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子尺度揭開結構材料超高強度與超高韌性的面紗

2021-01-12 新華網客戶端

大飛機、高鐵、發動機、橋梁等的力學承載結構材料,都是由材料的不同性能而發揮著關鍵作用。眾所周知,材料的微觀結構決定了材料的宏觀物性及其功能;而材料的微觀結構則是由組成原子之間空間排列的晶體結構所決定。如何了解調控原子之間的晶體結構,是材料微觀結構研究的重要課題和科學前沿。

由於原子間的排列距離大約為2—3埃(0.2—0.3納米),相當於頭髮絲的十萬分之一,因此如何從物理上能夠看到原子,探索原子或其團簇在外力作用下的演化規律,並在亞埃尺度精確操控由原子組成的結構材料一直是研究者追求的目標。

由北京工業大學和浙江大學組成的「材料彈塑性微觀機制研究團隊」經過13年不懈的努力,發明了國際上該領域獨有的「原子尺度材料力學性能實驗系統」和相關技術,為解決這一世界難題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徑。

該實驗平臺的「力學微驅動器」可以在電子顯微鏡下精準施加外力,驅動微納米結構材料變形,並在原子尺度觀察原子及其團簇的演化規律。該技術填補了多項國際領域空白,部分實驗成果驗證並發展了百年的理論預測,實現了技術與理論上的雙突破。該項研究大幅度拓展了材料性能的提升空間,為提高國家重大基礎材料與先進材料的研究搭建了新的科學實驗測量調控系統, 該研究取得國家發明專利24項,國際專利4項,在2016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評選中,榮獲一等獎。

「原子眼」與「力學智能手」的完美結合

原子是組成固體物質的基本單元,它的組成、排列方式決定了材料的宏觀性能。材料的力學性能是許多關鍵結構材料應用的基礎,例如:大飛機、高鐵、橋梁、汽車結構件,也在許多功能性器件中起關鍵作用。如果能夠精確認知原子在外力下的運動和演化規律,就可以優化乃至創新材料設計,大幅度提高材料的性能。

自1803年道爾頓提出原子基本粒子理論至今已經過去200餘年,人們試圖觀察、認知並操控原子的願望與實踐持續至今。透射電子顯微鏡是利用電子與原子交互作用,將被觀察的物體放大100萬倍以上,直接看到組成材料的原子排布及組成。

經過百年的不斷發展,電子顯微鏡的「視力(空間解析度)」逐步提高,可以達到亞埃尺度(千億分之一米)。然而, 這種顯微鏡雖然有好的「視力」,卻缺乏可以操控原子的「力學智能手(微驅動器)」。

一直以來,國際上許多科學家都在嘗試給這種顯微鏡安裝「力學智能雙手」,但以現有的商業化技術,一旦給顯微鏡安裝「力學智能手」後,會導致顯微鏡的「視力」嚴重下降,難以實現精準觀察。 因此,實現原子的精準操控和觀察,認知外力作用下原子的演化規律是一個世界性的實驗瓶頸技術。

張澤院士和韓曉東教授帶領研究團隊經過13年的不懈努力,改變固有思維,創造性的發展了「原子尺度材料力學性能實驗儀器」,解決了上述實驗瓶頸難題。在技術上既保證了透射電子顯微鏡的「視力」在施加外力時保持在「原子尺度」,又實現了「力學智能手」以「亞埃」步長精準控制材料變形。

該技術體系填補了國際領域多個空白,實現了原子尺度下的「原子眼」與「力學智能手」的完美結合。在該技術的支撐下,研究團隊與國際同行一起,開闢了「原子尺度材料力學性能原位實驗研究」的新領域。

納米材料超常力學性能的「面紗」被揭開

納米材料是材料世界的後起之秀,它是指在三維空間中至少有一維是納米尺寸(0.1—100nm)的材料或由它們作為基本單元構成的材料,被譽為21世紀最具潛力的新型材料,納米材料的力學性能有可能達到材料的性能極限,並擁有體材料不具備的特殊優異物理化學性質。

納米多晶材料中原子的運動和演化規律,在過去僅能通過計算機模擬進行分析,模擬的準確性依賴於原子間作用勢的準確程度等。「原子尺度材料力學性能實驗系統」的成功研製幫助研究團隊逐一揭開納米材料超常力學性能的「面紗」。

