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介生:現代化進程中的人口遷移規律

2020-12-03 人民網

原標題:現代化進程中的人口遷移規律

  所謂 「移民法則(規律)」或「人口遷移法則」,就是研究者對於在為數眾多的人口遷移運動中所顯現出的規律性現象、趨勢與問題的總結與提煉,是人口研究以及人口遷移理論研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中外學者很早便對人口遷移理論研究投入了極大的熱情與努力,並取得了相當豐碩的成果,其中業已提出的諸多「移民法則(規律)」①。這些「移民法則(規律)」對於人們重新認識世界各地的人口遷移歷史和現實問題,以及預測未來人口變化趨勢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中外學術界「移民法則」研究成果回顧

  中外學術界公認的人口遷移理論創始性成果,是英國統計學家拉文斯坦(Ernest-George Ravenstein)提出的「移民法則」。拉文斯坦根據1881年英國人口普查資料,分別於1885年及1889年在《皇家統計學會會刊》(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上發表了兩篇重要論文,論文篇名均為「遷移法則(即移民法則)」(the laws of migration)。

  拉文斯坦「遷移法則」的主要內容,後來被學者們總結為「八律」或「七大定律」等②,而根據筆者的梳理,拉文斯坦「法則」主體實際上可以分為十大「律則」:一是移民主體距離法則(距離律):「通常移民們經過長途跋涉,力求遷往一個規模較大的商業與工業中心城市,而在這一過程中,移民的主體只是移動了一個較短的距離。」(1885:198~199)從空間距離上看,人口遷移是一定數量的人口在遷出地與遷入地之間的移動。這條法則強調空間距離對人口遷移產生的影響,即淨遷移率與遷移的距離成反比,移民的總數隨著遷移距離的延長而遞減,真正最後進入遷入地定居下來的移民,通常只佔起初全部遷出移民的少數。導致這種狀況出現的原因相當複雜,既有移民回流的因素,也有遷入地對外來移民的排斥。二是階梯式遷移法則(遞補律):「當一場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運動發生時,通常會出現移民潮:人們總是湧向擁有巨大吸引力的商業與工業中心。……通常遷移又是呈階梯式地發生:首先是那些生活在這一城市周圍的居民會爭先恐後地搶先進入這個城市。……而這些移民外遷後留下的空隙區域就會由來自更遠地區的人們所佔據,就這樣,遷移在一個階梯一個階梯式地形成,一直至日益增長的城市吸引力影響到王國最偏遠的角落。」(1885:198~199)三是移民潮與反向移民潮法則(雙向律):對於某一特定區域而言,遷出與遷入總是相對進行的。大多數移民過程都是一種雙向運動。「每一次移民潮發生之後,總會有一次反向的、補償性質的移民潮的出現。」(1885:199)儘管兩次移民運動在數量上不一定實現對等。四是城鄉移民差異法則(城鄉律):「與鄉村居民相比,城鎮居民更少移動性。」(1885:199)即鄉村居民更富有移民的傾向。五是性別選擇法則(性別律):「婦女們似乎在較短距離的遷移中的數量更佔優勢。」(1889:288)即女性移民在短途遷移民數量更多,然而參與較長距離遷移的婦女數量則不及男子。六是經濟因素主導法則(經濟律):即大多數移民的發生都出於經濟方面的因素。「惡劣的、壓制性的法律條文、沉重的稅務負擔、令人生厭的氣候、無法適應的社會生活氛圍甚至其它強制力……所有這一切已經導致或仍然在促使移民潮的產生,但所有這些因素,都無法與大多數人為改善他們物質生活的強烈欲望所激發出的動力相比擬。」(1889:286)七是經濟發展或技術進步促進法則(技術促進律):即經濟與交通的發展都會刺激移民的增加。拉文斯坦在文中指出:「過去幾乎在任何地方我都做過比較,我發現交通工具的增加、製造業與商業的發展都會引發移民的增加。」(1889:288)③八是遷入地選擇法則(大城市律):人口總是朝著大商業與工業中心城市遷移,特別是那些跨越長距離的移民,這種目的特徵更為明顯。九是年齡選擇法則(年齡律):大多數移民是年齡在20至35歲之間的成年人。十是「城市發展與移民法則」:很多大型城鎮的發展主要藉助移民的推動,而不是依靠它們自身的增長。④

