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提斯造山帶斑巖成礦作用

2021-01-08 騰訊網

特提斯成礦域是全球矚目的三大成礦域之一,以發育斑巖礦床為主要特徵。它的形成和演化主要受控於原-古-新特提斯洋的多期次俯衝、閉合和陸-陸碰撞作用。斑巖成礦過程可分為大洋俯衝、大陸俯衝和碰撞後再造三階段。

圖1:全球大型斑巖礦床的分布和三大成礦帶

1. 特提斯成礦域

橫亙於地球中緯度地區的特提斯碰撞造山帶,是地球上規模最宏大的陸-陸碰撞造山帶。該帶起始於地中海西部,向東沿阿爾卑斯,穿越土耳其,經伊朗中北部、巴基斯坦、阿富汗,帕米爾地區至喜馬拉雅,然後向南轉向中南半島,終結於印尼蘇門答臘(Sumatra)群島,整條帶延伸超過10,000公裡。特提斯碰撞造山帶的形成,經歷了不同時期特提斯洋的洋-陸俯衝和隨後的陸-陸碰撞過程,伴隨著強烈的殼幔相互作用和多樣化的金屬成礦作用(包括斑巖礦床、巖漿鉻鐵礦、造山型金礦和稀土礦床等),發育有岡底斯斑巖銅礦帶、東南亞錫礦帶、三江成礦帶、伊朗斑巖銅礦帶、巴基斯坦斑巖銅礦帶和東南歐淺成低溫熱液金礦帶等世界級規模礦帶,成礦規模和資源儲量足以與環太平洋成礦域和古亞洲成礦域相媲美,它們構成了全球規模最為宏大的三大成礦域(圖1)。但與環太平洋成礦域和古亞洲洋成礦域相比,特提斯成礦域不但發育俯衝階段的成礦作用,也發育碰撞和後碰撞階段的成礦作用,並且以斑巖成礦作用為主導。早期的成礦理論,特別是斑巖礦床,大多是基於環太平洋成礦域提出來的,難以解釋特提斯成礦域特有的碰撞成礦作用。因此,探索特提斯成礦域的金屬成礦過程和深部控制因素,不但對尋找潛在金屬礦產資源至關重要,而且對完善從大洋俯衝到大陸碰撞再到後碰撞的多金屬成礦理論也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2. 特提斯造山帶斑巖成礦作用機制

特提斯構造域賦存了大量的斑巖Cu-Mo-Au礦床,這些礦床主要是和新特提斯洋的俯衝和碰撞有關,只有很少幾個礦床(點)是和古特提斯洋俯衝和碰撞有關。斑巖礦床的賦存深度一般在1–3公裡,早期形成的礦床容易被剝蝕,這可能是導致古特提斯洋俯衝碰撞階段礦床稀少的原因之一。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古新特提斯俯衝沉積物的差異。古特提斯洋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大洋(圖2),沉積物富含炭質夾層,還原性程度較高。斑巖銅礦的Cu主要來自於地幔,如果俯衝洋殼所攜帶的沉積物太還原,S的主要存在形式就是硫化物。因為極強的相容性,使得Cu和Au等親銅元素無法進入矽酸鹽熔體,因而巖漿體系整體貧Cu,這可能是導致古特提斯俯衝階段成礦匱乏的主要原因。

圖2:古(A)-新(B)特提斯的構造格局

特提斯成礦域內斑巖成礦作用存在明顯的多樣性,同一個構造帶內既有俯衝期的也有碰撞時期的。特提斯造山帶內的斑巖成礦作用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1)大洋俯衝階段,洋殼玄武巖和沉積物脫水交代上覆地幔楔,在高氧逸度情況下,金屬從硫化物中釋放出來進入地幔楔得到預富集;(2)大陸俯衝階段,大陸碰撞引起地幔楔在弧下深度發生部分熔融,引起水和成礦元素在鎂鐵質熔體中進一步富集,然後上升侵位到下地殼,局部上升到淺部地殼形成同碰撞熱液礦床;(3)碰撞後再造階段,位於下地殼層位的鎂鐵質物質發生部分熔融和分異結晶,在高氧逸度和富水的環境下使富集水和金屬的物質進入最晚分異的長英質熔體引發成礦作用(圖3)。

