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類學家告訴你:老人帶孩子,間接加速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2020-12-06 紅星新聞

明天(5月10日)就是母親節了。母親,這個自人類誕生以來便充滿愛與付出的身份,在古人類學家李相僖的新書中,更是被賦予了「動物界最難的母親」之定義。在這本直譯為《與人類的近距離接觸》(中譯本名為《想太多的人類學家》)的書中,與我們同屬東亞文化背景的李相僖還提出:老人幫忙帶孩子,雖然如今看起來像是年輕父母們不夠「負責」,但在很古老的過去,祖母或外祖母照料孩子,間接加速了人類文明的進程哦!

為了直立行走,人類母親付出最多

這本書的緣起,是李相僖在加州大學開設的人類學選修課。她語言生動、思路獨特的風格,令她的課成為了最受學生歡迎的選修課之一。《想太多的人類學家》中匯聚了李相僖選修課的精華,通過22個有趣的人類學故事,為讀者們科普人類學知識。

本文開頭提到的人類母親之所以成為「動物界最難母親」,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人類不想停留在動物的階段,而要向智慧生物邁進。而這一偉大進步的代價,主要由女性來承受了。

對於大多數的動物母親來說,分娩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就跟母雞下蛋一樣。因為大多數動物寶寶的頭部都比母體產道窄,所以動物生產時通常不會有太大困難。而人類為了有更大的腦容量,頭部卻進化得越來越大。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人類選擇了兩足直立步行,這樣便解放了人的上半身,可以靈活地運用雙手,胸膈也有更多自由活動的空間,呼吸順暢後,能更自在地發出聲音,久而久之發展出語言。工具與語言的出現,為人類文化與文明的發展奠定了極為重要的基礎,但若想平穩地直立步行,骨盆反而要越窄越好,這樣雙腿才能快速地前後移動。

更大的頭部和更窄的骨盆左右夾擊,將人類母親的分娩難度與痛苦提升到了最大。不過,人類分娩的複雜和艱難,意味著母親很難一個人完成整個過程,這就需要依賴他人的幫助。對於文明的演進來說,這反而一件好事,因為這註定了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需要他人的協助,而協助也恰恰是社會化的開始。

《想太多的人類學家》作者李相僖

老年人可能是人類進化史中最早的教育者

老齡化現象在日本、義大利等諸多發達國家很嚴重。「暮氣沉沉」的人口結構,被現代社會視為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但你可能想像不到:在人類文明的「曙光時期」,卻很可能恰恰是那些幫助子女撫育孫輩的老年女性,間接助推了古代人類在符號與藝術表達方面的迅速發展!

最近,科學家發現了一些與長壽有關的特定基因。這意味著長壽可能是一種進化的結果,但基因的自然選擇是非常「勢利」的,只會保留對進化有利的基因。在今天,體弱多病的長者需要年輕一輩的照護,久而久之還會引發社會經濟問題,更別提生存環境惡劣的原始社會了。

既然長壽有「弊端」,人類為什麼還要活得久呢?人類又從什麼時候開始普遍出現了「老年人(祖父母)」的呢?

科學家們提出了一個「祖母假說」,他們認為,老年人能夠在繁衍子孫上提供間接幫助。過了更年期的女性(祖母或外祖母)可以照顧家庭裡年紀最小的成員,提高後代子嗣的存活率,確保自己的基因被保留下來。這個假說從進化的角度說明了長壽人類出現的契機。

最新研究發現:人類的壽命到了智人時期(比直立人晚200萬年左右)才開始延長,「三代同堂」的生活也漸漸變得普遍。與此同時,在以智人為主角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中出現了革命性變化——就在老年人口大幅增加的同時,前所未見的壁畫藝術與符號文化也開始蓬勃發展。

藝術與符號可以攜帶並傳遞信息。隨著藝術與符號的興起,知識的傳播也顯得更加重要。李相僖認為,這表明長壽可能推進了知識的傳播。在原始社會,知識的來源主要靠經驗的積累,相較於兩代人共存,三世同堂明顯可以匯集並傳遞更早、更多的知識。

如此說來,老年人可能是人類進化史中最早的教育者,在藝術與符號的誕生中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聯想到敬老素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可見我們歷史悠久的文明,影響深厚。

紅星新聞記者 喬雪陽 圖據出版社

編輯 李潔

(本文來自紅星新聞APP,請至各大應用市場下載)

