顯示下石炭統希貝庫拉斯組 Au、As、Sb、Bi、Cu、Zn 背 景值明顯高於地殼克拉克值,其中 Au 元素的背景值高出地 殼克拉克值的 5.67 倍,As 元素的背景值高出地殼克拉克值 的 11.32 倍,Sb 元素的背景值高出地殼克拉克值的 3.95 倍, Cu 元素的背景值高出地殼克拉克值的 1.85 倍,對金礦床或 地球化學異常的形成起重要地質作用。 圈出 1 :1 萬綜合異常 4 個,異常為以 Au、Cu 為主,元 素組合為 Au、Cu、As、W、Mo、Bi、Ag、Sb、Pb、Zn、Sn。 其中 Au、Cu、As、W 元素異常具有面積大、強度較高、套合 較好的特點,主成礦元素 Au 異常極大值 1228.00×10-9,Cu 異常極大值為 638×10-6,均具三級濃度分帶,找礦前景較為 有利。
3 礦床特徵
沙爾巴克特金礦產於拉巴小巖體巖體與地層的外接觸 帶內,金礦體主要賦存於石炭系包古圖組(C1b),賦礦巖石 主要為蝕變凝灰巖、強角巖化凝灰巖,構造發育,並控制礦 體形態,具破碎蝕變巖型金礦床特徵。礦區圈出金礦體 11 條,其中地表 4 條,盲礦體 7 條。 礦體多脈狀、部分透鏡狀產出,長 80m~200m,厚度 0.8m~2.2m,平均品位 1~1.51 克 / 噸。礦體沿走向具有膨 縮及分枝聚合變化,針對 Au Ⅱ、Au Ⅳ深部施工鑽孔見到 1.8m~4m 的金礦體,金品位平均 1.08~2.57 克 / 噸,最高品 位 7.32 克 / 噸,說明礦體在深部延伸穩定,礦化增強。賦礦 巖石淺褐灰色蝕變凝灰巖,具褐鐵礦化、黃鐵礦化、高嶺土 化、碳酸鹽化、絹雲母化、綠泥石化等,另局部可見到呈淋 濾狀發育的孔雀石化,非常零星。通過光片鑑定知其中還有 其中,磁鐵礦化等發育。 黃鐵礦、磁鐵礦都呈微晶粒狀,兩者呈微晶聚集長條狀 不均勻分布,白鈦石也呈微晶粒狀,不均勻分布透明礦物之 間,個別的褐鐵礦呈他形 - 半自形粒狀,相對聚集狀局部分 布,原礦物已不殘留。
4 成礦規律及礦床類型
礦區賦礦地層主要為包古圖組,根據巖石測量結果, 對該地層單位的 11 種成礦元素的平均含量綜合分析表明 : Au、As、Sb、Bi、Cu、Zn 元 素 背 景 值 高 出 地 殼 克 拉 克 值,其中 Au 元素的背景值高出地殼克拉克值的 5.67 倍, As 元素的背景值高出地殼克拉克值的 11.32 倍,Sb 元素 的背景值高出地殼克拉克值的 3.95 倍,Cu 元素的背景值 高出地殼克拉克值的 1.85 倍,表明該地層對上述元素富集成礦有利。
礦區金礦體均見於中酸性巖體、圍巖區、靠近巖體斷裂 構造帶。含礦層位主要為下石炭統包古圖組(C1b)。金礦化 與構造巖、蝕變巖和石英脈關係密切,表明產於不同容礦巖 石中的金礦化,是由斷裂和熱液活動控制的。 本區金礦的成礦作用具有多階段性,礦石物質成分復 雜 , 圍巖蝕變普遍發育,礦石以熱液充填為主,礦物元素等 具有明顯的分帶性,成礦溫度由高到低呈正向演化。這些均 是巖漿期後熱液成礦作用的重要標誌,而區內花崗質巖石中 微量元素 As、Mo、Sb、Bi 等含量較高,說明其巖漿期後有 熱液活動。 花崗巖為金礦的成礦提供了部分成礦物質,後期的構 造、巖漿活動使礦源層的砂質被活化、遷移 , 進一步疊加、 富集,形成了礦體,即對本區礦質起了重要的運移作用。 分析礦床的形成為巖漿或構造熱液不斷活化萃取圍巖 中金等成礦元素,形成富含金的成礦熱液,在構造應力相對 薄弱的斷裂中,金等成礦物質發生沉澱。海西晚期與中酸性 小巖體同成分的中基性、酸性脈巖的脈動式侵人,疊加了早 期的金礦化,繼而形成金礦。 對比相鄰吉爾吾沙克及博孜阿特等破碎蝕變巖型金礦 特徵,筆者認為沙爾巴克特金礦類型為中—低溫和巖漿熱液 有關的破碎蝕變型金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