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大重要發現,顛覆經典馬氏體相變理論!15.2%超高彈性形變

2020-12-06 孜然學術

北京科技大學王沿東教授團隊近期發現「超臨界彈性」現象,並在此基礎上成功製備無滯後的超彈性金屬,在室溫下具有高達15.2%零滯後彈性形變,最高超彈應力達1.5 GPa。這一發現顛覆了制約金屬材料獲得無滯後超高彈性的經典馬氏體相變理論,具有重要的理論科學與工程應用價值。

從太空和深海勘探到智慧機器人,各種各樣的高性能工程應用都需要金屬部件,這些金屬部件必須能夠在很大的溫度範圍內具有一定的可逆變形性。由於金屬中原子鍵的固有限制,屈服應力和楊氏模量控制的彈性應變極限很少超過15%。相比之下,許多基於應力誘導馬氏體相變的合金中,例如基於NiTi-,Fe-和Cu-的形狀記憶合金,可以實現高達10%的可恢復彈性應變,也稱為超彈性。隨著科技的進步與勘探等需求,迫切需求開發出彈性性能更高的金屬材料。

近日,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王沿東教授團隊成功製備出寬溫域下具有零滯後超高彈性應變的NiCoFeGa單晶纖維,具有高達15.2%零滯後彈性形變,最高超彈應力達1.5GPa;斷裂強度及延伸率分別超過1.6GPa和16%,而且在123-423K溫度範圍內其超臨界彈性基本不受溫度影響。相關論文以題為「Unprecedented non-hysteretic superelasticity of [001]-oriented NiCoFeGa single crystals」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Materials》。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3-020-0645-4

該團隊前期研究發現,通過增加Co的濃度可以降低Ni55-xCoxFe18Ga27(原子百分比)合金的馬氏體轉變溫度,並且當x≥11時,熱誘導的馬氏體轉變被完全抑制。為了研究不同的Cox合金在拉伸應力下的力學性能,製備了一系列直徑約30-500μm的單晶纖維,具有平行於纖維軸的[001]取向和L21立方奧氏體結構。

研究發現Co6合金的應力-應變曲線具有典型的應力誘導馬氏體相變特性,在加載和卸載平臺之間表現出較大的滯後現象。Co10纖維顯示出狹窄的應力滯後和13%的超彈性應變。隨著Co濃度的增加,平坦區域消失,超彈性應力明顯上升。Co含量≥12的纖維表現出三線性非滯後應力-應變曲線。對於Co20合金,最大非滯後超彈性應變達到15.2%,應力為1.5GPa,斷裂強度超過1.6GPa,伸長率為16.1%,具有極好的可逆性且可重複性超過8000個循環。

圖1 Ni55-xCoxFe18Ga27合金的超彈性行為

通過透射電鏡和中子衍射結果分析發現,由於短程和長程晶體結構的改變,退火溫度對超彈性影響很大。對於Co15,523K退火後,應力從300MPa增加到700MPa,從應力誘導馬氏體相變轉變為非滯後超臨界彈性;對於Co20,隨著退火溫度提高到673K,10%應變下的超彈性應力從750MPa增加到1.3GPa。結構缺陷與原子能級有關,原子尺度有序和無序晶體結構的糾纏,增強了晶體抵抗塑性變形的能力,抑制了一階馬氏體轉變,取而代之的是微觀連續相變。

