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Advances:稀土遷移-成礦規律新認識

2020-10-28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SA:稀土遷移-成礦規律新認識

稀土元素(REE)是元素周期表中鑭系元素、鈧、釔共17種元素的統稱。稀土元素亦被稱為工業維生素,其具有優良的光、電、磁等物理特性,已被廣泛應用於國防軍工、航空航天、清潔能源、信息技術等領域,對國民經濟、國家安全和科技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由於稀土元素在高新科技產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世界各國紛紛加強了稀土礦床的研究與勘查找礦工作。

據統計,全球超過60%的稀土資源來自於與碳酸巖相關的稀土礦床(Weng et al., 2015)。相較於其它類型的稀土礦床,該類礦床具有規模大、品位高和放射性物質含量低等特點,備受礦床學家們的關注。碳酸巖往往經歷了複雜的巖漿-熱液演化歷史,而稀土成礦與巖漿期後熱液活動密切相關,稀土在熱液中高效遷移是確保成礦的關鍵因素。以往大量工作研究了F-,Cl-,SO4 2-,CO32-等陰離子對稀土遷移行為的控制作用(Migdisov and Williams-Jones, 2008;Migdisov et al., 2009;Tsay et al., 2014)。儘管這些工作大大推進了人們對稀土遷移規律的認識,但仍不能解釋諸多稀土富集與成礦的現象。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自然界的熱液是多相複雜體系,而以往的工作主要關注稀土元素在單個陰離子流體體系中的遷移規律。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很多成礦的碳酸巖含矽富鹼,但是尚沒有研究系統地評估矽(Si)和鹼金屬元素(Na和K)對稀土遷移-富集行為的影響。

近期,澳大利亞國立大學Michael Anenburg博士及合作者通過活塞圓筒實驗,在微觀尺度「重現」宏觀的成礦現象,並創新性地揭示了Si、Na、K對稀土運移-成礦的重要控制作用,相關成果發表於Science Advance。該研究共設計了IV組實驗(圖1):第I組實驗(CbX)初始物質包括接近天然碳酸巖組分的碳酸鹽組合(CaCO3 、MgCOMgCO3 、FeCOFeCO3)、水(H2O)和少量氟化物(MgF2)、氯化物(MgCl2)、磷酸鹽(FePO4)、輕稀土元素La及重稀土元素Dy;第II (CbSi)、III (CbNa)和IV組(CbK)實驗分別在第一組物質基礎上加入SiO2 ,NaNa2CO3和K2CO3。第I組實驗初始溫度和壓力為1050℃和2.5GPa,其他組別實驗初始溫度和壓力分別為1200℃和1.5GPa。實驗開始後,溫度和壓力在四天內分別均勻下降至200℃和0.2GPa,然後淬火。第I組實驗模擬了貧矽貧鹼碳酸巖的巖漿-熱液演化過程,第II、III、IV組實驗和其他實驗對比著重考察Si、Na、K對稀土運移富集行為的影響。

結果顯示,每組實驗均發育巖漿和熱液兩階段礦物(圖1)。巖漿階段形成方解石、白雲石、鐵白雲石和磷灰石,第II組實驗因富Si還形成大量矽酸鹽礦物。在上述巖漿礦物中,稀土主要賦存於磷灰石,其中第II組實驗中磷灰石的稀土含量最高,局部形成鈰矽磷灰石。不同組別磷灰石中輕/重稀土的比例不同,第I和II組的磷灰石相對富集重稀土,而III和IV組的磷灰石相對富集輕稀土。在四組實驗的熱液階段均形成稀土礦物或富稀土的物相。第I組實驗主要發育氟碳鈰礦和獨居石。第II組實驗主要形成氟碳鈰礦和未知稀土磷酸鹽礦物,由於巖漿階段稀土大量進入到磷灰石,該組實驗中熱液稀土礦物的比例明顯低於其他組別。第III組實驗富稀土的熱液礦物主要為黃碳鍶鈉石(burbankite)族礦物,其核部相對富La,邊部相對富Dy。該組與I和II組實驗的明顯區別是發育富稀土的淬火物相,該物相相對富集重稀土。第IV組實驗未見稀土礦物,和第III組實驗類似,發育大量富稀土淬火物相。該物相同樣富集重稀土,且其重稀土的富集程度比第III組淬火物相更高。

圖1 實驗產物分布圖(巖漿礦物貼著反應管兩端的壁生長,熱液物相向反應管中間生長)

