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研究院實驗呈現半水合氨分子結構到完全離子化結構相變路徑

2021-01-11 瀟湘晨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與英國愛丁堡大學等合作,利用金剛石對頂砧加壓裝置研究高壓下半水合氨的物性,首次在半水合氨中發現壓力誘導的分子晶體至完全離子結構相變,相關研究成果以Ionic Phases of Ammonia-Rich Hydrate at High Densities為題,發表在《物理學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自然界中穩定存在的氨水化合物根據氨與水比例的不同可分為一水合氨、二水合氨及半水合氨。研究表明,常溫時含水量高的氨水化合物在高壓下均會脫水,形成半水合氨及多餘的冰。現階段建立的物質相圖多由分子相佔主導地位,近年來,隨著研究向更極端條件的擴展,奇異的離子相、超離子相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然而,關於半水合氨體系的相關研究仍停留在理論預測階段。

該研究通過拉曼光譜探測,結合同步輻射X射線衍射技術及第一性原理計算,對超過120萬大氣壓(相當於天王星/海王星約9870/8085km深處壓力)的半水合氨樣品開展研究。結果顯示,半水合氨樣品在高壓下會經歷分子結構-部分離子化-完全離子化的轉變,隨著壓力不斷增大,最終在壓力高於69GPa條件下進入一個新的結構狀態,即穩定的完全離子化結構。表明樣品中的水在壓力作用下完全去質子化。該研究首次報導了半水合氨中由壓力誘導的分子結構到完全離子化結構相變路徑,在較大範圍內擴展了半水合氨的相圖。

天王星和海王星等巨型冰行星內部含有大量的NH3、H2O、CH4,以及各種形式的氫,在冰行星內部極端條件如超高壓力下,半水合氨將大量存在。該研究呈現了半水合氨中在隨壓力變化作用下,從分子結構到完全離子化結構路徑,對進一步了解冰行星的形成及演化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院長基金等的支持。

圖1.實驗以及DFPT理論計算半水合氨拉曼峰頻率隨壓力變化圖

圖2.(a)-(d) 下部分為不同壓力下的拉曼實驗光譜擬合結果,上部分為擬合峰強度與理論計算峰強度對比圖;(e)-(f)分別為100 GPa時相Ⅲ具有拉曼活性的低頻以及高頻N-H振動