圖2 NiCoFeGa纖維中超彈性的原位同步加速器表徵

圖3 Co20單晶在不同溫度下的中子衍射測量值

圖4 不同退火溫度下合金的顯微組織和力學行為

由此可見,這種新型無滯後彈性形變起源於應力作用下的晶格連續畸變,顛覆了傳統的應力誘導馬氏體相變理論,打破了這一理論對金屬材料超臨界彈性的限制,從而獲得了具有無滯後的超高彈性金屬材料。這一現象現象的發現為超高彈性功能材料開闢了新方向及應用,為材料超臨界性能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可以通過材料原子尺度的有序與無序糾纏進而調控某項性能。(文:破風)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金屬頂級期刊論文:首次報導一種新的馬氏體相變機理!
    增材製造鈦合金馬氏體相變機理研究尚無共識,對顯微/納米結構演變(馬氏體相分解)的深刻理解至關重要。本研究首次提出了一種新的相變機理:通過熱處理過程中元素濃度變化逐步置換晶格中的 Al, V和Ti原子。關於馬氏體相變機理的總體研究尚無共識,因此對顯微/納米結構演變(馬氏體相分解)的深刻理解至關重要,以便優化在增材製造Ti-6Al-4V合金上應用的熱處理工藝。愛爾蘭都柏林大學的一項研究通過高溫原位XRD和TEM分析,觀察了增材製造的Ti64合金的應力鬆弛和相變機理。
  • 上大《Scripta Mater》一種預測馬氏體相變溫度的方法!
    馬氏體相變溫度(Ms點)是描述鋼中殘餘奧氏體穩定性的重要參數,與殘餘奧氏體含量、馬氏體亞結構等因素相關。然而目前研究工作普遍採用經驗公式和神經網絡模型來預測Ms點。經驗公式和神經網絡模型的建立需要大量的實驗數據,也沒有觸及馬氏體相變的機制。另外,這兩種方法的應用被限制在特定的合金成分和溶質濃度範圍內。
  • 馬氏體時效鋼強化工藝特點
    馬氏體時效鋼是一種以超低碳馬氏體為基體,通過時效產生金屬間化合物沉澱硬化的超高強度鋼。與傳統的高強度鋼不同,它不是用碳而是靠金屬間化合物的彌散析出來強化,這使其具有一個突出的優點:熱處理工藝簡單方便,這是由於馬氏體轉變不受冷卻速度的影響,不會出現像淬火回火鋼中常出現的淬透性問題,熱處理變形小,加工性能及焊接性能都很好。馬氏體時效鋼的顯著特點是在超高強度下仍具有良好的塑性和優異的斷裂韌性,這使它不僅可以取代傳統的高強度鋼,而且在一些重要領域內獲得別的材料難以替代的應用。
  • 我科研人員發現超低模量、零滯後、線性超彈性金屬材料
    中國科技網·科技日報西安12月25日電(孟祥麗 記者 史俊斌)記者25日從西安交通大學獲悉,該校前沿科學技術研究院微觀組織科學中心博士生朱家明和他的合作者在優化形狀記憶合金力學性質方面,發現一種同時具備超低模量、零滯後、線性超彈性金屬材料,其研究成果被國際材料權威期刊《材料視野》日前在線發表
  • ACTA開發出低成本、高強度、高延伸率含碳奧氏體-馬氏體時效鋼
    以下文章來源於材料學網 ,作者材料學網,江蘇雷射聯盟轉載江蘇雷射聯盟導讀:本文提出一種基於碳化物析出的新型馬氏體時效鋼。並設計了兩種合金,即Fe-10Mn-0.25C-2Cr-1Mo wt%(2CrMo)和Fe-10Mn-0.25C-1Cr-2Mo wt%(Cr2Mo)以實現超高強度和高延伸率。合金是通過一般熔煉,鑄造和熱加工工藝製造的。
  • 南昌大學:發現最高相變溫度的對映體鐵電體!
    近日,南昌大學國際有序物質科學研究院艾勇教授、廖偉強教授等在「託氟效應」設計分子鐵電體方面取得新進展,發現了一對目前為止具有最高相變溫度的對映體鐵電體。相關研究成果以《通過F/H取代獲得的最高相變溫度有機對映體鐵電體》(Highest-Tc organic enantiomeric ferroelectrics obtained by F/H substitution)為題,在學術期刊《化學通訊》(Chemical Communications)上發表。南昌大學為唯一完成單位。
  • 北航《Scripta Mater》:6.1GPa超高應變硬化率的新型鈦合金
    導讀:本文基於應力誘發β→α′馬氏體相變設計了一種新型的TRIP/TWIP鈦合金,主要變形機制為應力誘發β→α′馬氏體相變、ω逆轉變和α′馬氏體機械孿晶,賦予了該鈦合金6.1GPa的超高應變硬化率,為設計新型TRIP/TWIP鈦合金提供了新的思路。
  • 清華物理系張廣銘教授課題組在量子拓撲相變理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物理系張廣銘教授課題組在量子拓撲相變理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5月7日電 4月30日,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張廣銘課題組近期在量子拓撲相變理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在美國物理學會出版的國際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以「自對偶拓撲張量網絡態中演生出無能隙庫侖氣體態
  • 北科大重要發現:原子尺度揭示鋼的抗氫脆根源
    導讀:高強鋼的氫脆是限制其工業應用的重要瓶頸,而碳化鈮(NbC)納米析出相在提升強度的同時也能提高抗氫脆性能。本文利用高分辨透射電鏡(HRTEM)直接觀察到馬氏體鋼中NbC與Fe基體的半共格界面處存在大量失配位錯,並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DFT)和熱脫附譜法(TDS)證實了這些失配位錯核心是NbC作為深氫陷阱的根源,並基於這種理念得到具有優異抗氫脆性能的高強馬氏體鋼。
