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不簡單:實驗發現的相變或將改寫水的結構理論

2020-11-25 騰訊網

本文由《Nature 自然科研》授權轉載,歡迎訪問關注。

原文作者:John S. Tse

之前的一項經典研究顯示,晶態的冰在壓縮後會進入非晶態。而目前的實驗發現了另一種可能的相變,這一發現或將改寫水的結構理論。

水可不是一種簡單的化合物——它表現出許多異常的物理行為,而且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令人滿意的解釋。因此,任何有關各種凝聚態水結構的新進展都是受到學界歡迎的。Tulk等人在《自然》雜誌上撰寫了一篇關於高壓水的研究報告【1】。他們發現水在高壓下會形成一系列的晶體,而不是之前的研究所報導的非晶體。

來源:Pixabay

普通晶態冰的熔點隨著壓強的增加而降低。這一觀察啟發了1984年的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該研究的目的是為了確定冰在低溫壓縮時是否會「融化」,形成類似液態水的無序分子結構固體【2】。該研究表明,在77 K的溫度下壓縮的冰會形成被稱為高密度非晶(HDA,high-density amorphous)冰的緻密物相,可在低溫和正常大氣壓下恢復到原來的晶體狀態。值得注意的是,在正常大氣壓下加熱時,HDA冰會轉變成低密度非晶(LDA, low-density amorphous)冰,而不會恢復到其原來的晶體狀態【3】。

在連續加壓和減壓條件下進行的測量表明,HDA冰和LDA冰相互轉換時體積的變化是不連續的,並且這兩種冰之間的過渡是可逆的,似乎不涉及任何中間態【4】。這些結果說明這一過程可能屬於熱力學一階相變。如果真的是這樣,我們可能就需要重新審視水的相圖,也即水的不同熱力學狀態與溫度和壓力的關係。

水的相圖的細節其實還不明確。一種可能性是HDA冰和LDA冰在相圖上的邊界延伸並終止於過冷水的區域(過冷水在溫度已經低於冰點的情況下依然是液體)。該邊界的末端被稱為臨界點。高於臨界點時,水將是兩種不同密度液體的混合物。這種雙液模型(two-liquid model)的一個特徵是壓縮冰將形成兩種密度迥異的非晶態固體,而且這兩種非晶態固體與之前提到的兩種液相相對應【5】。為了找到能支持雙液模型以及證明壓縮冰中存在不同非晶相的證據,研究人員開展了大量的實驗和計算工作。

一般來說,當晶體在允許達到熱力學平衡的「流體靜力」(hydrostatic)條件下壓縮時會變成另一種晶相。亞穩態非晶相的形成則表明勢壘阻礙了固體向第二種晶體結構的轉變。固體在緩慢壓縮的情況下可以跨過這個勢壘,使得晶體結構有足夠時間馳豫並且達到熱力學平衡【6】。在這種情況下,非晶相的形成可以描述為一種動力學效應,因為它取決於相變過程的時長。

冰、α-石英和柏林石是加壓之後變成非晶的典型晶體。然而,現在已知後兩種化合物在均勻(各向同性)壓縮時會轉變成晶體【7,8】。用於壓縮α-石英和柏林石的各向同性壓強傳導介質在高壓下與水不相容;目前也沒有其他合適的替代品。在一項研究【9】中,研究人員使用了稱為雙面動態金剛石砧座(double-sided dynamic diamond anvil cell)的高壓腔來產生準流體靜力條件,並且同時觀察到兩種水的相變現象,分別對應使用和不使用矽膠作為介質來傳導壓強。實驗結果表明,在非晶化之前,冰會從一種晶體變為另一種晶體,但最好還是能有真正的流體靜力學實驗條件來一錘定音。

千呼萬喚始出來,Tulk等人利用中子衍射技術,成功地觀察到了在流體靜力條件下壓縮冰從晶體到晶體的相變。研究人員將氘化水封裝在墊圈中,然後將墊圈用液氮冷卻並置於加壓裝置內,這個裝置稱為巴黎-愛丁堡壓機(Paris-Edinburgh press)。(這個實驗中使用了氘化水而不是普通的水,是因為氘化水含有氫的重同位素,可以用於增強中子衍射。)樣品逐步被壓縮,並在每個壓強值下靜置1小時。

實驗得到的中子衍射圖案顯示並沒有HDA冰形成。相反,樣品依次轉變成3~7 kbar壓強下的IX'晶相冰,然後是10 kbar壓強以上的另一種XV'晶相冰,最後在30 kbar以上的壓強下轉變成XV'晶相和第三種稱為VIII'晶相冰的混合物(參見圖1)。這些低溫晶相分別對應於常溫環境下被稱為III冰、VI冰和VII冰的晶相。