團隊首次揭示了多晶納米材料力學變形過程中原子的錯排有律可循,實驗發現納米晶粒內部原子錯位排列的極限尺寸小於理論預測的0.4%—0.6倍。這一發現說明多晶材料的極限強度可再度提高30%—50%,將推動更高強度結構材料的設計和發展。

讓材料研究如虎添翼

半導體材料是信息材料世界中的「當家花旦」,矽則是那顆最耀眼的明珠,它支撐著半導體工業的發展。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電子產品無一例外的與矽緊密相關。然而,矽材料像玻璃一樣非常容易破碎。如何使得矽像金屬一樣柔韌並在納米尺度進行精確加工是持續了近60年的重大科學問題。它直接決定了我們的電子產品的壽命、容量、運算速度以及是否可以突破摩爾定律的制約。

利用「原子眼」與「力學智能手」揭示其原子排列規律的奧秘:發現矽在小尺度下及外界輔助條件下, 具有大應變能力,可以像金屬材料一樣柔韌,具備塑性變形能力,其應變能力為大體積矽材料應變的1000倍,具有潛在的機械加工特性。這種神奇的現象,在納米氧化矽玻璃、碳化矽中也得以發現。

課題團隊對這類問題加以總結,揭示了一系列半導體材料的原子錯排機理。為脆性材料的加工和應用提供了新思路,為受摩爾定律控制的半導體工業及器件的機械加工開闢了新途徑。

讓晶體材料展現類似橡皮行為的超大彈性應變

在晶體材料領域,科學家們一直有一個問題,晶體材料的最大彈性變形量是多少,這直接決定人類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調控材料的性能。在近100年前,理論學家們就預測材料單軸拉伸變形量能達到10%左右,複雜限域條件下晶格應變可達17%。

然而,這個理論從未被實驗證實。100年來探索從未停止,直到2014年,課題團隊開發並利用「原子眼」與「力學智能手」在國際首次實現了金屬銅納米線拉伸變形的原子操控,發現銅納米線的彈性變形可達到7.2%。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撰文評價「這是金屬材料中迄今能夠實現的最大單軸拉伸彈性應變」。

隨後,團隊發現這種類似的原子彈性切應變在鎳孿晶納米線中可達34%,是體材料晶格應變極限的10倍,該實驗驗證並解決了近百年前的理論預言難題。這些發現發展了晶體材料彈性變形及強度理論,將應變工程的應變極限提高了10倍。

通過對材料原子結構的應變調控,金屬材料外在的物理性能(如強度、韌性、能帶結構等)都會隨之變化和提高。太空梭、輪船、高速列車將有更持久和更安全的服役性能,也會大幅度節約能源。

為國家重大需求的基礎材料和先進材料研發保駕護航

在過去的十幾年裡,團隊利用獨特的設計理念,在國際領域原創性地發展了材料變形行為的原子操控技術,為人類進一步掀開材料世界裡原子尺度演化規律的面紗提供了技術支撐。隨著這項關鍵技術的應用和新材料的研製成功,不僅可以打破國際上少數國家在關鍵材料出口方面的壟斷,同時為中國高端材料的研發和智能製造的進步,躋身世界材料研發強國,作出應有的貢獻。

