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SL:巖漿熱液成礦過程中大氣降水侵入的水文過程對比

2021-01-15 助研空間

巖漿體侵入地殼的深度範圍和時間尺度無法直接監測和量化。地質研究表明,深成巖體組合(Annen et al., 2015)、巖漿注入速率以及巖漿活動的體積(Caricchi et al., 2014)和持續時間(Michel et al., 2008, von Quadt et al., 2011, Bachmann et al., 2012)的差異可導致不同的巖漿和相關的熱液系統,例如形成上地殼深成巖體或大型火山噴發(Caricchi et al., 2014)。巨型巖漿-熱液礦床(包括斑巖銅礦床)的形成需要大型巖漿儲層(Dilles, 1987, Cline and Bodnar, 1991, Steinberger et al., 2013),但仍不清楚深成巖體大小的巖漿是否快速侵位(Dilles, 1987, Glazner et al., 2004),或深成巖體是否由幾個偶爾侵入地殼的較小的巖漿體拼合而成(Halter et al., 2005, Michel et al., 2008)。在上地殼中,大氣降水對流對深成巖體的冷卻起著重要作用(Cathles, 1977, Hayba and Ingebritsen, 1997, Gerdes et al., 1998),因此影響上地殼巖漿儲層的壽命、物理組成和巖石學演化(Spera and Bohrson, 2001, Miller et al., 2007, Schaltegger et al., 2009)。礦床中的石英脈記錄了巖漿-熱液系統熱歷史期間的流體成分。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Szandra Fekete及其合作者以澳大利亞東部的the Yankee脈狀錫礦床、歐洲東南部Elatsite斑巖Cu-Au礦床和美國猶他州的Bingham Canyon斑巖Cu-Au-Mo礦床為研究對象,應用SIMS分析了脈狀石英晶體中各生長帶的氧同位素比值,並用SEM-CL進行了成像分析,量化巖漿-熱液成礦演化過程中大氣水和巖漿水貢獻的變化。Yankee礦床的石英顯示了4個主要的生長環帶(Q1~Q4,圖1A,B),均一溫度從錫石沉澱前的500℃(Q1)下降到沉澱後的<290℃(Q4,圖2A),高亮的晚期石英(Q5)沉澱在切穿晶體分帶的後期斷裂中(圖1A);Elatsite斑巖Cu-Au礦床顯示了三個主要的生長環帶(Q1~Q3,圖1C),沉澱溫度範圍在≥640℃(Q1)和460℃(Q2),接著是石英沉澱的間隙,直到冷卻到大約150℃(圖2B);Bingham Canyon斑巖Cu-Au-Mo礦床顯示了早期(Q1)和晚期(Q2)石英世代(圖1D),銅沉澱在Q1(505℃)之後,Q2(318℃)之前或結晶期間(圖2C)。

圖1 三個巖漿-熱液礦床石英沉澱的時間演化及δ18O原位微區分析

Yankee礦床石英的δ18O=-4.6‰~12.9‰(圖1A,B和圖2A),Q1和Q2的值接近恆定,隨後從含錫石帶(Q2和Q3a)到晶體最外緣(Q4)持續、逐漸減小。在Q3和Q4上生長的發光石英(Q5)顯示出與晶體核心相似的重值(圖1A)。流體的δ18O值顯示,從Q1和Q2的10‰左右的初始巖漿值整體下降到Q4約-15‰(圖2A)。Elatsite斑巖Cu-Au礦床石英的結果(圖1C和圖2B)顯示Q1~Q2的δ18O值是相對均勻的(8.2‰~9.7‰)。流體的δ18O值(6.6‰~8.1‰)表明,在成礦前的Q1~Q2b階段,系統性變化最小(圖2B),在第一次硫化物沉澱之前或同時的Q2c石英形成期間略有下降(5.7‰~6.3‰)。成礦後Q3與同位素輕流體中的沸石礦物一起沉澱,δ18O值為−1.2‰~3.8‰。Bingham Canyon斑巖Cu-Au-Mo礦床(圖1D和圖2C)的結果顯示δ18O值約9.8±1‰,兩代石英的分析不確定度基本一致。沉澱石英的流體的同位素組成是不同的(圖2C),Q1(4.6‰~8.8‰)和Q2(-0.1‰~5.7‰)。結果表明,在與Cu-Fe硫化物有關的石英後期階段,從最初的類巖漿值到較輕的δ18O值發生了顯著變化。研究者們認為只有當大氣降水逐漸與巖漿水混合時,Yankee礦床才有可能出現連續的石英沉澱而不發生溶解事件(圖3A)。大氣水在流經角狀接觸光暈的過程中被加熱,遠端石英-閃鋅礦-方鉛礦脈在280℃左右由>90%的大氣水組成的溶液形成(Eadington, 1983, Sun and Eadington, 1987)。上地殼水平火成巖侵入體的淺部侵位(Kleeman et al., 1997)有利於巖漿流體與對流大氣降水的直接相互作用,導致結晶花崗巖上部流體混合和錫石沉澱(圖4A)。