相關焦點

  • 一飯一思丨文明是如何加速人類進化的?
    來源:盒飯財經引讀物理學家霍金在生前預測說:「一旦『超級人類』普遍存在,沒有改善基因的普通人就會被淘汰。」《進化論》的觀點認為人類基因進化的方向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但是,《一萬年的爆發》這本書提出:人類自己創造的文明也會改變基因的進化。那麼,文明是如何加速人類進化的呢?這就是《一萬年的爆發》這本書要重點回答的問題。《一萬年的爆發》是一本簡述文明如何加速人類進化的書。
  • 疫病影響人類文明進程
    為何說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疫病的歷史?為何說疫病是一種「文明病」?為何說疫病是推動歷史的力量?歷史上人們是如何應對疫病的?疫病的真相又是什麼?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當下,廣東人民出版社組織策劃了一部反思疫情與人類歷史關係的新作《記疫:祈禱、隔離與共生》。
  • 疫情將加速世界多極化進程
    如果回顧歷史上人類遭遇的災難,可以發現災難過後人類往往大踏步前進了。這次疫情極有可能產生這種「補償效應」,從歷史經驗來看,疫情將通過三種方式在三個層面來改變世界。首先是通過教育改變社會。疫情之後,所有受到疫情影響的人都會痛定思痛,從而改變日常生活方式,使之更加健康、科學。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會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比如作為抗疫主力軍的醫護人員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會大大提高。
  • 瘟疫如何改變了人類文明進程
    瘟疫如何改變了人類文明進程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03.09 星期一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李 魏    為何說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疫病的歷史?
  • 我學者提出人類文明進程周期表
    中外專家從教育、科技、健康、生態和生活質量5個方面,共同探討現代化與人類發展的關係問題。  世界現代化論壇聯合主席、中科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教授在論壇上提出了人類文明進程的周期表,將人類從誕生到21世紀末的文明進程,分為原始文化、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知識文明4個發展周期,每個周期都包括起步期、發展期、成熟期和過渡期4個發展階段。
  • 14億人進入現代化,加速人類文明進程
    「面向2035年,擁有十多億人口的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將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又一大壯舉。」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表示。「如果可以用一個成語形容十五年後的面貌,我覺得是——國泰民安。」
  • 人與動物關係的演化折射著人類文明的進程
    第1頁:人與動物關係的演化折射著人類文明的進程第10頁:崇拜太陽的「幽靈」—環尾狐猴的隱秘世界第11頁:瀕危的高原精靈普氏原羚   人與動物關係的演化折射著人類文明的進程像人類的先祖一樣, 現代人類又一次勇敢地接受了環境的挑戰。人與動物的關係將又一次發生飛躍的質變。人與動物關係的演化折射著人類文明的進程。  其實,人們對動物有著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人們對身邊的、周圍的、還有那些遙遠的動物有著濃厚的興趣,這一點可以從動物園裡川流不息的人群、電視機前野生動物紀錄片的忠實觀眾、廣告中隨處可見的動物形象中得到證實。然而,動物成員眾多、無處不在。
  • 回眸歷史,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疫病
    從人類誕生以來,疾病就與人類文明共生共存、相伴同行。正如瑞典病理學家Folke Henschen所言,「人類的歷史即其疾病的歷史。」  儘管觀點過於絕對,但在世界歷史上,任何一次傳染病的大流行,確實都在人類文明進程中出現,反過來,每一次大規模的傳染病對人類文明本身又會產生極其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 古人類學家爭論不休的話題,人類的起源的你相信是非洲嗎?
