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評:14億人進入現代化,加速人類文明進程

2020-11-24 環球網

北京市景。(圖源:新華社)

剛剛閉幕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建議》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標以及2035年遠景目標,對2035年目標和「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

如今,藍圖已經繪就,奮進正當其時。近日,在人民日報海外網舉辦的「新發展格局下的中國與世界」的金臺沙龍活動上,與會專家表示,前進路上儘管時有風雨,但未來前景光明,中國有能力順利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創造人類發展史上的新奇蹟,以不斷創新的偉大實踐回應世界性發展難題,壯大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力量。

2035年的中國令人期待

2020年,「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站在特殊的歷史節點,面對愈發清晰的中國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美好圖景,令人無限期待。

「面向2035年,擁有十多億人口的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將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又一大壯舉。」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表示。

「如果可以用一個成語形容十五年後的面貌,我覺得是——國泰民安。」在浙江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唐任伍看來,到2035年,中國人民將真正實現生有所養、幼有所教、老有所依、病有所醫,生活將更加美好。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認為,到2035年,中國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將再上一個大臺階,眾多科技「卡脖子」難題將被突破打通,數字經濟將會更加壯大,在一個欣欣向榮的環境創新處處存在,一個創新型大國、友好型經濟體、文明增長體將呈現在全世界面前。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國友表示,中國基本實現現代化將超越歷史上大國崛起引發地區秩序或是國際體系混亂的舊模式,以一種和平有序合作的方式與外部世界互動。

中國有能力實現預期發展目標

「十四五」時期乃至更長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將面臨極其複雜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給中國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的發展帶來諸多不確定性。儘管風險挑戰重重,中國依然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預期發展目標。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中國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這個目標是有科學基礎的。」何傳啟表示,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對全球131個國家1960—2014年的現代化水平進行了定量評估。如果按照中國1990—2014年現代化指數的年均增長率測算,中國有能力在2030年到2040年間實現基本現代化。

曹和平認為,近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日益彰顯,治理效能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得到大幅度提升,經濟基本面持續向好,物質基礎更加雄厚,人力資源更加豐富,市場空間更加廣闊,發展韌性更加強勁,這些都是中國如期實現2035遠景目標的基礎和前提。

「2016年至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6.5%;城鄉差距逐步縮小,2019年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為2.64,比2015年縮小了0.09;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擴大,由2010年的1億多人增加到2019年的4億多人,2020年中國也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唐任伍表示,「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社會實現的巨大發展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前國內外環境複雜多變,但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中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宋國友表示,透過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來看,中國將繼續通過開放合作的方式發展和外部世界關係,這有利於保障國際形勢和國際秩序的基本穩定。「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中國向世界提供的公共產品也將更有力推動世界和平發展。「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中國對國際秩序的影響塑造能力將不斷增強,中國在中美關係中的主動性將會進一步提升。」宋國友說。

中國現代化具有世界意義

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到2035年如期基本實現現代化,不僅為建設現代化強國打下堅實基礎,對世界和平發展也具有重大啟示和實踐意義。

何傳啟用「第二次現代化理論」來解釋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進程。第一次現代化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轉變,第二次現代化是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變。「西方國家是先完成第一次現代化然後進入第二次現代化,而中國採用的是『兩步並作一步走』的綜合現代化道路,走一條低成本高效益的現代化的新路徑,為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開闢了新路徑,這是為人類文明作出的新貢獻。」

曹和平認為,中國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貢獻,不僅僅體現在經濟增速和購買力上,更體現在經濟增長方式上。將科技創新置於核心地位,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將超越現有製造業大車間、流水線、模塊化生產方式的局限,以環境友好、經濟共享、和諧發展的新增長模式替代高耗能的傳統增長模式。中國將與世界主要經濟體一道,共同推動世界走向21世紀更好的發展道路。

唐任伍表示,1960年被世界銀行列為中等收入國家的101個經濟體中,只有13個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這13個國家中人口超過2500萬人的只有3個。作為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無疑具有舉足輕重的世界意義,將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重要經驗和樣本。

「中國實現現代化並不以其他國家倒退為代價,是增量意義上的現代化。」宋國友表示,中國基本實現現代化將為全球提供更多有益的公共產品,助力其他國家和地區加快實現現代化。(海外網評論員)