  • 三峽大壩「P歪了」,彈性形變「很正常」|新京報專欄
    三峽大壩彈性形變處於毫米級別,是正常的物理現象,肉眼、地圖均不可見,大家盡可放心。▲網傳「三峽大壩變形圖」。文 | 毛小平這幾天三峽大壩突然具備了「熱搜體質」,屢屢佔據熱點新聞C位。先是從一張「變形圖片」引發了「潰堤在即」的謠言;隨即從三峽集團到媒體再到專家紛紛出來闢謠,表示是谷歌衛星圖算法有偏差;後又有日本網友通過數學模型來解釋變形一說不是危言聳聽,進而又有專家「二次闢謠」:三峽大壩處於彈性形變狀態,這是正常的,完全可以保證壩體安全。
  • 北科大《Acta Materialia》重要發現:原子尺度揭示鋼的抗氫脆根源!
    ,而碳化鈮(NbC)納米析出相在提升強度的同時也能提高抗氫脆性能。本文利用高分辨透射電鏡(HRTEM)直接觀察到馬氏體鋼中NbC與Fe基體的半共格界面處存在大量失配位錯,並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DFT)和熱脫附譜法(TDS)證實了這些失配位錯核心是NbC作為深氫陷阱的根源,並基於這種理念得到具有優異抗氫脆性能的高強馬氏體鋼。
  • 溫度窗口最寬的超彈性合金
    日常使用的大多數金屬都會彎曲形變。為了使它們恢復到原始形狀,通常需要外力,例如錘子砸。超彈性合金(也被稱為具有形狀記憶的金屬)可以在形變程度20%後,自動恢復原始形狀。La Roca和Sade指出,金屬中的超彈性可以用應力誘發的馬氏體相變來解釋。但是,此類合金有一個問題:它們只能在一定溫度範圍內反彈到其原始形狀——超彈性的溫度窗口。
  • npj: 原子級晶格形變—消除與連續彈性的鴻溝
    晶格形變可用明確的原子位置來微觀地描述或通過連續彈性來宏觀地描述應變和缺陷引起的形變對單晶和多晶材料的宏觀性質具有極大的影響。一個多世紀以來,這些影響從描述固體位錯產生的彈性場開始,已有大量的研究。但如何用計算模型來描述晶體形變,尚未見報導。來自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的Marco Salvalaglio教授等,證明了可通過復振幅擴展(APFC)來描述晶格形變。
  • 相變材料——重要的節能環保材料
    [1]孫茹茹,李化建,黃法禮,等.相變材料在水泥基材料中的應用[J].矽酸鹽通報,2020,39(3):662-668+676.[2]胡志德,趙思勰,汪宏濤.複合相變材料在混凝土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矽酸鹽通報,2018,37(9):2825-2829.
  • 科學家發現相變溫度及剛性調控脂質體藥物載體克服生理屏障的機制
    上海藥物所研究員甘勇和國家納米中心研究員施興華團隊根據不同種類的磷脂分子組成的脂質體在不同溫度下具有固態—凝膠態—液態的相轉變性質,以及脂質體在不同物態下表現出的力學差異性,提出了用相變溫度調控脂質體剛度並進一步影響其在生物凝膠中擴散的思想。研究發現,磷脂的組成決定了脂質體的相變溫度,且相變溫度與脂質體剛度正相關,即相變溫度越高脂質體的剛度越大。
  • 水不簡單:實驗發現的相變或將改寫水的結構理論
    Tse 之前的一項經典研究顯示,晶態的冰在壓縮後會進入非晶態。而目前的實驗發現了另一種可能的相變,這一發現或將改寫水的結構理論。 水可不是一種簡單的化合物——它表現出許多異常的物理行為,而且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令人滿意的解釋。因此,任何有關各種凝聚態水結構的新進展都是受到學界歡迎的。
  • 二維超導的量子Griffiths相變
    Griffiths從理論上預測,無序效應會定性地改變物相和相變臨界點的行為,特別是臨界點的動力學臨界指數將趨於無窮大,這種現象被稱作Griffiths奇異性。隨著時間推移,這一預測現已拓展到量子相變形成了量子Griffiths奇異性理論。所謂量子相變,是指在絕對零度下系統處於量子基態時隨著參數變化而發生的相變。
  • 溫度窗口最寬的超彈性合金,能自動恢復原始形狀
    日常使用的大多數金屬都會彎曲形變。為了使它們恢復到原始形狀,通常需要外力,例如錘子砸。超彈性合金(也被稱為具有形狀記憶的金屬)可以在形變程度20%後,自動恢復原始形狀。La Roca和Sade指出,金屬中的超彈性可以用應力誘發的馬氏體相變來解釋。但是,此類合金有一個問題:它們只能在一定溫度範圍內反彈到其原始形狀——超彈性的溫度窗口。
  • 馬氏體鋼的焊接技巧方法
    馬氏體鋼有兩類: 一類是簡單的Cr13系列鋼,例如1Cr13、2Cr13、3Cr13、4Cr13等; 另一類是為了提高熱強性,以Cr12為基礎,加入W、Mo、V、Ti、Nb等元素的多元合金強化的馬氏體鋼,例如1Cr11MoV、1Cr12WMoV鋼等。
  • 超強彈性不懼變形
    超強彈性金屬日常使用的大多數金屬都會彎曲形變。超彈性合金(也被稱為具有形狀記憶的金屬)可以在形變程度20%後,自動恢復原始形狀。La Roca和Sade指出,金屬中的超彈性可以用應力誘發的馬氏體相變來解釋。但是,此類合金有一個問題:它們只能在一定溫度範圍內反彈到其原始形狀——超彈性的溫度窗口。不幸的是,大多數這樣的窗口都很狹窄,限制了超彈性金屬在實際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