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景。(圖源:新華社)
剛剛閉幕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建議》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標以及2035年遠景目標,對2035年目標和「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
如今,藍圖已經繪就,奮進正當其時。近日,在人民日報海外網舉辦的「新發展格局下的中國與世界」的金臺沙龍活動上,與會專家表示,前進路上儘管時有風雨,但未來前景光明,中國有能力順利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創造人類發展史上的新奇蹟,以不斷創新的偉大實踐回應世界性發展難題,壯大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力量。
2035年的中國令人期待
2020年,「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站在特殊的歷史節點,面對愈發清晰的中國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美好圖景,令人無限期待。
「面向2035年,擁有十多億人口的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將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又一大壯舉。」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表示。
「如果可以用一個成語形容十五年後的面貌,我覺得是——國泰民安。」在浙江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唐任伍看來,到2035年,中國人民將真正實現生有所養、幼有所教、老有所依、病有所醫,生活將更加美好。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認為,到2035年,中國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將再上一個大臺階,眾多科技「卡脖子」難題將被突破打通,數字經濟將會更加壯大,在一個欣欣向榮的環境創新處處存在,一個創新型大國、友好型經濟體、文明增長體將呈現在全世界面前。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國友表示,中國基本實現現代化將超越歷史上大國崛起引發地區秩序或是國際體系混亂的舊模式,以一種和平有序合作的方式與外部世界互動。
中國有能力實現預期發展目標
「十四五」時期乃至更長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將面臨極其複雜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給中國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的發展帶來諸多不確定性。儘管風險挑戰重重,中國依然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預期發展目標。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中國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這個目標是有科學基礎的。」何傳啟表示,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對全球131個國家1960—2014年的現代化水平進行了定量評估。如果按照中國1990—2014年現代化指數的年均增長率測算,中國有能力在2030年到2040年間實現基本現代化。
曹和平認為,近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日益彰顯,治理效能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得到大幅度提升,經濟基本面持續向好,物質基礎更加雄厚,人力資源更加豐富,市場空間更加廣闊,發展韌性更加強勁,這些都是中國如期實現2035遠景目標的基礎和前提。
「2016年至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6.5%;城鄉差距逐步縮小,2019年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為2.64,比2015年縮小了0.09;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擴大,由2010年的1億多人增加到2019年的4億多人,2020年中國也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唐任伍表示,「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社會實現的巨大發展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前國內外環境複雜多變,但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中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宋國友表示,透過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來看,中國將繼續通過開放合作的方式發展和外部世界關係,這有利於保障國際形勢和國際秩序的基本穩定。「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中國向世界提供的公共產品也將更有力推動世界和平發展。「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中國對國際秩序的影響塑造能力將不斷增強,中國在中美關係中的主動性將會進一步提升。」宋國友說。
中國現代化具有世界意義
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到2035年如期基本實現現代化,不僅為建設現代化強國打下堅實基礎,對世界和平發展也具有重大啟示和實踐意義。
何傳啟用「第二次現代化理論」來解釋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進程。第一次現代化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轉變,第二次現代化是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變。「西方國家是先完成第一次現代化然後進入第二次現代化,而中國採用的是『兩步並作一步走』的綜合現代化道路,走一條低成本高效益的現代化的新路徑,為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開闢了新路徑,這是為人類文明作出的新貢獻。」
曹和平認為,中國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貢獻,不僅僅體現在經濟增速和購買力上,更體現在經濟增長方式上。將科技創新置於核心地位,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將超越現有製造業大車間、流水線、模塊化生產方式的局限,以環境友好、經濟共享、和諧發展的新增長模式替代高耗能的傳統增長模式。中國將與世界主要經濟體一道,共同推動世界走向21世紀更好的發展道路。
唐任伍表示,1960年被世界銀行列為中等收入國家的101個經濟體中,只有13個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這13個國家中人口超過2500萬人的只有3個。作為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無疑具有舉足輕重的世界意義,將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重要經驗和樣本。
「中國實現現代化並不以其他國家倒退為代價,是增量意義上的現代化。」宋國友表示,中國基本實現現代化將為全球提供更多有益的公共產品,助力其他國家和地區加快實現現代化。(海外網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