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例MOF材料中的非公度結構相變

2020-11-14 X一MOL資訊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

由主客體的相互作用而誘發主體結構相應的相變存在於多個生物以及化學過程中,而這一現象在金屬有機框架(MOF)材料中尤為常見。根據MOF對客體的不同響應方式,現如今可以將已知MOF劃分為三大類:剛性MOF、柔性MOF、亞穩定MOF。由北京大學孫俊良教授領導的團隊近期報導了一種新型的由客體分子調控的MOF非公度結構相變,發現了前所未有的第4類MOF:亞剛性MOF。

圖1. 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結構轉變方式分類 (a) 剛性MOF; (b) 柔性MOF; (c) 亞穩定MOF; (d) 超結構介孔MOF; (e) 亞剛性MOF


在該團隊對尾氣中各個成分氣體(如CO2、SO2、CO等)的吸附性研究時,發現金屬有機框架MFM-520展現了超高的SO2選擇性吸附,並且吸附過程在極低的壓力(20 mbar)下即可完成。考慮到SO2在尾氣中較低的濃度,這種選擇性吸附證明了材料的實際應用潛力,並且數十次的吸附-脫附實驗證明該材料的重複利用度極高,具有光明的開發利用前景。

圖2. MFM-520對尾氣的吸附以及分離


然而該團隊對SO2的吸附進行熱分析研究時發現,MFM-520對SO2的吸附表現出不同尋常的熱力學現象。通常多孔材料對氣體的吸附會使系統熵減,但在該系統中隨著SO2的吸附的增加,系統在不斷地熵增。這一反常現象引起了該團隊的極大研究興趣,於是通過原位同步輻射X-光衍射、非彈性中子散射、紅外光譜來探討客體-主體的相互作用,進而揭示SO2選擇性吸附的原理。

圖3. 原位晶體學對不同客體分子與MFM-520相互作用的研究


首先,該團隊對吸附了不同客體分子的MFM-520進行的同步輻射單晶衍射,發現水分子對於主體(MFM-520)的結構具有「固定」作用。水分子的存在不僅填充了金屬有機框架MFM-520的孔結構,且較強的主體(MFM-520)-客體(水分子)和客體(水分子)-客體(水分子)相互作用限制了MFM-520的弛豫,使得金屬有機框架MFM-520在三維上顯示周期性結構。當水分子被移除,空出的孔穴給予了整個金屬框架材料活動空間,且移除的客體-主體相互作用也將不再限制金屬有機材料的弛豫,於是整個材料失去了三維的周期性結構轉而在更高維度(3+2維)顯示出周期結構。其周期由原來的1*1*1轉變成為7*7*2的方式。二氧化碳的吸附並沒有對整個結構貢獻較大的轉變,這是因為二氧化碳與MFM-520之間的相互作用較弱,因此不能進一步的轉換其結構。但當二氧化硫分子被吸附,其展現了對主體分子極強的相互作用,該強相互作用也進一步的改變了金屬有機框架的結構,使得該材料由8*8*2的周期轉化成為7*7*2的周期。

圖4. 原位紅外和非彈性中子散射譜圖對不同客體分子於MFM-520的相互作用研究


該團隊不僅從晶體學結構上觀察到二氧化硫與主體的強相互作用,在非彈性中子散射(INS)和紅外(IR)的實驗中,還觀察到二氧化硫引起了主體相關峰更強、更大的變化,再次證實了二氧化硫與主體MFM-520之間存在更強的相互作用。


多孔材料可以有效地捕捉氣體分子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但是對於已捕捉的氣體的轉化和處理成為一個關注點。如果不能恰當的處理捕捉的氣體,勢必將引起二次汙染,也會降低對氣體捕捉的研究價值。在該團隊的研究中首次實現了對捕捉的二氧化硫氣體的有效轉換。他們將捕捉到的二氧化硫分子有效的轉換成了磺胺,而磺胺是多個藥物的藥效基團,這一轉化不僅提出了從根本上解決二氧化硫汙染問題的方法,也將汙染物轉化為所需的藥物,可謂是一舉兩得。

這一成果近期發表在J. Am. Chem. Soc. 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曼徹斯特大學李江南和北京大學周鉦洋博士,通訊作者為北京大學孫俊良研究員、曼徹斯特大學楊四海教授和Martin Schröder教授。

Guest-Controlled Incommensurate Modulation in a Meta-Rigid Metal-Organic Framework Material

Jiangnan Li, Zhengyang Zhou, Xue Han, Xinran Zhang, Yong Yan, Weiyao Li, Gemma L. Smith, Yongqiang Cheng, Laura J. McCormick McPherson, Simon J. Teat, Mark D. Frogley, Svemir Rudić, Anibal J. Ramirez-Cuesta, Alexander J. Blake, Junliang Sun*, Martin Schröder*, Sihai Yang*

