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5月10日)就是母親節了。母親,這個自人類誕生以來便充滿愛與付出的身份,在古人類學家李相僖的新書中,更是被賦予了「動物界最難的母親」之定義。在這本直譯為《與人類的近距離接觸》(中譯本名為《想太多的人類學家》)的書中,與我們同屬東亞文化背景的李相僖還提出:老人幫忙帶孩子,雖然如今看起來像是年輕父母們不夠「負責」,但在很古老的過去,祖母或外祖母照料孩子,間接加速了人類文明的進程哦!
為了直立行走,人類母親付出最多
這本書的緣起,是李相僖在加州大學開設的人類學選修課。她語言生動、思路獨特的風格,令她的課成為了最受學生歡迎的選修課之一。《想太多的人類學家》中匯聚了李相僖選修課的精華,通過22個有趣的人類學故事,為讀者們科普人類學知識。
本文開頭提到的人類母親之所以成為「動物界最難母親」,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人類不想停留在動物的階段,而要向智慧生物邁進。而這一偉大進步的代價,主要由女性來承受了。
對於大多數的動物母親來說,分娩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就跟母雞下蛋一樣。因為大多數動物寶寶的頭部都比母體產道窄,所以動物生產時通常不會有太大困難。而人類為了有更大的腦容量,頭部卻進化得越來越大。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人類選擇了兩足直立步行,這樣便解放了人的上半身,可以靈活地運用雙手,胸膈也有更多自由活動的空間,呼吸順暢後,能更自在地發出聲音,久而久之發展出語言。工具與語言的出現,為人類文化與文明的發展奠定了極為重要的基礎,但若想平穩地直立步行,骨盆反而要越窄越好,這樣雙腿才能快速地前後移動。
更大的頭部和更窄的骨盆左右夾擊,將人類母親的分娩難度與痛苦提升到了最大。不過,人類分娩的複雜和艱難,意味著母親很難一個人完成整個過程,這就需要依賴他人的幫助。對於文明的演進來說,這反而一件好事,因為這註定了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需要他人的協助,而協助也恰恰是社會化的開始。
《想太多的人類學家》作者李相僖
老年人可能是人類進化史中最早的教育者
老齡化現象在日本、義大利等諸多發達國家很嚴重。「暮氣沉沉」的人口結構,被現代社會視為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但你可能想像不到:在人類文明的「曙光時期」,卻很可能恰恰是那些幫助子女撫育孫輩的老年女性,間接助推了古代人類在符號與藝術表達方面的迅速發展!
最近,科學家發現了一些與長壽有關的特定基因。這意味著長壽可能是一種進化的結果,但基因的自然選擇是非常「勢利」的,只會保留對進化有利的基因。在今天,體弱多病的長者需要年輕一輩的照護,久而久之還會引發社會經濟問題,更別提生存環境惡劣的原始社會了。
既然長壽有「弊端」,人類為什麼還要活得久呢?人類又從什麼時候開始普遍出現了「老年人(祖父母)」的呢?
科學家們提出了一個「祖母假說」,他們認為,老年人能夠在繁衍子孫上提供間接幫助。過了更年期的女性(祖母或外祖母)可以照顧家庭裡年紀最小的成員,提高後代子嗣的存活率,確保自己的基因被保留下來。這個假說從進化的角度說明了長壽人類出現的契機。
最新研究發現:人類的壽命到了智人時期(比直立人晚200萬年左右)才開始延長,「三代同堂」的生活也漸漸變得普遍。與此同時,在以智人為主角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中出現了革命性變化——就在老年人口大幅增加的同時,前所未見的壁畫藝術與符號文化也開始蓬勃發展。
藝術與符號可以攜帶並傳遞信息。隨著藝術與符號的興起,知識的傳播也顯得更加重要。李相僖認為,這表明長壽可能推進了知識的傳播。在原始社會,知識的來源主要靠經驗的積累,相較於兩代人共存,三世同堂明顯可以匯集並傳遞更早、更多的知識。
如此說來,老年人可能是人類進化史中最早的教育者,在藝術與符號的誕生中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聯想到敬老素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可見我們歷史悠久的文明,影響深厚。
紅星新聞記者 喬雪陽 圖據出版社
編輯 李潔
(本文來自紅星新聞APP,請至各大應用市場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