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離子電池在輕度過充條件下的壽命衰降機理和熱穩定性變化

2021-01-08 新能源Leader

鋰離子電池在實際使用中由於電池組內單體電池的容量衰降不一致和充電設備故障等因素可能會發生輕度的過充,過度充電會導致正極脫出過量的Li,負極嵌入過量的Li,引起正負極電勢的變化,從而導致鋰離子電池衰降加速,並可能引起電池發生熱失控。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Jialong Liu(第一作者)和Qingsong Wang(通訊作者)等人對於輕度過充循環對於鋰離子電池壽命和安全性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輕度過充循環會引起活性物質的損失從而加速電池的衰降,同時加速量熱測試表明輕度過充循環會導致電池的熱穩定性降低。

試驗中作者採用了2Ah的18650電池作為研究對象,下圖為正常充電和過充電的電池的充放電曲線,從圖中可以看到電池充電到4.5V,電池的SoC狀態升高到了118%SoC。

下圖為電池在過充循環過程中的容量保持率的變化,從圖中能夠看到在開始的時候電池的容量保持率變化比較小,但是在經過30多次循環後電池的容量保持率開始出現跳水的現象,這與電池在正常電壓下工作時存在明顯的區別,電池在正常的工作電壓下,往往需要循環數百次以後才會出現容量保持率跳水的現象,表明輕微的過充循環會顯著的加速鋰離子電池的衰降。

容量差分曲線是分析鋰離子電池內部電化學反應的有效方法,下圖a為電池初始狀態下的dQ/dV曲線,從圖中能夠看到在充電的過程中曲線上總共有4個特徵峰。根據相關,研究作者認為1、2(1』和2』)號特徵峰主要反應的是負極的特性。在過充中三隻電池的行為也基本上相同的,下圖b為3號電池在不同過充循環次數後的dQ/dV曲線,從下圖b中可以看到從第15次開始1』號峰強度開始變弱,第25次開始,2』號峰強度開始變弱,表明負極活性物質的損失。而3』和4』號峰的強度在15次循環後開始變弱,表明正極活性物質的損失。在30次循環後,電池的曲線開始出現了明顯的變化,首先是出現了兩個新的特徵峰2*和3*,這表明正負極開始出現新的電化學反應,在45次循環後3和4、3』、4』號特徵峰的強度開始出現了明顯降低,4和4』號特徵峰則直接消失,表明正極開始出現嚴重的活性物質損失。在第35次和45次循環後,2號特徵峰和1』號特徵峰消失,這表明負極也出現了嚴重的活性物質損失。

從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輕微過充循環中無論是正極,還是負極都出現了明顯的活性物質損失,作者認為這主要來源於電極的界面副反應。對於負極一側,過充時會導致負極過渡嵌鋰,甚至發生析鋰,會導致電解液在負極表面加劇分解,生成更厚的SEI膜,雖然SEI膜能夠保護負極表面,但是過厚的SEI膜也會導致負極活性面積降低,部分活性物質被「隔離」而無法參與反應,從而引起活性物質損失。

在過充循環30次後,正極的活性物質損失是導致電池容量降低的主要因素,引起正極活性物質損失的因素比較多,例如過渡金屬元素的溶解,負極的粉化和破碎等都會引起活性物質的損失。

交流阻抗是一種無損分析鋰離子電池內部特性的有效方法,下圖a為電池的EIS圖譜,從圖中可以看到電池的EIS可以分為三個區域:1)高頻區域,主要反應的歐姆阻抗,包括電解液、隔膜和導線等部分造成的阻抗;中頻區域,主要有兩個半圓構成,其中第一個半圓主要反應的是SEI膜的阻抗,第二個半圓主要反應的是界面的電荷交換阻抗;第三個部分是低頻部分,主要反應的是Li+在電極中的擴散。從下圖a可以看到,電池的歐姆阻抗隨著循環次數的增加而增加,同時可以看到第二個半圓也隨著循環次數的增加而迅速擴大,而第一個半圓則為輕微擴大,這表明在過充循環中SEI膜的阻抗僅輕微增加,而電荷交換阻抗則呈現快速增加的趨勢。