圖2 不同巖漿-熱液體系稀土遷移富集行為示意圖。A.貧鹼碳酸巖侵入矽不飽和巖石。稀土主要富集在熱液碳酸鹽及磷酸鹽礦物中,這些礦物主要分布在晚階段低溫碳酸巖相。如果稀土礦物沒有分散,在有限的空間集中分布,可形成具有經濟價值的礦體。B.貧鹼碳酸巖侵入矽飽巖石。稀土大量進入巖漿磷灰石,熱液階段僅形成少量富集輕稀土的碳酸鹽及磷酸鹽礦物。C.富鹼碳酸巖侵入矽不飽和巖石。部分稀土(以輕稀土為主)沉澱在富鹼富稀土的熱液碳酸鹽礦物中,這些礦物往往分布在碳酸巖體周圍,後期傾向被蝕變為其他物相。部分稀土(以重稀土為主)隨流體繼續遷移沉澱在碳酸巖體外圍蝕變帶中。D.富鹼碳酸巖侵入矽飽和巖石。碳酸巖體中的鹼和矽結合形成矽酸鹽礦物,因此熱液中鹼含量低,巖體外圍蝕變帶不發育。稀土主要賦存在巖體內部的碳酸鹽及磷酸鹽礦物中,巖體外圍形成稀土礦體的可能不大

基於上述實驗結果,可得到如下重要認識:

(1)K和Na利於稀土在流體中遷移。第I和II組實驗不含K和Na,稀土較早沉澱至氟碳鈰礦、獨居石等礦物中(圖1,圖2A);而第III和IV組實驗均發育富稀土的淬火物相(圖1),表明體系降溫至200℃稀土仍未完全沉澱。該結果有利地說明Na和K可增加稀土的溶解度,並促進稀土在流體中遷移。

(2)K和Na可促進輕/重稀土分異。一方面,Na和K可促使巖漿階段結晶的磷灰石更加富集輕稀土(圖2C),從而導致晚期流體相對富集重稀土。另一方面,在流體演化階段,Na和K更容易提高重稀土的溶解度,進一步造成晚期流體富集重稀土(圖2C)。此外,第III和IV組實驗淬火物相重稀土富集程度的差異還說明K更容易造成輕重稀土分異。

(3)Si的存在不利於稀土富集成礦。首先,磷灰石是碳酸巖中賦存稀土的主要巖漿礦物,Si可促進稀土進入巖漿磷灰石(Si4++ REE3+= P5++ Ca2+),從而降低晚期流體的成礦潛力(圖2B)。其次,若巖漿Si含量過高,可以和鹼結合形成霓輝石、鈉閃石、雲母等礦物(圖2D),降低巖漿-熱液體系Na和K的含量,從而不利於稀土在熱液階段遷移富集。

該實驗工作率先揭示了熱液體系中的陽離子對稀土運移富集行為的影響,對認識稀土元素的熱液地球化學行為和稀土礦床的成因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該研究引發出系列思考和問題,如:

(1)儘管本文的研究表明體系富Si不利於稀土成礦,但也有研究發現Si可以增加硫酸鹽在流體中的溶解度,進而大大提高稀土的運移能力(Cui et al., 2019)。考慮到地質條件的複雜性,影響稀土成礦的因素需要綜合評估。

(2)本文的結果表明碳酸巖富鹼可促進稀土運移成礦。自然界碳酸巖的鹼含量差別很大,什麼性質的地幔源區熔融或什麼巖漿演化過程容易導致碳酸巖富鹼?此外,考慮到東非地區正在活動的碳酸巖巖漿實際為鈉質碳酸巖,且Na、K碳酸巖在常溫下的溶解度極高,很難在地質記錄中保存。那麼,是否有可能碳酸巖熔體實際具有較高的Na、K含量,而非現今所觀察到的Ca-Mg-Fe碳酸巖體系?

(3)根據本文的研究結果,若巖體富鹼,成礦晚期重稀土富集的可能很大,但目前只有極少數成礦碳酸巖相對富重稀土(如Songwe Hill和Nolans Bore礦床),其原因是什麼?考慮到重稀土的重要應用,其找礦方向是什麼?

【致謝:感謝北京科技大學鍾日晨副教授對本文提出的寶貴修改建議!】

主要參考文獻

Anenburg M, Mavrogenes J A, Frigo C, et al.Rare earth element mobility in and around carbonatites controlled by sodium,potassium, and silica[J]. Science Advances, 2020, 6(41): eabb6570.

Cui H, Zhong R, Xie Y, et al. Forming sulfate-and REE-rich fluids inthe presence of quartz[J]. Geology, 2020, 48(2): 145-148.

Migdisov A A, Williams-Jones A E. A spectrophotometric study of Nd(III), Sm (III) and Er (III) complexation in sulfate-bearing solutions atelevated temperatures[J].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008, 72(21):5291-5303.

Migdisov A A, Williams-Jones A E, Wagner T.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the solubility and speciation of the Rare Earth Elements (III) in fluoride-andchloride-bearing aqueous solutions at temperatures up to 300 C[J]. Geochimicaet Cosmochimica Acta, 2009, 73(23): 7087-7109.

