鈣鈦礦再登頂《Science》!原子尺度揭示微觀結構神秘面紗

2020-11-02 材料material

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作為太陽能材料具有很高的應用潛力,但其微觀特性仍不清楚。原子解析度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已經為許多晶體太陽電池材料提供了重要認知。近日,來自英國牛津大學的Laura M. Herz & Peter D. Nellist等研究者,用這種方法成功地在低劑量的電子輻照下對甲胺三碘化鉛[CH(NH2)2PbI3]薄膜進行了成像。相關論文以題為「Atomic-scale microstructure of metal halide perovskite」於10月30日發表在Science上。


論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6/eabb5940


雜化金屬滷化物鈣鈦礦是高效光伏光電應用的良好材料,其出色性能背後的機制還沒有被完全揭示,但可能依賴於鈣鈦礦所特有的原子級特性。原子解析度透射電子顯微鏡非常適合作為認識其原子級特徵的手段,但由於雜化鈣鈦礦的高光束敏感性而具有挑戰性。


在此,研究者使用低劑量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STEM)成像確定了雜化鈣鈦礦薄膜的微觀結構。在超薄碳包覆銅TEM網格上,通過對乙酸甲脒和甲基碘化胺熱蒸發形成的三碘化鉛薄膜(分別為FAPbI3和MAPbI3)的研究,揭示了邊界、缺陷和分解途徑的性質。


研究者採用低劑量低角度環形暗場(LAADF)STEM成像,獲得了立方相FAPbI3薄膜的原子解析度顯微圖。發現,長時間的電子輻照導致FA離子的損失,這最初導致鈣鈦礦結構轉變為部分FA+耗盡但有序的鈣鈦礦晶格,在STEM圖中明顯為明暗相間方格圖案。進一步的電子束曝光會導致預期的惡化,最終分解產物為PbI2。所觀察到的中間方格圖案是由最初隨機的、波束誘導的FA+損失觸發的,隨後是FA+離子的重新排序。這個中間結構的發現解釋了為什麼鈣鈦礦結構可以維持明顯的偏離化學計量和恢復良好的損傷。


研究者進一步揭示了雜化鈣鈦礦膜中界面上的原子排列。發現,在雜化鈣鈦礦膜中常見的PbI2前體殘片容易與FAPbI3和MAPbI3晶格無縫地交織在一起,並且可以從它們的體六邊形結構扭曲,形成一個令人驚訝的相干過渡邊界,表現出低晶格失配和應變。研究者觀察到PbI2結構域幾乎完全跟隨周圍鈣鈦礦的結構和取向,這表明PbI2可能是鈣鈦礦的種子生長。這些觀察有助於解釋為什麼過量PbI2的存在往往不妨礙太陽能電池的性能。


FAPbI3晶界圖像進一步揭示了長遠程鈣鈦礦結構一直保留到晶界,晶界處通常存在銳利界面,沒有明顯的優選取向。近120°三重邊界是最常見的觀察在三個顆粒的交叉點,通常發現這是晶體連續和與最小的點陣畸變。


最後,研究者確定了FAPbI3晶格中缺陷、位錯和堆積錯誤的性質。發現位錯沿垂直於其滑移面的方向分離(攀爬分離),在Pb-I子晶格上以空位形式存在的對準點缺陷,和對應於半個單元格移位的疊加故障,將Pb-I列與I–列連接而不是與FA+列連接。