根據EIS分析結果,我們也可以分析不同的衰降機理在導致鋰離子衰降中所佔的比例,根據不同阻抗類型的變化值我們可以計算鋰離子電池因為導電失效、活性Li損失和活性物質損失引起的容量衰降的比例(如下式2、3、4所示)。從下圖b可以看到,隨著電池輕度過充循環次數的增加,活性物質損失、活性Li損失引起的電池容量衰降呈現不斷升高的趨勢,特別是從30次循環後,活性物質的損失於活性Li的損失所佔的比例開始快速增加,成為導致電池容量衰降的主要原因。整體上來看在持續的過充循環中活性物質的損失是引起電池容量衰降的主要原因,然後活性Li的損失,約佔30-40%,而電池導電性降低引起的衰降佔比很小。

電池持續的過充循環不僅會導致電池容量的衰降,還會對電池的安全性產生影響,下圖為作者利用ARC測試的不同衰降程度的電池的熱穩定性,下圖為作者根據ARC數據整理的電池SEI膜分解溫度(TOER)、電解液分解溫度(TOTR)和熱失控溫度(TTR),以及電池熱失控中達到的最高溫度(TMax),從下表中可以看到隨著電池衰降程度的增加,各放熱反應的起始溫度呈現明顯的降低趨勢,表明隨著過充循環次數的增加,電池熱穩定性也呈現了明顯的降低趨勢。

Jialong Liu的研究表明在輕度的過充循環中電池的衰降主要分為兩個過程,在第一個過程中電池的容量僅發生了輕微的損失,而在第二個階段,電池的容量快速衰降。通過衰降機理分析可以發現,在第一階段負極SEI膜生長、電解液分解和負極活性物質損失是主要的原因,但是在第二階段中,正極在高電壓下變得更加不穩定,正極材料開始發生結構破壞,過渡金屬元素溶解,此時正極活性物質損失成為引起電池容量衰降的主要因素。持續的過充循環不僅僅會造成電池可逆容量的損失,還會導致電池的熱穩定性的降低,電池會在更低的溫度下開始發生放熱反應,從而影響電池的安全性。

本文主要參考以下文獻,文章僅用於對相關科學作品的介紹和評論,以及課堂教學和科學研究,不得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Aging mechanisms and thermal stability of aged commercial 18650 lithium ion battery induced by slight overcharging cycling,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445 (2020) 227263, Jialong Liu, Qiangling Duan, Mina Ma, Chunpeng Zhao, Jinhua Sun, Qingsong Wang