Elatsite斑巖Cu-Au礦床(圖3B)巖漿-熱液流體保持6-9 wt.%(Stefanova et al.,2014)的初始鹽度,在從巖漿溫度冷卻至430℃的過程中沉澱石英。在隨後逐漸向下傳播的大氣降水對流過程中(圖3B),大氣降水在向下流向巖漿流體-大氣降水界面時會經歷溫度升高,使其在給定的樣品位置溶解石英。在圖4B中,綠圈(估計樣品位置)位於成礦前階段(虛線)的近靜水壓力巖漿流體一側,之後位於沿成礦後階段巖漿流體側面的近靜水壓力大氣降水對流上升區內(虛線)。當大氣水和巖漿水之間的邊界逐漸向下移動(圖4B)時,巖漿侵入體在熱液系統的大部分壽命期間通過巖漿流體排出與對流大氣水保持絕緣。

單個流體路徑和巖漿-大氣水相互作用預計取決於熱液系統內的位置。因此,在金屬分帶礦床中取樣以評價δ18O演化的空間變化可能對大尺度流體系統提供有價值的約束此外,氫同位素(例如同時代的雲母礦物)可以為大氣降水提供更強有力的示蹤劑,數值模擬可以進一步量化大氣降水侵入巖漿-熱液系統的動力學。


該成果發表於地球科學領域權威學術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Fekete S, Weis P, Driesner T, et al. Contrasting hydrological processes of meteoric water incursion during magmatic–hydrothermal ore deposition: An oxygen isotope study by ion microprobe[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16, 451: 263-271.)。

特別聲明

  文章內容來自相應期刊,本公眾號組織人員參與翻譯,不做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即刻刪除!


歡迎各位讀者點擊上方二維碼參與翻譯,踴躍投稿!



