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相變是LCO材料衰降的主要因素嗎?

2021-01-09 新能源Leader

鈷酸鋰材料壓實密度高,電壓平臺高,可以為鋰離子電池帶來更高的體積能量密度,因此目前多數電子設備使用的仍然為鈷酸鋰體系的鋰離子電池。但是鈷酸鋰材料的容量較低,在4.2V下比容量僅為140mAh/g左右,雖然可以通過提升電壓方式的提高鈷酸鋰材料的比容量,但是在高電壓下循環會導致鈷酸鋰材料快速衰降。

界面衰降通常被認為是層狀結構正極材料衰降的主要原因,近日北京工業大學的ChangdongQin(第一作者)和Pengfei Yan(通訊作者)、Manling Sui(通訊作者)等人對LCO材料在循環過程中的界面相變對於材料衰降的影響進行了分析,研究表明LCO材料的表面結構相變並不是引起材料性能衰降的主要原因。

實驗中作者採用了LCO/Li扣式電池對鈷酸鋰材料在2.7-4.2V、2.7-4.5V和2.7-4.7V下的循環性能進行了測試,測試結果表明LCO材料在高截止電壓下會發生快速的容量衰降和電壓衰降。下圖為a-c分別為在4.2V、4.5V和4.7V截止電壓下循環20次後電極表面相變層的厚度,可以看到在4.2V下循環後表面相變層的厚度為10nm,在4.5V下相變層厚度為25nm,在4.7V下相變層的厚度則增加到了55nm,這表明較高的截止電壓會增加表面相變層的厚度。

此外我們從圖中能夠注意到,4.2V下循環後的LCO顆粒表面的相變層為單層結構,而4.5V和4.7V下循環後LCO顆粒表面的相變層則為雙層結構。下圖d為LCO材料這種表面相變層的精細結構,其中圖中標識1的位置為原始的層狀結構,標識2的位置為層狀結構和尖晶石結構的混合層,標識3的位置則幾乎為純的尖晶石結構層。同時對LCO材料表面的Co元素分布分析(如下圖g所示)可以看到,在LCO顆粒的表層Co元素的溶解相當的嚴重。同時對O元素的分析可以發現,從顆粒的內部到顆粒的表層O/Co比例顯著降低,這表明相比於Co元素的溶解,在顆粒的表層O元素的損失更為嚴重。

從下圖h的EELS分析結果可以看到Li的特徵峰主要出現在體相之中,而在表層結構中幾乎沒有發現Li,這表明LCO材料顆粒表面的Li元素出現了明顯的溶解。

下圖為不同的循環次數後和不同截止電壓循環後的LCO顆粒表面層的厚度變化圖片,從下圖a-c可以看到在2.7-4.2V下循環20、50和100次後,表面層的厚度分別為10nm、17nm和37nm,表明LCO顆粒表面層的厚度會隨著循環次數的增加而顯著增加。

從下圖d可以看到在2.7-4.2V下循環時,顆粒的(003)晶面相比於其他晶面會更加穩定,但是截止電壓提高到4.5V、4.7V時,(003)晶面的表面層厚與其他晶面之間幾乎沒有區別,這表明在較高的截止電壓下(003)晶面也變得不穩定。總的來說,高截止電壓和長時間循環都會導致LCO顆粒表面積累較多的界面副反應,從而生成較厚的界面層。

下圖a為電池在4.0-4.7V範圍內進行循環的數據,從圖中能夠看到在這一電壓範圍內,LCO材料的容量也發生了快速衰降,但是我們從下圖b、c可以看到雖然LCO材料的容量出現了明顯的衰降,但是LCO顆粒的表面層厚度卻非常薄,這一發現表明LCO顆粒表面層的形成主要來自放電過程,特別是在放電過程中較低的電壓範圍內。同時這一現象也表明LCO顆粒的表面層並不是引起LCO材料容量和性能衰降的主要原因。

為了進一步驗證LCO顆粒的表面層主要來自於放電過程,作者首先將LCO充電至4.7V,靜置2h後,分別將材料放點紙4.55V、4.3V、4.0V、3.8V和2.7V,然後對放電到不同電壓狀態下的LCO材料表面層的厚度進行了分析,從下圖f中我們可以注意到隨著放電電壓的降低,LCO顆粒的表面層後出現了明顯的增加,這也印證了LCO顆粒表面相變層主要來自於放電過程。

