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離子電池負極失效機理模型

2021-01-13 新能源Leader

鋰離子電池在循環過程中存在電解液持續在負極表面分解、負極析鋰、產氣等一系列的界面副反應,從而導致電池的容量的持續衰降,構建一個準確的負極失效模型對於精確預測鋰離子電池失效機理具有重要的意義。

近日,艾姆斯研究中心的Abhishek Sarkar(第一作者)和Ikenna C. Nlebedim(通訊作者)等人對石墨負極在不同充電倍率(1C-6C)下的失效機理進行了研究,並構建了負極的失效模型,能夠對負極表面的析鋰和SEI膜的破裂現象進行模擬。

石墨負極的嵌鋰電位與金屬鋰接近,使得電解液易在負極表面發生分解,因此負極失效是引起電池失效的重要原因。因此,常規的鋰離子電池失效機理模型一般是以SEI膜的形成和生長為機理——在循環過程中SEI膜會持續的生長,但是隨著SEI膜的增厚,電子穿透能力降低,因此SEI膜的生長速率也隨之降低,電池的容量損失速度也隨時間逐漸下降。

負極在嵌鋰的過程中會發生體積的變化,從而在顆粒內產生應力,在快速充條件下會加劇這種應力,從而引起SEI膜的破碎,導致SEI膜的持續生長,導致容量的損失。此外在快充、低溫和過充條件下會產生負極析鋰,從而引起電池容量的快速衰降。

在本實驗中作者採用單顆粒模型對快充條件下的SEI膜生長和析鋰現象進行分析和模擬,作者採用了薄膜機械模型模擬了SEI膜內部的應力積累和開裂現象,採用機械電化學耦合模型對負極的析鋰現象和容量損失進行了研究。

下圖中展示了負極失效模型的示意圖,通常負極的失效主要來源於SEI膜的持續生長和對活性鋰的消耗,但是在快充條件下負極電位可能會變為負值,從而導致金屬鋰在負極表面析出,在靜置的過程中負極的電位會再轉變為正值,部分的金屬鋰會再次嵌入到負極內部,在電壓曲線上展現的為電壓平臺,但是仍然會有一部分的金屬鋰會與電解液發生反應,造成不可逆的鋰損失。此外,石墨負極在嵌鋰的過程中會發生顯著的體積膨脹,從而導致其表面的SEI膜發生破壞,從而導致新鮮的電極表面裸露於電解液之中,從而導致活性鋰的不可逆消耗。

1.電化學模型

在該模型中,假設負極活性物質為球形顆粒,採用菲克第二定律模擬Li在顆粒內部的擴散(如下式1所示),邊界條件如下式2所示

Li在電解液內部的擴散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由於濃度梯度造成的濃差擴散,一部分則是由於電遷移造成(如下式3所示),邊界條件如下式4和5所示

電池的內部總的電流密度是由於固相內的電子電流和液相內的離子電流構成(如下式6所示)

根據歐姆定律,電解液和電極內部的電勢分布如下式所示

2. 負極的反應動力學模型

在負極一側,電流主要由以下部分構成:1)嵌鋰電流iel;2)SEI膜生長電流isei;3)析鋰電流ipl;4)金屬鋰溶解電流ist;5)SEI膜的破壞和再生長電流icr

界面反應採用B-V動力學方程進行描述,其中的交換電流密度可以從下下式11進行表述

SEI膜生長電流可以通過塔菲爾曲線獲得,該電流主要受到溫度和負極電位的影響。

電解液中的EC溶劑的濃度也會對SEI膜的生長過程產生顯著的影響,因此我們可以根據菲克第一定律對EC在負極表面的濃度分布進行表述,這裡我們認為EC的擴散係數是定值。

在負極的電位降低到0V以下時會發生析鋰現象,負極的析鋰電流可以通過B-V公式建立(如下式所示)

由於負極析鋰過程會在負極表面出現金屬鋰,因此此時的開路電壓為0V,因此上式14可以轉換為下式所示的形式,模型中採用的參數如下表所示

3. 膜生長模型

析鋰過程產生的金屬鋰層的厚度可以根據析鋰或鋰溶解電流求得(如下式所示)