原子尺度材料力學性能實驗測量調控系統為發展高強高韌輕質,甚至在複雜極端環境下更多五彩繽紛的優異特性的材料奠定了國際領域獨有的先進實驗平臺基礎。

相關焦點

  • 提高材料綜合強韌性新途徑
    如何提高材料的強度而不損失其塑性?這是眾多材料科學家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為了使材料強化後獲得良好的綜合強韌性能,強化界面應具備三個關鍵結構特徵:(1)界面與基體之間具有晶體學共格關係;(2) 界面具有良好的熱穩定性和機械穩定性;(3) 界面特徵尺寸在納米量級(<100nm)。進而,盧柯等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的材料強化原理及途徑——利用納米尺度共格界面強化材料。
  • 金屬所學者提出提高材料綜合強韌性的新途徑
    為了使材料強化後獲得良好的綜合強韌性能,強化界面應具備三個關鍵結構特徵:(1)界面與基體之間具有晶體學共格關係;(2) 界面具有良好的熱穩定性和機械穩定性;(3) 界面特徵尺寸在納米量級(<100nm)。進而,盧柯等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的材料強化原理及途徑——利用納米尺度共格界面強化材料。提高材料的強度是幾個世紀以來材料研究的核心問題。
  • 南科大首次準確測定單層非晶碳材料的原子結構
    南科大首次準確測定單層非晶碳材料的原子結構 新材料在線 發表於 2021-01-14 14:12:09 南科大首次準確測定單層非晶碳材料的原子結構 2020年1月,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林君浩副教授課題組
  • 科學網—金屬中發現超硬超高穩定性納米層片結構
    ,他們利用自行研發的新型塑性變形技術,在金屬鎳表層成功突破了這一晶粒尺寸極限,獲得納米級厚度並具有小角晶界的層片結構,同時發現這種納米層片結構兼具超高硬度和熱穩定性。這種納米結構突破了傳統金屬材料的強度—穩定性倒置關係,為開發新一代高綜合性能納米金屬材料開闢了新途徑。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10月18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 據介紹,對金屬材料進行嚴重塑性變形可顯著細化其微觀組織,使晶粒細化至亞微米(0.1~1微米)尺度,從而大幅度提高其強度。
  • 金屬所研製出超高強度高導電性納米孿晶純銅
    然而,在常規金屬材料中這兩種性能往往相互牴觸,不可兼得。純金屬(如銀、銅等)具有很高的導電率,但其強度極低(均小於100MPa)。通過多種強化手段可以提高金屬的強度,如合金化(添加合金元素),晶粒細化或加工強化,但這些強化技術往往導致金屬材料電導率的大幅度降低。
  • 【中國科學報】超高強度水凝膠生物潤滑材料研究獲進展
    蘭州化物所 【中國科學報】超高強度水凝膠生物潤滑材料研究獲進展 2015-05-18 中國科學報 科訊   為解決水凝膠材料力學性能差的問題,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周峰課題組利用分子工程設計製備出了一種具有雙交聯網絡的超高強度水凝膠,該水凝膠具有新穎的共價鍵與配位鍵雙交聯的結構形式,其中的化學交聯形成惰性的水凝膠交聯網絡,接著利用鐵離子—羧酸根的配位鍵作為動態的交聯形式,在受到外界的應力後,可動態地斷裂配位鍵以耗散能量,從而大大提高水凝膠的機械性能。
  • 科學家發現納米孿晶銅的極值強度和超高加工硬化效應
    ,並發現減小孿晶片層厚度將增加材料的強度。這一發現表明當純金屬的特徵尺寸降低至納米量級時,由於塑性變形機制的變化會導致極值強度的出現,同時表現出一般金屬材料所不具備的超高加工硬化效應。評審人認為作者在利用納米孿晶強化材料本質方面獲得了具有重大意義的發現,不但豐富和拓寬了人們對納米尺度材料塑性變形的本質的認識,同時也為進一步發展高性能納米結構材料及其應用提供了重要線索。普通多晶體金屬材料的強度通常隨晶粒尺寸的減小而升高。
  • 新型超高強鋼突破2000兆帕強度極限
    原標題:新型超高強鋼突破2000兆帕強度極限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北京4月12日電 (記者操秀英)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呂昭平教授團隊創新合金設計理念,研發出一種高密度納米強化的超高強馬氏體時效鋼。
  • 工程金屬材料的結構納米化科學與技術
    製備出梯度納米結構材料,揭示了其獨特的變形行為,實現材料強度提高而不降低塑性,被評為2011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在純鎳中製備出超硬超高穩定性新型納米層片結構,闡明其形成機理,突破了傳統金屬材料的強度-穩定性倒置關係,為開發高綜合性能金屬材料開闢了新途徑,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