相關焦點

  • Science Advances:稀土遷移-成礦規律新認識
    碳酸巖往往經歷了複雜的巖漿-熱液演化歷史,而稀土成礦與巖漿期後熱液活動密切相關,稀土在熱液中高效遷移是確保成礦的關鍵因素。儘管這些工作大大推進了人們對稀土遷移規律的認識,但仍不能解釋諸多稀土富集與成礦的現象。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自然界的熱液是多相複雜體系,而以往的工作主要關注稀土元素在單個陰離子流體體系中的遷移規律。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很多成礦的碳酸巖含矽富鹼,但是尚沒有研究系統地評估矽(Si)和鹼金屬元素(Na和K)對稀土遷移-富集行為的影響。
  • Science Advances:稀土遷移-成礦規律新認識
    碳酸巖往往經歷了複雜的巖漿-熱液演化歷史,而稀土成礦與巖漿期後熱液活動密切相關,稀土在熱液中高效遷移是確保成礦的關鍵因素。以往大量工作研究了F-,Cl-,SO42-,CO32-等陰離子對稀土遷移行為的控制作用(Migdisov and Williams-Jones, 2008;Migdisov et al., 2009;Tsay et al., 2014)。
  • 我國啟動深海盆地熱液活動成礦機理研究
    3月26日,國家「973」項目——典型弧後盆地熱液活動及其成礦機理項目在青島啟動。未來5年,我國科學家將通過不同發育階段的弧後盆地(靠大陸一側的深海盆地)熱液系統對比,揭示該區域熱液活動對近海底水體和沉積環境的影響機制,圍繞弧後盆地的地質構造與巖漿對熱液成礦的作用進行研究。
  • 論螢石礦床成礦特點及在VCT成像中的物性反映
    我去的主要目的是要在螢石礦區對有鑽探資料的剖面用VCT探測儀進行復勘,以便對比分析VCT成像中螢石礦的物性反映。去後在已經開挖的露天螢石礦測了十幾條剖面,又在二百公裡外東蒙古螢石成礦帶上的一個礦區正在鑽探的剖面上探測了幾條線路。
  • 稀土遷移-成礦規律新認識
    碳酸巖由於經歷了複雜的巖漿-熱液演化,因此稀土成礦與巖漿期後熱液活動密切相關,稀土在熱液中高效遷移是確保成礦的關鍵因素。之前,大量工作研究了F-,Cl-,SO42-,CO32-等陰離子對稀土遷移行為的控制作用。儘管這些工作大大推進了人們對稀土遷移規律的認識,但仍不能解釋諸多稀土富集與成礦的現象。
  • 新疆託里縣沙爾巴克特金礦地質特徵及成礦規律研究
    2.2 構造斷裂構造發育,礦區位於瑪依勒大斷裂南側,近南北向、 北東向、北北東向次級斷裂構造較發育,巖體周邊近南北向 弧形斷裂構造發育,構造破碎帶很發育,沿破碎帶多充填 基—中酸性脈巖及淺成斑巖體,對原巖體改造特徵突出。 頻繁的巖漿活動,花崗巖體侵位過程中所提供礦液經節 理和張性斷裂向上運移並富集儲存。
  • 張國偉院士作序推薦,大比例尺構造巖相學填圖技術與找礦預測
    多年來,以方維萱研究員為首的技術團隊,以金屬礦產勘查和找礦預測中關鍵共性技術難題為導向,面向礦產資源和礦山可持續發展主戰場,以大比例尺構造巖相學填圖理論創新和新技術系列研發為核心,在金屬成礦盆地、沉積盆地與造山帶耦合轉換過程、熱液角礫巖構造系統、巖漿侵入構造系統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
  • 中國大礦是如何形成的?快收藏這些成礦模式圖(高清)!
    ;5- 石英正長斑巖;6- 花崗斑巖;7-花崗巖;8-閃長玢巖;9-正長巖;10- 隱爆角礫巖;11-鉬礦體;12- 鉛鋅礦體;13- 金礦體;14- 螢石礦體;15-鐵礦;16-斷層;①銅山式沉積-變質型鐵礦;②沙坪溝式斑巖型鉬礦;③銀水寺式矽卡巖型鉛鋅礦;④汞洞衝式熱液型鉛鋅礦;⑤東溪式火山熱液型金礦;⑥鴨池山式熱液型螢石礦
  • 特提斯造山帶斑巖成礦作用
    特提斯造山帶內的斑巖成礦作用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1)大洋俯衝階段,洋殼玄武巖和沉積物脫水交代上覆地幔楔,在高氧逸度情況下,金屬從硫化物中釋放出來進入地幔楔得到預富集;(2)大陸俯衝階段,大陸碰撞引起地幔楔在弧下深度發生部分熔融,引起水和成礦元素在鎂鐵質熔體中進一步富集,然後上升侵位到下地殼,局部上升到淺部地殼形成同碰撞熱液礦床;(3)碰撞後再造階段,位於下地殼層位的鎂鐵質物質發生部分熔融和分異結晶
  • 新疆阿爾金斷裂北帶礦產成礦規律
    不同地質發展階段所形成的礦床(點)或成礦系列,與相應的大地構造單元演化歷程密切相關,表現出礦產在時空分布上的互應關係。因此,成礦規律研究應是對成礦物質在不同時間、空間上的聚集以及內在成因關係諸方面因素的綜合研究。而任何礦床都是地質演化過程中的特殊地質體,與特定地質階段構造部位的沉積建造、巖漿建造有關。
