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冰,「水」了5篇Nature/Science及子刊

2020-09-07 石墨烯聯盟


對於所有的生物來講,水是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化合物,被譽為生命之源。當溫度降低至冰點之後,液態及氣態水分子分別通過凝固和凝華作用變成冰。根據目前的研究結果,人們已經發現了18種不同的冰晶結構,圖1是不同冰晶的相圖,圖2是不同冰晶內部氫鍵網絡結構。

圖1.冰晶相圖

圖2.不同冰晶內部氫鍵網絡結構

【雪花與六角相冰晶】

不過,這18種冰晶大部分都是在人為實驗環境下通過調節壓力和溫度後得到的。目前只有六方相(hexagonal)冰(Ⅰh)立方相(cubic)冰(Ⅰc)在自然界中可以自發形成和存在。其中,人們最早認識和研究的即是六方相冰(Ⅰh),因為它形成的條件要求較低,在自然界中分布最廣。細心的人可以發現,冬天天空飄落的雪花大多就是六角形狀的,這就是空氣中水分子形成六方相冰(Ⅰh)導致的。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物理學教授 Kenneth G Libbrecht是一位雪花痴迷者,他專門搭建了實驗室來研究冰晶和雪花的形成。在對這二者的關係進行解密之前,我們首先感受一下Libbrecht教授實驗室的六角結構雪花精美圖像(更多圖片見Libbrecht教授主頁:http://snowcrystals.com/)。

為什麼自然界的雪花總是傾向於形成六角結構呢?Libbrecht教授發現這是由於水分子較容易形成六方相冰(Ⅰh)導致的。水分子先結晶形成六方相冰,這種冰晶生長有兩個方向:延平面生長與延縱軸生長。其中延平面生長的速度更快,而延縱軸生成就慢很多。你可以近似理解冰晶最初的形成其實應該是個扁平的六稜柱,但它在縱軸方向擴展得很慢,而在平面上已經迅速擴展很大了,這樣就造成了雪花扁平比很高,看起來是一「片」而不是一個「柱子」。另外,雪花在空中飄浮時還會環繞中心對稱點不停地旋轉振動,這就等於雪花的每一邊都處在完全相同的空氣環境中,如此就保證了雪花在生長過程中始終是對稱的。

六角相冰結構

雪花形成示意圖

Libbrecht教授實驗室研究雪花生長過程:

不過,如果在水蒸氣凝華過程中遇到灰塵固體粒子、雲層水滴這些雜質後,結晶過程會受到較大的影響,從而得到奇形怪狀的雪花,比如:

當環境壓力、溫度和溼度發生較大變化時,還會產生非平面、非六角結構雪花(極低地區較常見),比如: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雪花,但是通過控制冰晶生長的壓力、溼度和溫度等條件,Libbrecht教授在實驗室製備得到了相同形狀的兩片雪花

雙胞胎雪花生長過程

立方相冰

剛剛提到,除了六方相冰(Ⅰh)外,自然界還存在立方相冰(Ⅰc)。1981年,加拿大國家研究委員會E. Whalley教授在太陽光折射光暈中首次發現了自然界存在立方相冰(Ⅰc),該研究以題為「Scheiner's Halo: Evidence for Ice Ic in the Atmosphere」的論文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從而掀起了立方冰的研究熱潮。

太陽光折射實驗

了解立方相冰(Ⅰc)的形成機理和結構將有助於幫助人們開發新的材料,因此近四十年來有大量關於水結晶的研究均集中在立方相冰(Ⅰc)的研究上。這些研究結果顯示,自然界中的立方相冰(Ⅰc)純度很低,大部分都是與六方相冰(Ⅰh)形成堆砌-無序雜化冰晶(stacking disordered ice,Ⅰsd),結構如下圖所示。

立方相冰(Ⅰc)與六方相冰(Ⅰh)形成的雜化結構冰晶(h代表Ⅰh,c代表Ⅰc)