相關焦點

  • 14億人進入現代化,加速人類文明進程
    站在特殊的歷史節點,面對愈發清晰的中國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美好圖景,令人無限期待。「面向2035年,擁有十多億人口的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將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又一大壯舉。」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表示。「如果可以用一個成語形容十五年後的面貌,我覺得是——國泰民安。」
  • 海外網評:14億人進入現代化,加速人類文明進程——四評「新發展...
    站在特殊的歷史節點,面對愈發清晰的中國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美好圖景,令人無限期待。  「面向2035年,擁有十多億人口的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將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又一大壯舉。」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表示。  「如果可以用一個成語形容十五年後的面貌,我覺得是——國泰民安。」
  • 海外網評:美美與共,演繹亞洲文明大合唱
    摘要:文明從來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與普通百姓密切相關的衣食住行。此次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相關活動,除了一場開幕式、六個分論壇,大部分都不是廟堂之上的「高談闊論」,而是促進各國人民文化交流、互學互鑑的生動實踐。
  • 我學者提出人類文明進程周期表
    科技日報北京5月26日電 (記者李大慶 馬樹懷)為期3天的第三屆世界現代化論壇暨第17期中國現代化研究論壇26日在北京閉幕。中外專家從教育、科技、健康、生態和生活質量5個方面,共同探討現代化與人類發展的關係問題。
  • 何傳啟闡釋人類文明進程四個發展周期
    圖為世界現代化論壇聯合主席、中科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研究員演講。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王振紅) 「人類文明包含許多文明要素,有些文明要素的變遷遵循進化論,有些文明要素的變遷具有周期性;如果把人類文明看作一個有機整體,根據其核心要素(生產力和勞動力結構)的發展水平和周期性,可把從人類誕生到21世紀末的人類文明進程的前沿過程分為4個發展周期和16個發展階段。」
  • 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前沿變化和國際競爭
    在18到21世紀期間,世界現代化進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第一次現代化,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轉型;第二個階段是第二次現代化,是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型。世界現代化進程包括六次浪潮,即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信息化、生物經濟和文化經濟等。
  • 謝海燕訪談(上篇):疫情警示環境治理現代化進程提質加速
    疫情警示環境治理提質加速中宏網記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還在關鍵階段,您怎麼看待《關於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出臺的背景,以及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階段所具有的現實意義?從表面上看,環境治理體系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並無直接聯繫,但從根本上來說,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目標是為了推動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目前雖然新冠肺炎成因尚未明確,但主流觀點認為是濫食野生動物導致了新冠肺炎傳播。
  • 公茂虹:人類文明發展的大勢
    最早開始向現代轉型並實現復興的古老文明是古希臘、古羅馬,目前這一進程還在進行之中。美國是古希臘、古羅馬文明轉型和復興的現代產物。自14世紀以來,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的復興先後經歷了文化復興、經濟復興和政治復興,一直是引領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中華民族的現代復興自19世紀中葉開始,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全面實現現代化的任務到21世紀末完成,現正在進行深刻的轉型和復興之中。
  • 人與動物關係的演化折射著人類文明的進程
