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高壓下二氧化硫的非晶多形態相變

2020-11-26 科學網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極端環境量子物質中心團隊利用金剛石對頂砧加壓裝置研究了高壓下二氧化硫的物性,首次在二氧化硫中發現了壓力誘導的可逆非晶多形態相變,相關研究成果以Pressure-induced amorphization and existence of molecular and polymeric amorphous forms in dense SO2 為題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二氧化硫是一種簡單的分子氣體,在工業生產、地球物理和大氣環境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與氮氣、氧氣和二氧化碳等常見氣體不同,二氧化硫是彎曲的極性分子,在高壓下會呈現出不同的性質和相圖。在本工作中,科研人員發現壓力會誘導二氧化硫非晶化,並且存在兩種高壓非晶相:分子非晶相(二配位的硫)和聚合物非晶相(三配位的硫)。這是首次在二氧化硫體系中發現的非晶多形態。

固體所極端環境量子物質中心研究人員利用金剛石對頂砧這一高壓裝置將二氧化硫加壓至60GPa,結合低溫手段,並利用拉曼光譜、同步輻射X射線衍射等技術,獲得了0-60GPa壓力區間77-300K溫度區間的相變以及結構信息。在溫度為77K路徑下,當施加的壓力低於16GPa時,二氧化硫處於晶體相。加壓到16GPa後,二氧化硫開始了壓力誘導的非晶化相變,從晶體相進入分子態的非晶相(二配位的硫)。進一步加壓到26GPa,二氧化硫發生了從分子非晶相(二配位的硫)到鏈狀的聚合非晶相(三配位的硫)的相變。通過不同溫度路徑的實驗,發現在77-300K整個溫度區間二氧化硫都遵從晶體相—分子態非晶相—聚合物非晶相的相變路徑,而且該相變路徑可逆,進一步研究發現不同溫度路徑下的非晶化相變壓力有所不同,但保持在10-16GPa之間。研究人員通過分子動力學模擬也驗證了該相變路徑,並且發現分子非晶相到聚合物非晶相的相變實質上是二氧化硫分子中的S原子從二配位變為三配位,從而形成了鏈狀的聚合物。研究人員通過實驗和理論手段的完美結合,證實了二氧化硫體系中存在非晶多形態。

高壓下物質的晶體相之間發生結構相變比較常見,而非晶相之間的相變非常少見。有些材料具有多種非晶相,而且不同非晶相之間可以發生轉換,稱為非晶多形態相變。非晶多形態在1984年在水/冰體系中發現,係為低密度的非晶冰(LDA)和高密度的非晶冰(HDA),隨後在二氧化矽、矽和二氧化鍺等體系中也發現非晶多形態。在凝聚態物理中,非晶多形態現象十分有趣,但是發現此現象的體系還較少,研究尚不系統深入。此工作不僅為非晶多形態現象提供了一個新的實例,並為理解其他材料的非晶態相變提供了參考。