  • 大連理工《MSEA》超高強度、硬度的難熔高熵合金
    與傳統的難熔金屬和合金相比,具有多組分固溶相的難熔高熵合金(RHEAs)由於其晶格畸變和緩慢擴散效應而具有較高的強度和硬度。由於RHEAs在室溫和高溫下具有優良的力學性能,被認為是最有前途的耐火材料。隨著增強材料體積分數的增加,增強效果顯著增加。
  • 大連理工《MSEA》超高強度、硬度的難熔高熵合金
    與傳統的難熔金屬和合金相比,具有多組分固溶相的難熔高熵合金(RHEAs)由於其晶格畸變和緩慢擴散效應而具有較高的強度和硬度。由於RHEAs在室溫和高溫下具有優良的力學性能,被認為是最有前途的耐火材料。隨著增強材料體積分數的增加,增強效果顯著增加。
  • 力學所等突破材料的強度與韌性之間的對立
    對鋼材而言,強度和韌性是衡量品質的重要標準,但兩者卻總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只能根據需要選取一個折衷方案。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魏宇傑和他的研究團隊探索出有效的材料製備方法,實現了孿晶鋼材料變形中的梯度多層次孿晶結構,大幅度提升孿晶鋼材料的強度且不損失其拉伸韌性,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出版的《自然-通訊》上。
  • 頂刊《Acta Mater》3D列印出迄今為止最高強度1.4GPa超高強度鋼
    雷射天地導讀:材料學頂刊《Acta Materialia》近日報導,美國 Texas A&M大學研究人員採用雷射選擇性熔化(SLM)列印出迄今為止最高強度超高強度鋼,強度達到1.4GPa的馬氏體不鏽鋼,韌性達到11%。如下雷射天地帶大家一探究竟。
  • 中國科學家實現T-1000級超高強度碳纖維的核心技術突破
    摘要 【中國科學家實現T-1000級超高強度碳纖維的核心技術突破】聚丙烯腈基碳纖維是航空航天、民用高科技等領域不可或缺的關鍵戰略材料。
  • 山東裕航超高硬度合金鑄棒成功搶佔超高強度合金市場
    山東裕航在未來搶佔超高硬度鋁合金市場路上邁出了堅實一步。  順應市場發展需求,山東裕航合金大手筆投建立式淬火爐,以2A14為代表的2系鋁合金及以7075為代表的7系鋁合金相繼順利鑄棒成功。據了解,該鋁合金型材質量輕,強度高,熱強性好,尤為適合交通運輸領域高強度配件,是新能源汽車的重要型材之一。
  • 15.2%超高彈性形變
    近日,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王沿東教授團隊成功製備出寬溫域下具有零滯後超高彈性應變的NiCoFeGa單晶纖維,具有高達15.2%零滯後彈性形變,最高超彈應力達1.5GPa;斷裂強度及延伸率分別超過1.6GPa和16%,而且在123-423K溫度範圍內其超臨界彈性基本不受溫度影響。
  • 北航科研團隊在基於原子自旋效應的超高靈敏磁場與慣性測量研究中...
    項目組深入開展了基於原子自旋效應的超高靈敏磁場與慣性測量技術研究,創新性地突破了高壓抗弛豫鹼金屬氣室、高性能低噪聲磁屏蔽與磁補償(論文連結:https://ieeexplore.ieee.org/abstract/document/8668799)、無自旋交換弛豫(SERF)原子自旋精密極化與檢測(論文連結:https://journals.aps.org/pra/abstract/10.1103/
  • 超高強韌硬質合金研究新進展
    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在硬質合金的工程應用中,硬度和耐磨性基本已能滿足服役性能的要求,而斷裂強度和衝擊韌性是當今硬質合金拓展應用尤其是高端應用的瓶頸。 然而,抑制劑通常會對硬質合金的韌性和強度產生不利影響,需要全面理解抑制劑衍生組織的穩定性調控因素及對硬質合金組織結構和力學性能的影響。 ■ 隨著硬質相晶粒尺寸降至亞微米尺度以下,內界面逐漸成為影響硬質合金韌性和強度的主導因素。
  • 【科技日報】鐵電材料或可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馬秀良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鐵電材料中發現通量全閉合疇結構,或讓鐵電材料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鐵電材料是指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其電極化方向可以發生改變的一類材料,如鈦酸鉛、鈦酸鋇等材料。
  • 港大黃明欣等創強韌性組合世界紀錄的超級鋼
    為滿足可持續性發展的要求,全球工業界一直致力於開發及應用高強高韌的輕質、低成本新型結構材料。然而,材料的強度(承載能力)和韌性(抗斷裂能力)往往是魚與熊掌的關係,兩者不可兼得。材料強度的提升往往會降低其韌性,導致材料脆性增加,阻礙其工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