圖3:後碰撞背景的巖漿作用和斑巖礦床形成,以岡底斯為例

眾所周知,大型-超大型斑巖礦床的形成通常需要巨量的水、S、金屬和高的氧逸度。特提斯成礦域內以岡底斯帶為代表的巨型後碰撞斑巖成礦帶的發育,主要受控於富水高氧逸度的埃達克質巖漿的發育。岡底斯成礦巖漿的巖漿鋯飽和溫度普遍低於750°C,主要集中在700-600°C。如此低的結晶溫度說明成礦巖漿的產生主要是加水熔融的結果,需要引入外來水。有兩種可能性值得關注:(1)俯衝大陸地殼在進變質作用過程中釋放出自由流體(變質水);(2)極度富水的幔源超鉀質巖漿注入地殼底部誘發地殼熔融,或直接注入長英質巖漿房,為斑巖巖漿系統提供額外的水。後碰撞環境下斑巖初始巖漿中的氧逸度普遍較高(ΔFMQ>2),但是如此高的氧逸度是如何形成的,尚無定論。有三個過程可以導致氧逸度明顯增高:(1)印度-歐亞大陸碰撞後,印度板片俯衝攜帶氧化的物質進入碰撞帶。這種氧化的沉積物包括始新世或更早期沉積的蒸發巖和碳酸鹽巖;(2)新生下地殼熔融過程中的自演化過程,例如源區的石榴石殘餘和角閃石分離結晶可能導致氧化巖漿的形成;(3)富水超鉀質巖漿的注入不僅激發了下地殼的重熔,其較高的氧逸度還可能活化了下地殼的金屬硫化物。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在下地殼深度(1~2 GPa),氧化硫化物釋放金屬需要更高的氧逸度,因為氧逸度和壓力密切相關。

地殼淺表的成礦作用往往受控於深部的過程,例如俯衝板片的性質(洋殼或者陸殼)、成熟度、角度和極性,板片回撤、撕裂和斷離等都會控制成礦過程。擠壓環境有利於大型斑巖礦床的產出。擠壓環境下的巖漿很難噴發,從而可以形成比伸展環境更大的淺部巖漿房。擠壓背景下巖漿房可以充分分離結晶,促進了揮發分的飽和和大規模的流體出溶;擠壓環境下較難發育張性斷離,有力限制了巖漿房頂部巖枝的數量,使得出溶的流體更加集聚。大陸俯衝和後碰撞階段都可以形成擠壓環境。擠壓環境持續太久也不益於斑巖礦床的形成,擠壓環境向伸展環境的轉變可以為斑巖型礦床提供非常有利的構造條件。岡底斯帶後碰撞階段大規模斑巖成礦作用的發育是在擠壓的大背景下,印度板塊撕裂、斷離或者巖石圈拆沉等深部動力學變化的機制下形成的。

3. 未來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科學問題

本文展望了在研究特提斯構造域中斑巖礦床值得關注的科學問題,例如:1)不管是特提斯構造帶的岡底斯成礦帶,伊朗Kerman成礦帶,還是巴基斯坦Chagai成礦帶,大規模的成礦時間都是發生在15 Ma附近。因此,需要回答的問題是,這些不同地區的碰撞時間可能是不同的,匯聚速率也不一樣,但為什麼大規模斑巖成礦作用卻主要集中在中新世?2)一個構造帶內早期的俯衝和同碰撞巖漿作用對於後碰撞成礦具體有何影響?以岡底斯為例,岡底斯巖漿弧是一個長期活動的大陸弧,巖漿作用持續時間長,主要集中在侏羅紀(200–175 Ma)、白堊紀(90±5 Ma)、古-始新世(69–45 Ma)三個巖漿峰期;前人普遍認為成礦巖漿是來自於早期俯衝改造的下地殼,但是對於早期弧巖漿和同碰撞巖漿如何影響後碰撞成礦以及具體哪期巖漿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存在廣泛的爭議。3)後碰撞斑巖礦床理論的核心是富含金屬硫化物的新生下地殼部分熔融形成埃達克質富集巖漿,進而在上地殼淺部成礦。但是對於新生下地殼屬性的認識大多是推測,缺乏確切的證據;新生下地殼的礦物組成如何,氧逸度狀態如何,是否富含金屬硫化物,金屬硫化物的種類如何都不清楚。4)特提斯成礦帶潛力巨大,可是找礦勘查存在交通條件差、勘查成本高與礦化信息獲取難等特點;鑑於中高山區植被覆蓋率低,巖體普遍裸露,熱液蝕變廣布等特徵,非常適合開展以蝕變礦物為主導的礦物化學和紅外光譜結合的手段進行找礦勘查。