J. Am. Chem. Soc., 2020, DOI: 10.1021/jacs.0c08794


導師介紹

孫俊良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8639

相關焦點

  • 觀測相變記錄材料結構變化過程
    Ge2Sb2Te5材料和Ag3.5In3.8Sb75.0Te17.7材料的相變模型 日本高亮度光科學研究中心(JASRI)、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理化學研究所、松下電器產業及筑波大學聯合宣布,成功地對用於DVD-RAM等可擦寫光碟的有代表性的相變記錄材料其結構高速變化的情況進行了觀測。
  • 鐵電晶體無公度相調製結構研究獲進展
    無公度相是鐵電材料的一種特殊調製結構,對揭示材料鐵電起源和闡明物理性能具有重要意義。與金屬氧化物相比,目前分子基鐵電體的無公度相調製結構的研究很少,不利於深入理解鐵電材料的性能起因與拓展新的鐵電材料體系。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無機光電功能晶體材料研究」羅軍華團隊,在鐵電晶體的無公度相調製結構方面的研究取得進展。
  • 什麼是相變保溫材料FTC
    本材料突破傳統保溫材料單一熱阻性能,具有熱熔性和熱阻性兩大絕熱性。通過二元相變原理,相變潛熱值大,具有較高蓄熱密度,蓄、放熱過程近似等溫的特點,節能效果明顯。 二、綜合特性 1、潛熱節能 利用相變調溫機理,通過蓄能介質的相態變化實現對熱能儲存和釋放,從而改善室內熱循環質量。當環境溫度低於一定值時,相變材料由液態凝結為固態,釋放熱量;當環境溫度高於一定值時,相變材料由固態熔化為液態,吸收熱量,使室溫相對平衡。
  • FTC相變保溫材料的特點及應用
    它利用相變調溫機理,通過蓄能介質的相態變化實現對熱能儲存,改善室內熱循環質量。當環境溫度低於一定值時,相變材料由液態凝結為固態,釋放熱量;當環境溫度高於一定值時,相變材料由固態熔化為液態,吸收熱量。     相變材料還可利用相變調溫機理,使電負荷「削峰平谷」,充分利用低谷電價,降低住戶用能成本,減少能源浪費。
  • 相變保溫材料的分類有哪些?
    相變保溫材料的分類方法很多,在建築工程中常用的分類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按材料化學成分不同分類 按材料化學成分不同分類,相變材料可分為無機相變材料、有機相變材料與混合相變材料三大類。
  • 研究人員發現金屬有機框架MOF的柔性相變機理
    大約20年前,金屬有機框架的應用潛力首次被發現,至今已發現近10萬種這種混合多孔材料。特別是柔性MOFs,在技術應用上有很大希望。例如,作為減震器,它們可以通過關閉孔隙減小體積,即發生塑性變形,對突如其來的高壓作出反應。或者它們可以像海綿一樣,通過將化學物質吸收到它們的孔隙中並在壓力下再次釋放,從而將化學物質相互分離。這比通常的蒸餾過程所需的能量要少得多。
  • 認識鋰電池相變材料冷卻系統
    相變潛熱,單位質量的物質,從一個相態轉化到另一個相態,過程中溫度不發生變化,整個過程中吸收或者放出的熱量總和,叫做相變潛熱。一種物質的相變潛熱,與發生相變時的溫度、相變前後的體積變化以及系統壓力變化率成正比。相變材料,雖然自然界和工業中存在著很多種發生相變並伴隨有熱量吸放的材料,但工程上,主要指那些相變過程中溫度變化範圍比較窄,潛熱量大的材料。
  • 下一代存儲的選擇,國產相變材料進展如何?
    目前該領域內的研究重點落在如何進一步提升相變存儲的讀寫速度上。相變存儲器中最為核心的技術就是相變存儲材料,也是技術壁壘最高的。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相變存儲器的優勢和潛力,研究人員一直嘗試對相變材料進行改性以進一步提升其性能,同時也在不斷地探索各種類型的新型相變材料。
  • 相變材料——重要的節能環保材料
    [1]孫茹茹,李化建,黃法禮,等.相變材料在水泥基材料中的應用[J].矽酸鹽通報,2020,39(3):662-668+676.[2]胡志德,趙思勰,汪宏濤.複合相變材料在混凝土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矽酸鹽通報,2018,37(9):2825-2829.
  • 金力泰:相變微膠囊是利用材料在相變過程中吸收和釋放大量的相變...
