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劉才龍在《Nature》子刊發表離子型氨水冰存在的實驗證據

2020-11-30 吉林大學

【消息來源: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吉林大學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劉才龍副教授與巴黎礦物學、材料物理與宇宙化學研究所Frédéric Datchi等人合作,從實驗上證明氨水冰在常溫和壓力高於7.4GPa的條件下會以無序的離子型分子合金相形式存在。該成果以「Topologically frustrated ionisation in a water-ammonia ice mixture」為題,發表在2017年10月20日出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劉才龍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

巨型冰星球類木行星及其衛星內部由大量的水、氨和甲烷等「冰」組成,各式各樣的氫鍵和少量的重金屬元素形成了它們的核心。在不同的溫壓條件下,這些「冰」均可以多態形式存在,例如:水冰存在17個相,氨冰至少存在5個相。這種多態包括各種分子結構相,還包括離子相和超離子相。離子相內部各原子或基團以離子鍵結合。超離子相籠統的說,則為質子在晶體之間自由擴散。在超離子相中的快速質子擴散可能與解釋海王星或天王星的異常磁場有關。

與純組分相比,氨水混合物無疑是眾多化學品中最能引起科學家興趣的,因為它們可以形成完全連接的HOH...NH3和H2NH...OH2氫鍵網絡,且氨水混合物更接近於描述冰行星。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種氨水純相混合物,分別為:「氨的一水合物(AMH, NH3:H2O=1:1),氨的二水合物(ADH, NH3:H2O=1:2)和氨的半水合物(AHH, NH3:H2O=2:1)」。該文中,研究者以AMH為研究對象,利用高壓原位紅外吸收光譜和拉曼光譜確定:AMH分子冰與離子冰的相轉變壓力為7.4GPa。利用高壓原位同步輻射X光和中子衍射技術確定:當壓力高於7.4GPa時,這種新結構相為具有體心立方結構的Imm無序分子合金相和具有P4/nmm結構的離子相混合組成。從頭算原子模擬計算方法結果揭示:「Im3m無序分子合金相在10GPa會壓致部分離子化,形成一種混合的離子-分子合金。完全離子化被無序拓撲阻挫型離子化所取代,使得質子從水轉移到氨分子上取決於近鄰環境。這種AMH的離子型分子態,被冠名以無序的離子型分子合金(disordered ionico-molecular alloy,簡稱DIMA),屬於一種非常規冰的形式。

氨冰在常溫下的分子-離子相轉變實驗壓力為150GPa,超離子相轉變溫壓條件為:T>700K和P>60GPa;水冰的超離子化相轉變溫壓條件為:T>1000K和P>47GPa,離子化理論壓力為1.4TPa。AMH冰在常溫下發生離子化轉變的壓力僅為7.4GPa,遠低於氨冰和水冰,預示其超離子相存在於更低的溫壓區域內,這對科學家通過實驗和理論模擬研究其超離子相來解釋海王星或天王星的異常磁場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論文全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7-01132-z