目前該研究領域的主要難題是在常壓條件下製備穩定的高純度立方相冰(Ⅰc)。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大量製備高純度立方相冰(Ⅰc)的方法被人們相繼開發出來,比如凍結納米液滴法[Nature 434, 202–205, (2005)]、離解氣體水合物法[J. Phys. Chem. B 113, 15975–15988, (2009)]、納米限域結晶法[J. Phys. Chem. B 101, 6226–6229, (1997)]。但是這些方法製備的立方相冰(Ⅰc)純度最高不超過80%。

2020年2月,Nature旗下《Nature Materials》和《Nature Communications》分別報導了兩種製備無堆砌缺陷、純度100%立方相冰(Ⅰc)的方法。其中,第一項研究由義大利國立應用物理研究院Lorenzo Ulivi教授和Leonardo del Rosso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完成。在研究中,作者採用將原始C0水合物樣品在動態真空下退火得到的D2O冰(XVII晶體)粉末加熱的方法來製備立方相冰(Ⅰc),並通過中子衍射實驗和拉曼光譜測量證實了立方冰的結構和純度。實驗結果顯示,這種方法製備得到的立方冰(Ⅰc)可以在低於170K的常壓環境下溫度存在。該研究以題為「Cubic ice Ic without stacking defects obtained from ice XVII」的論文發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

立方冰結構表徵

第二項研究由東京大學科學研究所Kazuki Komatsu教授領導的團隊完成。在這項研究工作中,團隊成員採用氫水化合物(C2)中抽離氫的方法製備得到了可以在低於250K的常壓條件下穩定存在的立方相冰(Ⅰc)。該研究以題為「Ice Ic without stacking disorder by evacuating hydrogen from hydrogen hydrate」的論文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氫水化合物(C2)中氫抽離後轉變為立方冰

【其它特殊結構冰晶】

冰晶結構與成核生長在材料科學、摩擦學、生物學、大氣科學等眾多領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生物抗凍蛋白的抗結冰機理,抗結冰材料的研製、冰川之間的相對滑移、大氣臭氧降解催化、雲和降水的形成等,都與冰的形成息息相關。因此,現在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研究極限尺寸條件下冰晶的形成和結構。比如2020年1月,北京大學量子材料中心江穎徐莉梅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曾曉成以及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王恩哥等合作,利用高分辨qPlus型原子力顯微鏡技術,首次在實驗上證實了二維冰的存在,將其命名為二維冰I相,並獲得了二維冰邊界結構的原子級分辨成像,揭示了二維冰特殊的生長機制。該工作以「Atomic imaging of edge structure and growth of a two-dimensional hexagonal ice」為題發表在《Nature》期刊上。

二維六方冰製備與表徵

2015年,曼徹斯特大學A. K. Geim教授、德國烏爾姆大學G. Algara-Siller教授和中國科技大學H. A.Wu教授課題組聯合發現室溫下水在二維疏水石墨烯片層之間形成了正方形的冰晶,這種冰晶堆積密度較高,晶格常數為2.83Å,可形成雙層和三層微晶,同時與傳統的水分子間氫鍵形成的四面體結構相比,這種正方形的冰晶具有很好的對稱性。該研究以題為「Square ice in graphene nanocapillaries」發表在《Nature》期刊上。

石墨烯片層之間的方形冰晶

【總結】

聚集態水由於內部含有大量有序結構或無序結構的氫鍵,導致得到的冰晶結構、形態有顯著的差異,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大量結構新穎的結晶水呈現在世人面前。雖然研究對象是世界上最簡單的化合物,但是這個領域仍有較大的挑戰,而研究清楚水結冰的內在機制以及掌握和控制過程中的影響因素將對於未來納米器件、材料、能源等領域的發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相關焦點