對於上述現象的原因,作者認為LCO顆粒表面相變層主要是因為Co元素遷移到Li層導致的,而Co元素更容易在Co2+的狀態下遷移到Li層,這主要是因為Co3+/Co4+與O元素之間鍵能較強,不容易發生遷移,而Co2+與O之間的離子鍵相對較弱,更容易發生遷移。在LCO充電後,表面層會損失部分的O元素,在材料再次嵌鋰時,就會導致Co元素的價態降低出現Co2+,從而促進了Co元素遷移到Li層,產生一層表面相變層。

從下圖a可以看到,當電池在較低的截止電壓下循環時,電壓衰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如果在4.7V下恆壓2h,則放電初始電壓就會降低到4.44V,如果在4.7V恆壓7天,則放電初始電壓會下降到4.05V,但是這種電壓衰降在第二圈4.3V循環時基本消失了,表明這種電壓衰降主要來自於高截止電壓下的循環。對經過上述循環的LCO材料作者進行了形貌分析,從下圖d可以看到在4.3V循環的LCO顆粒表面幾乎沒有相變層,但是在4.7V恆壓充電2h和7天後的LCO顆粒表面出現了厚度在40nm左右的表面相變層,這表明浮充時間不會對LCO材料表面的相變層厚度產生顯著的影響。但是對比幾種材料的4.3V循環曲線可以看到這層40nm後的表面相變層並沒有造成明顯的電壓衰降,這表明表面相變層並不會顯著的影響LCO材料的放電電壓,倍率測試也表明這層表面相變層並不會對LCO材料的倍率性能產生顯著的影響。

在之前對於三元材料的研究中,我們發現表面相變層會顯著的阻礙Li+的擴散,從而導致材料的倍率性能降低,但是為什麼LCO材料的表面相變層不會影響材料的倍率性能呢?從下圖中我們對比LCO和NCM兩種材料的表面相變層可以發現,LCO材料的表面相變層呈現出多孔結構,而NCM材料的表面相變層則呈現出緻密結構。此外表面相變層的結構也存在一定的區別,LCO材料的表面相變層主要為尖晶石結構,例如Co3O4 和LiCo2O4,能夠傳導Li+。而在三元材料中表面相變層主要是巖鹽結構,不利於Li+的傳導。因此LCO材料雖然在高截止電壓下也會產生表面相變層,並導致材料的容量出現明顯的衰降,但是並不會對其倍率性能產生明顯的影響。

Changdong Qin的研究表明在高截止電壓下充電後的放電過程中,LCO材料會在顆粒表面產生一層表面相變層,但是這層相變層具有多孔結構,並且整體上呈現尖晶石結構,因此並不會對Li+的擴散產生較多的影響,因此不會對材料的倍率性能產生明顯的影響。

本文主要參考以下文獻,文章僅用於對相關科學作品的介紹和評論,以及課堂教學和科學研究,不得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Revealing the minor Li-ion blocking effect of LiCoO2 surface phase transition layer,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460 (2020) 228126, ChangdongQin ,YuyuanJiang , Pengfei Yan , Manling Sui

