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大重要發現:原子尺度揭示鋼的抗氫脆根源

2020-10-01 材料material


導讀:高強鋼的氫脆是限制其工業應用的重要瓶頸,而碳化鈮(NbC)納米析出相在提升強度的同時也能提高抗氫脆性能。本文利用高分辨透射電鏡(HRTEM)直接觀察到馬氏體鋼中NbC與Fe基體的半共格界面處存在大量失配位錯,並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DFT)和熱脫附譜法(TDS)證實了這些失配位錯核心是NbC作為深氫陷阱的根源,並基於這種理念得到具有優異抗氫脆性能的高強馬氏體鋼。


馬氏體高強鋼因出色的力學性能而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油氣開發等領域,但其具有很高的氫脆敏感性,這嚴重製約了馬氏體鋼的進一步開發和應用。目前人們對氫脆機理的認識已較明晰,但如何設計高強抗氫脆鋼依然是一個重要瓶頸。通過引入晶內氫陷阱來捕獲氫是當前抗氫脆設計的重要理念,特別是VC、TiC、NbC等納米析出相。2020年1月,雪梨大學Yi-Sheng Chen等人在《Science》發表的成果中採用原子探針層析成像技術(APT)直接觀察到氫分布在NbC與鋼基體界面處(詳見:「鋼鐵領域再發《Science》!氫脆原來是這麼回事!」)。


然而,究竟什麼結構才是NbC界面處的氫捕獲位點?這一個本質問題一直懸而未解,因為界面處含有複雜的結構,包括四/八面體間隙、彈性應變場、空位、失配位錯等,而這些無法通過APT辨識。因此,通過確定NbC深氫陷阱的根源才能深刻理解其氫陷阱行為,進而調控析出相以獲得優異的抗氫脆性能。


基於此,北京科技大學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喬利傑教授團隊採用HRTEM觀察、DFT計算、TDS實驗等方法從原子層次揭示了NbC與基體半共格界面處的失配位錯核心是其深氫陷阱的根源,為進一步調控NbC以獲得高強抗氫脆鋼提供了理論基礎。相關研究成果以「Atomic-scale investigation of deep hydrogen trapping in NbC/α-Fe semi-coherent interfaces」為題,發表在金屬材料領域頂級期刊Acta Materialia上,博士生石榮建為論文第一作者。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actamat.2020.09.031


研究發現,通過HRTEM原子級觀察得到NbC與基體之間為K-S取向關係(圖1),並且其半共格界面處存在高密度的兩組失配位錯。進一步地,通過DFT計算(圖2)和TDS實驗(圖3),分別從原子級模擬和氫陷阱激活能測量兩方面揭示了界面處的失配位錯核心是NbC深氫陷阱的根源和本質。


圖1. NbC/α-Fe半共格界面HRTEM研究。(A)NbC顆粒與基體HRTEM圖,插圖為快速傅立葉轉換(FFT)圖;(B1-B4)分別為基體和NbC的FFT圖、反傅立葉轉換圖;(C)晶體取向關係圖,表明NbC與基體為Kurdjumov–Sachs(K–S)取向關係;(D-E)半共格界面失配位錯(用「⊥」表示)分析


圖2. DFT計算不同NbC/α-Fe界面及氫陷阱行為。(A-B)具有Baker–Nutting取向關係的(001)界面、(C-D)含碳空位的(001)界面、(E-F)本研究的K-S界面加氫前後的原子級模擬


圖3. TDS實驗研究NbC深氫陷阱行為。(A)預充氫後不同升溫速率下的TDS圖,(B)兩個熱脫附峰的氫陷阱激活能分別為19.7 kJ/mol(位錯等淺氫陷阱)和81.8 kJ/mol(NbC等深氫陷阱)