文/憑欄眺

相關焦點

  • 歐陽明高:鋰離子電池全生命周期衰降機理及應對方法
    延長鋰離子電池的壽命是所有鋰離子電池設計師的終極追求,而提高鋰離子電池的使用壽命首先需要弄清楚鋰離子電池的衰降機理。近日,清華學大學的Xuebing Han(第一作者)和歐陽明高院士(通訊作者)分析了不同體系鋰離子電池的壽命衰降機理,並對如何提升鋰離子電池的循環壽命給出了建議。
  • 不同衰降模式對鋰離子電池熱穩定性的影響
    一般來說T1和T2溫度越高,表明鋰離子電池熱穩定性越好,而T3溫度越低表明鋰離子電池在熱失控過程中放出的溫度越少。實驗中作者以24Ah的商業軟包鋰離子電池為研究對象,其正極材料為NCM111,負極為石墨,隔膜為陶瓷塗層隔膜。該種電池分別按照下表所示的四種制度進行循環和存儲。
  • 鋰離子電池熱穩定性與過充、高溫及短路安全性分析總結!
    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主要取決於電池材料的熱穩定性,並且也與電池過充、針刺、擠壓和高溫等濫用條件密切相關 。      過充試驗是模擬當充電器電壓檢測出現錯誤,充電器出現故障或用錯充電器時電池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       由過充引起的熱失控可能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電流產生的焦耳熱,另一方面是正負極發生的副反應產生的反應熱。
  • 高鎳/矽碳18650鋰離子電池存儲衰降機理分析
    隨著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的不斷提升,高鎳正極匹配矽碳負極已經成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的標準配置,但是高鎳材料材料對電解液的氧化性顯著增加,而矽碳負極體積變化的顯著增大,也造成負極界面的穩定性降低,因此相比於傳統的三元/石墨體系,高鎳/矽碳體系鋰離子電池在循環壽命衰降和存儲壽命衰降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點。
  • 歐陽明高:不同衰降模式對鋰離子電池熱穩定性的影響
    一般來說T1和T2溫度越高,表明鋰離子電池熱穩定性越好,而T3溫度越低表明鋰離子電池在熱失控過程中放出的溫度越少。實驗中作者以24Ah的商業軟包鋰離子電池為研究對象,其正極材料為NCM111,負極為石墨,隔膜為陶瓷塗層隔膜。該種電池分別按照下表所示的四種制度進行循環和存儲。
  • 鋰離子電池熱穩定性與過高溫及短路安全性分析總結
    二、鋰離子電池濫用的安全性分析 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主要取決於電池材料的熱穩定性,並且也與電池過充、針刺、擠壓和高溫等濫用條件密切相關 。Leising等研究了不同石墨配比量對LiCoO2電芯過充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電芯的過充性能主要取決於正極材料,不隨石墨量的增加而發生變化。這說明過充過程中金屬鋰在負極的析出並不是影響過充性能的關鍵,而是過度脫鋰的LiCoO2的熱穩定性或電解液在其表面的氧化反應。
  • 鋰離子電池壽命衰降模擬仿真
    鋰離子電池憑藉著優異的循環壽命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在消費電子領域和新能源汽車領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鋰離子電池超長的使用壽命也使得電池的壽命測試成為了一項費時費力的工作,因此為了能夠快速評估鋰離子電池的循環壽命,仿真模擬就成為了最佳的選擇。
  • 過充條件下NCM111電池動態產熱的表徵
    然而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有許多因素會影響電池的安全性能,比如過充,會導致電池在短時間內積聚大量熱量。對於商業鋰離子電池,過充會造成電池內壓增大,電池變形、電解液洩露以及性能衰退。截止電壓(COV)增加會破壞晶體結構的穩定性,造成更嚴重的副反應和電解液分解;溶解的過渡金屬離子會與電解液反應,造成不可逆的容量損失,從而產生更嚴重的極化和內阻增加。
  • 鋰離子電池負極衰減的主要機理和應對方法
    電池容量衰減的機理已被廣泛研究和報導過。電池容量衰減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主要因素是電極表面副反應引起的可循環鋰量的減少;次要因素是活性物質的減少(如金屬的溶出、結構的破壞、材料的相變等);電池阻抗的增加。而負極與上述衰減機理中的許多影響因素均有關係。
  • 鋰離子電池負極衰減的主要機理
    本文總結了電池使用過程中負極衰減的主要原理,並提出了幾種減少容量衰減的方法。 電池容量衰減的機理已被廣泛研究和報導過。電池容量衰減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主要因素是電極表面副反應引起的可循環鋰量的減少;次要因素是活性物質的減少(如金屬的溶出、結構的破壞、材料的相變等);電池阻抗的增加。而負極與上述衰減機理中的許多影響因素均有關係。