    第1頁:人與動物關係的演化折射著人類文明的進程第10頁:崇拜太陽的「幽靈」—環尾狐猴的隱秘世界第11頁:瀕危的高原精靈普氏原羚   人與動物關係的演化折射著人類文明的進程儘管人類已經成為地球上的主宰,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改造自然和世界,但是,人還要長期與動物共存下去。  現代人類在享受空前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也面臨著嚴重的環境問題,如臭氧層的空洞、水體的汙染和土地的沙漠化。更嚴重的是自然界的野生動物種群的自然調節機制已經不完善或徹底喪失。人類的過渡開發利用導致了野生動物的瀕危和滅絕,大批動植物面臨著生存危機,人類活動導致動物滅絕是人與動物關係史中觸目驚心的篇章。
  • 海外網評:「早日達成中日韓自貿協定」,中韓釋放清晰信號
    來源:海外網 當地時間11月26日,韓國總統文在寅在首爾會見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韓國央行分析認為,中國經濟復甦對韓國出口產生積極影響,中國市場需求的加速恢復對韓國以機械裝備、運輸機械等為主的對華出口起到帶動作用。另據韓國貿易協會資料顯示,韓國對中國出口額從2月份的184.6億美元持續增長至9月份的964.1億美元。該協會的報告指出,四季度韓國出口將主要依賴於中國和東協市場。
  • 古人類學家告訴你:老人帶孩子,間接加速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母親,這個自人類誕生以來便充滿愛與付出的身份,在古人類學家李相僖的新書中,更是被賦予了「動物界最難的母親」之定義。在這本直譯為《與人類的近距離接觸》(中譯本名為《想太多的人類學家》)的書中,與我們同屬東亞文化背景的李相僖還提出:老人幫忙帶孩子,雖然如今看起來像是年輕父母們不夠「負責」,但在很古老的過去,祖母或外祖母照料孩子,間接加速了人類文明的進程哦!
  • 瘟疫如何改變了人類文明進程
    瘟疫如何改變了人類文明進程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03.09 星期一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李 魏    為何說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疫病的歷史?
  • 葉小文:從以社會和人為中心的牽引現代化觀看「人類的明天」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進入加速演變期,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響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經濟前景低迷......在應對這些人類共同挑戰的過程中,世人不禁深思:人類的明天何去何從?人類和平發展最終靠什麼?
  • 科學把握現代化之路的中國特色
    沒有人就沒有社會,更無所謂現代化。18世紀以後,英國開啟的工業化不過千萬人口規模。20世紀以來,美國領跑的現代化也不過只是上億人口規模。不僅如此,迄今為止的現代化進程大多僅局限在歐洲、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少數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總人口不過十億規模。
  • 網友分享:自由是人的天性,是人類文明進程的原動力!
    自由是人的天性,是人類文明進程的原動力!——題記有人認為自由是個偽命題,這世上根本不存在真正的自由,所謂的自由都是人們捏造出來的虛假定義。至於人類文明進程的動力,那跟自由也無甚關係,倒是自私和欲望,成就了我們的歷史和文明。
  • 中國的上古文明深刻影響了人類發展的進程​
    就像中國的四大發明深刻影響了人類發展的進程!懷疑不是我們的文明!甚至有人荒唐的認為,我們的挖掘研究,是給西方人提供華夏文明是外來文明的證據!我真的明白了!中國的老百姓緣何沒有文化自信?中國的老百姓緣何文化欠缺?根在哪裡?不言自明!說句真實的話,我當時的反應,不懷疑是不是我們的文明?是不是我們的文化?
  • 回眸歷史,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疫病
    從人類誕生以來,疾病就與人類文明共生共存、相伴同行。正如瑞典病理學家Folke Henschen所言,「人類的歷史即其疾病的歷史。」  儘管觀點過於絕對,但在世界歷史上,任何一次傳染病的大流行,確實都在人類文明進程中出現,反過來,每一次大規模的傳染病對人類文明本身又會產生極其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 疫病影響人類文明進程
    《記疫》一書講述了疫病與自然、人類歷史的關係,並通過生動、翔實的事例和數據,記錄了世界歷史上數次大疫病的故事,以及疫病對歷史進程、人類文明的影響,進而在一次次生死之間體悟人類與疫病共生、共存的智慧。  本書作者、歷史文化學者武斌介紹,人類文明幾乎從童年開始,就與疫病相伴。疫病的大規模暴發和蔓延,有著巨大的殺傷力,還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危機和文化危機。
  • 中國現代化的國家進程:歷史階段和類型特點
    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指從中國現代化起步到目前的歷史過程。關於中國現代化的起點沒有統一認識。一般而言,19世紀中葉(1840~1860年)可以作為中國現代化的起點,中國現代化的過程分析可以從19世紀初開始,時間跨度約為180年(1820~2005年)。
  • 疫情將加速世界多極化進程
    最為直觀的是,它在奪去數十萬人生命的同時,正嚴重地衝擊著世界經濟。幾乎所有主要經濟體都一度出現經濟停擺,而且因疫情而導致的產業鏈中斷、供求失衡等問題都難以在短期內解決。不過,正如恩格斯所說:「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如果回顧歷史上人類遭遇的災難,可以發現災難過後人類往往大踏步前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