同樣的SEI膜的厚度也可以根據SEI膜生長電流求得,如下式所示

快充過程中產生的金屬鋰沉積並不會全部重新嵌入到石墨之中,而是一部分被SEI膜覆蓋無法參與反應,另外一部分則由於負極體積變化等因素,因而與負極脫離接觸,這些都會導致部分的金屬鋰成為死鋰,引起不可逆的容量損失,因此我們採用下式模擬死鋰的產生

理論上,在循環過程中隨著SEI膜的厚度持續增厚,會導致負極SEI膜的阻抗增加,但是在實際中我們經常發現,循環後負極的界面阻抗往往出現了顯著的降低,這一現象可能是由於SEI膜中混有一定數量的金屬鋰顆粒,而金屬鋰具有良好的電子導電性,從而使得SEI膜的阻抗出現了降低。

為了模擬多種材料混合的界面膜的阻抗特性,作者採用了廣泛應用的混合物原理(ROM)

4. SEI膜的破碎模型

在該模型中,嵌鋰過程中負極顆粒在電解液中自由膨脹,因此會在其顆粒表面的SEI膜內產生應力,而這種應力可以採用下式進行描述

由於隨著負極析鋰現象的發生,SEI膜的結構和組成會發生顯著改變,因此作者根據ROM對混合結構的SEI膜的機械特性進行了描述(如下式所示)

由於SEI膜的厚度要遠小於石墨顆粒的半徑,因此我們可以認為SEI膜的裂紋是穿過整個SEI膜的,SEI膜的應變能可以通過下式進行表述,在這裡我們可以根據下式首先求得極限應變能,當下式求得的應變能高於極限應變能,SEI膜就會產生裂紋。

SEI膜的裂紋長度可以採用下式求得

SEI膜出現裂紋後,電解液會與負極表面接觸,再生成與原始厚度相同的SEI膜,這種SEI膜生長產生的電流可以通過下式進行計算,模型中需要用到的參數如下表所示

5. 容量損失模型

負極析鋰的可逆效率可以通過鋰溶解電流扣除掉SEI膜破損和生長的電流獲得,如下式所示

因此再每次充電結束的剩餘容量可以採用下式所示

上述的1-18模型,作者在MATLAB 2019b中進行了求解,初始的SEI膜的厚度為10nm,下圖為作者通過上述模型模擬的電池電壓曲線與實驗值的對比,從圖中能夠看到模擬值與實驗值複合的非常好,這表明模型能夠很好的反應電池內部的反應過程。

下圖作者模擬的在1-6C充電倍率下獲得的負極電位與充電時間的關係圖,從下圖可以看到隨著充電時間的增加,負極電位逐漸價格低,在3C倍率下,充電末期負極的電位已經降低到0V以下,隨著充電電流從3C增加到6C,負極析鋰所佔充電時間的佔比從29%增加到了92%。

由於負極析鋰現象的存在,因此在電極靜置的過程中電池的開路電壓會出現一個由於金屬鋰重新嵌入產生的電壓平臺,下圖a為不同電流充電後的靜置過程中開路電壓的變化曲線,由於金屬鋰重新嵌入負極的電流非常小,因此電壓曲線產生的電壓平臺非常小,我們很難從電壓曲線上直接進行分辨。因此作者又製作了電壓變化率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如下圖b所示),從下圖b中能夠看到隨著電池充電電流從4C提高到6C,電壓變化率曲線明顯的右移,這表明隨著充電倍率的增加,電池在靜置期的電壓衰降速度明顯降低,這表明負極產生了較多的金屬鋰。

下圖c中作者對比了在1C充電倍率下,負極不同反應電流隨時間的變化,從圖中能夠看到在1C倍率下負極表面電流主要來自於Li的嵌入電流,因此在這一倍率下石墨負極的失效機理主要是SEI膜生長消耗的Li。從下圖d可以看到在6C充電倍率下,負極表面析鋰也貢獻了相當部分電流,約7.8%的電流損失在負極析鋰過程。在靜置過程中部分金屬鋰重新嵌入到了石墨顆粒內部,而部分的金屬鋰則不可逆的被電解液副反應所消耗。

