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石建造與成礦系列主要類別及其找礦意義

2021-01-08 中國選礦技術網

巖石建造的概念(或簡稱為地質建造):是指在時間和空間商彼此有密切聯繫的各種巖石天然組合(天然共生體)。即在一定的自然、地質環境下形成,並成為地殼發展某一階段特有的各種巖石組合。較詳細地可以劃分為巖漿建造、沉積建造、變質建造和與其有關的成礦建造。從上面所述的概念可以看出,它與前述成礦系列不同之處是強調了各種巖石組合與成礦系列在特點自然、地質環境之下形成的,而且,與地殼的發展有密切的聯繫。例如主要的巖漿建造及其成礦系列劃分的依據就是成因相同、時代和構造位置相近的各種巖漿巖體的組合。除此之外,一般還都強調了大地構造背景,同時包括了在相似條件下形成的具有共同特徵的許多雜巖體。而主要的巖漿建造與礦化的聯繫,表現在一定的屬組份的礦床與一定成分的巖漿巖有聯繫,以及礦化與巖漿巖條件的所有各方面的關係。由於巖漿期後內生熱液礦化與巖漿作用聯繫極其複雜,有時二者之間的聯繫是推測的,因此成礦建造和巖漿建造關係是複雜而具不確定性的成分。為了指導成礦預測,要著重指出標型礦床和特有的巖漿建造的密切關係。蘇聯的地質學者是以槽、臺大地構造觀點來指導巖石建造和成礦系列的劃分,他們將主要的巖漿建造及其成礦系列分為五大類:1、地槽條件下形成的巖漿建造及其成礦系列;2、在地槽褶皺帶形成的巖漿建造及其成礦系列;3、在地臺邊緣地區形成的巖漿建造及其成礦系列;4、在地臺內部形成的巖漿建造及其成礦系列;5、大洋區的巖漿建造及其成礦系列。其中每類可分為許多亞類,相應地還有沉積建造於成礦系列。由於對大地構造的劃分各家觀點不統一,因此,基於大地構造為背景的巖石-成礦建造就比較難的統一的分類。孟祥化還認為槽臺體系的建造分類沒有建立在建造本身物質(巖石組合)特徵的基礎上,在實際應用中存在一些缺陷,因此正確的建造分析和分類原則,應以研究建造本身物質特徵和成因機理為依據,揭示它的巖石共生組合的內在聯繫。在此我們例舉他的分類中沉積礦床所屬的巖石共生類型中之一:含礦床的建造來加以說明:一、含鐵礦床的建造類型:(一)單陸屑式建造類,包括:1、單陸屑建造;2、土質鐵質建造。(二)火山沉積建造類,包括:3、路源粘土矽質建造;4、碧玉鐵質建造;5、火山復陸式建造。從這分類中可看出單路屑建造和火山沉積建造對鐵礦具有重要意義。例如我國南方和北方都具有鐵質路屑式建造,它們除了具有鐵質沉積之外,都是與單陸源組份緊密共生、都聚集在旋迴的中部或中上部,都發育在路源碎屑沉積向碳酸鹽、泥質灰巖沉積的過渡部位等。根據以上特徵在預測預測鐵礦時應在板狀體態的單陸屑式建造分布區內的穩定隆起帶邊緣的路源淺海灘相去尋找。對於變質建造及其成礦系列就更為複雜。變質建造指的是一定的構造發展階段的變質巖的自然組合,受變質的原始建造和變質作用的特點二者在時、空物質上存在內在聯繫。研究含礦變質建造,顯然是變質礦床規律的研究和預測的重要任務之一。長春地質學院從成礦角度出發例舉了六類重要的含礦變質建造:1、含鐵變質建造;2、含硫化物編制建造;3、含變建造;4、含、鈉長石變礫巖建造;5、含金-軸變質礫巖建造;6、富鋁變質建造。但由於變質作用以及原巖恢復和變質成礦作用等方面的複雜型,因此,變質建造和其成礦系列尚待更深入地研究和統一、完善其分類。