  • 磷酸鐵鋰電池日曆存儲壽命衰降
    此篇為歷史文章回顧,首發於2017年10月10日,時間比較早,內容僅供參考文/憑欄眺鋰離子電池在使用過程中存在兩種衰降模式:日曆衰降和循環衰降。第一種衰降模式主要指的是鋰離子電池在存儲的過程中,鋰離子電池的可逆容量隨著存儲時間的增加而下降的現象,鋰離子電池的日曆存儲衰降主要和鋰離子電池的荷電狀態(SoC),存儲的溫度等因素相關,一般來說荷電狀態越高、存儲溫度越高鋰離子電池的容量衰降速度也就越快,因此通常我們在鋰離子電池需要存儲時,一般都會將鋰離子電池的荷電狀態調低、並將電池存放在較低的溫度下。
  • 鋰離子電池的容量為什麼會衰減變化?
    鋰離子電池中的化學反應不僅僅包括鋰離子嵌入和脫出過程中的氧化還原反應,還包括諸如負極表面SEI膜的生產和破壞、電解液的分解以及活性材料的結構變化和溶解等副反應,這些副反應都是造成鋰離子電池容量衰減的原因。 電池循環過程中發生容量衰減和損失是必然現象,因此,為了提高電池容量和性能,國內外各領域的學者充分研究了鋰電池容量損失的機理。
  • 鋰離子電池負極失效機理模型
    鋰離子電池在循環過程中存在電解液持續在負極表面分解、負極析鋰、產氣等一系列的界面副反應,從而導致電池的容量的持續衰降,構建一個準確的負極失效模型對於精確預測鋰離子電池失效機理具有重要的意義。近日,艾姆斯研究中心的Abhishek Sarkar(第一作者)和Ikenna C.
  • 鋰離子電池低溫析鋰的機理研究
    其中,負極析鋰是造成鋰離子電池安全事故頻發的重要因素,導致鋰離子電池負極析鋰的因素很多,例如正負極冗餘度設計不足,電池低溫充電,充電電流過大等因素都可能會導致負極析鋰,負極析鋰不僅僅會導致鋰離子電池可以利用的鋰資源變少,容量下降,還會在負極形成鋰枝晶,鋰枝晶隨著鋰離子電池的循環不斷生長,最終會穿透隔膜,引起正負極短路。因此如何避免負極析鋰是鋰離子電池在設計的過程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 定量分析鋰金屬電池容量衰降機理
    通過將傳統的石墨負極替換為金屬鋰負極,可以將現有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提升到400Wh/kg以上,因此金屬鋰是下一代高比能鋰離子電池幾乎唯一的負極選擇。雖然鋰金屬負極具有上述的優勢,但是由於鋰枝晶生長等問題,引起活性鋰的損失和電解液的消耗,因此金屬鋰二次電池的循環壽命要遠遠低於普通鋰離子電池。
  • 大尺寸鋰離子電池在不同衰降模式下的體積變化特點
    鋰離子電池在充電的過程中Li+從正極的晶格中脫出,經過電解液,嵌入到負極之中,隨著鋰離子電的嵌入和脫出,會導致正負極材料的體積發生變化,我們以常見的高鎳體系為例,在脫鋰的過程中晶胞體積會發生5%-10%的收縮,而石墨材料在嵌鋰過程中則會發生10-20%的體積膨脹,這些材料層面的體積變化最終會轉變為電芯層面的體積變化,從而在電池內部產生較大的應力。
  • 鋰離子電池和電池組的產熱功率分析和仿真
    此篇為歷史文章回顧,首發於2018年8月13日 文/憑欄眺 溫度對於鋰離子電池而言非常重要,低溫會導致鋰離子電池的電性能降低(容量、倍率性能),但是能夠提高鋰離子電池的存儲壽命,高溫能夠提升電性能(容量、倍率性能),但是會降低電極/電解液界面的穩定性,引起循環壽命的快速衰降
  • 磷酸鐵鋰電池和三元類電池熱穩定性對比
    圖2 不同測試條件下電池放熱量估值[2]如圖1所示,導致電池發生熱失控的因素有很多。在電池濫用安全方面,GB/T 31485規定的測試項目包括過放、過充、加熱、擠壓、針刺等。但值得指出的是,電池安全標準僅是市場準入條件,即使通過了標準中規定的所有測試項也不意味著電池就一定安全。何況在實際安全認證中不少企業存在弄虛作假的情況,用特殊的樣品通過測試認證。由於電池包含正極、負極、隔膜、電解液等多種組分,且各個企業電池化學體系設計、機械設計、工藝等不盡相同,不用測試失效機理不同,使得評估電池安全是一項極為複雜的工作。
  • 鋰離子電池安全事件起火及失效機理分析
    補貼和優惠政策的結合,幫助中國去年的電動汽車銷量超過100萬輛,吸引了大量新企業入局。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至少發生了40起涉及新能源汽車的火災事故,新能源汽車包括純電池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插電式汽車以及燃料電池汽車。那麼對應新能源汽車來說電池安全尤為重要,下面就鋰電池的失效機理進行闡述。如果在高溫下工作,電池的容量會下降得更快,而且壽命也會縮短。
  • 如何原位測量超快充條件下鋰離子電池的內部溫度
    超快充技術(XFC)能使電池的充電時間縮短至10min以內。然而,鋰離子電池在超快充條件下會造成快速的產熱,有可能造成電池過熱,以致於縮短電池壽命以及帶來安全隱患。因此,有必要了解電池在快充條件下的熱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