下圖中展示了在不同倍率充電的條件下,負極表面的析鋰層、SEI膜層的厚度變化,從下圖a可以看到在1C、2C倍率下沒有析鋰層的存在,隨著充電倍率的增加,負極表面析鋰層的厚度也逐漸增加。下圖b為SEI膜的厚度變化,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在1C、2C倍率下,由於沒有負極析鋰現象,因此SEI膜的生長符合傳統的模型。但是我們注意到2C倍率下,SEI膜的厚度反而比1C更薄,這主要是因為2C倍率的電池充電時間更多,因此SEI膜的生長也就更少。但是在更高的倍率下,由於負極表面析鋰現象的存在,因此即便是在靜置的過程中也會發生金屬鋰重新嵌入到石墨之中的現象,而這一嵌入過程也會引發SEI膜的生長,因此隨著充電倍率的增加,SEI膜的厚度也隨之增加。

下圖c中展示了不同倍率充電後界面膜阻抗隨時間的變化關係,從圖中能夠看到在1C和2C倍率下,由於不會發生負極析鋰,因此界面膜阻抗隨著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對於大電流充電的電池,由於負極表面析鋰現象的存在,構建了一個導電性好的通道,因此界面膜的阻抗首先會發生下降,在隨後的靜置過程由於金屬鋰重新嵌入,因此界面膜的阻抗也會再次增加。在較大的電流下,由於產生的金屬鋰較多,因此即便是在靜置後仍然會有部分的金屬鋰的存在,從而導致SEI膜阻抗的降低,這部分不可逆的鋰損失會造成電池容量的損失(Qdead =

mpl,dead/0.3 [gm /(gm/1000 mAh) ])。

下圖a中展示了不同的充電倍率下,金屬鋰在SEI膜中的佔比,隨著金屬鋰的佔比增加會導致SEI膜的強度降低和張應力增加,而石墨顆粒在嵌鋰過程中的膨脹同樣會增加SEI膜的張應力。提高充電電流會在石墨顆粒內部產生顯著的濃度梯度,從而增加SEI膜的應力。在充電倍率小於3C時,SEI膜的應力隨著充電時間的增加而增加,並在靜置的過程中保持穩定。當充電電流在3C以上時,由於負極表面析鋰現象,會導致SEI膜的應力快速增加,在隨後的靜置過程中金屬鋰會重新嵌入到石墨之中,使得石墨顆粒膨脹,但是金屬鋰消耗後,使得界面膜的應力出現了更多的下降,因此整體生SEI膜的應力是呈現下降的趨勢的。

SEI膜內的應力會產生應變能,在應變能超過SEI膜的極限值後會導致SEI膜裂紋的產生,從下圖d中可以看到在充電電流小於3C時,SEI膜的應變能不會超過極限值,因此不會出現界面膜裂紋。當充電電流超過3C後,SEI膜的應變能會超過極限值,因此會導致SEI膜裂紋的產生,這會導致新鮮的負極表面裸露出來,發生副反應,引起活性鋰的消耗,這裡也是採用了上式20用以模擬這一過程,由於SEI膜裂紋產生的界面副反應電流如下圖e所示。

由於SEI膜裂紋的產生,會導致負極的裸露,會導致負極產生副反應電流,下圖中作者繪製了不同SEI膜厚度和充電電流對SEI膜裂紋產生的副反應電流之間的關係。從圖中能夠看到主要分為三個區域,小電流(<3C)和小膜厚度(<20nm),在這一條件下界面膜裂紋幾乎不產生,因此副反應電流為0。大電流(>3C)和小膜厚度(<20nm),這種情況下會在SEI膜內產生較多的裂紋,從而導致較大的副反應電流。第三種情況下,大電流(>3C)和大厚度(>20nm),這種情況下由於析鋰在SEI膜中所佔的比例降低,因此在SEI膜產生的應力也相應降低,使得裂紋產生也減少。這也表明較厚的SEI膜具有更好的機械穩定性,從而減少裂紋的產生。