前面論述了成礦的時空以及共生規律,及其對成礦預測的重要作作用。然而礦產的時、空盒共生分布規律,明顯地同成礦物質的來源有關。目前,礦質多來源已廣為人們所接受。國內外普遍公認,內生成礦物質有三大來源:1、成礦物質來源於上地幔(矽層);2、成礦物質來源於地殼矽鋁層;3、成礦物質來源於地殼表部(滲濾源)。在某一特定區,只有將物質來源的分析與對成礦的時空和共生規律的研究相結合,方能從本質內在聯繫方面,更深一層地去揭示礦產在地殼中的分布,從而更科學地預測礦產。

相關焦點

  • 角礫巖(礫巖)的辨識及其找礦意義
    這些角礫巖和礫巖具有不同的的形成方式,其地質意義與找礦意義各不相同。  因此,準確地辨別出不同成因的角礫巖(礫巖)是一個訓練有素的地學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角礫巖(礫巖):由粒徑>0.02cm的圓狀、次圓狀、稜角狀巖石碎屑(礫石)經膠結而成。角礫巖能很好地反映母巖成分和性質,它與母巖關係密切。可用它判斷構造運動、古海、湖岸的位置及古河流的流向。
  • 鉍礦的特徵及找礦標誌
    輝鉍礦晶體為斜方雙錐晶類,晶體沿c軸呈長柱狀或針狀,柱面具縱條紋,依(110)成雙晶。集合體為放射柱狀、緻密粒狀、柱狀和針狀。錫白色(帶鉛灰色),表面常有黃色錆色。條痕灰黑或鉛灰色。金屬光澤較輝銻礦更強。不透明。解理{010}完全。硬度2~2.5,比重6.4~6.8,微具撓性。
  • 中國「百裡鋼城」首次發現稀土礦 具有重大意義
    該發現既具有區域找礦指示意義,又具有深入研究峨眉山大火成巖省巖漿-成礦作用與演化過程的重要意義,同時還具有地球深部碳循環過程的指示意義。1。項目概況攀枝花和紅格鐵礦位於上揚子陸塊西緣攀西裂谷帶,帶內以產出大規模的釩鈦磁鐵礦和晶質石墨礦等礦產而聞名。
  • 新疆阿爾金斷裂北帶礦產成礦規律
    不同地質發展階段所形成的礦床(點)或成礦系列,與相應的大地構造單元演化歷程密切相關,表現出礦產在時空分布上的互應關係。因此,成礦規律研究應是對成礦物質在不同時間、空間上的聚集以及內在成因關係諸方面因素的綜合研究。而任何礦床都是地質演化過程中的特殊地質體,與特定地質階段構造部位的沉積建造、巖漿建造有關。
  • 新疆託里縣沙爾巴克特金礦地質特徵及成礦規律研究
    礦區成礦帶位於唐巴勒 - 哈圖 Cr-Cu-Au-Fe-MoW-Sn-Mn-U-Be- 石棉 - 水晶礦帶的西部,該礦帶為新 疆金礦主要產地之一 , 金礦分布面積大,礦產地多,主要有 哈圖、包古圖、拉巴、廟兒溝等金礦成礦遠景區 , 成礦環境 優越。
  • 一文講遍23種礦的找礦方法