圖1金屬滷化物鈣鈦礦結構的原子解析度成像。


圖2 FAPbI3在掃描電子束下的損傷機制觀察了在接近正確的化學計量的30-nm-厚的薄膜。


圖3 FAPbI3薄膜的原子解析度LAADF顯微圖顯示了PbI2和FAPbI3之間的無畸變過渡,以及在輕度輻射損傷後的不規則強度。


圖4 典型FAPbI3晶界和晶體缺陷的巴特沃斯過濾原子解析度LAADF顯微圖,在接近正確的化學計量學製備的30 nm厚的薄膜中可見。


綜上所述,本文提供了雜化滷化鉛鈣鈦礦原子層次的理解,揭示了其性能卓越背後的機理。鈣鈦礦結構對有機陽離子損失的高度適應性使部分降解材料具有特殊的再生性能。這種原子局部化的信息,使得有針對性的設計方法來消除缺陷和優化這些材料的界面。(文:水生)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在原子尺度揭開結構材料超高強度與超高韌性的面紗
    大飛機、高鐵、發動機、橋梁等的力學承載結構材料,都是由材料的不同性能而發揮著關鍵作用。眾所周知,材料的微觀結構決定了材料的宏觀物性及其功能;而材料的微觀結構則是由組成原子之間空間排列的晶體結構所決定。如何了解調控原子之間的晶體結構,是材料微觀結構研究的重要課題和科學前沿。
  • 鈣鈦礦又又又登上《Science》,首次揭秘雜化鈣鈦礦薄膜的原子級解析度顯微圖像
    雖然有推測指出其出色的性能可能取決於獨有的原子級特性,但是目前關於MHP多晶膜界面的結構及晶界的確切原子性質還無法描述。即使是技術上很重要的甲脒鉛碘鈣鈦礦(FAPbI3)MHP,它的晶相仍然尚未確定。近年來,原子解析度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已經成功對全無機光敏鈣鈦礦進行原子解析度成像。
  • 鈣鈦礦又又又登上《Science》,首次揭秘雜化鈣鈦礦薄膜的原子級解析度顯微圖像!
    Herz等人在雜化鈣鈦礦薄膜原子晶體結構方面的重大突破。該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的成像技術,首次獲得了立方相FAPbI3鈣鈦礦薄膜的原子級分辨圖像。這一發現為人們在原子級別上了解雜化鈣鈦礦提供了空前的認知!但是由於雜化鈣鈦礦薄膜的高束敏感性,在電子束下極不穩定,即使在溫和的電子輻照下,MHP也會迅速轉變為更穩定的PbI2相。因此,用原子級解析度TEM觀察天然雜化鈣鈦礦薄膜的微觀結構,仍然是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領域的一項巨大挑戰。迄今為止,還沒有關於天然雜化鈣鈦礦薄膜的原子級解析度圖像的報導。重大突破!
  • 鈣鈦礦又雙叒叕發Science了
    本文使用低劑量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STEM)成像確定鈣鈦礦雜化薄膜的微觀結構並獲得了原子解析度顯微照片。是不是覺得有點意思?下面讓我們詳細了解一下!其在太陽能電池性能方面的許多進步都是對其器件結構和材料組成的改進等宏觀尺度的研究產生的,且關於材料性能的變化也通常由相對「大面積」的探針來進行推斷。
  • 西安交大研究人員從原子尺度揭示釤鈷高溫永磁材料再結晶和析出...
    基於再結晶與析出相共生現象調控微觀組織是研發高性能合金材料的重要手段,在現代材料工業中具有廣泛應用。調控再結晶晶粒尺寸和析出相分布可實現鎂合金、鋁合金和鎳基高溫合金等結構材料的強塑匹配,也可克服Sm-Co永磁材料「磁能積與矯頑力相互倒置」的基礎難題。由於再結晶晶粒和析出相長大相互影響,且涉及複雜的缺陷演化過程,揭示缺陷的形成及分解對調控微觀組織和材料性能至關重要。
  • Science/Nature齊發:是什麼限制了鈣鈦礦器件的性能?
    就編者個人觀點來看,金屬滷化物鈣鈦礦材料的「神秘面紗」在正在慢慢地被揭開。在鈣鈦礦光伏器件的效率突破25%之後,如何深入研究該類材料的內在特性以及建立器件的相關聯性是大家所關注的。那麼測試技術和儀器的研發就顯得尤為重要。簡言之,好idea+新技術+新儀器缺一不可!
  • 最新《Science》:26.7%!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又有新突破
    鈣鈦礦的帶隙可以通過用溴或氯替換碘陰離子來調節,然而過多的溴會使鈣鈦礦性能不穩定。本文引入硫氰酸鹽與碘的混合,從而開發了2D/3D混合寬帶隙鈣鈦礦的結構和提高光電性能。基於此,鈣鈦礦/矽串聯太陽能電池的PCE高達26.7%。
  • 透射電鏡揭開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分解的神秘面紗
    近日,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石家莊鐵道大學、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等單位合作,利用透射電子顯微鏡,系統研究了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在電子輻照下的結構不穩定性,揭示了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普適性的分解路徑,探究了影響其分解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抑制分解的有效策略,並且根據它們對電子束敏感的特徵,提出了在電鏡表徵過程中如何正確判斷是否有分解以及緩解分解過程等。
  • 江穎、王恩哥等在Nature發文揭示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和幻數效應