下圖中對比了在考慮SEI膜裂紋和不考慮SEI膜裂紋情況下,負極析鋰後再嵌入的效率,從圖中能夠看到如果不考慮SEI膜裂紋,則析鋰再嵌入效率基本上是穩定的,但是再考慮SEI膜的裂紋產生的情況下,在初期由於SEI膜厚度較薄,因此更容易產生裂紋,因此導致了較多的副反應電流消耗,使得析鋰再嵌入的效率較低,隨著SEI膜的厚度增加,這一效率會逐漸升高,大約在20nm時效率達到最高,但是隨著SEI膜厚度的進一步增加,雖然裂紋減少,但是修復所需要消耗的電流增加,因此效率再次出現降低。

下圖b中作者對比了考慮不同的副反應時,在一個循環後的剩餘容量,從圖中能夠看到對於1C和2C電流密度下,由於不存在負極析鋰,因此僅採用基於SEI膜生長的模型預測,與考慮析鋰和裂紋的模型預測的電池剩餘容量都在99.998%。在3C倍率下,由於析鋰現象的存在,因此單純考慮SEI膜生長則會導致對剩餘容量的估計過高,而考慮負極析鋰後,模型預測值達到更為接近實際情況的99.986%,而對於電流大於3C的情況,則包括析鋰和裂紋都需要考慮,才能夠獲得較為精確的結果。例如對於6C倍率,考慮所有因素剩餘容量為99.691%,如果僅考慮析鋰+SEI膜則為99.964%,如果僅考慮SEI膜則為99.994%。

Abhishek Sarkar通過在石墨負極SEI膜生長模型的基礎上引入了負極析鋰和SEI膜裂紋產生模型,從而實現了對大電流充電工況下,電池容量衰降更為精確的模擬。

本文主要參考以下文獻,文章僅用於對相關科學作品的介紹和評論,以及課堂教學和科學研究,不得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Performance degradation due to anodic failure mechanisms in lithium-ion batterie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 Abhishek Sarkar, Ikenna C. Nlebedim, Pranav Shrotriya