圖一 | 壓縮冰轉變為不同晶態。Tulk等人的研究【1】表明,當壓強逐步遞增並且在每一個壓強值下靜置1小時的條件下,正常態的冰(Ih相)會在100 K的溫度下開始按順序轉變成其他晶相(IX',XV'和VIII'),而不是像先前加壓實驗所報導的那樣形成非晶體。紅色原子:氧;白色原子:氫。

Tulk及其同事的實驗明確表明,在平衡條件下,冰會發生一個「正常」結晶轉變序列。因此,先前研究中觀察到的HDA冰是由動力學效應引起的。Tulk等人之所以能夠觀察到這種晶體-晶體轉變,不僅是因為他們用了比以前的實驗更大的樣本量,也在於他們在每次壓縮之間採用了長時間的馳豫來建立熱力學平衡並且減少了壓縮過程中應力的不均勻性。

那麼接下來的一個問題是,HDA冰與液態水在結構上相似嗎?這也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有許多證據需要考慮。先前關於冰的非晶化過程熱力學分析表明,在低溫下從正常冰相變成HDA冰的轉變壓強遠高於在相同溫度下正常冰熔點的壓強【10】。HDA冰在加熱時會轉變成更緻密的非晶態【11】,表明它是快速壓縮過程的動力學產物。中子衍射和X射線衍射實驗也表明在恆溫條件下減壓時,HDA冰轉化為LDA冰涉及到若干過渡非晶態,因此也不是一階相變【12】。恆壓條件下冰的分子動力學計算研究也重複出了非晶態冰的主要物性【6】。另外,對一項研究數據的理論分析也表明,普通冰向HDA冰的相變過程不是熱力學驅動的,而是源於某種固體中發生的不穩定性(也稱為力學或彈性不穩定性)【13】。該結果已被實驗證實【14】。

上述證據與Tulk及其同事的研究一同表明,HDA冰的結構與液態水的結構無關。它只是一個過渡相,處在由氫鍵連接的簡單分子網絡相(正常冰和IX'冰)和互相穿插的氫鍵網絡相(XV'冰和冰VIII'冰)之間。

從簡單網絡到穿插網絡的大範圍重構需要克服很大的能量勢壘,因此,在低溫下壓縮的冰最初會形成非晶態,但最終仍然可以克服能量勢壘形成VIII'冰。也就是說,HDA冰的結構最有可能類似於變形的XV'冰

根據Tulk及其同事的結果,我們必須重新審視之前支持雙液模型的假設,也即兩種不同密度非晶態冰共存的狀態。我們接下來面臨的實驗挑戰包括確定LDA冰和HDA冰在相圖上的邊界怎樣契合水的相圖,以及它是否延伸並終止於相圖中實驗手段尚未達到的、並且只存在晶相冰的「無人區」【15】。

參考文獻:

1. Tulk, C. A., Molaison, J. J., Makhluf, A., Manning, C. E. & Klug, D. D.Nature569, 542–545 (2019).

2. Mishima, O., Calvert, L. D. & Whalley, E.Nature310, 393–395 (1984).

3. Mishima, O., Calvert, L. D. & Whalley, E.Nature314, 76–78 (1985).

4. Mishima, O.J. Chem. Phys.100, 5910–5912 (1994).

5. Gallo, P.et al. Chem. Rev.116, 7463–7500 (2016).

6. Tse, J. S. & Klug, D. D.Phys. Chem. Chem. Phys.14, 8255–8263 (2012).

7. Haines, J., Léger, J. M., Gorelli, F. & Hanfland, M.Phys. Rev. Lett.87, 155503 (2001). 8. Sharma, S. M., Garg, N. & Sikka, S. K.Phys.Rev. B62, 8824 (2000).

9. Lin, C. L.et al. Phys. Rev. Lett.119, 135701 (2017).

10. Whalley, E., Klug, D. D. & Handa, Y. P.Nature342, 782–783 (1989).

11. Loerting, T., Salzmann, C., Johl, I., Mayer, E. & Hallbrucker, A.Phys. Chem. Chem. Phys.3, 5355–5357 (2001).

12. Tulk, C. A.et al. Science297, 1320–1323 (2002).

13. Tse, J. S.et al. Nature400, 647–649 (1999).

14. Str ssle, Th., Saitta, A. M., Klotz, S. & Braden, M.Phys. Rev. Lett.93, 225901 (2004).

15. Lin, C. L., Smith, J. S., Liu, X., Tse, J. S. & Yang, W.Phys. Rev. Lett.121, 225703 (2018).

原文以A twist in the tale of the structure of ice為標題

發布在2019年5月22日《自然》新聞與觀點上

版權聲明:

2019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part of Springer Nature.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關焦點

  • 水的形狀:新研究細節水的神秘相變
    新現象是液——液相變,直到現在它才被用於水模型的計算機模擬中。直接在真水中觀察這種現象的問題是,在理論說它應該發生之前不久,真正的水突然結冰成冰。這被稱為「結晶帷幕」,幾十年來它在理解水生物理學和水生物學方面取得了進展。
  • 中國科學家「再現」水結冰過程 首次證實「水變冰」百年理論預言
    中國科學家「再現」水結冰過程 首次證實「水變冰」百年理論預言 中國青年報 | 2019-12-23 15:57:44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那麼水究竟是怎麼變成冰的?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上百年來卻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
  • 合肥研究院實驗呈現半水合氨分子結構到完全離子化結構相變路徑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與英國愛丁堡大學等合作,利用金剛石對頂砧加壓裝置研究高壓下半水合氨的物性,首次在半水合氨中發現壓力誘導的分子晶體至完全離子結構相變,相關研究成果以Ionic Phases of Ammonia-Rich Hydrate at High Densities
  • 研究發現立方鈣鈦礦等結構相變
    ,利用北京同步輻射裝置(BSRF)的高壓衍射技術,在對鈣鈦礦結構氧化物PbCrO3的高壓行為研究中,發現了一個奇特的壓致等結構相變現象,這一立方到立方的結構轉變導致近10%的體積變化。這是立方鈣鈦礦結構化合物等結構相變現象的首例發現,研究結果最近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PNAS,2010,107,14026-14029)。這一發現開啟了一類全新的鈣鈦礦結構高壓行為研究的大門,將對固體物理、化學、材料科學和地球科學產生重要的影響。
  • 半水合氨分子結構到完全離子化結構相變路徑首次實驗呈現
    原標題:半水合氨分子結構到完全離子化結構相變路徑首次實驗呈現   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固體所與英國愛丁堡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金剛石對頂砧加壓裝置研究了高壓下半水合氨的物性
  • 發現高壓下二氧化硫的非晶多形態相變
    二氧化硫是一種簡單的分子氣體,在工業生產、地球物理和大氣環境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與氮氣、氧氣和二氧化碳等常見氣體不同,二氧化硫是彎曲的極性分子,在高壓下會呈現出不同的性質和相圖。在本工作中,科研人員發現壓力會誘導二氧化硫非晶化,並且存在兩種高壓非晶相:分子非晶相(二配位的硫)和聚合物非晶相(三配位的硫)。這是首次在二氧化硫體系中發現的非晶多形態。
  • 水的第二種「身份」
    有實驗發現,水的密度在低溫時開始波動,而且溫度越低,波動越大。他們對這個違反常理的結論很感興趣。因為通常情況下,物質溫度越低,密度波動越小。為了探究該現象,普爾和斯坦利將水小心地冷卻,使其降低到凝固點以下並保持在液態,該過程被稱為過冷。他們的計算機模擬結果支持了密度波動在過冷液體中實際存在的觀點,且這種波動隨著溫度驟降而變大。
  • 水的奇妙相變,高溫冰如何形成,「冰七」會成為末日武器嗎?
    這只是水在1個大氣壓下的相變過程,如果脫離這個條件,水就會有很多特別的性質。所謂的105℃冰就是特殊條件下的水分子結晶而已。網絡上充斥著這種冰來源的介紹,信手引用,就不囉嗦了:科學家利用納米管會排斥水分子這一個理論,做了一個實驗:他們把水放進納米管,然後開始加熱,在加熱溫度升高的過程中,氣溫到達了100℃,因為這些水是裝在納米管內的,所以這個溫度下水沒能揮發掉,經過再次加熱當水溫達到105℃時,水竟然結成了冰!
  • 水竟然還有第二種「身份」?!
    有實驗發現,水的密度在低溫時開始波動,而且溫度越低,波動越大。他們對這個違反常理的結論很感興趣。因為通常情況下,物質溫度越低,密度波動越小。為了探究該現象,普爾和斯坦利將水小心地冷卻,使其降低到凝固點以下並保持在液態,該過程被稱為過冷。他們的計算機模擬結果支持了密度波動在過冷液體中實際存在的觀點,且這種波動隨著溫度驟降而變大。