【來源: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半水合氨分子結構到完全離子化結構相變路徑首次實驗呈現
    原標題:半水合氨分子結構到完全離子化結構相變路徑首次實驗呈現   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固體所與英國愛丁堡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金剛石對頂砧加壓裝置研究了高壓下半水合氨的物性
  • 合肥研究院等在高壓下氨-氦化合物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合肥研究院等在高壓下氨-氦化合物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7-03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中 小】 語音播報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計算物理團隊研究員王賢龍與江蘇師範大學教授李印威合作
  • 合肥研究院構建高效硼摻雜氮化碳納米片光催化劑應用於固氮合成氨...
    合肥研究院構建高效硼摻雜氮化碳納米片光催化劑應用於固氮合成氨研究 2020-03-03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環境與能源納米材料中心在構建高效硼摻雜氮化碳納米片光催化劑應用於固氮合成氨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構建B-N-C鍵用於穩定氮化碳光催化劑表面暴露的活性氮原子並且促進氮氣分子吸附和活化
  • 合肥研究院在構築富含磷空位缺陷的磷化亞銅催化劑及其電催化固氮...
    合肥研究院在構築富含磷空位缺陷的磷化亞銅催化劑及其電催化固氮研究中獲進展 2020-03-11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從氨分子結構研究量子隧穿,神奇的穿牆術究竟是怎麼回事?
    氨分子的特殊結構氨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分子,從分子結構上來講,氨是由一個氮原子和三個氫原子構成的,這種分子結構很特殊,三個氫原子圍繞著一個氮原子以不同平面的形式展開的,這種結構類似雨傘,所以這種分子結構是很堅固、穩定的。如果我們想要逆轉氨分子的結構,從宏觀力學說,就需要極大的能量才能改變其分子結構。
  • 合肥研究院解析出DNA分子間V-形G-四鏈體複合物NMR結構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張鈉課題組首次運用核磁共振(NMR)技術解析由端粒DNA序列d(G2T4G4T4G4)與短鏈d(TG4A)探針形成的分子間V-形G-四鏈體複合物結構,發現新型短鏈DNA探針能夠特異性識別包含V-shape關鍵鹼基序列的端粒DNA,具有潛在抗癌前景。
  • 合肥研究院發展新型鐵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高效電催化固氮合成氨
    合肥研究院發展新型鐵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高效電催化固氮合成氨 2020-05-14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語音播報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環境與能源納米材料中心
  • 合肥研究院等獲得形貌和結構可控的新型分級結構亞微米球
    合肥研究院等獲得形貌和結構可控的新型分級結構亞微米球 2015-10-08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針對現階段分級結構微米球仍存在的微結構調控方面難題,特別是微米球內孔徑調控和微米球中顆粒尺寸及吸附能力之間的矛盾問題,應用技術所科研人員經過持續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他們在微米球製作過程中不需要藉助模板劑的條件下,簡單地通過控制乙醇和去離子水的摩爾比調節微米球的直徑和形貌,通過調節氨水的添加量和工藝調控微米球內孔徑分布及納米顆粒的結晶性。
  • 合肥研究院發現新的三重簡併拓撲半金屬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田明亮課題組在拓撲半金屬材料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根據實驗與理論結果,科研人員發現:層狀結構的PtBi2是新一類三重簡併拓撲半金屬,且具有兩大特點,一是相對於WC和MoP兩種材料,PtBi2的三重簡併點離費米面較近,可直接對應為新奇費米子的特性。
  • 吉林大學劉才龍在《Nature》子刊發表離子型氨水冰存在的實驗證據
    巨型冰星球類木行星及其衛星內部由大量的水、氨和甲烷等「冰」組成,各式各樣的氫鍵和少量的重金屬元素形成了它們的核心。在不同的溫壓條件下,這些「冰」均可以多態形式存在,例如:水冰存在17個相,氨冰至少存在5個相。這種多態包括各種分子結構相,還包括離子相和超離子相。離子相內部各原子或基團以離子鍵結合。超離子相籠統的說,則為質子在晶體之間自由擴散。
  • 合肥研究院發現新型氫水化合物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所計算物理與量子材料研究部極端環境量子物質中心團隊,在高壓科學研究取得新進展,研究利用金剛石對頂砧高壓實驗技術,結合原位拉曼光譜實驗技術、原位X射線衍射實驗技術及第一性原理,計算研究了一種新型氫水合物的形成過程以及結構性質。
  • 合肥研究院研究發現氧化石墨烯新結構和特性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所張忠平研究員領銜的研究團隊首次發現,用經典方法製備的氧化石墨烯在其π網絡平面上存在大量π共軛的碳自由基,並且這種π共軛的碳自由基可以直接引發魯米諾長時間可見的超強化學發光,其發光強度超過辣根過氧化酶和雙氧水經典體系。
  •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科學家發現新型氫水化合物
    科技日報合肥12月29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29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固體物理所計算物理與量子材料研究部極端環境量子物質中心團隊利用金剛石對頂砧高壓實驗技術,結合原位拉曼光譜實驗技術、原位X射線衍射實驗技術以及第一性原理,計算研究了一種新型氫水合物的形成過程以及結構性質。
  • 合肥研究院在團簇結構調控和性能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伍志鯤帶領的課題組,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楊金龍帶領的課題組合作,在金屬納米糰簇的結構調控與性能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Kernel Tuning and Nonuniform Influence on Optical and Electrochemical Gaps of Bimetal Nanoclusters
  • 合肥研究院等在超高壓下氫氘混合物新相變行為研究中獲進展
    合肥研究院等在超高壓下氫氘混合物新相變行為研究中獲進展 2020-06-03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HD分子不存在交換對稱性,從而使HD分子處於能量穩定的基態。而純氫分子、氘分子均受交換對稱性的限制,使得有些分子被囚禁到了高的轉動能態,這種高的轉動能使得體系不穩定,因此會在較低的壓力條件下發生相變到穩定的相。
  • 水不簡單:實驗發現的相變或將改寫水的結構理論
    而目前的實驗發現了另一種可能的相變,這一發現或將改寫水的結構理論。 水可不是一種簡單的化合物——它表現出許多異常的物理行為,而且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令人滿意的解釋。因此,任何有關各種凝聚態水結構的新進展都是受到學界歡迎的。Tulk等人在《自然》雜誌上撰寫了一篇關於高壓水的研究報告【1】。
  • 新疆天文臺在氨分子精細結構強度異常研究中獲進展
    氨分子(NH3)譜線是分子雲、恆星形成區和星系研究的重要探針,在局部熱動平衡條件下,基態NH3(J,K)=(1,1)譜線的5個精細結構強度分別對稱相等。1977年,科學家觀測發現NH3(J,K)=(1,1)譜線精細結構存在不相等情況,即精細結構強度異常(簡稱HIA)現象。
  • 高壓下氨-氦化合物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計算物理團隊研究員王賢龍與江蘇師範大學教授李印威合作,採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基於粒子群優化算法的全局結構搜索方法和分子動力學方法研究了高壓下氨-氦化合物的物性,預測了系列穩定的氨-氦高壓化合物,指出氦並不像人們普遍認為的只能夠存在於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大氣中,也可能大量存在於其上地幔中
  • 人類首次「看到」水合離子微觀結構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教授江穎說,由於水是強極性分子,它作為溶劑能使很多鹽發生溶解,而且能與溶解的離子結合在一起形成團簇,此過程稱為離子水合——這種過程可以說是無處不在,而且在眾多物理、化學、生物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比如鹽的溶解、電化學反應、生命體內的離子轉移、大氣汙染、海水淡化、腐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