    由於蝕變巖石的分布範圍比礦體大,容易被發現,更為重要的是蝕變圍巖常常比礦體先暴露於地表,因而可以指示盲礦體的可能存在和分布範圍。圍巖的性質和熱液的性質是影響蝕變種類的主要因素。不同的蝕變種類常對應一定的礦產種類,主要的圍巖蝕變類型及其有關礦產如表2所列。
  • Science Advances:稀土遷移-成礦規律新認識
    碳酸巖往往經歷了複雜的巖漿-熱液演化歷史,而稀土成礦與巖漿期後熱液活動密切相關,稀土在熱液中高效遷移是確保成礦的關鍵因素。儘管這些工作大大推進了人們對稀土遷移規律的認識,但仍不能解釋諸多稀土富集與成礦的現象。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自然界的熱液是多相複雜體系,而以往的工作主要關注稀土元素在單個陰離子流體體系中的遷移規律。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很多成礦的碳酸巖含矽富鹼,但是尚沒有研究系統地評估矽(Si)和鹼金屬元素(Na和K)對稀土遷移-富集行為的影響。
  • Science Advances:稀土遷移-成礦規律新認識
    SA:稀土遷移-成礦規律新認識稀土元素(REE)是元素周期表中鑭系元素、鈧、釔共17種元素的統稱。稀土元素亦被稱為工業維生素,其具有優良的光、電、磁等物理特性,已被廣泛應用於國防軍工、航空航天、清潔能源、信息技術等領域,對國民經濟、國家安全和科技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 高光譜遙感找礦技術通過評審
    本報訊 (記者杜 君 通訊員 張 毅)記者3月27日從河南省地質調查院獲悉,由該院承擔的「河南省重要成礦帶高光譜遙感找礦方法技術研究」項目日前通過專家評審,技術水平全國領先。  作為我省地質礦產科技攻關項目,該項目主要研究內容包括東秦嶺地區區域遙感掃面技術方法、高光譜礦物填圖技術方法、礦產地質特徵遙感解譯方法技術對比和高光譜遙感找礦方法技術集成等。  「項目在省內首次利用世界最先進的SVC HR-1024光譜測試儀對欒川赤土店、嵩縣葚溝等試驗區主要巖礦類型進行了光譜測試研究。」
  • 特提斯造山帶斑巖成礦作用
    特提斯成礦域是全球矚目的三大成礦域之一,以發育斑巖礦床為主要特徵。它的形成和演化主要受控於原-古-新特提斯洋的多期次俯衝、閉合和陸-陸碰撞作用。斑巖成礦過程可分為大洋俯衝、大陸俯衝和碰撞後再造三階段。
  • 成都理工大學構造成礦成藏重點實驗室通過驗收
    四川在線消息(顧華寧 四川在線記者 鍾帆)7月2日,記者從成都理工大學獲悉,該校構造成礦成藏重點實驗室正式通過國土資源部驗收。 據悉,構造成礦成藏重點實驗室是該校2012年在「地礦勘查實驗教學中心」 、「地質學實驗室」及「資源勘查工程實驗室」 基礎上,經國土資源部批准建立 ,以「構造地質學」、「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地球化學」、「礦產普查與勘探
  • 中國大礦是如何形成的?快收藏這些成礦模式圖(高清)!