圖4. 本研究與文獻中氫陷阱能力和抗氫脆性能的比較


本研究從原子層次揭示馬氏體鋼中NbC深氫陷阱的根源——半共格界面處的失配位錯核心,以此獲得了優異的深氫陷阱能力和抗氫脆性能(圖4),這為高強抗氫脆鋼的設計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支撐。利用該研究成果開發出的高強韌、易焊接低合金鋼可用於解決我國國防重大需求,已開始百噸級的工業化生產。


*感謝論文作者團隊對本文的大力支持。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北科大《Acta Materialia》重要發現:原子尺度揭示鋼的抗氫脆根源!
    本文利用高分辨透射電鏡(HRTEM)直接觀察到馬氏體鋼中NbC與Fe基體的半共格界面處存在大量失配位錯,並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DFT)和熱脫附譜法(TDS)證實了這些失配位錯核心是NbC作為深氫陷阱的根源,並基於這種理念得到具有優異抗氫脆性能的高強馬氏體鋼。
  • 北科大發表《ACTA》:揭示析出相在不鏽鋼點蝕過程中的作用機理
    導讀:在長時間的服役過程中,奧氏體-鐵素體雙相不鏽鋼Fe20Cr9Ni通常在280至320℃的服役溫度範圍內發生調幅分解,從而導致抗點蝕性能的降低。本文發現導致調幅分解後雙相不鏽鋼Fe20Cr9Ni的抗點蝕性下降中約76.8%歸因於G相,而富鐵的α相則佔約23.2%。在本次研究中,採用合適的熱時效處理以獲得更大尺寸的G相以便於研究該相在腐蝕過程中的作用。
  • 《Science Advances》:低能位錯納米結構引起的新氫脆機制被發現
    導讀:氫脆被證明是通過一種以前未知的機制進行的。一旦進入微結構,氫能促進低能位錯納米結構的形成,其特徵是取向差隨應變而增加,隨之而來的是吸收更多的氫直至導致失效的臨界量。普遍認為其原因是外觀類似於「魚眼」的故障區域與作為應力集中處的夾雜物相關聯。文中結果表明,實際的裂紋萌生是由位錯納米結構及其相關的應變分配引起的。一個多世紀以來,一直有因氫的存在而導致脆化的報導。
  • 浙大《Acta Mater》原子尺度揭示缺陷交互作用晶界遷移
    儘管已有大量關於缺陷-晶界交互作用的理論預測和計算模擬(包括位錯塞積、吸收、穿過和反射),其原子尺度機制仍缺乏系統的實驗研究;另一方面,晶格缺陷-晶界交互作用對晶界遷移動力學的影響機理尚不明確。近日,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王江偉研究員課題組與加拿大曼尼託巴大學Chuang Deng教授、美國匹茲堡大學Scott Mao教授等人合作,結合先進的原位電鏡納米力學測試和分子動力學模擬,從原子尺度揭示了面心立方金屬中對稱大角晶界在一系列常見晶格缺陷
  • 我國首次在原子尺度揭示水的核量子效應
    研究發現,核量子效應研究對於理解水的微觀結構和動力學非常關鍵。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王恩哥課題組圍繞「原子尺度上水的核量子效應」開展研究工作,基於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分別發展了亞分子級分辨成像技術、單分子操控技術和單分子振動譜技術,首次實現了核量子態的原子尺度探測和操控。課題組在表面水體系中發現了一系列新奇的核量子效應。
  • 原子尺度揭示金屬硬化起源
    金屬硬化機制的最終根源在於位錯的運動,它一直是材料學家一個多世紀以來關注的焦點。本文沒有從幾十年來一直追求的位錯理論的潛在機制中推導出硬化,而是在超級計算的極限下進行了原子模擬,這些模擬足夠大,足以在統計學上代表宏觀晶體塑性,完全解決了在原子運動的最基本水平上揭示金屬硬化的起源。證明了普遍的金屬階段(彎曲)硬化是單軸應變下晶體旋轉的結果。