    水為什麼會如此神秘?這與它的組成相關。水的分子結構很簡單:H2O,而H是元素周期表中最輕的原子。量子力學薛丁格方程的求解可以看成是一個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多體問題。一般來說,如果原子核較重,我們可以近似地把它處理為經典粒子,只把電子量子化。但對於H這種近似就失效了。這就要求把原子核與電子一起量子化,即:全量子化。全量子化效應對於理解水的微觀結構和反常特性至關重要。
  • 最新《Science》:揭示單個納米晶體的三維原子結構!
    來自同一合成批次的納米晶體通常在尺寸、晶格畸變和缺陷方面具有很大的差異,精確測定單個納米晶體的三維原子結構是了解和預測其物理性質的前提。本文作者通過開發了的具有原子解析度的3D液體池電子顯微鏡,展現了由單個批次合成的具有關鍵結構差異的Pt納米晶的高解析度3D原子排列。得到的結構信息能夠為今後改進合成和理解當前材料的性能提供重要的新指導。
  • 我國首次在原子尺度揭示水的核量子效應
    《科學》雜誌在創刊125周年之際,公布了本世紀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其中包括:水的結構如何?理解水的結構和物性對於人類的社會和生命活動具有非常直接和深遠的意義。
  • 「看見」原子極限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
    19世紀末科學家就開始相關研究,但由於缺乏原子尺度的實驗手段以及精準可靠的計算模擬方法,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和動力學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講席教授王恩哥與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江穎帶領課題組,在實驗中首次獲得了單個的水合離子,隨後通過高精度掃描探針顯微鏡,得到其原子級分辨圖像。這是一百多年來人類首次直接「看到」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圖像。
  • 浙大王傑課題組揭示層狀鈣鈦礦中晶格畸變競爭的新機制
    與常規的ABX3型鈣鈦礦相比,A3B2X7型層狀鈣鈦礦具有非常規的低帶隙、負熱膨脹係數等新特性,最近受到人們極大的關注。層狀鈣鈦礦所表現出來的這些新特性一般與八面體旋轉受到抑制相關聯,因此揭示不同晶格畸變之間的競爭機制,不僅有重要的物理意義,而且可以為新型功能材料的設計提供理論依據。
  • ...單相鈣鈦礦氧化物:超交換誘導原子尺度多活性中心協同電催化產氫
    複合體系和單相體系在鹼性條件下協同催化HER的原理示意圖成果簡介近日,南京工業大學的邵宗平教授和莫納什大學的朱印龍研究員在國際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發表研究文章,報導了一種具有獨特超交換效應的單相鈣鈦礦氧化物
  • 清華大學重要進展:從原子尺度解決滑動摩擦難題!
    本文從原子尺度上解決了滑動界面的摩擦化學活性的難題,為在複雜的環境中實現超潤滑性狀態提供了可能性。在氧或水分子存在的情況下,氫化非晶碳(a-C:H)膜超潤滑性態的不穩定性甚至消失的起源至今仍有爭議。近日,清華大學的研究者從原子尺度上解決了滑動界面的摩擦化學活性的難題。
  • 「超離子冰」的原子結構終於被揭示!
    來自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科學家們使用巨型雷射將水快速凍結到它奇特的超電子相中,並記錄下x射線衍射圖,首次確定了它的原子結構——這一切都發生在十億分之一秒之內。現在LLNL的科學家們公布了新研究結果,利用雷射驅動的衝擊波和原位x射線衍射,在十億分之一秒內觀察到氧晶格的成核,首次揭示了超離子冰的微觀結構,這些數據還提供了對冰巨行星內部結構的進一步了解。LLNL物理學家費代麗卡·科帕裡(Federica Coppari)說:我們想確定超聲速水的原子結構。
  • 原子尺度下的微觀世界,是否原子核也是存在能級的?
    宏觀與微觀之間有一個尺度,那就是所謂的「介觀」。原子尺度叫做微觀,大概是1納米以下。然後尺度朝上走,到了可見光波長,比如500納米以下,這可以叫做介觀。而比500納米更大的,我們人類的眼睛就可以看到了,這個就可以叫做宏觀。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再次登上《Science》正刊
    Ho-Baillie教授和Lei Shi(共同通訊作者)首次使用氣相色譜-質譜(GC-MS)揭示了有機雜化鈣鈦礦在熱應力下分解的特徵性揮發性產物及其途徑。另外,使用GC-MS來確認低成本的聚異丁烯(合成橡膠)基或聚烯烴基聚合物-玻璃堆疊壓力密封封裝策略可有效抑制鈣鈦礦放氣,該過程導致其分解。
  • 離子液體-鈣鈦礦!Science, Nature各一篇!
    Snaith等人陸續在Nature,Science上發表關於鈣鈦礦器件的穩定性研究:離子液體提高離子晶體鈣鈦礦的穩定性,研究了鈣鈦礦的老化機制。這些重磅成果對推動鈣鈦礦單結器件,鈣鈦礦疊層器件都有深遠意義。 今日Science:哌啶基離子液體!提高FACs基鈣鈦礦器件性能
  • 嫦娥四號月球工作突破六百天: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神秘面紗
    利用「玉兔二號」月球車搭載的可見和近紅外光譜儀、全景相機及測月雷達等數據,對著陸區光譜、石塊分布、淺層結構等進行分析,獲得著陸區形貌,物質礦物組成、來源及特性等科學結論。首次通過原位探測直接得到月球深部物質組成,揭示月球背面,特別是南極艾特肯盆地複雜的撞擊歷史,對月壤的形成與演化模型提供關鍵證據,為日後南極著陸和巡視探測選址等提供重要參考。 2.月球背面巡視區月表淺層結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