  拉文斯坦提出的「移民法則」,立論於大量的遷移事例統計之上,高度凝練、簡明扼要、內容廣泛,是人口遷移理論開創性及奠基性的成果之一。不得不承認,在之後相當長的時間裡,研究者們的大多數成果只是在「拉文斯坦法則」內容基礎上進行了局部的闡發與拓展,很難全面超越拉文斯坦「移民法則」的地位與影響。最有影響的後續成果之一,便是美國學者埃弗雷特·李的發現,他在拉文斯坦「移民法則」的基礎上進行了新的發展,著重於從「遷移定義」、「遷移因素」、「遷移量」、「遷移流向與反流向」、「遷移者特徵」等幾個方面,從多個層面對於人口遷移理論進行了更為細緻的梳理與闡發。首先,埃弗雷特·李提出導致遷移決定和遷移過程的因素有四個方面:與遷出地有關的因素;與遷入地有關的因素;各種介入障礙;個人因素。其次,他認為遷移量受到以下幾個方面因素的影響:地理範圍內的差異程度;人群及族群文化差異;跨越介入障礙的難易度;經濟周期性波動;遷移隋性因時衰減性;遷入地狀況差異。其三,埃弗雷特·李同樣強調了遷移民流向與反流向問題。他提出其中值得關注的數種特徵:人口遷移大多有特定的流向;每一主要遷移的流嚮往往伴隨著反流向;流向比率會因遷出地與遷出地正負因素的影響而變化,影響因素包括政治待遇、遷移政策、經濟情況等。其四,遷徙者特徵對於遷移的影響問題,如遷徙者的選擇對於遷移的完成至關重要,遷移選擇同樣受到生命周期的影響等。⑤

  當然,我們還要看到,人口遷移理論包羅萬象,在眾多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西方近現代人口遷移理論研究迄今為止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卓越成就,並形成了不同取向、諸多流派的人口遷移理論。如新古典主義理論、新遷移經濟學理論、國際移民理論、遷移生態學理論、馬克思主義及新馬克思主義人口遷移理論、人口遷移分析模型、移民文化適應理論等等。⑥不難發現,中外學者在人口遷移理論的研究實踐中,出現了兩種主要不同的探索路徑:一種是以拉文斯坦、埃弗雷特·李等人為代表的移民規律(或法則)性的總結工作。其可貴之處,在於其立足於豐富的實證資料與移民客觀事實的統計分析、梳理與總結,著眼於用長時段的視野來總結與反思人口遷徙運動發展與變化規律;另一種路徑便是以美國學者W·A·劉易斯(Lewis)為代表的移民理論研究者,他們更多地從經濟學背景出發,將人口遷移作為一種經濟行為,並為之構建出一種又一種獨特的所謂分析「假說」、「範式」或「模型」,以用於現實社會中移民問題的分析與討論⑦。本文著重探究前一種類型(即「法則型」)研究成果的價值及其社會應用性。