相關焦點

  • 地質地球所研究揭示新疆蘇雲河大型斑巖鉬礦床成礦流體演化與成礦...
    斑巖型鉬礦床是Mo金屬最主要的來源之一,分布在北美科羅拉多成礦帶,秦嶺-大別成礦帶以及中亞造山帶。斑巖鉬礦床可分成:形成於大陸裂谷環境下的Climax-型、形成於俯衝背景下的Endako-型和形成於同碰撞或碰撞後背景下的碰撞型等三種類型。
  • 中國大礦是如何形成的?快收藏這些成礦模式圖(高清)!
    前 言  礦產資源的整裝勘查是建立在對礦床常成群出現並形成礦集區的認識基礎上的,作為找礦突破的重要抓手,發揮了積極的作用。;5-下侏羅統曲色組長石石英砂巖夾粉砂巖;6-上三疊統日幹配群灰巖;7-巖漿房;8-下白堊統石英閃長斑巖(內帶礦體);9-外帶礦體;10-鉀化帶;11-絹英巖化帶;12- 青磐巖化帶;13-成礦裂隙;14-平行不整合界線;15-角度不整合界線
  • EPSL:巖漿熱液成礦過程中大氣降水侵入的水文過程對比
    在上地殼中,大氣降水對流對深成巖體的冷卻起著重要作用(Cathles, 1977, Hayba and Ingebritsen, 1997, Gerdes et al., 1998),因此影響上地殼巖漿儲層的壽命、物理組成和巖石學演化(Spera and Bohrson, 2001, Miller et al., 2007, Schaltegger et al., 2009)。
  • 【新華網】新疆加快中亞造山帶成礦域「探礦」步伐
    為加速查明新疆礦產資源分布與儲量,早日建立中亞金屬礦床成礦模式和找礦模型,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啟動「造山帶大陸動力學與增生成礦作用」研究項目,確定7大找礦區域。周可法表示,研究團隊重點製作了兩個找礦試驗場,主要任務是在成礦理論和找礦技術集成上有重大創新,在遙測、信息識別方面尋求突破。 中國新疆及中亞鄰區在地質上同屬中亞成礦域,是全球礦產資源潛力最大的區域之一。新疆及中亞跨境成礦帶擁有豐富的銅、金、鉛、鋅等優勢資源,銅儲量在百萬噸以上的大型銅礦10餘處,新疆境外幾十公裡已發現多處大型-超大型斑巖銅礦床。
  • 流體作用痕跡與成礦
    尤其平巷中斷面尺寸較大,詳細觀察或編錄工作可能會發現一些比較確定的與成礦緊密相關的現象。      近期在某礦山的地質工作中,筆者發現了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構造和流體作用現象。該礦區成礦地質背景為區域變質,礦區以北見成條帶狀的基性巖體成北東-南西向展布。在不同的平巷中均可以觀察到明顯的與構造作用和流體作用相關的一些現象,能夠給判斷區域構造和礦區構造、巖漿巖和流體作用提供直接的證據。
  • 新疆託里縣沙爾巴克特金礦地質特徵及成礦規律研究
    礦區成礦帶位於唐巴勒 - 哈圖 Cr-Cu-Au-Fe-MoW-Sn-Mn-U-Be- 石棉 - 水晶礦帶的西部,該礦帶為新 疆金礦主要產地之一 , 金礦分布面積大,礦產地多,主要有 哈圖、包古圖、拉巴、廟兒溝等金礦成礦遠景區 , 成礦環境 優越。
  • 國內十六個成礦帶
    主攻銅、鉛鋅、銀,以斑巖型、海底噴流型以及熱液型為主攻礦床類型。加強川西地區義敦島弧帶斑巖銅礦和海底噴流型銅鉛鋅多金屬礦的找礦工作,優先加強新發現的竹雞頂銅礦的勘查,帶動區域斑巖銅礦勘查。加快推進對玉龍銅礦帶已有的和新發現的礦產地勘查,爭取找礦突破。西南三江北段:位於青海南部,總面積約10萬平方公裡。本區工作程度較低。
  • 智利科塔德拉發現近千米斑巖銅礦化
    此次鑽探從地表開始見礦,厚972米,銅品位0.5%,金0.2克/噸。紅吉利公司認為,這是最近全球取得的重大發現之一,可以媲美厄瓜多的卡斯卡維爾和塞爾維亞的蒂莫克(Timok)。科塔德拉第一個擴邊孔的更多結果還需等待。紅吉利公司稱,從320米深處見礦662米,終孔未穿透。
  • 贛州發現江西最大螢石礦,儲量超500萬噸
    該項目查明螢石礦資源儲量超500萬噸,刷新了省內同類礦床規模,成為江西省第一大螢石礦床。螢石礦(圖片來自網絡)記者了解到,礦區詳查工作起於2016年6月,至2017年底結束。該項目探明的超大型螢石礦和地熱水資源,為地方氟鹽化工產業和溫泉旅遊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資源保障,同時對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解決人口就業和助推脫貧攻堅等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螢石的用途螢石的用途十分廣泛,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應用前景越來越廣闊。