文/憑欄眺

相關焦點

  • 5V高電壓材料電催化衰降機理
    提升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的方法主要有兩類:1)提升活性物質材料的比容量,例如常見的高鎳材料,富鋰材料;2)提升材料的電壓,例如LiNi0.5Mn1.5O4材料等。隨著材料的電壓提升,通常會使得材料面臨低庫倫效率、自放電大和循環性能差等問題,許多研究認為在碳酸酯類電解液中HF腐蝕、過渡金屬元素溶解和表面催化等因素可能是造成高電壓正極材料容量衰降的主要原因。
  • 5V高電壓材料電催化衰降機理
    提升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的方法主要有兩類:1)提升活性物質材料的比容量,例如常見的高鎳材料,富鋰材料;2)提升材料的電壓,例如LiNi0.5Mn1.5O4材料等。隨著材料的電壓提升,通常會使得材料面臨低庫倫效率、自放電大和循環性能差等問題,許多研究認為在碳酸酯類電解液中HF腐蝕、過渡金屬元素溶解和表面催化等因素可能是造成高電壓正極材料容量衰降的主要原因。
  • 高鎳/矽碳18650鋰離子電池存儲衰降機理分析
    隨著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的不斷提升,高鎳正極匹配矽碳負極已經成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的標準配置,但是高鎳材料材料對電解液的氧化性顯著增加,而矽碳負極體積變化的顯著增大,也造成負極界面的穩定性降低,因此相比於傳統的三元/石墨體系,高鎳/矽碳體系鋰離子電池在循環壽命衰降和存儲壽命衰降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點。
  • 鋰離子電池在輕度過充條件下的壽命衰降機理和熱穩定性變化
    鋰離子電池在實際使用中由於電池組內單體電池的容量衰降不一致和充電設備故障等因素可能會發生輕度的過充,過度充電會導致正極脫出過量的Li,負極嵌入過量的Li,引起正負極電勢的變化,從而導致鋰離子電池衰降加速,並可能引起電池發生熱失控。
  • 磷酸鐵鋰電池日曆存儲壽命衰降
    第一種衰降模式主要指的是鋰離子電池在存儲的過程中,鋰離子電池的可逆容量隨著存儲時間的增加而下降的現象,鋰離子電池的日曆存儲衰降主要和鋰離子電池的荷電狀態(SoC),存儲的溫度等因素相關,一般來說荷電狀態越高、存儲溫度越高鋰離子電池的容量衰降速度也就越快,因此通常我們在鋰離子電池需要存儲時,一般都會將鋰離子電池的荷電狀態調低、並將電池存放在較低的溫度下。
  • 微膠囊相變材料的研究進展
    微膠囊相變材料的研究進展 發表時間:2017/1/11 文 | 申天偉 陸少鋒 辛 成 李朝龍
  • 多功能電解液添加劑改善高鎳正極材料界面穩定性
    隨著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的不斷提升,高鎳正極材料的應用也變得日益普遍,更高的鎳含量在帶來更高的容量的同時,也導致正極材料表面的氧化性顯著增加,引起界面穩定性降低,不但導致電池的可逆容量的衰降,也會導致電池阻抗增加,引起電池性能衰降。
  • 淨相科技程鏡江:導熱和相變材料在電池熱管理中應用
    淨相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淨相科技)總經理程鏡江主要分享了導熱和相變材料在動力電池熱管理領域的應用。第一,相變材料。第二是界面導熱材料。就整個公司的策略發展規劃講,淨相科技主要集中在相變材料跟新能源的應用,隨後拓展出到消費電子和生活用品,以後還希望拓展到電力和熱力系統,熱電聯動的系統等。今天分享的內容就這些,謝謝大家。 聯合新能源總裁呼延弢:通過相變材料進行電池的熱管理技術,淨相科技在國內以及國際上處於什麼地位?市場應用如何?
  • 認識鋰電池相變材料冷卻系統
    3.1 無機相變材料,主要指無機水合鹽相變材料,其相變潛熱大,熔解溫度高。主要的無機相變材料:CaCl2·6H2O、Na2SO4·10H2O、CaBr2·6H2O、CH3COONa·3H2O 等。無機相變材料雖具有導熱係數大、價格便宜的優點,但存在過冷、相分離及腐蝕性強等缺陷。
  • 三元NCM材料在循環過程中交流阻抗變化