  • 水只有三種狀態嗎?不,有十八種!通過光揭示物質「隱藏」的相!
    大多數人認為水只存在於三種狀態之一:固態冰、液態水或氣態蒸汽。但是物質可以存在於許多不同的階段——例如,冰有十八種已知的階段(取決於原子在空間上的排列方式)。壓電材料(如麥克風和超聲波)的廣泛應用是可能的,這要歸功於對外力(如壓力、溫度或電)如何導致相變的基本理解,從而賦予材料新的特性。一項新研究發現,金屬氧化物有一種「隱藏」的相。
  • 數十年來證明水奇異行為的理論的證據
    一項新的研究為一個有爭議的理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該理論認為,在極冷的溫度下,水可以兩種不同的液體形式存在,一種形式的密度較小,結構較另一種形式更為結構化。研究人員對水分子進行了計算機模擬,以發現兩種形式之間過渡的臨界點。對生命如此普通而又至關重要的水,其行為方式令科學家感到困惑。例如,為什麼冰不像水那麼稠密,漂浮而不是像其他液體凍結時那樣沉沒呢?
  • 水變冰的原理,《自然》:「臨界冰核」
    水會結冰,這是再普遍不過的自然現象。然而科學家在觀察這種現象時,不由會思考一個很難回答的科學問題,水是怎麼變成冰的呢?自然界的物質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會自發地從一種狀態變為另一種狀態。例如,水在低溫下會凝結成冰,這種現象的科學定義稱為「相變」。
  • 千姿百態的「水」
    仔細想想,為什麼在單個水分子結構不變、相互作用不變的情況下,這麼多水分子會不約而同地從一個相「變」到另一個相呢?「新相」在「老相」中又如何「孕育」、「形成」?北京頤和園昆明湖畔、萬壽山麓有一座銅亭。從長廊前往銅亭的山路穿過一個石牌坊。那牌坊上一副對聯的下聯總要使大自然的愛好者浮想聯翩。
  • 科學家發現海洋水層界面精細結構與時變特徵
    (記者徐海、朱漢斌通訊員李淑)10月14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所研究員唐群署聯合英國科研人員,在海洋水層界面的精細結構與時變特徵上取得新進展,相關論文發表於《自然—通訊》。  海洋水團邊界處伴隨著多樣化的運動學與動力學過程。水團內部的層結在前緣交鋒處達到一種動態平衡:因層化而形成,或因湍流而破壞。
  • 超冷原子實驗驗證量子相變的時空對稱性
    當一個物理系統在發生連續相變的時候,微觀尺度的細節不再扮演重要角色,一個宏觀尺度的普適理論原則上可以描述相變的物理現象,無論此相變發生在什麼具體的物理體系中,例如液氦超流體[1],液晶[2],生物細胞膜[3],超冷原子[4,5],甚至於整個宇宙早期的宏觀結構[6]。
  • 鹽誘導液-液相分離:水-乙腈-鹽混合物的實驗和理論研究
    鹽誘導液-液相分離:水-乙腈-鹽混合物的實驗和理論研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3 15:37:58 中科院長春應化所的Yuyuan Lu課題組和美國加州理工學院Zhen-Gang
  • 艾莎公主是怎麼「點水成冰」的?
    一百多年前,美國物理化學家吉布斯等人提出了 「經典成核理論」:認為水結冰這類相變需要經過成核過程。具體地說:過冷水中可以偶然形成不同大小的納米尺度的冰核。不過,不是所有的冰核都能變成宏觀的冰晶,僅僅當形成的冰核大小超過臨界尺寸時,即形成臨界冰核時,水才會開始結冰。所以,冰的形成可以被分為形成冰核及生長兩個過程。
  • 斐索流水實驗,以太理論和相對論的交鋒| 狹相支線
    因為水管是彎的,所以上方的水向左流動,下方的水向右流動。  菲涅爾的理論雖然能解釋斐索流水實驗,但還是有點問題的(比如上面說的不同波長導致不同以太的問題),這樣它的理論內部會出現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也就是不自洽。但是相對論內部是自洽的,它不會出現理論內部的自相矛盾。
  • 猜你所不知道的水之神奇
    後來,據說廣州一些小學生也做了類似的實驗。他們用三碗一樣的米飯做對照,每天分別對三碗米飯說不同的話,比如「我喜歡你」、「我討厭你」、「你不理你」。幾天之後,結果截然不同:說好話的發酵,散發出香氣;用力罵的變黑髮臭;而不理不睬的更糟糕,甚至流出髒水。這便是有名的「三碗米飯實驗」,曾經被好幾家媒體報導過。
  • 【水的秘密】科學區關於水的實驗合集
    我們可以將一些碎冰染色,按照彩虹的顏色排列在冰面上。也可以直接拿刷子沾取顏料(食用色素),刷到冰面上哦,既簡單又快捷!或者可以試試,用熱水稀釋顏料後,將熱的顏料凃在冰上,會發生什麼呢?我們的器材很簡單,幾隻一次性紙杯、一條繩子,甚至舊磁帶也可以。在杯子底部穿個洞,將繩子穿過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