來源:新能源Leader,作者:憑欄眺

相關焦點

  • 鋰離子電池SEI膜化學、機械和熱失效機理
    負極在嵌鋰的過程中電極電位持續降低,直到接近金屬鋰的平衡電位,然而目前電解液中常用的溶劑在這一電位下並不穩定,因此會在負極得電子,發生還原分解反應,這一過程會在石墨負極的表面產生固體的分解產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SEI膜,從而阻止電解液在負極的進一步反應。但是SEI膜並非絕對穩定,在電池循環的過程中因為化學、機械和熱的作用還會發生分解反應,引起電池的失效。
  • 鋰離子電池負極衰減的主要機理
    本文總結了電池使用過程中負極衰減的主要原理,並提出了幾種減少容量衰減的方法。 電池容量衰減的機理已被廣泛研究和報導過。電池容量衰減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主要因素是電極表面副反應引起的可循環鋰量的減少;次要因素是活性物質的減少(如金屬的溶出、結構的破壞、材料的相變等);電池阻抗的增加。而負極與上述衰減機理中的許多影響因素均有關係。
  • 鋰離子電池性能退化的應力模型研究
    性能退化的趨勢與機理,構建了導致電池性能退化的單應力模型,該模型具有結構簡單、精度高、通用性強等優點。鋰離子電池的電學特性是其內部電化學系統相互作用的外部表現,性能退化和壽命衰減反映到電池內部,存在著多種退化機理,如電池負極表面形成的SEI膜隨時間增長,造成電池內阻增加;析鋰降低鋰離子濃度與電池容量,減少循環壽命等。
  • 鋰離子電池負極衰減的主要機理和應對方法
    其中,負極是引起電池容量衰減的主要因素。本文總結了電池使用過程中負極衰減的主要原理,並提出了幾種減少容量衰減的方法。 電池容量衰減的機理已被廣泛研究和報導過。電池容量衰減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主要因素是電極表面副反應引起的可循環鋰量的減少;次要因素是活性物質的減少(如金屬的溶出、結構的破壞、材料的相變等);電池阻抗的增加。
  • 王莉:鋰離子電池安全失效機理及失效抑制技術研究進展
    演講人:清華大學汽車節能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 王莉 演講主題:鋰離子電池安全失效機理及失效抑制技術研究進展今天講電池熱失效還有安全抑制技術是由汽車節能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眾多老師和研究團隊共同參與的,從材料一直到模組,按照陳總的劃分標準的話就是從部件到子系統都進行了失效機理研究,包括為什麼會失效,失效的過程是怎麼樣,以及如何能夠把失效的問題解決掉。
  • Nature重磅:新型鋰離子電池快充負極材料
    然而當前廣泛採用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並未完善,導致快充電池必須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上有所取捨。Li)下可以可逆循環兩個鋰離子。2. 該電極材料循環電勢比現有的石墨負極高,可有效抑制在快充條件下鋰金屬在電極表面的沉積以及相關的電池短路及熱失效。與目前商用快充負極鈦酸鋰Li4Ti5O12相比,Li3+xV2O5循環電勢更低,比容量更高,與常用正極匹配組成全電池後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3.
  • 鋰離子電池低溫析鋰的機理研究
    鋰離子電池是目前最為常見的化學儲能電源,從手機到筆記本電腦,到穿戴式行動裝置,無不依靠鋰離子電池提供能量。在享受著鋰離子電池為我們帶來的便利時,數起三星手機鋰離子電池起火爆炸事件的發生,使得我們不得不關注起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問題。
  • 機械-電化學模型還原「機械壓力」對鋰離子電池電性能的影響
    鋰離子電池從理論上來講可以認為是一個濃差電池,正極和負極之間交替處於富鋰和貧鋰狀態,利用正負極之間的電勢差驅動鋰離子電池在正負極之間移動,從而達到儲存電能和釋放電能的目的。由於鋰離子電池是一個封閉的體系,我們難以對正負極材料嵌鋰過程中的反應進行直接的觀測,因此建模也就成了了解鋰離子電池內部反應機理最為有效的方式。一般來說,這樣的建模需要包含兩部分:1)電化學模型,模擬活性物質在充放電過程中的反應機理;2)機械模型,模擬活性物質在嵌鋰後的形變情況。
  • 「圖書推薦」鋰離子電池用納米矽及矽碳負極材料
    冶金工業出版社羅學濤,劉應寬,甘傳海 著內容介紹本書系統介紹電子束製備物理氣相沉積矽的機理目 錄1緒論1.1電池發展簡史1.2鋰離子電池的發展趨勢1.3鋰離子電池應用及市場參考文獻2鋰離子電池組成及矽基負極材料2.1鋰離子電池2.2納米矽製備常用方法2.3自組裝製備納米矽碳負極材料2.4納米矽基負極材料在鋰離子電池的應用
