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Advances》:低能位錯納米結構引起的新氫脆機制被發現

2020-12-11 特鑄雜誌

導讀:氫脆被證明是通過一種以前未知的機制進行的。一旦進入微結構,氫能促進低能位錯納米結構的形成,其特徵是取向差隨應變而增加,隨之而來的是吸收更多的氫直至導致失效的臨界量。普遍認為其原因是外觀類似於「魚眼」的故障區域與作為應力集中處的夾雜物相關聯。文中結果表明,實際的裂紋萌生是由位錯納米結構及其相關的應變分配引起的。

一個多世紀以來,一直有因氫的存在而導致脆化的報導。從開創性工作認識到延展性可以顯著降低的界面化合物的形成,氫作為副產品,直至發現氫可以擴散到部件主體,在不同尺度下與微結構產生大量相互作用,促進裂紋的形成和擴展。氫脆(HE)在風力渦輪機發電,儲氫和超輕車身等新興技術中被公認為具有顯著影響,因此氫脆問題成為現代社會和技術需求中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

氫脆問題的研究重心是先進合金中氫與微觀結構的相互作用。氫促進破壞的各種微觀結構有一個共同點:複雜的微觀結構,具有控制強度、延展性和韌性的精心設計的結構,其特徵是具有引導變形時位錯運動的晶格應變,而氫的存在改變了這種陣列以及位錯運動。因此,複雜微結構的優異性能被氫改變,降低組件性能。

目前提出的幾種消除HE的方法,如最常見的控制部件環境或抑制氫通過塗層進入,都很難實現。隨後出現的解決方案是通過添加某些元素來實現部件的整體微觀結構改變,這些元素在基體的固溶體中可以改變HE敏感性。然而,這種添加並不能完全排除氫,取而代之的是利用氫捕集。氫被吸引到微觀結構特徵,其吸引力將氫聚集在固定的位置,此處氫聚集和產生損害的能力大大降低。然而這些方法治標不治本,只能延緩失效,不能完全消除HE,且往往會超過組件的預期壽命。

在此基礎上,英國謝菲爾德大學P. Gong等人提出了一種新的氫脆HE機制。主要是通過研究一種可能的最簡單的微觀結構,即具有納米沉澱物精細結構的低合金鐵素體等級,破解HE的基本原理。相關成果以題為「Hydrogen embrittlement through the formation of low-energy dislocation nanostructures in nanoprecipitation-strengthened steels」發表於期刊《Science Advances》。試驗是通過比較氫存在和不存在時的變形機制實施的,範圍從納米到毫米,結果發現低能位錯胞結構是裂紋產生的原因,且裂紋的擴展受脆性斷裂的控制。

論文連結: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46/eabb6152?rss=1


實驗結果表明,Ti-Mo比V-Mo表現出更弱的捕獲力。TDA的結果證實了最近原子探針斷層掃描觀察到的H被捕獲在沉澱物中,而不是在其界面處。與V-Mo相比,Ti-Mo的早期失效與捕獲50%氫的位錯相一致。一旦位錯被沉澱物固定,氫就開始累積,引起失效。

在富氫環境中變形時,發生複雜的位錯-沉澱物相互作用,同時形成細胞位錯納米結構。因此,當位錯接近沉澱物時,沉澱物/基質界面處的氫可增加位錯遷移率,可能發生從沉澱物內部向位錯的擴散。

綜上所述,本文基於控制位錯成核的有序應變升高物提出了HE的新機制。顯示了孿晶是如何誘導的,以及緻密位錯纏結的形成。富氫樣品顯示增強的位錯遷移率,促進低能位錯納米結構的形成。可以確定的是,具有精心設計的應力提升體的微結構將易於位錯成核和低能納米結構的形成,這將局部導致應變分配和失效。每當「魚眼」即將形成,氫特徵可以通過低能位錯納米結構的形成而出現,而不是剝離、空隙形成或裂紋位錯發射。這要求學者將注意力重新集中到延遲或抑制氫輔助位錯納米結構的形成上。