    來源: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同花順(300033)金融研究中心7月21日訊,有投資者向金力泰(300225)提問, 請問:公司收購的北京中科世宇的「相變微膠囊」用於服裝保溫的所謂「春裝冬穿、輕衣薄服」技術有無商業價值?
  • 二氧化釩——多種刺激響應相變材料及其應用
    刺激響應型材料在外界微小刺激條件下,材料自身的結構和物理化學性質會發生動態且可逆的改變,因而也被稱成智能材料。
  • 界面相變是LCO材料衰降的主要因素嗎?
    界面衰降通常被認為是層狀結構正極材料衰降的主要原因,近日北京工業大學的ChangdongQin(第一作者)和Pengfei Yan(通訊作者)、Manling Sui(通訊作者)等人對LCO材料在循環過程中的界面相變對於材料衰降的影響進行了分析,研究表明LCO材料的表面結構相變並不是引起材料性能衰降的主要原因。
  • 動力電池用相變材料:國內外導熱和儲能性能測試中存在的問題
    相變材料在動力電池中的應用結構形式相變材料在電池包中的應用主要有兩種結構形式:(1)電池單元直接置於相變材料中的包裹式形式,如圖 21和圖 22所示;(2)相變材料將電池單元夾在中間形成三明治夾層結構形式,如圖 22所示。
  • 輻照條件下MAX相材料的微觀結構演化
    (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先進核能系統中,
  • 楊金虎教授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可逆晶態相變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然而,電池負極材料在鋰離子嵌入和解嵌過程中發生的巨大體積變化會引起電極材料的坍塌和非晶化,造成電池性能的全面劣化。當前電池負極材料的研究主要關注於解決電極結構坍塌的問題,並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對電極材料非晶化問題一直缺乏有效的解決方案。因鈉資源更為廉價、易得的優勢,鈉離子電池成為替代鋰離子電池的首選,並有望在智能電網等規模儲能應用中發揮巨大作用。
  • 基於微通道平板換熱器的相變材料放熱性能影響研究
    本文建立了平板換熱器相變換熱單元模型,基於Fluent軟體的凝固/融化模型,以南瑞集團自主研發的乙酸鈉基複合相變材料對其凝固放熱過程進行仿真,分析了不同換熱結構、流體流速以及相變材料厚度對相變材料換熱過程的影響,並對平板換熱器相變換熱單元結構優化,創新性的設計了微通道平板換熱器相變換熱單元。
  • 相變材料及相變乳狀液的熱性能
    Inaba等[13]對相變材料為十四烷(C14H30,融點5.8℃,潛熱229kJ/kg) 的相變乳狀液的熱物性進行了初步的探索。本文系統的介紹了十四烷為相變材料的相變乳狀液的相變性能。嘗試了新相變材料「十四烷與十六烷的二元混合物」,測量了其相變溫度和潛熱,並尋找到溫度適宜的相變材料。通過添加乳化劑製備了20wt%新相變材料的乳狀液,測量了相變乳狀液的相變溫度和潛熱。
  • 淨相科技程鏡江:導熱和相變材料在電池熱管理中應用
    淨相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淨相科技)總經理程鏡江主要分享了導熱和相變材料在動力電池熱管理領域的應用。 淨相科技的相變材料在熱管理中的核心作用有以下幾點作用: 1、降低高溫放電或充電時的最高溫度; 2、提高電芯內部和電芯間的溫度均一性; 3、減少配套主動散熱系統的複雜程度,簡化熱管理系統,降低總體成本; 4、最大化保證動力系統能量密度; 5、延緩外界環境溫度變化對於電芯的影響; 6、降低熱失控的風險。
  • 《Nature》晶界相變,開闢材料設計新道路!
    晶界會導致材料變脆容易產生破裂,但是某些晶界能夠阻礙位錯運動進而增強材料性能。隨著現代研究的深入進行,研究者們發現晶界只有零點幾納米厚並具有獨特的結構,與相鄰的晶粒結構有很大區別。已有研究指出對於二元以上合金,晶界的結構會發生與晶粒相變無關的相變。
  • 在相變材料中發現無質量電子為未來的電子技術提供了下一步
    (左)相變化合物GeSb2Te4的混合晶體相的晶體結構。(中)通過顯示穿過費米水平的線性分散帶,晶體 GeSb2Te4 的角度解析光解光譜。(右)基於本研究原理的晶體 GeSb2Te4 的示意帶結構 來源: 廣島大學 研究人員發現,在可重寫光碟(如CD和DVD)中使用的化合物中,電子的行為就像沒有質量一樣,稱為狄拉克電子。在這個相變材料中發現&34;電子可以加快電子設備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