Tsay A, Zajacz Z, Sanchez-Valle C. Efficient mobilization andfractionation of rare-earth elements by aqueous fluids upon slabdehydration[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14, 398: 101-112.

Weng Z, Jowitt S M, Mudd G M, et al. A detailedassessment of global rare earth element resources: opportunities andchallenges[J]. Economic Geology, 2015, 110(8): 1925-1952.

(撰稿:李曉春/礦產室)

校對:李玉鈐

相關焦點

  • Science Advances:稀土遷移-成礦規律新認識
    SA:稀土遷移-成礦規律新認識稀土元素(REE)是元素周期表中鑭系元素、鈧、釔共17種元素的統稱。稀土元素亦被稱為工業維生素,其具有優良的光、電、磁等物理特性,已被廣泛應用於國防軍工、航空航天、清潔能源、信息技術等領域,對國民經濟、國家安全和科技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 稀土遷移-成礦規律新認識
    近期,澳大利亞國立大學Michael Anenburg博士研究組通過活塞圓筒實驗,在微觀尺度「重現」宏觀的成礦現象,並創新性地揭示了Si、Na、K對稀土運移-成礦的重要控制作用。實驗結果表明,K和Na利於稀土在流體中遷移;K和Na可促進輕/重稀土分異;Si的存在不利於稀土富集成礦。
  • 新疆阿爾金斷裂北帶礦產成礦規律
    不同地質發展階段所形成的礦床(點)或成礦系列,與相應的大地構造單元演化歷程密切相關,表現出礦產在時空分布上的互應關係。因此,成礦規律研究應是對成礦物質在不同時間、空間上的聚集以及內在成因關係諸方面因素的綜合研究。而任何礦床都是地質演化過程中的特殊地質體,與特定地質階段構造部位的沉積建造、巖漿建造有關。
  • 中國「百裡鋼城」首次發現稀土礦 具有重大意義
    該發現既具有區域找礦指示意義,又具有深入研究峨眉山大火成巖省巖漿-成礦作用與演化過程的重要意義,同時還具有地球深部碳循環過程的指示意義。1。項目概況攀枝花和紅格鐵礦位於上揚子陸塊西緣攀西裂谷帶,帶內以產出大規模的釩鈦磁鐵礦和晶質石墨礦等礦產而聞名。
  • 《Science Advances》:低能位錯納米結構引起的新氫脆機制被發現
    從開創性工作認識到延展性可以顯著降低的界面化合物的形成,氫作為副產品,直至發現氫可以擴散到部件主體,在不同尺度下與微結構產生大量相互作用,促進裂紋的形成和擴展。氫脆(HE)在風力渦輪機發電,儲氫和超輕車身等新興技術中被公認為具有顯著影響,因此氫脆問題成為現代社會和技術需求中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
  • 新疆託里縣沙爾巴克特金礦地質特徵及成礦規律研究
    礦區成礦帶位於唐巴勒 - 哈圖 Cr-Cu-Au-Fe-MoW-Sn-Mn-U-Be- 石棉 - 水晶礦帶的西部,該礦帶為新 疆金礦主要產地之一 , 金礦分布面積大,礦產地多,主要有 哈圖、包古圖、拉巴、廟兒溝等金礦成礦遠景區 , 成礦環境 優越。
  • 稀土礦床年代學研究的開路先鋒-國際首個氟碳鈰礦U-Th-Pb年齡標準...
    簡單來說,稀土是在元素周期表中IIIB族的一組較為特殊的金屬元素,英文是Rare Earth Elements(REEs),直譯為「稀少的土中元素」,簡稱稀土。稀土元素已廣泛應用於農業、工業、軍事等行業,如在螢光、磁性、雷射、光纖通信、超導等材料領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被稱為「工業維生素」,是新材料製造的重要依託和關係尖端國防技術開發的關鍵性資源。
  • 新材料的寵兒 稀土,中國的稀土資源
    稀土元素是從18世紀末葉開始陸續被發現,當時人們常把不溶於水的固體氧化物稱為土,稀土一般是以氧化物狀態分離出來,又很稀少,因而得名為稀土。但是事實上稀土元素在地殼中並不稀少,只是分散而已,因此,雖然稀土的絕對量很大,但就目前為止能真正成為可開採的稀土礦並不多,而且在世界上分布極不均勻,主要集中在中國、俄羅斯、美國、澳大利亞、印度、南非、加拿大等國家,其中中國的佔有率最高。
  • 全球最大稀土礦因中國限產重開張
    據加州州立理工大學記載,1949年兩位勘探員帶著借來的蓋格計數器尋找鈾礦,行至礦區附近時儀器顯示出放射性反應,於是兩人將樣品送往美國地質勘探局分析,礦石被鑑定為氟碳酸鹽氟碳鈰礦。由於不是希望尋找的鈾礦,而當時稀土還未大規模應用,價值不高。但美國地質勘探局於次年對該地區進行了詳細調查,發現在附近蘊藏有大量非放射性氟碳鈰礦,也即所謂的稀土礦。