  • 地質地球所研究發現東準噶爾巖漿弧構造屬性與演化過程
    東準噶爾是中亞造山帶中心地帶的重要構造單元,是認識與了解中亞造山帶構造演化與成礦作用的關鍵性窗口之一。目前,關於東準噶爾巖漿弧的構造屬性、基底特徵與俯衝極性存在不同認識與爭論。針對東準噶爾地區所存在的一系列科學問題,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固體礦產資源研究室徐興旺副研究員與合作者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中科院創新項目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下,對東準噶爾地區塔黑爾構造窗的變質火山巖及其中的侵入巖開展了系統的巖石學、構造學、礦物學、巖石學化學、Sm-Nd-Rb-Sr同位素、鋯石U-Pb
  • 地質地球所研究揭示新疆蘇雲河大型斑巖鉬礦床成礦流體演化與成礦...
    可見,不同成礦帶的斑巖型鉬礦床在成礦流體方面具有較大差異性。對於中亞造山帶,斑巖型鉬礦床成礦流體與成礦機理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我國的東北地區),而對西部典型斑巖鉬礦的研究較少。蘇雲河鉬礦床位於中亞造山帶西部的西準噶爾地區,是新發現的大型斑巖鉬礦床(鉬金屬儲量57萬噸)。
  • 我國16個脈石英成礦區帶,你知道幾個?
    4、東秦嶺-大別山脈石英成礦區帶 本區屬於秦祁—崑崙成礦域(Ⅰ)秦嶺-大別成礦省(Ⅱ-7)。成因類型礦屬中—低溫巖漿熱液型和變質熱液型。成礦帶沿東秦嶺-大別山呈北北東向展布。區內出露地層為太古界、元古界及古生界,褶皺及斷裂發育。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變化對水文過程的影響
    其廣泛分布的多年凍土通過獨特的水分運移影響著區域水文和水循環過程。青藏高原現存多年凍土的總面積約為 106 萬平方公裡。多年凍土是在青藏高原隆升過程中逐漸形成並擴張的,並經歷了不同周期和尺度的氣候冷暖波動。在多年凍土層形成的漫長過程中,反覆的成冰作用將大量水分凍結並以固態形式長期儲存於地下而形成了地下冰,現有地下冰儲量約為 12.7 萬億立方米。
  • 「花崗質巖漿:成巖作用到成礦作用」學術研討會在武漢成功召開
    2018年11月13-15日,為推動花崗巖學科發展、解決花崗巖成巖成礦過程中的關鍵科學問題,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花崗巖成巖成礦地質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花崗巖中心」)在武漢組織召開了「花崗質巖漿:成巖作用到成礦作用」學術研討會。
  • 中國「百裡鋼城」首次發現稀土礦 具有重大意義
    該發現既具有區域找礦指示意義,又具有深入研究峨眉山大火成巖省巖漿-成礦作用與演化過程的重要意義,同時還具有地球深部碳循環過程的指示意義。1。項目概況攀枝花和紅格鐵礦位於上揚子陸塊西緣攀西裂谷帶,帶內以產出大規模的釩鈦磁鐵礦和晶質石墨礦等礦產而聞名。
  • 巖石建造與成礦系列主要類別及其找礦意義
    較詳細地可以劃分為巖漿建造、沉積建造、變質建造和與其有關的成礦建造。從上面所述的概念可以看出,它與前述成礦系列不同之處是強調了各種巖石組合與成礦系列在特點自然、地質環境之下形成的,而且,與地殼的發展有密切的聯繫。例如主要的巖漿建造及其成礦系列劃分的依據就是成因相同、時代和構造位置相近的各種巖漿巖體的組合。除此之外,一般還都強調了大地構造背景,同時包括了在相似條件下形成的具有共同特徵的許多雜巖體。
  • 高考地理小專題——地殼物質循環過程的應用
    (任答兩項) (4)巖漿侵入,冷卻凝固形成花崗巖體;地殼抬升;受到風化、侵蝕。 典型例題四:(2015·上海高三)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2014年8月15日,世界海拔最高的拉日鐵路(拉薩至日喀則西)正式開通運營。
  • 巨晶鉀長石對巖漿過程的長期記錄
    鉀長石巨晶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幾個假說:(1)高的晶體生長速率和低的成核速率;(2)晶體在不同巖漿中運移或混合而長時間生長;(3)由於熱循環作用,它們在低熔體分數結晶後期發生結構粗化;(4)在深成巖體逐漸生長過程中,由於流體作用在低至400℃時交代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