  • 關於冰,你真的了解嗎?觀察冰,「水」了5篇Nature/Science及子刊
    對於所有的生物來講,水是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化合物,被譽為生命之源。當溫度降低至冰點之後,液態及氣態水分子分別通過凝固和凝華作用變成冰。根據目前的研究結果,人們已經發現了18種不同的冰晶結構,圖1是不同冰晶的相圖,圖2是不同冰晶內部氫鍵網絡結構。
  • 關於冰,你真的了解嗎?觀察冰,「水」了5篇Nature/Science及子刊!
    對於所有的生物來講,水是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化合物,被譽為生命之源。當溫度降低至冰點之後,液態及氣態水分子分別通過凝固和凝華作用變成冰。根據目前的研究結果,人們已經發現了18種不同的冰晶結構,圖1是不同冰晶的相圖,圖2是不同冰晶內部氫鍵網絡結構。
  • 5篇Science+3篇Nature子刊,看聖杯反應研究進展
    我們列舉了2019和2020年發表在Science和Nature及其大子刊上關於甲烷轉化的研究成果,供大家一起交流學習。同步輻射也沒有觀察到燒結現象,活化過程中合成的2.9 nm晶體在 Tammann溫度以上發生遷移,在MgO晶體的邊緣處結合形成穩定的17 nm晶粒。這項研究為碳回收提供了一條工業和經濟上可行的途徑, 「單晶邊緣的納米催化劑」技術可以為許多具有挑戰性的反應提供穩定的催化劑設計方法。
  • 浙江大學:最近連發2篇Science和多篇Nature子刊!
    在國家雙一流名單公布的最近一個多月裡,浙江大學在科研方面就取得了很大突破,連續發表2篇Science(含參與發表1篇)和5篇Nature子刊,上升勢頭可謂非常強勁。  這些論文來自浙大不同院系,包括生命科學研究院、醫學院、化學系、物理系、農學院等。
  • 寶雞文理學院馮海濤博士在Nature子刊和JACS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其中,研究論文「Tuning molecular emission of organic emitters from fluorescence to phosphorescence through push-pull electronic effects」發表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SCI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12.18
  • 周佳海/唐奕已合作發表2篇Nature、2篇子刊
    前言上海有機所/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周佳海研究員和UCLA的唐奕教授可謂是酶催化界的黃金拍檔,兩人合作的論文已有兩篇子刊,兩篇正刊。2016年,兩人合作的第一篇子刊發表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DOI:10.1038/nchembio.2202);2018年,兩人合作,運用以抗性基因為導向的基因組挖掘技術成功發現了一種新型天然產物除草劑,發了一篇Nature(Doi: 10.1038/s41586-018-0319-4);2019年兩人再次合作,揭示了多功能周環酶LepI的催化分子機制,發了一篇Nature
  • Nature communications 到底是水刊,還是牛刊?
    而Nature communications就是子刊之一,致力於在生物,物理,化學和地球科學的所有領域發表高質量的研究。其實,還是有一定道理的,Nature子刊和Nature差距還是比較大的,不過,學霸姐姐仍舊羨慕嫉妒恨,子刊也不好發啊!
  • 我的三篇Nature子刊之旅
    子刊一作,第3篇日前返修已於昨日返修結束擇期發表。,這裡不同於普刊SCI或者ESCI的期刊,Nature主刊會有專門的審核編輯助理對你所呈遞的Papar內容進行初審,審核側重點在於內容的新穎性與可讀性,例如圖表存在嚴重漏洞或者條帶嚴重達不到解析度等非一票否決內容通常都不會成為拒稿理由。
  • Nature子刊,今年首個IF就突破12分,明年或可衝18分
    來自WoS截圖今年是Nature Sustainability拿到的第1個IF,作為Nature子刊,首個IF就超12分,確實值得我們關注~期刊基本信息關於此刊的具體情況,大家可以看看:https://www.nature.com/natsustain/
  • 斯坦福駱利群院士2年5篇CNS:3篇Cell,1篇Nature和1篇Science
    本文系統回顧駱利群院士近兩年的重要科研成果,包括 3篇Cell,1篇Nature,1篇Science。在這項工作中,研究人員觀察了生存驅動行為的全腦細胞動力學的初步探索,在口渴的小鼠的大腦中觀察到廣泛的感覺和行為相關的神經活動動態,執行簡單的嗅覺Go / No-Go任務。因此,動機狀態指定初始條件,確定全腦動力系統如何將感覺輸入轉換為行為輸出。
  • 馮新亮等Nature子刊:擴展層間距,結晶水大有可為!