  • 新疆阿爾金斷裂北帶礦產成礦規律
    因此本報告擬以區內地史發展主要階段及相應大地構造單元為框架,以區域地質概況為基礎,以成礦系列、代表性礦床(點)為重點,對成礦規律做簡要敘述。一、塔裡木古陸緣地塊形成階段的有關礦產時間為太古代—青白口紀,經漫長地史演化過程最終形成塔裡木古陸緣地塊,在不同地質構造發展階段形成的次級構造單元及沉積建造均表現出特有的成礦系列。
  • 「花崗質巖漿:成巖作用到成礦作用」學術研討會在武漢成功召開
    2018年11月13-15日,為推動花崗巖學科發展、解決花崗巖成巖成礦過程中的關鍵科學問題,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花崗巖成巖成礦地質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花崗巖中心」)在武漢組織召開了「花崗質巖漿:成巖作用到成礦作用」學術研討會。
  • 一文講遍23種礦的找礦方法
    礦產露頭礦產露頭可以直接指示礦產的種類、可能的規模大小、存在的空間位置及產出特徵等,是最重要的找礦標誌。由於礦產露頭在地表常經受風化作用改造,因此據其經受風化作用改造的程度,可分為原生露頭和氧化露頭兩類。原生露頭是指出露在地表,但未經或經微弱的風化作用改造的礦化露頭。
  • 論螢石礦床成礦特點及在VCT成像中的物性反映
    ,然後再根據不同類型螢石礦床的成礦特點分類進行分析探討及實例評價。、沉積改選型和伴生型三種類型;曹俊臣等認為中國層控螢石礦床可分為產於酸--中酸性巖漿巖及其接觸帶的礦床、產於火山巖及次火山巖中的礦床和產於碳酸鹽及其它沉積巖或火山沉積巖中的礦床;也有人提出按照成礦大地造單元劃分、按照成礦巖層劃分、按照礦床成因劃分、按照成礦溫度劃分、按照成礦物質來源劃分,等等。
  • 「造山帶大陸動力學與增生成礦作用」 項目啟動
    3月21日,入選中科院科技創新交叉與合作團隊項目「山帶大陸動力學與增生成礦作用」啟動。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肖文交研究員擔任負責人。新疆生態所將聯合北京大學、西北大學、南京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的相關專家,對全球最大的增生造山帶的一些關鍵薄弱環節進行構造解析和年代學分析,並且在西準噶爾謝米斯臺曠代和東天山覺羅塔格礦帶開展淺覆蓋區大面積快速探測試驗,建立有明確物理機制的區域成礦物質運移與富集模型,為區域成礦預測提供理論支撐。
  • 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協定達成,對砂石礦等老闆有啥好處?
    具有特提斯一喜馬拉雅成礦域和環太平洋成礦域的雙重成礦特徵。由於地質構造複雜、巖漿活動強烈,東協地區成礦條件優越,礦產資源相當豐富,是當今世界上最為重要的資源寶庫之一。其優勢礦產為銅、鉛鋅、金、鐵、錫、鉻、鎳、鋁土礦及鉀鹽等,其中銅、鉻、鎳、鋁土礦和鉀鹽等礦產資源為我國緊缺資源,與我國有較強的互補性,因此受到我國礦業界和地質學界的廣泛關注。
  • 巖石建造與成礦系列主要類別及其找礦意義
    較詳細地可以劃分為巖漿建造、沉積建造、變質建造和與其有關的成礦建造。從上面所述的概念可以看出,它與前述成礦系列不同之處是強調了各種巖石組合與成礦系列在特點自然、地質環境之下形成的,而且,與地殼的發展有密切的聯繫。例如主要的巖漿建造及其成礦系列劃分的依據就是成因相同、時代和構造位置相近的各種巖漿巖體的組合。除此之外,一般還都強調了大地構造背景,同時包括了在相似條件下形成的具有共同特徵的許多雜巖體。
  • 鉍礦的特徵及找礦標誌
    >鉍礦(2PbS·Bi2S)。輝鉍礦晶體為斜方雙錐晶類,晶體沿c軸呈長柱狀或針狀,柱面具縱條紋,依(110)成雙晶。集合體為放射柱狀、緻密粒狀、柱狀和針狀。錫白色(帶鉛灰色),表面常有黃色錆色。條痕灰黑或鉛灰色。金屬光澤較輝銻礦更強。不透明。解理{010}完全。硬度2~2.5,比重6.4~6.8,微具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