  • 科學家在原子尺度上發現電化學界面的動力學特徵
    其中許多反應的核心是析氧反應(OER),這是電解器中的水分解的一個重要電化學部分,可產生氫氣,為燃料電池提供動力。美國能源部(DOE)阿貢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利用高精度材料科學和電化學相結合的方法,對析氧反應過程中驅動材料的穩定性和活性的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將指導電化學燃料生產材料的實際設計。
  • 浙大《Acta Mater》:原子尺度揭示缺陷交互作用下的晶界遷移機制
    儘管已有大量關於缺陷-晶界交互作用的理論預測和計算模擬(包括位錯塞積、吸收、穿過和反射),其原子尺度機制仍缺乏系統的實驗研究;另一方面,晶格缺陷-晶界交互作用對晶界遷移動力學的影響機理尚不明確。 近日,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王江偉研究員課題組與加拿大曼尼託巴大學Chuang Deng教授、美國匹茲堡大學Scott Mao教授等人合作,結合先進的原位電鏡納米力學測試和分子動力學模擬,從原子尺度揭示了面心立方金屬中對稱大角晶界在一系列常見晶格缺陷(包括位錯、層錯和孿晶)交互作用下的剪切耦合遷移機制,並系統闡釋了滑移連續性以及晶界本徵缺陷(
  • 在原子尺度揭開結構材料超高強度與超高韌性的面紗
    眾所周知,材料的微觀結構決定了材料的宏觀物性及其功能;而材料的微觀結構則是由組成原子之間空間排列的晶體結構所決定。如何了解調控原子之間的晶體結構,是材料微觀結構研究的重要課題和科學前沿。張澤院士和韓曉東教授帶領研究團隊經過13年的不懈努力,改變固有思維,創造性的發展了「原子尺度材料力學性能實驗儀器」,解決了上述實驗瓶頸難題。在技術上既保證了透射電子顯微鏡的「視力」在施加外力時保持在「原子尺度」,又實現了「力學智能手」以「亞埃」步長精準控制材料變形。該技術體系填補了國際領域多個空白,實現了原子尺度下的「原子眼」與「力學智能手」的完美結合。
  • 【輕量化高峰論壇】中國汽研趙巖:汽車用超高強鋼的斷裂性能研究
    接下來我們介紹一下DP1200、DP1400、TRIP、TWIP和PHS鋼的氫致延遲斷裂性能,在此介紹的是義大利比薩大學做的慢應變速率氫脆實驗結果,我們這邊也想做,但可擴散氫總是測不準,在此先拿別人的研究結果來跟大家討論。從圖中我們可以得到兩類信息,一是各類鋼氫脆的強度臨界值,二是各類鋼氫脆的氫含量門檻值。
  • 西安交大研究人員從原子尺度揭示釤鈷高溫永磁材料再結晶和析出...
    基於再結晶與析出相共生現象調控微觀組織是研發高性能合金材料的重要手段,在現代材料工業中具有廣泛應用。調控再結晶晶粒尺寸和析出相分布可實現鎂合金、鋁合金和鎳基高溫合金等結構材料的強塑匹配,也可克服Sm-Co永磁材料「磁能積與矯頑力相互倒置」的基礎難題。由於再結晶晶粒和析出相長大相互影響,且涉及複雜的缺陷演化過程,揭示缺陷的形成及分解對調控微觀組織和材料性能至關重要。
  • 清華大學重要進展:從原子尺度解決滑動摩擦難題!
    本文從原子尺度上解決了滑動界面的摩擦化學活性的難題,為在複雜的環境中實現超潤滑性狀態提供了可能性。在氧或水分子存在的情況下,氫化非晶碳(a-C:H)膜超潤滑性態的不穩定性甚至消失的起源至今仍有爭議。近日,清華大學的研究者從原子尺度上解決了滑動界面的摩擦化學活性的難題。
  • 《Scripta Mater》高分辨觀測揭示鋼中碳氮化物的析出和生長機理!