相關焦點

  • 簡論人口遷移理論的跨學科應用
    用人口遷移理論分析經濟事物的空間運動人口遷移理論研究的鼻祖是萊文斯坦,他曾根據1881年英國人口普查中有關人口出生地和居住地的資料發表了《人口遷移的法則》一文。1889年他又根據歐洲20多個國家的資料,發表了另一篇同名文章。
  • 任澤平:第二次人口遷移開始,一二線房價不由收入決定
    除貨幣超發、土地供給限制等因素外,我們預測的一個重要邏輯是基於城市化進程中人口遷移的規律趨勢,可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人從農村到城市,房價普漲,只是漲幅大小跟人口聚集多少有關;第二個階段是人從農村和三四線城市向一二線大都市圈遷移聚集,一二線大都市圈人口繼續增加,三四線城市會出現人口增長放緩甚至停滯,第二個階段房價分化日趨明顯。這是國際城市化進程中人口遷移的基本規律。
  • 未來人口流向哪?任澤平萬字長文講透中國人口遷移
    服務業發展比工業更需要集聚,所以在城市化中後期,人口主要向一二線大城市、大都市圈和區域中心城市集聚。人口遷移的國際規律:從低收入地區到高收入地區,從城市化到大都市圈化。1)全球人口遷移呈現兩大特點:一是在跨國層面,人口從中等、低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遷移。
  • 「現代化進程中的哲學問題與道德治理」學術研討會暨國家治理現代...
    10月24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應用倫理跨學科重大規劃創新平臺主辦的「現代化進程中的哲學問題與道德治理」學術研討會暨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應用倫理跨學科重大規劃創新平臺成立大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
  • 總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線,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實現這個現代化...
    全面現代化,核心是要實現人的現代化,而人口現代化則是關鍵所在。所謂人口現代化,是指人口的數量、質量和結構與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程度日益提高的過程。隨著我國人口再生產模式的轉變,實現人口現代化不僅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而且也是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遠景目標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人口現代化已成為人口與發展領域的一項重要課題。
  • 姓氏分布與人口遷移
    以姓氏分布為基礎,利用不同空間尺度的系統分析,配合運用指標分析、聚類分析、因素分析等社會統計學的研究方法,可以探討與人口遷移相關的許多問題,如大規模的人口遷移事件、地理隔離對群體結構的影響、人口遷移率的計算等,為研究人口遷移問題提供新的視角。
  • 人口遷移、人口流動、人口移動三者是什麼關係?
    人口遷移、人口流動、人口移動三者是什麼關係?原創 盧達晨 中學地理教學問答答:中學教學不該玩太多概念,之所以明知故犯是因為,玩是為了不玩。想搞清三者關係,思路還是先搞清各自含義,就是下定義。人口遷移指一定時期內人口在地區之間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變動。(《地理學名詞》第二版)關鍵之處在於,居住地變動。至於永久或半永久,時間長短並不統一。人口流動指離家外出工作、讀書、旅遊、探親和從軍一段時間但未改變定居地的人口移動。(《地理學名詞》第二版)關鍵之處還是居住地(定居地),只是這裡未改變。未改變還離家出走,真是跪了。
  • 14億人進入現代化,加速人類文明進程
    站在特殊的歷史節點,面對愈發清晰的中國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美好圖景,令人無限期待。「面向2035年,擁有十多億人口的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將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又一大壯舉。」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表示。「如果可以用一個成語形容十五年後的面貌,我覺得是——國泰民安。」
  • 【熱門考點】 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從海南「搶人落戶...
    一般情況下,在現代社會中,經濟因素是主要的經常起作用的因素。  (2)重具體:對人口遷移因素的分析沒有固定模式來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遷移現象,它們的原因和動力可能是不一樣的,因此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同樣是老年人的遷移,美國老年人向「陽光地帶」遷移,主要是氣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國老年人則多出於家庭因素考慮而向成年兒女居住地遷移。
  • 高二地理教案:《人口遷移》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了解人口遷移的概念與分類,了解我國當代人口遷移的特點。  2.理解人口遷移的「推拉理論」,明確引起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  3.運用本地人口資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動的狀況及產生影響。
  • 中日現代化進程中環境、移民與食品安全論壇在北大舉行
    6月27日,由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和日本愛知大學國際中國學研究中心共同主辦,北京大學社會經濟史研究所承辦的「中日現代化進程中環境、移民與食品安全論壇」在經濟學院202室舉行。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章政,日本愛知大學國際中國學研究中心主任高橋五郎等相關領域的領導、專家出席會議。
  • 中國工業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內容、階段、特點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 王振紅) 2015年6月6日,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在京舉辦「《中國現代化報告2015:工業現代化研究》專家座談會」。在會上,《中國現代化報告2015:工業現代化研究》新鮮出爐,報告分析了中國工業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 科學把握現代化之路的中國特色
    沒有人就沒有社會,更無所謂現代化。18世紀以後,英國開啟的工業化不過千萬人口規模。20世紀以來,美國領跑的現代化也不過只是上億人口規模。不僅如此,迄今為止的現代化進程大多僅局限在歐洲、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少數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總人口不過十億規模。
  • 海外網評:14億人進入現代化,加速人類文明進程
    站在特殊的歷史節點,面對愈發清晰的中國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美好圖景,令人無限期待。 「面向2035年,擁有十多億人口的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將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又一大壯舉。」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表示。
  • 中國現代化的國家進程:歷史階段和類型特點
    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指從中國現代化起步到目前的歷史過程。關於中國現代化的起點沒有統一認識。一般而言,19世紀中葉(1840~1860年)可以作為中國現代化的起點,中國現代化的過程分析可以從19世紀初開始,時間跨度約為180年(1820~2005年)。
  • 復旦丁建東:揭示細胞遷移受材料表面黏附配體納米間距的調控規律
    細胞在材料或生物基底表面的遷移在許多生命進程以及材料植入後的組織再生等過程中至關重要。丁建東課題組曾運用表面納米圖案化技術,揭示了基底表面配體的納米間距對細胞黏附的影響規律。最近,課題組運用該項技術,進一步研究並闡述了基底表面配體的納米間距對細胞遷移的影響,並發現在中等黏附程度下細胞的遷移得到顯著提升。
  • 稀土遷移-成礦規律新認識
    實驗結果表明,K和Na利於稀土在流體中遷移;K和Na可促進輕/重稀土分異;Si的存在不利於稀土富集成礦。此次的工作對認識稀土元素的熱液地球化學行為和稀土礦床的成因具有重要意義。稀土元素具有優良的光、電、磁等物理特性,已被廣泛應用於國防軍工、清潔能源、信息技術等領域,對國民經濟、國家安全和科技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目前世界各國已紛紛加強稀土礦床的研究與勘查找礦工作。
  • 什麼是中國特色的現代化?
    中國共產黨人把億萬人民的迫切願望以及對社會主義現代化規律的創新認識,凝聚為國家意志,遵循人類社會現代化普遍規律,同時堅持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經過一系列前無古人的實踐、永不停滯的開拓創新,帶動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個領域相應的變革,最後塑造了中國現代化波瀾壯闊的畫卷。
  • 「學習黨史」陳晉: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現代化
    這三條道路裡看似沒有「現代化」三個字眼, 實際上, 都是中國走上自己的現代化道路的前提, 或者說, 現代化進程是這三條道路題中的應有之義。總體上看, 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 中國學了好的, 也學了一些不好的;有學得成功的, 也有沒學成功的;還有壓根就不可能搬過來的。這是中國下決心既學西方又走自己道路的歷史必然性所在, 也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歷史必然性所在。
  • 城市化進程加快 農村會在城市化過程中消失嗎
    行政村則是中國行政區劃體系中的最低層級,通常由一個大自然村或幾個自然村聯合組成,設有村民委員會或村公所等村民自治機構。隨著中國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遷移,部分村莊的消失是不爭的事實。官方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的人口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根據我們的計算,2009年我國城鎮人口數量從2001年的4.8億增加到6.7億,城鎮人口增長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