    前 言  礦產資源的整裝勘查是建立在對礦床常成群出現並形成礦集區的認識基礎上的,作為找礦突破的重要抓手,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自整裝勘查區設立以來,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一系列突破性的找礦成果,如西藏多龍銅礦、山東三山島金礦、江西朱溪鎢礦、江西大湖塘鎢礦、安徽沙坪溝鉬礦、貴州道坨錳礦、內蒙古雙尖子山銀礦、青海夏日哈木鎳礦、新疆火燒雲鉛鋅礦、內蒙古大營鈾礦、四川甲基卡鋰礦、新疆黃羊山晶質石墨礦等一批世界級礦床,開闢了一批大型礦產資源基地,為實現地質找礦「358目標」和重塑礦產勘查開發新格局奠定了堅實基礎。
  • 中國刷新工業鈾找礦深度紀錄
    科技日報北京9月22日電 (記者陳瑜)在科技部「華南熱液型鈾礦基地深部探測技術示範」重點研發項目支持下,在廣東南嶺諸廣地區實施的長江1號鑽孔深部取得重大找礦突破。項目負責人、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院長李子穎22日告訴記者,團隊在95—1550米深度發現了8層達到工業品位的鈾礦段,特別是在1550米處發現了我國目前深度最深的工業鈾礦化,為開闢新的找礦空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過去找鈾礦主要局限於300—500米以淺的第一找礦空間,隨著工作深入,目前找礦重點已轉移到500—1500米深度的第二找礦空間。
  • 我國刷新工業鈾找礦深度紀錄
    過去找鈾礦主要局限於300—500米以淺的第一找礦空間,隨著工作深入,目前找礦重點已轉移到500—1500米深度的第二找礦空間。按含礦主巖劃分,我國鈾資源主要有四大類型,即花崗巖型、火山巖型、碳矽泥巖型和砂巖型,前兩個為熱液型鈾礦。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鈾礦地質找礦中心工作轉移至北方可地浸砂巖型鈾礦,熱液型鈾礦的勘查、研究工作幾乎停滯。
  • 金礦找礦技術研究
    在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礎上,「八五」又繼續設立了「我國重要金礦類型的成礦模式找礦方向及找礦選礦技術方法研究」這一重大科研項目。經過10年的艱苦努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1997年,這一「八五」科研項目成果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1998年,該項目的幾項主要成果又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陳毓川:願為地質找礦奉獻一生
    >著名礦床地質學家陳毓川願為地質找礦奉獻一生——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礦床地質學家陳毓川他是我國著名的礦床地質學家,提出並發展成礦系列理論,為礦產勘查、成礦預測、區域成礦理論研究作出突出貢獻;他曾任原地質礦產部總工和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長,領導了一個時期的全國地質找礦工作。
  • 論螢石礦床成礦特點及在VCT成像中的物性反映
    ,而通過高值異常找礦等應用尚在探索之中。我去的主要目的是要在螢石礦區對有鑽探資料的剖面用VCT探測儀進行復勘,以便對比分析VCT成像中螢石礦的物性反映。去後在已經開挖的露天螢石礦測了十幾條剖面,又在二百公裡外東蒙古螢石成礦帶上的一個礦區正在鑽探的剖面上探測了幾條線路。
  • 中國刷新工業鈾找礦深度紀錄
    我國刷新工業鈾找礦深度紀錄在科技部「華南熱液型鈾礦基地深部探測技術示範」重點研發項目支持下,在廣東南嶺諸廣地區實施的長江1號鑽孔深部取得重大找礦突破。項目負責人、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院長李子穎22日告訴記者,團隊在95—1550米深度發現了8層達到工業品位的鈾礦段,特別是在1550米處發現了我國目前深度最深的工業鈾礦化,為開闢新的找礦空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過去找鈾礦主要局限於300—500米以淺的第一找礦空間,隨著工作深入,目前找礦重點已轉移到500—1500米深度的第二找礦空間。
  • 張國偉院士作序推薦,大比例尺構造巖相學填圖技術與找礦預測
    序  深地探測和資源勘探開發是今後主要發展方向之一,受到地學界廣泛關注,其中在對金屬礦山深部立體找礦預測和外圍找礦預測中,如何提升綜合找礦評價技術方法和新礦種的勘探能力是當前的科學技術難題,也是進行深部找礦理論創新研究和技術研發的難點。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裴榮富:為國家勾勒找礦藍圖
    20世紀90年代他組織編輯出版了《中國礦床模式》帶領團隊完成了《中國特大型礦床成礦偏在性與異常成礦構造聚斂場》……一系列成果讓他獲得諸多榮譽如今,這位九旬的老院士擔任我國「1∶100萬海陸成礦系列編圖」項目名譽顧問,通過總結海陸成礦演化的規律,勾勒著新一代找礦藍圖。「沒有野外就沒有地質」「沒有野外就沒有地質。」這是裴榮富一生從事科學研究的心得。1948年,清華大學畢業後,24歲的裴榮富成為中央地質調查所北平分所的一名實習技術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