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如何能進化到地球食物鏈的頂端?人類種群是如何構建秩序,從而形成社會的?從真正意義上的人類的出現到現代文明,這10萬年間的人類歷史是如何變遷的?
在自然界大部分動物都存在大量表親,只有人類是孤零零的。然而,十萬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個人種,為什麼現在只餘下智人的後代即我們呢?其他人屬物種哪去了?1萬年前的人類到底發生了什麼?
在學會用火之前,古人類要生存,靠的是採集植物、抓魚、捕鳥以及撿拾動物的屍體等。當學會使用工具後,古人類的捕獵能力得到提高了,能夠獲取更多的動物性食物。
在狩獵採集部落裡,性別分工明確,男性會用箭捕獵鳥、羚羊、獅子等,女性則挖掘植物根莖,採摘漿果。那時的人類不儲存食物,不建造固定的棲身之所,習慣隨著季節的變化追隨獵物遷徙。
古人類學家把智人與現代人歸為同一個種,即智人種。智人包括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生活在距今20萬~1萬年前。早期智人的腦容量就已經達到了現代人的大小,這標誌著他們的智力發展到了更高水平。他們製造的工具除石器外還有骨器;從生活遺蹟來看,他們不僅會使用天然火,而且會人工取火。
毫不誇張的說,群居性在人類的進化史和文明史的形成過程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且無可替代的作用。在人類群體中,每一個個體都可以互相學習,互相分享、互相幫助和互相扶持,這使得人類可以更好地應對自然災難,整個群體具備更強的生存能力。
人類的祖先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不懂得如何去蓋房子。那時的他們會像鳥兒一樣在樹上搭巢,或者住在天然的洞窟裡。人類學會為自己營建一個遮風避雨的窩居,距今也僅僅只是幾千年前的事。
人類祖先與我們有相同的大腦,雖然他們缺乏對抽象概念的理解力和邏輯能力,但卻非常矯健敏銳。那時的人類對動物出沒的路線、動物行為的細微差別、動物致命的部位等,有著令人驚異的知覺辨別能力。可以說,在對大自然的觀察能力和思維方式上,現代人類遠遠比不上古代祖先。
糧食的迅速增多,為人類文明的確立提供了物質前提。餘糧的積累,促進了社會的分工,腦力勞動者逐漸出現,而財富的分化也促使了等級分化。為了栽培作物和家養野生動物,人類的生活方式轉向定居,狩獵和採集的生存方式結束,人類文明邁向一個嶄新的時代。
科學革命發源於歐洲,在文藝復興時代接近尾聲之時,開始了科學進步的歷程,這個歷程一直持續到18世紀末。科學革命改變了人類對於自然的眼界及心態,引發啟蒙運動的出現,進而影響了整個歐洲社會。
由人類親手創造的網際網路正在對人類的進化產生潛移默化的推動作用,並且會以它自己的方式改變人類的進化形式,以及加速這一過程。人類的未來,已經和在網際網路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興科技密不可分,甚至它們已然進化為人類身體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