該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院國際訪問學者項目、科院創新基金、院長基金等支持。(來源: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73/pnas.1917749117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水不簡單:實驗發現的相變或將改寫水的結構理論
    而目前的實驗發現了另一種可能的相變,這一發現或將改寫水的結構理論。 水可不是一種簡單的化合物——它表現出許多異常的物理行為,而且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令人滿意的解釋。因此,任何有關各種凝聚態水結構的新進展都是受到學界歡迎的。Tulk等人在《自然》雜誌上撰寫了一篇關於高壓水的研究報告【1】。
  • 進展|高壓比熱研究量子磁性相變
    量子磁性系統的相變研究近年來在理論上進展迅速,從具有拓撲序的量子自旋液體 [1]到超越朗道-金茲伯格對稱性破缺理論的去禁閉量子臨界點[2] 以及具有湧現連續對稱性的新型一級相變[3] ,新的結果不斷出現。
  • 合肥研究院等在超高壓下氫氘混合物新相變行為研究中獲進展
    合肥研究院等在超高壓下氫氘混合物新相變行為研究中獲進展 2020-06-03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利用金剛石對頂砧高壓技術研究了高壓下氫氘混合物的物性,在氫氘混合物中發現了同位素效應引起的氫氘混合物新相變行為,相關研究成果以Counterintuitive effects of isotopic doping on the phase diagram of H2–HD–D2 molecular alloy 為題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 研究發現立方鈣鈦礦等結構相變
    等結構相變過程的高壓原位X射線衍射圖像
  • 科學網—釔高壓相變及超導轉變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記者周峰)近日,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工程合金研究部博士陳粵,研究員胡青苗、楊銳一起,採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結合進化算法,預測了壓力高於100GPa時釔的晶體結構,發現該條件下超導轉變溫度
  • 下一代存儲的選擇,國產相變材料進展如何?
    基於硫族化物的相變存儲器經過二十餘年的科研發展,已逐步實現工業化生產,並於近期投入市場,例如英特爾「傲騰」晶片等。目前該領域內的研究重點落在如何進一步提升相變存儲的讀寫速度上。相變存儲器中最為核心的技術就是相變存儲材料,也是技術壁壘最高的。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相變存儲器的優勢和潛力,研究人員一直嘗試對相變材料進行改性以進一步提升其性能,同時也在不斷地探索各種類型的新型相變材料。
  • 東北大學研究出製備具有良好塑性的大型非晶合金板材的有效方法
    ,得到了大面積純非晶合金板。在高軋制力下製備的非晶合金板具有高能量狀態和良好的塑性,為製備具有良好機械性能的非晶合金板提供了指導。由於較低的出口溫度抑制了S2板材的表面氧化,從而賦予其更高的強度,S2板材相較於S1具有更好的表面質量。
  • 觀測相變記錄材料結構變化過程
    Ge2Sb2Te5材料和Ag3.5In3.8Sb75.0Te17.7材料的相變模型 日本高亮度光科學研究中心(JASRI)、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理化學研究所、松下電器產業及筑波大學聯合宣布,成功地對用於DVD-RAM等可擦寫光碟的有代表性的相變記錄材料其結構高速變化的情況進行了觀測
  • 2021首期Nature封面:牛津大學ML算法實現10萬高壓非晶矽原子的模擬
    為了對一般無序結構材料有更深的理解,人們廣泛研究了非晶矽在高壓條件下的富相行為。然而在和原子打交道的層面上,人們一直需要藉助量子力學來理解材料的結構和鍵合,這僅限於尺度很小的模型系統,如果用機器學習算法從量子力學數據中「學習」會是怎麼樣?
  • 界首例MOF材料中的非公度結構相變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由主客體的相互作用而誘發主體結構相應的相變存在於多個生物以及化學過程中,而這一現象在金屬有機框架(MOF)材料中尤為常見。根據MOF對客體的不同響應方式,現如今可以將已知MOF劃分為三大類:剛性MOF、柔性MOF、亞穩定MOF。
  • 2021首期自然封面:ML算法實現10萬高壓非晶矽原子的模擬
    為了對一般無序結構材料有更深的理解,人們廣泛研究了非晶矽在高壓條件下的富相行為。然而在和原子打交道的層面上,人們一直需要藉助量子力學來理解材料的結構和鍵合,這僅限於尺度很小的模型系統,如果用機器學習算法從量子力學數據中「學習」會是怎麼樣?
  • 半固態工藝及深冷處理TiZr基非晶複合材料的研究
    目前,對於BMGs的改性主要集中在以內生法或外加法製備含有晶體相增韌的非晶複合材料(BMGCs)。其中,非晶複合材料(BMGCs)不僅具有非晶合金特殊的物理和化學性能,而且通過引入強韌的第二相,能夠阻止單一剪切帶的快速擴展,誘發多重剪切帶,改善了非晶合金的脆性。但是,BMGCs尺寸小、形狀簡單的難題仍然制約著應用。
  • 南開團隊發現人工超構材料手性旋光相變效應
    津雲新聞訊:相變是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的一類突變現象,是「量變引起質變」這一哲學規律的典型例證。自然界中多種多樣的相互作用產生了豐富的相變現象,比如氣-液相變、順磁-鐵磁相變等。相變為人們調控材料性質提供了重要的手段,比如將鋼材從奧氏體轉變為馬氏體,可極大提高其強度與硬度;在高壓下可將石墨轉變為價格昂貴的鑽石。近年來,超構材料作為一種新型的人工微納結構材料,展現出眾多天然材料所不具有的、新奇的力、熱、光、聲、電、磁等特性,迅速成為研究的前沿熱點,並已經表現出極大的應用價值。
  • 室溫下非晶金屬納米顆粒的類液體行為研究獲進展
    然而,目前對於低維非晶材料的研究及相關報導還很少。2007年,Ediger利用薄膜沉積技術獲得了超穩玻璃,2008年Forrest發現玻璃表面具有類液體性質(49),此後非晶薄膜與表面的研究逐漸得到了研究者們的關注。由於對納米非晶顆粒的動力學特徵以及與其相似尺度的晶體材料的差異研究很少,因此,低維非晶材料動力學行為研究對認識非晶基本科學問題如玻璃轉變、力學行為具有重要意義。
  • 高壓扭轉(HPT)首次被使用於研究天然層狀非晶態Ti2NiCu複合材料結構和性能
    由於Ti2NiCu ANC的非晶態結晶過程並未伴隨著從亞穩相向化學成分不同的平衡相混合物的分解,變形後的結構不複雜, 因此是研究界面區結構對聚合物性能影響的理想材料。文獻中已用不同方法分別研究過兩種晶態Ti2NiCu合金在高壓扭轉作用下的組織相變,通過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到了非晶相的團簇狀結構,而之前鮮少能觀察到有限含量的非晶態或晶態。
  • 化學鍍非晶Ni-P合金鍍層耐蝕性研究
    結果表明:在10%HCl溶液中,非晶Ni-P鍍層具有較好的耐蝕性;熱處理影響鍍層的耐蝕性,非晶Ni-P鍍層經200℃熱處理後,可使耐蝕性能提高37%,熱處理溫度達到300℃和400℃時,鍍層分別出現亞穩相和穩定相,耐蝕性能降低,但耐蝕性仍優於鍍態Ni-P鍍層。
  • 上海大學駱軍教授團隊發表關於發現柔性無機非晶熱電材料研究進展
    上海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駱軍教授對Ag2Te基熱電材料進行了持續深入研究,最近指導碩士生何世洋、李永博發現了一種兼具優異柔性和熱電性能的無機非晶熱電材料Ag2(研究表明,Ag2(Te,S)基體為非晶,少量微晶均勻分散在非晶基體中。該材料不僅具有優異的拉伸、壓縮和彎曲等塑性變形性能,而且具有優良的電輸運性能和熱電性能。Ag2(Te,S)優異的形變性能和可加工性能主要來源於非晶剪切帶,而優異的電輸運性能則歸因於其超高的載流子遷移率。
  • 描述非晶材料動力學特徵的新參量
    基於非晶形成液體的粘度對溫度變化響應的不同,Angell定義了動力學脆性參數m,通過這個參數,把非晶合金分成strong和fragile兩大類。同時,實驗和模擬發現,動力學脆性和非晶合金的動力學、結構非均勻性、能量地圖的拓撲結構有關。但是對於大多數非晶合金來說,它們的動力學脆性參數m很難在實驗上進行精確測量,並且m值更多地是反映非晶合金液態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