    地球人類是從人猿主幹上分離,究竟發生在哪一地區?是在非洲,然後走進亞洲,還是開始就在亞洲?一個多世紀以來,人類起源於非洲還是亞洲,一直是古人類學家爭論不休的話題。1871年,他又出版《人類的起源與性的選擇》一書,列舉許多證據說明人類是由已經滅絕的古猿演化而來的。但他沒有認識到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也未能正確解釋古猿如何演變成人。
  • 中國的上古文明深刻影響了人類發展的進程​
    就像中國的四大發明深刻影響了人類發展的進程!誰都會想到,下一個問題:「那麼,人類呢?」怎麼可能?所有的脊椎動物都源於青藏高原,而做為脊椎動物的頂級人類,卻獨獨源於非洲?難道人類是在非洲草原靠吃素長大的?難道非洲草原起始只有人類?沒有動物?這個立論還能夠成立嗎?
  • 網友分享:自由是人的天性,是人類文明進程的原動力!
    自由是人的天性,是人類文明進程的原動力!——題記有人認為自由是個偽命題,這世上根本不存在真正的自由,所謂的自由都是人們捏造出來的虛假定義。至於人類文明進程的動力,那跟自由也無甚關係,倒是自私和欲望,成就了我們的歷史和文明。
  • 何傳啟闡釋人類文明進程四個發展周期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王振紅) 「人類文明包含許多文明要素,有些文明要素的變遷遵循進化論,有些文明要素的變遷具有周期性;如果把人類文明看作一個有機整體,根據其核心要素(生產力和勞動力結構)的發展水平和周期性,可把從人類誕生到21世紀末的人類文明進程的前沿過程分為4個發展周期和16個發展階段。」
  • 海外網評:14億人進入現代化,加速人類文明進程
    「面向2035年,擁有十多億人口的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將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又一大壯舉。」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表示。 「如果可以用一個成語形容十五年後的面貌,我覺得是——國泰民安。」
  • 我們人類到底是什麼時候穿上衣服的?解答這個問題的居然是蝨子
    因為這是人類文明的標誌性事件:一群赤果果、光條條的猴子,是什麼時候徹底脫離了「猴性」,向另一個物種演化進發的?我們都知道,時間越是久遠,找證據就越難。刑偵如此,歷史研究者也是如此。但最難還是古人類學家,因為他們要觀測的時間尺度實在太寬,都是以「百萬年」為單位,時間實在是太久遠了。
  •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對世界的影響——加速了人類文明傳播的步伐
    信心滿滿的哥倫布跨上了他的探險之旅,然而他所不知道的是這場探險將影響全球文明的進程。 海洋的冒險是枯燥的、無聊的,在漫漫的海上漂泊,過了幾十天仍然沒有發現陸地。此時的船員們開始坐不住了,他們強烈的要求回國,不想死在這遠不見陸地的海洋裡。
  • 老人幫著帶孩子,給不給錢?社會學家提出了中肯的意見
    還有一條寶媽留言,公婆就是她丈夫的兒子,她生完孩子後想出去工作,想讓公婆帶孫子。於是,婆婆帶了兩個月,竟開口問她們要的「薪水」。寶媽非常生氣,她說:「家裡的人,公婆只有一個兒子,他們帶孫子難道不是沒有道理的嗎?怎樣得到額外的薪水?
  • 你絕對想不到,劉慈欣宇宙中最強文明居然是地球人類文明
    在劉慈欣宇宙中,那麼誰才是最強文明呢?一、人類文明對,沒看錯,就是人類文明,當然不是所有人類文明,是《信使》中的人類文明,不信?那就看一下吧。"在您的時代,人們能夠把質量轉化為能量:原子彈,還有很快將出現的核聚變炸彈。
  • 人類史:智人是人類的祖先嗎?人類文明是如何進化而來的?
    人類是如何能進化到地球食物鏈的頂端?人類種群是如何構建秩序,從而形成社會的?從真正意義上的人類的出現到現代文明,這10萬年間的人類歷史是如何變遷的?那時的人類不儲存食物,不建造固定的棲身之所,習慣隨著季節的變化追隨獵物遷徙。古人類學家把智人與現代人歸為同一個種,即智人種。智人包括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生活在距今20萬~1萬年前。
  • 人類史:智人是人類的祖先嗎?人類文明是如何進化而來的?
    人類是如何能進化到地球食物鏈的頂端?人類種群是如何構建秩序,從而形成社會的?從真正意義上的人類的出現到現代文明,這10萬年間的人類歷史是如何變遷的?在自然界大部分動物都存在大量表親,只有人類是孤零零的。然而,十萬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個人種,為什麼現在只餘下智人的後代即我們呢?
  • 老人夏天帶娃的「迷信」行為,多數都在坑孩子,新手爸媽要重視
    老人帶孩子肯定會疼愛孩子,但是也會出現一些問題。 比如有的時候老人的育兒理念跟不上,就會給孩子帶來一些不太好的影響。老人和年輕人對帶孩子也總有不同的觀點,很容易出矛盾。 這些都是把孩子交給老人帶,可能會出現的一些意料之外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