    將該電極e-MoO3與石墨電極共同組裝於雙離子能量存儲器件(DIES)中,電解質為2M LiPF6,利用在陽極和陰極上的快速動力學嵌入/脫出反應過程,該DIES器件可在1.0-3.5V的寬電壓範圍下工作,並具有較寬的放電速率範圍。
  • Nature子刊:大連光源照透最小冰立方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冰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然而,由於冰的結晶過程非常迅速並且難以控制,精確解析微冰結構和形成機制仍是一個巨大的科學難題。研究水分子如何一步步成長為水分子團簇、液態水和冰的過程,對理解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至關重要。紅外光譜是研究物質結構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2019年2月24日,Nature官網正式上線了一個新子刊:Nature Food。這是一本在線期刊,將於2020年1月正式啟動。
  • 重大團隊發表人文社科領域首篇Nature子刊級別論文
    重大團隊發表人文社科領域首篇Nature子刊。網絡截圖 華龍網發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4日16時20分訊(記者 馮茴花)今(4)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重慶大學獲悉,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重大管理科學與房地產學院任宏教授和蔡偉光副教授團隊聯合國內外多位研究者共同完成的論文「Dilution effect of the building area on energy
  • Cell子刊iScience到底怎麼樣
    最近有粉絲在後臺諮詢Cell小子刊iScience怎麼樣,值不值得投稿呢?生命科學前沿將開設期刊鑑賞欄目,分析熱點期刊走勢。iScience 是Cell Press於2018年新開的綜合性開源期刊。iScience2018總發文量為226篇,去除4篇CORRECTION和3篇EDITORIAL後,有效發文量為219篇。226篇文章在2019年總共被引用了1038次。一般來說比較有勢力的出版社,計算影響因子時,它的引用量是計算所有文章的引用。
  • 南大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Gate tunable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for reconfigurable neural network vision sensor"(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
  • 牛人施一公:剛發1篇Nature 又背靠背連發2篇Science!
    (Research Article),題目分別為《酵母剪接體激活狀態3.5埃的結構》(Structure of a Yeast Activated Spliceosome at 3.5 Angstrom Resolution)和《第一步催化反應後的酵母剪接體3.4埃的結構》(Structure of a Yeast Catalytic Step I Spliceosome at 3.4 Angstrom
  • 喝甲醇的「甲蟲」登上《Science》子刊封面
    這篇論文剛剛登上了《Science》機器人子刊封面,一作楊秀峰本碩都就讀於華科。楊秀峰「RoBeetle」使用「人造肌肉系統」爬行、爬坡,還能在背上負載其自重2.6倍的物體續航2小時之久。「RoBeetle」在不同坡度上的爬行速度這篇論文題為《由催化人工肌肉驅動的88毫克昆蟲級自主爬行機器人(An 88-milligram insect-scale autonomous crawling robot
  • 吉林大學劉才龍在《Nature》子刊發表離子型氨水冰存在的實驗證據
    【消息來源: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吉林大學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劉才龍副教授與巴黎礦物學、材料物理與宇宙化學研究所Frédéric Datchi等人合作,從實驗上證明氨水冰在常溫和壓力高於7.4GPa的條件下會以無序的離子型分子合金相形式存在。
  • Nature子刊:太陽能電池效率或大幅提升!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19-0297-7現代太陽能電池板採用工作原理基本一樣:一個光子產生一個激子,激子轉化為電流。(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公眾號)推薦閱讀:Nature子刊:高效率有機太陽能電池獲進展【免費下載】5款科研學術必備軟體在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