    例如,納米級析出物可有效的提高鐵素體/貝氏體鋼的強度,而不會影響其延展性和可成形性。在煉鋼過程中,通過微合金化元素(例如Ti,Nb和V)與鋼中的碳和氮形成碳氮化物可實現這種納米級析出物的成核和生長,例如碳氮化鈦(TiCN),碳氮化鈮(NbCN)和碳氮化釩(VCN)。 強化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此類納米析出物的微小粒徑和高密度。
  • 原子尺度揭示微觀結構神秘面紗
    原子解析度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已經為許多晶體太陽電池材料提供了重要認知。近日,來自英國牛津大學的Laura M. Herz & Peter D. Nellist等研究者,用這種方法成功地在低劑量的電子輻照下對甲胺三碘化鉛[CH(NH2)2PbI3]薄膜進行了成像。
  • 清華-中科院-北科大《Science》子刊:轉角石墨烯取得重要進展!
    材料類綜合、全面、專業的微信平臺2018年,曹原等人發現當兩層平行石墨烯堆成約1.1°的微妙角度,賦予石墨烯超導能力的「魔角」,從而引發奇特的超導效應,當時《Nature》雜誌連發兩篇關於轉角石墨烯的重大成果,並配以評述。
  • 原子及近原子尺度製造 ——製造技術發展趨勢
    作為下一代製造技術的代表,原子及近原子尺度製造的啟動、策劃與實施,將對我國的科技戰略發展起到重要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有利於我國在下一輪科技競爭中佔領先機。,為推動原子尺度、低功耗電子產品的發展尋求解決方案,這一探索有望使得原子尺度製造和大規模生產成為可能。
  • 原子及近原子尺度製造——製造技術發展趨勢
    製造的本質是加工,當加工的尺度從微米、納米向著原子尺度邁進時,原子尺度下的材料去除、遷移或增加等現象已無法通過經典理論進行解釋。作為下一代製造技術的代表,原子及近原子尺度製造的啟動、策劃與實施,將對我國的科技戰略發展起到重要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有利於我國在下一輪科技競爭中佔領先機。
  • JACS:原子尺度的二維MOFs逐步形成過程與生長機理
    important}華東理工大學劉培念課題組設計了C3對稱的苯基炔氯前驅體分子,通過多個C-Cl鍵的可控逐步脫除反應,在原子尺度實現了炔-金屬二維MOFs的分步生長過程監測,闡明了二維MOFs形成的逐步反應機理。
  • Nature:強度媲美鋼的超級木頭!
    2月8日,Nature在線發表了美國馬裡蘭大學胡良兵教授和李騰教授研究團隊關於超級木頭的最新發現。該研究團隊發明了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可以把原生木材直接處理成為一種超強超韌的高性能結構材料。通過簡單的兩步處理方式獲得的超級木頭的各項機械性能,包括拉壓彎強度、韌性、剛度、硬度、抗衝擊性能等, 都超出原生木材10倍以上。其拉伸強度達到587 MPa,可以和鋼材媲美;而比拉伸強度高達451 MPa cm^3/g,超過幾乎所有的金屬和合金材料,甚至包括鈦合金(244MPa cm^3/g)。
  • 原位電鏡技術實現極性拓撲相變的原子尺度表徵與調控
    定量測量力的大小,發現渦旋疇轉變所需的力僅為3 μN,小於一般鐵電疇轉變所需要的力。渦旋疇力學轉變過程中的結構變化更直觀的表徵則依賴於原位原子分辨的觀測。在加力情況下,依然能做到原子分辨成像,使得在原子尺度上跟蹤極性拓撲結構的演化成為可能。通過一系列外力下原子分辨照片,記錄下渦旋疇轉變的詳細過程,發現渦旋疇逐漸轉變最終變成a疇。撤去外力,渦旋疇自發恢復,恢復過程是可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