相關焦點

  • 《Science Advances》:晶界阻礙位錯滑移,可以直接觀察到了
    導讀:文中通過透射電鏡內的原位納米壓痕實驗,直接觀察了高角度和低角度晶界阻礙SrTiO3中各個位錯的運動的過程。結果發現,高、低角度晶界都會阻礙位錯滑移,這不僅僅源於幾何效應,也是晶界處局部結構穩定效應的結果,尤其是對於低角度晶界。研究結果表明,對於定量理解晶界位錯阻礙過程,需要同時考慮幾何效應和穩定效應。晶體材料的塑性變形受位錯滑移的控制。
  • 北科大重要發現:原子尺度揭示鋼的抗氫脆根源
    導讀:高強鋼的氫脆是限制其工業應用的重要瓶頸,而碳化鈮(NbC)納米析出相在提升強度的同時也能提高抗氫脆性能。本文利用高分辨透射電鏡(HRTEM)直接觀察到馬氏體鋼中NbC與Fe基體的半共格界面處存在大量失配位錯,並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DFT)和熱脫附譜法(TDS)證實了這些失配位錯核心是NbC作為深氫陷阱的根源,並基於這種理念得到具有優異抗氫脆性能的高強馬氏體鋼。
  • 緩慢壓縮的高熵合金納米柱中的位錯雪崩機制
    數字識別碼: 10.1038/s42005-018-0062-z 原文連結:http://t.cn/E422UNz 最近《通訊-物理學》發表的一項研究Dislocation avalanche mechanism in slowly compressed high entropy alloy nanopillars通過將電子成像和機械測量結合起來研究位錯雪崩機制
  • 北科大《Acta Materialia》重要發現:原子尺度揭示鋼的抗氫脆根源!
    ,而碳化鈮(NbC)納米析出相在提升強度的同時也能提高抗氫脆性能。本文利用高分辨透射電鏡(HRTEM)直接觀察到馬氏體鋼中NbC與Fe基體的半共格界面處存在大量失配位錯,並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DFT)和熱脫附譜法(TDS)證實了這些失配位錯核心是NbC作為深氫陷阱的根源,並基於這種理念得到具有優異抗氫脆性能的高強馬氏體鋼。
  • Science Advances:納米顆粒突破血腦屏障的克拉伯病
    溶酶體貯積症(LSD)是由溶酶體內的酶缺乏引起的。
  • 《Science》新突破:多晶純銅納米晶中發現全新亞穩態結構
    導讀:本文通過實驗和分子動力學模擬,發現了極細晶粒多晶純銅的一種全新亞穩態結構。在通過應變將晶粒尺寸減小到幾個納米後,多晶中的無序晶界演變成受孿晶界網絡約束的三維最小界面結構。這種多晶結構以所謂的Schwarz晶體為基礎,即使接近平衡熔點,也能穩定地防止晶粒變粗,其強度值也接近理論值。
  • 金屬所《Science》:梯度納米孿晶金屬中的額外強化與加工硬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他們發現增加結構梯度可實現梯度納米孿晶結構材料強度—加工硬化的協同提高,甚至可超過梯度微觀結構中最強的部分。梯度納米孿晶強化的概念結合了多尺度結構梯度,進一步提高了材料的強度極限,並為發展新一代高強度/延性金屬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 Science:揭示超強效的合成納米抗體中和新冠病毒機制
    2020年11月19日訊/生物谷BIOON/---在過去的20年裡,有三種人畜共患的β冠狀病毒進入人類群體,引起嚴重的呼吸道症狀,死亡率很高。COVID-19大流行是由SARS-CoV-2引起的,SARS-CoV-2是這三種冠狀病毒中最容易傳播的一種。
  • 《Science》出乎意料的優勢!從位錯角度揭示合金變形機理
    導讀:本文揭示了非螺旋位錯以及眾多位錯滑移面出乎意料的優勢,為解釋類似合金的異常高溫強度的理論提供了依據。為合金設計策略提供了一個位錯認識視角,使材料能夠在不同的溫度範圍表現優異。Gianola等研究者,在bcc難熔多主元合金MoNbTi中展示了均勻塑性變形能力和強度的理想組合,這是由崎嶇的原子環境實現的,從位錯角度對變形進行了進一步闡釋。
  • 2020年金屬材料領域,15篇《Nature》、《Science》!
    氫脆原來是這麼回事!對氫陷阱的直接觀察將有助於開發出更耐氫脆的材料。為此,研究人員通過低溫轉移原子探針層析成像技術來觀察鋼中特定微觀結構特徵下的氫。結果表明,氫原子被釘扎在鋼中位錯、晶界、析出相等位置不同界面。在富碳的位錯和晶界處直接觀察到了氫,這為氫脆模型提供了實驗證據。在NbC析出相與鋼基體不相連的界面處也觀察到了氫。
  • 科學網—梯度納米孿晶強化與硬化研究獲新突破
    本報訊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盧磊課題組和美國布朗大學教授高華健研究組合作,發現增加結構梯度可實現梯度納米孿晶結構材料強度
  • 研究發現錐面位錯可主導鎂塑性變形—新聞—科學網
