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石建造的概念(或簡稱為地質建造):是指在時間和空間商彼此有密切聯繫的各種巖石天然組合(天然共生體)。即在一定的自然、地質環境下形成,並成為地殼發展某一階段特有的各種巖石組合。較詳細地可以劃分為巖漿建造、沉積建造、變質建造和與其有關的成礦建造。從上面所述的概念可以看出,它與前述成礦系列不同之處是強調了各種巖石組合與成礦系列在特點自然、地質環境之下形成的,而且,與地殼的發展有密切的聯繫。例如主要的巖漿建造及其成礦系列劃分的依據就是成因相同、時代和構造位置相近的各種巖漿巖體的組合。除此之外,一般還都強調了大地構造背景,同時包括了在相似條件下形成的具有共同特徵的許多雜巖體。而主要的巖漿建造與礦化的聯繫,表現在一定的金屬組份的礦床與一定成分的巖漿巖有聯繫,以及礦化與巖漿巖條件的所有各方面的關係。由於巖漿期後內生熱液礦化與巖漿作用聯繫極其複雜,有時二者之間的聯繫是推測的,因此成礦建造和巖漿建造關係是複雜而具不確定性的成分。為了指導成礦預測,要著重指出標型礦床和特有的巖漿建造的密切關係。蘇聯的地質學者是以槽、臺大地構造觀點來指導巖石建造和成礦系列的劃分,他們將主要的巖漿建造及其成礦系列分為五大類:1、地槽條件下形成的巖漿建造及其成礦系列;2、在地槽褶皺帶形成的巖漿建造及其成礦系列;3、在地臺邊緣地區形成的巖漿建造及其成礦系列;4、在地臺內部形成的巖漿建造及其成礦系列;5、大洋區的巖漿建造及其成礦系列。其中每類可分為許多亞類,相應地還有沉積建造於成礦系列。由於對大地構造的劃分各家觀點不統一,因此,基於大地構造為背景的巖石-成礦建造就比較難的統一的分類。孟祥化還認為槽臺體系的建造分類沒有建立在建造本身物質(巖石組合)特徵的基礎上,在實際應用中存在一些缺陷,因此正確的建造分析和分類原則,應以研究建造本身物質特徵和成因機理為依據,揭示它的巖石共生組合的內在聯繫。在此我們例舉他的分類中沉積礦床所屬的巖石共生類型中之一:含鐵礦床的建造來加以說明:一、含鐵礦床的建造類型:(一)單陸屑式建造類,包括:1、單陸屑建造;2、鋁土質鐵質建造。(二)火山沉積建造類,包括:3、路源粘土矽質建造;4、碧玉鐵質建造;5、火山復陸式建造。從這分類中可看出單路屑建造和火山沉積建造對鐵礦具有重要意義。例如我國南方和北方都具有鐵質路屑式建造,它們除了具有鐵質沉積之外,都是與單陸源組份緊密共生、都聚集在旋迴的中部或中上部,都發育在路源碎屑沉積向碳酸鹽、泥質灰巖沉積的過渡部位等。根據以上特徵在預測預測鐵礦時應在板狀體態的單陸屑式建造分布區內的穩定隆起帶邊緣的路源淺海灘相去尋找。對於變質建造及其成礦系列就更為複雜。變質建造指的是一定的構造發展階段的變質巖的自然組合,受變質的原始建造和變質作用的特點二者在時、空物質上存在內在聯繫。研究含礦變質建造,顯然是變質礦床規律的研究和預測的重要任務之一。長春地質學院從成礦角度出發例舉了六類重要的含礦變質建造:1、含鐵變質建造;2、含硫化物編制建造;3、含磷變建造;4、含硼、鈉長石變礫巖建造;5、含金-軸變質礫巖建造;6、富鋁變質建造。但由於變質作用以及原巖恢復和變質成礦作用等方面的複雜型,因此,變質建造和其成礦系列尚待更深入地研究和統一、完善其分類。
前面論述了成礦的時空以及共生規律,及其對成礦預測的重要作作用。然而礦產的時、空盒共生分布規律,明顯地同成礦物質的來源有關。目前,礦質多來源已廣為人們所接受。國內外普遍公認,內生成礦物質有三大來源:1、成礦物質來源於上地幔(矽鎂層);2、成礦物質來源於地殼矽鋁層;3、成礦物質來源於地殼表部(滲濾源)。在某一特定區,只有將物質來源的分析與對成礦的時空和共生規律的研究相結合,方能從本質內在聯繫方面,更深一層地去揭示礦產在地殼中的分布,從而更科學地預測礦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