  • Science Advances | 馬克斯·普朗克植物分子生理研究所揭示植物間如何分享它們的遺傳物質—交換細胞器
    就目前所知,遺傳物質可以從一個細胞遷移到另一個細胞,甚至可以在不同生物間進行交換。
  • Science Advances:微針介導的基因傳遞可治療缺血性心肌病
    圖2 微針貼片的屬性表徵 首先,研究人員在體外檢測了MN-AAV微針貼片的基因轉染與表達能力,實驗結果如圖3所示,雷射共聚焦檢測和流式分析表明,微針貼片能夠釋放AAV到培養液中並成功轉染人胚胎腎臟(HEK)293細胞和心肌細胞( H9C2),並釋放VEGF影響HUVEC遷移
  • 安介生:現代化進程中的人口遷移規律
    原標題:現代化進程中的人口遷移規律   所謂 「移民法則(規律)」或「人口遷移法則」,就是研究者對於在為數眾多的人口遷移運動中所顯現出的規律性現象、趨勢與問題的總結與提煉,是人口研究以及人口遷移理論研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 探訪世界最大稀土礦 被曝稀土以「白菜價」售賣?
    有工人告訴記者,現在礦區內部安有攝像頭並有巡邏車輛,近些年已經沒有稀土被偷運的現象,但在距離礦區五六公裡外的小山上,此前仍有附近村民或小廠商在私自開採。包頭市稀土交易所董事長李振宏在談到稀土價格時表示,稀交所沒有形成全國統一的稀土產品交易市場,缺乏客觀價格形成機制,國內稀土交易絕大部分是通過雙方協商完成的,所以「真實成交價格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 稀土功能材料2035發展戰略研究「稀土永磁材料部分節選」
    超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製備及稀土高效平衡利用關鍵技術 針對未來智能社會對具有更高磁性能永磁材料的期待和新技術裝備對永磁材料功能多樣性的要求,結合知識更新與技術變革的歷史規律,以及當前對發展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晶粒細化和晶界優化等關鍵技術的認識,擬定重點發展內容。
  • 稀土金屬礦行業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這類礦物通常稱為稀土礦物,如獨居石、氟碳鈰礦等。作為礦物的雜質元素,以類質同象置換的形式,分散於造巖礦物和稀有金屬礦物中,這類礦物可稱為含有稀土元素的礦物。 如磷灰石、螢石等,呈離子狀態被吸附於某些礦物的表面或顆粒間。這類礦物主要是各種粘土礦物、雲母類礦物。這類狀態的稀土元素很容易提取。
  • 特提斯造山帶斑巖成礦作用
    特提斯成礦域是全球矚目的三大成礦域之一,以發育斑巖礦床為主要特徵。它的形成和演化主要受控於原-古-新特提斯洋的多期次俯衝、閉合和陸-陸碰撞作用。斑巖成礦過程可分為大洋俯衝、大陸俯衝和碰撞後再造三階段。
  • 江紹毅等Science Advances:從頭設計功能性兩性離子仿生材料用於免疫調節
    示意圖本文要點:1)這種兩性離子聚合物由磷酸絲氨酸(一種天然的免疫信號分子)構建而成,對具有內置免疫調節功能的不汙染兩性離子材料的演示,為生物材料的基本設計提供了新見識,並為諸如藥物輸送,植入物和細胞療法等廣泛應用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聚合物-尿素結合物的體內免疫原性參考文獻:Li B, et al.
  • 復旦丁建東:揭示細胞遷移受材料表面黏附配體納米間距的調控規律
    細胞在材料或生物基底表面的遷移在許多生命進程以及材料植入後的組織再生等過程中至關重要。丁建東課題組曾運用表面納米圖案化技術,揭示了基底表面配體的納米間距對細胞黏附的影響規律。最近,課題組運用該項技術,進一步研究並闡述了基底表面配體的納米間距對細胞遷移的影響,並發現在中等黏附程度下細胞的遷移得到顯著提升。
  • 東南大學課題組在國際頂尖期刊Science Advances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東南大學研究團隊的研究揭示了SEC介導的多價相分離在RNA聚合酶II轉錄暫停釋放中起著關鍵作用,並從全新的角度為基因快速協調性轉錄激活程序的機制探索提供了新的認識。此外,作者還發現在混合譜系白血病(MLL)中,SEC與MLL基因的轉位融合,可以極大促進SEC相分離,從而促進癌基因快速轉錄並維持高表達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