相關焦點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內容類型Nature Food 是一本月刊在線期刊,發表關於食品主題的頂級原創研究、評論、評論和意見,自然科學、應用和社會科學中與食品相關的研究。為研究人員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關於優化和保護未來食品系統的廣泛證據和專家論述。
  • 觀察冰,「水」了5篇Nature/Science及子刊
    目前只有六方相(hexagonal)冰(Ⅰh)和立方相(cubic)冰(Ⅰc)在自然界中可以自發形成和存在。其中,人們最早認識和研究的即是六方相冰(Ⅰh),因為它形成的條件要求較低,在自然界中分布最廣。細心的人可以發現,冬天天空飄落的雪花大多就是六角形狀的,這就是空氣中水分子形成六方相冰(Ⅰh)導致的。
  • Nature 子刊Scientific Reports發表張葳葳老師研究成果
    理論研究和實驗表明,在高壓條件下,許多經典化學中被「禁止」的化合物開始穩定存在。
  • Nature子刊:大連光源照透最小冰立方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冰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然而,由於冰的結晶過程非常迅速並且難以控制,精確解析微冰結構和形成機制仍是一個巨大的科學難題。研究水分子如何一步步成長為水分子團簇、液態水和冰的過程,對理解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至關重要。紅外光譜是研究物質結構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 東北大學教授在《Nature》子刊發表綜述論文,影響因子達17.728!
    9月2日,東北大學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劉麗君教授聯合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Dana Farber腫瘤研究所Piotr Sicinski教授在Nature子刊Nature Cell Biology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The Cell Cycle
  • 國科大博士生導師郎明林課題組在Nature子刊發表蛋白質糖基化與...
    多種證據表明Notch1參與了神經元凋亡、軸突回縮、以及缺血性腦卒引起的神經退行性病變。葡萄糖基化是調控Notch受體S2切割,細胞表面展示、轉運,以及EGF重複序列穩定性的重要修飾。由於Notch受體發揮正常功能需要糖基化修飾,其修飾缺陷會引起γ分泌酶(該酶參與澱粉樣前體蛋白APP切割形成Aß分子)對Notch的切割,有可能參與 AD發病的機制。
  • 寶雞文理學院馮海濤博士在Nature子刊和JACS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其中,研究論文「Tuning molecular emission of organic emitters from fluorescence to phosphorescence through push-pull electronic effects」發表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SCI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12.18
  • 《Nature》中國科學家首次證實「臨界冰核」存在
    12月19日凌晨,新一期《自然》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及河北工業大學研究人員的成果。他們證實了水結冰過程中臨界冰核的存在,並給出了臨界冰核的尺寸和過冷溫度的相互關係。特別是對成核的核心概念——臨界核的存在性,始終無法給出直接的實驗證據,因而阻礙了對自然界中相變成核這一重要物理現象的進一步理解,甚至引起對宏觀推論給出微觀層面臨界核概念的實用性也有疑問。具體到水結冰相變,歸因於水分子的特殊複雜性以及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人們對探測臨界冰核更是期盼已久,但經諸多努力卻不能給出清晰結果,成為這個領域一個懸而未決的基本問題。
  • 近期我校兩項科研成果分別發表在Nature子刊
    重慶大學李亦舟教授、香港大學李笑宇教授和第二軍醫大學授曹巖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這是近年來重慶大學藥學院藥物化學生物學團隊第二次在該雜誌上發表代表性研究成果。重慶大學藥學院研究生聶啟桂、楊世蓮,本科生黃岑(已赴香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參與並完成了部分實驗工作。該項研究工作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慶市傑出青年基金,重慶市留創項目以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經費的資助。
  • 月球兩極首次發現水冰存在的直接證據
    上圖展示了水冰在月球南極(左)和北極(右)的分布,由NASA的月球礦藏勘測器(M3)繪製,其中水冰的位置用藍色表示
  • 【澎湃新聞】Nature子刊:同濟大學高紹榮團隊建立大幅降低基因編輯...
    【澎湃新聞】Nature子刊:同濟大學高紹榮團隊建立大幅降低基因編輯模式動物嵌合率的新方法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2020-09-21
  • Nature子刊封面:哈佛大學等研發的微型手術機器人
    近日,來自索尼集團和哈佛大學的研究者們 (Hiroyuki Suzuki和Robert J. Wood) 基於摺紙結構研發了一款超輕便,高精度的顯微外科手術機器人——mini-RCM,該項研究發表於nature旗下新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自然-機器智能)》,並登上該期刊8月份封面。
  • 關於冰,你真的了解嗎?觀察冰,「水」了5篇Nature/Science及子刊
    剛剛提到,除了六方相冰(Ⅰh)外,自然界還存在立方相冰(Ⅰc)。Whalley教授在太陽光折射光暈中首次發現了自然界存在立方相冰(Ⅰc),該研究以題為「Scheiner's Halo: Evidence for Ice Ic in the Atmosphere」的論文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從而掀起了立方冰的研究熱潮。
  • 關於冰,你真的了解嗎?觀察冰,「水」了5篇Nature/Science及子刊!
    剛剛提到,除了六方相冰(Ⅰh)外,自然界還存在立方相冰(Ⅰc)。Whalley教授在太陽光折射光暈中首次發現了自然界存在立方相冰(Ⅰc),該研究以題為「Scheiner's Halo: Evidence for Ice Ic in the Atmosphere」的論文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從而掀起了立方冰的研究熱潮。
  • 重慶郵電大學副教授房然然在《Nature》子刊上發表封面文章
    《Nature》子刊封面 重慶郵電大學供圖 華龍網發    華龍網4月13日17時55分訊(李婷婷)日前,國際頂級光學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登了重慶郵電大學理學院房然然副教授作為第一作者與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光學中心合作研究的最新成果
  • 周佳海/唐奕已合作發表2篇Nature、2篇子刊
    前言上海有機所/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周佳海研究員和UCLA的唐奕教授可謂是酶催化界的黃金拍檔,兩人合作的論文已有兩篇子刊,兩篇正刊。2016年,兩人合作的第一篇子刊發表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DOI:10.1038/nchembio.2202);2018年,兩人合作,運用以抗性基因為導向的基因組挖掘技術成功發現了一種新型天然產物除草劑,發了一篇Nature(Doi: 10.1038/s41586-018-0319-4);2019年兩人再次合作,揭示了多功能周環酶LepI的催化分子機制,發了一篇Nature
  • 重大團隊發表人文社科領域首篇Nature子刊級別論文
    重大團隊發表人文社科領域首篇Nature子刊。網絡截圖 華龍網發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4日16時20分訊(記者 馮茴花)今(4)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重慶大學獲悉,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重大管理科學與房地產學院任宏教授和蔡偉光副教授團隊聯合國內外多位研究者共同完成的論文「Dilution effect of the building area on energy
  • Nature子刊:太陽能電池效率或大幅提升!
    近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科研人員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化學》。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19-0297-7現代太陽能電池板採用工作原理基本一樣:一個光子產生一個激子,激子轉化為電流。
  • 剛發表的《Nature》子刊,隔天就被正刊「打臉」?
    發現NiCoCr合金中,SRO可以忽略不計,或存在但對屈服強度和錯配量沒有任何重要影響。相關論文以題為「Yield strength and misfit volumes of NiCoCr and implications for short-range-order」於5月19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 剛發表的《Nature》子刊,隔天就被正刊「打臉」?
    發現NiCoCr合金中,SRO可以忽略不計,或存在但對屈服強度和錯配量沒有任何重要影響。相關論文以題為「Yield strength and misfit volumes of NiCoCr and implications for short-range-order」於5月19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