    三元材料相比於傳統的LCO材料具有更高的容量和更好的循環壽命,因此隨著動力電池產業的快速發展,三元材料(NCM)快速崛起,成為目前主流的動力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之一。三元材料在循環過程中也會持續的發生衰降,這種衰降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界面阻抗的抗持續增加,導致電池極化增加;2)正極活性物質損失,引起電極容量衰降。近日,中科院檢驗檢疫研究院的Haiqing Xiao(第一作者)和Hua Bai(通訊作者)等人對NCM電池在循環過程中交流阻抗特性的變化進行了研究,測試結果表明隨著充放電電流的增大,電池的衰降速度也明顯增加。
  • 相變保溫材料的分類有哪些?
    相變保溫材料的分類方法很多,在建築工程中常用的分類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按材料化學成分不同分類 按材料化學成分不同分類,相變材料可分為無機相變材料、有機相變材料與混合相變材料三大類。
  • 相變材料——重要的節能環保材料
    [1]孫茹茹,李化建,黃法禮,等.相變材料在水泥基材料中的應用[J].矽酸鹽通報,2020,39(3):662-668+676.[2]胡志德,趙思勰,汪宏濤.複合相變材料在混凝土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矽酸鹽通報,2018,37(9):2825-2829.
  • TPE材料回彈性主要受什麼因素影響?-普特美
    眾所周知,在TPE材料中,回彈性也是我們需要重要考慮的一個因素。其回彈性是熱塑性彈性體的特有性能,一般指的是TPE材料受到拉伸或壓縮後,外力撤除後,材料恢復原始尺寸(快慢)的能力。即便是基於SEBS,SBS共混改性的TPE材料,也不例外。TPE材料的回彈性大小,好比一根彈簧和橡皮筋,受力時彈性的大小。
  • 下一代動力電池正極材料:高電壓尖晶石材料
    隨著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市場對於高能量密度的動力電池的需求正在不斷增大,提升動力電池能量密度主要有兩個方向:1)提高材料的容量,例如常見的高鎳三元材料就是通過提升鎳含量的方式提升材料的容量;2)提升材料的電壓,例如高電壓的
  • 下一代動力電池正極材料:高電壓尖晶石材料
    隨著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市場對於高能量密度的動力電池的需求正在不斷增大,提升動力電池能量密度主要有兩個方向:1)提高材料的容量,例如常見的高鎳三元材料就是通過提升鎳含量的方式提升材料的容量;2)提升材料的電壓,例如高電壓的尖晶石材料。高電壓尖晶石材料雖然具有高電壓的優勢,但是卻存在高溫性能差和循環性能不理想的問題,制約了其在動力電池領域的應用。
  • FTC相變保溫材料的特點及應用
    它利用相變調溫機理,通過蓄能介質的相態變化實現對熱能儲存,改善室內熱循環質量。當環境溫度低於一定值時,相變材料由液態凝結為固態,釋放熱量;當環境溫度高於一定值時,相變材料由固態熔化為液態,吸收熱量。     相變材料還可利用相變調溫機理,使電負荷「削峰平谷」,充分利用低谷電價,降低住戶用能成本,減少能源浪費。
  • 什麼是相變保溫材料FTC
    本材料突破傳統保溫材料單一熱阻性能,具有熱熔性和熱阻性兩大絕熱性。通過二元相變原理,相變潛熱值大,具有較高蓄熱密度,蓄、放熱過程近似等溫的特點,節能效果明顯。 二、綜合特性 1、潛熱節能 利用相變調溫機理,通過蓄能介質的相態變化實現對熱能儲存和釋放,從而改善室內熱循環質量。當環境溫度低於一定值時,相變材料由液態凝結為固態,釋放熱量;當環境溫度高於一定值時,相變材料由固態熔化為液態,吸收熱量,使室溫相對平衡。
  • 【優博微展2019】李江偉:新型全無機滷素鈣鈦礦的材料製備與光電...
    近年來,有機無機雜化滷素鈣鈦礦因其在光伏領域的突出發展受到人們廣泛關注,但該類材料自身的不穩定性,尤其是高溫條件下受有機組分限制的熱不穩定,極大地制約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產業化發展與應用,因此全無機滷素鈣鈦礦鈣鈦礦材料體系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 固態電解質LAGP與金屬鋰界面的反應
    下圖b為70um厚的LAGP薄片的SEM圖,作者將該薄片與兩片金屬鋰電極組成對稱式結構電池,分別在25和80℃下進行充放電循環,從下圖d 的測試結果可以看到,在80℃下循環的電池在65uA/cm2的電流密度下電池很快發生了短路,而在常溫下,即便是在400uA/cm2的電流密度下仍然能夠穩定的循環,這主要是因為高溫下界面副反應較為嚴重,從而引起電解質層的分解和內短路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