    作為最輕質的金屬結構材料,鎂在航空航天、汽車、高鐵、電子產品和醫療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相比傳統金屬材料,鎂塑性較差、型材和零件的變形加工困難、工藝成本高,制約了應用。 由於鎂錐面位錯(一種晶體缺陷)的幾何形態和結構非常複雜,很難通過實驗來全面解析。此前研究通常以計算機模擬為主,相關觀點和推論均缺乏有力的實驗證據。
  • 最新《Science》:揭示單個納米晶體的三維原子結構!
    來自同一合成批次的納米晶體通常在尺寸、晶格畸變和缺陷方面具有很大的差異,精確測定單個納米晶體的三維原子結構是了解和預測其物理性質的前提。本文作者通過開發了的具有原子解析度的3D液體池電子顯微鏡,展現了由單個批次合成的具有關鍵結構差異的Pt納米晶的高解析度3D原子排列。得到的結構信息能夠為今後改進合成和理解當前材料的性能提供重要的新指導。
  • 盧磊、高華健今日Science長文:梯度納米孿晶實現超級強化
    美東時間2018年11月1日,最新一期Science在線發表中科院瀋陽金屬研究所盧磊組和布朗大學高華健組合作的研究長文,報導梯度納米孿晶實現超級強化的最新發現及其原子尺度機制。 讓工程材料更強更韌是材料科學與工程的永恆追求。
  • 納米結構金屬力學行為尺度效應的微觀機理研究
    項目完成人通過對納米晶鋁和鈷的拉伸實驗及電鏡觀測,首次觀測出孿晶和偏位錯沿晶界的形成過程及與晶界的交互作用機制。該成果為系統掌握納米晶金屬的尺度效應、建立跨尺度力學理論提供了實驗基礎。完成人通過準靜態拉伸和動態冷軋實驗的比對觀測,並結合系統的分子動力學研究得出孿晶及偏位錯機制起源於晶界。該成果對孿晶與偏位錯機制在納米晶金屬強韌化中的主導作用提供了有力證據。
  • 燕山大學在納米孿晶金剛石硬度機理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燕山大學亞穩材料製備技術與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田永君教授課題組溫斌教授與國內外科學家合作,在納米孿晶金剛石硬度機理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Dislocation behaviors in nanotwinned diamond」(納米孿晶金剛石位錯行為)為題於2018年9月21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Science Advances是Science
  • Science | 中和SARS-CoV-2的納米抗體
    責編 | 兮由SARS-CoV-2病毒引起的新冠疫情納米抗體是在羊駝外周血液中存在一種天然缺失輕鏈的抗體分子, 20 年前被比利時一個研究生在分離駱駝抗體的試樣中偶然發現。納米抗體只有普通抗體的1/10大小,可溶性高,穩定,生產成本低 ,毒性小。因此, 近幾年來納米抗體被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到生物醫藥領域。
  • 西安交大研究人員揭示體心立方結構高熵合金的特殊位錯動力學機制
    體心立方結構(BCC)金屬及合金作為一類重要的結構材料,自鐵器時代以來就被人類廣泛使用。金屬材料的強度和塑性與內部缺陷位錯的運動密切相關,研究位錯的動力學行為對於揭示材料變形的微觀機制、優化力學性能極為重要。
  • 11篇Science子刊同期上線,俞書宏、羅忠、陳曉等學者在生物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
    DOI:10.1126/sciadv.aaz6579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18/eaaz65793.DOI: 10.1126/sciadv.aay1344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18/eaay13444. Science Advances:靶向病理性膠原緩釋雷帕黴素預防異位骨化肌腱和韌帶等結締組織中的異位骨化(HO)嚴重破壞了組織結構。H
  • 于吉紅院士研究團隊研究成果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
    【消息來源:化學學院】5月27日,化學學院于吉紅院士領導的科研團隊在美國科學促進會出版的《Science Advances》(Science子刊)上發表了題為「分子篩限域碳點:新一類具有超長螢光壽命的熱致延遲螢光材料」(Carbon dots in zeolites: A new class of thermally activ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