  • 鋰離子電池安全事件起火及失效機理分析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至少發生了40起涉及新能源汽車的火災事故,新能源汽車包括純電池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插電式汽車以及燃料電池汽車。那麼對應新能源汽車來說電池安全尤為重要,下面就鋰電池的失效機理進行闡述。如果在高溫下工作,電池的容量會下降得更快,而且壽命也會縮短。
  • 鋰離子電池鼓脹分析
    本文以一款客戶投訴電池(簡稱客訴電池)的分析為切入點,研究該電池的起鼓原因,並實驗模擬手機日常使用中可能存在的失效情況,並分析其機理。2.1.3 過充產氣鋰電池充電過程是正極鋰離子脫出,嵌入負極,一般的商用電芯設計負極會稍微過量,防止過充[7]。當過充時,負極已經嵌滿了鋰離子,無法繼續嵌鋰,負極電位會持續下降,當負極電位降至0 V (vs. Li+/Li)時,達到析鋰電位,負極鋰離子開始析出,形成鋰枝晶[8]。
  • 高鎳/矽碳18650鋰離子電池存儲衰降機理分析
    隨著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的不斷提升,高鎳正極匹配矽碳負極已經成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的標準配置,但是高鎳材料材料對電解液的氧化性顯著增加,而矽碳負極體積變化的顯著增大,也造成負極界面的穩定性降低,因此相比於傳統的三元/石墨體系,高鎳/矽碳體系鋰離子電池在循環壽命衰降和存儲壽命衰降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點。
  • 二元金屬氧化物Bi2Mo3O12作為鋰離子電池負極的儲鋰機理
    近日,蘇州大學能源學院、能源與材料創新研究院高立軍教授課題組利用原位同步輻射XRD技術,結合非原位XPS分析和電化學CV測試,首次報導並闡明了二元金屬氧化物Bi2Mo3O12作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儲鋰機理。
  • 新方法快速計算鋰離子電池動力學模型
    對於鋰離子電池的管理系統BMS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準確的計算出鋰離子電池組的充電狀態SoC,健康狀態SoH、可用能量和功率等參數,這就需要一個準確的鋰離子電池模型。一般而言,常見的鋰離子電池的模型分為兩大類:1)經驗模型;2)物理模型。
  • 寧波材料所在高性能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鋰離子電池與鉛酸、鎳鎘、鎳氫等電池相比,由於其較高的能量密度、較長的使用壽命、較小的體積、無記憶效應等特點,成為現今能源領域研究的熱點之一。  負極材料是鋰離子電池的關鍵組件之一,其作為鋰離子的受體,在充放電過程中實現鋰離子的嵌入和脫出。因此,負極材料的好壞直接影響鋰離子電池的整體性能。
  • 歐陽明高:鋰離子電池全生命周期衰降機理及應對方法
    鋰離子電池主要由正極、負極和電解液等部分構成,充電的過程中Li+從正極脫出經過電解液遷移到負極表面,並嵌入到負極內部,放電的過程則正好相反,在理想的情況下Li+完全可逆的在正負極之間嵌入和脫出,鋰離子電池的使用壽命也可以做到無窮長,但是在實際情況中,由於電解液/電極界面存在較多的副反應,因此會持續的消耗鋰離子電池中的活性Li,並使得電池內阻增加,因此使用過程中電池的容量和性能總是在不斷衰降
  • 鋰離子電池在輕度過充條件下的壽命衰降機理和熱穩定性變化
    鋰離子電池在實際使用中由於電池組內單體電池的容量衰降不一致和充電設備故障等因素可能會發生輕度的過充,過度充電會導致正極脫出過量的Li,負極嵌入過量的Li,引起正負極電勢的變化,從而導致鋰離子電池衰降加速,並可能引起電池發生熱失控。
  • 新能源汽車電池展望:固態鋰離子電池、鋰硫電池、鋰空氣電池?
    固態鋰離子電池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倍率性能和低溫性能差,主要原因是固態電解質導電率與液態電解質相比差幾個數量級,電池內阻大;其次固態電池電化學反應是發生在固 / 固界面,固 / 固界面浸潤性差,電化學反應離子擴散速率低,造 成濃差極化大(過電位高);再者,電極在充放電過程中通常會膨脹 / 收縮,導致電極與電解質發生分離,嚴重時使電池失效。
  • 大連理工大學在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該項研究針對鋰離子二次電池在循環過程中活性物質嚴重體積膨脹造成電極粉化失效的瓶頸問題,提出了碳約束氮化鐵納米核殼結構。實驗證明,在500次循環中電池仍能維持工作容量,未發現明顯衰減。    長期以來,鋰離子電池高密度儲能與其電極材料穩定性是一對矛盾體。要實現高密度儲能,電極就很難在長期循環中保持完整和穩定的結構。
  • 中日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市場現狀分析
    矽碳複合負極材料劣勢在於安全性及倍率性能較差的問題,兩相分離的合金化機理難以產生快速的鋰離子遷移通道,在大倍率充放電情況下必然會損失較大容量並且帶來安全隱患。同時Si基合金也存在成本過高問題,納米Si的價格極其昂貴,尤其是尺寸小於50nm的矽,這使得矽碳複合負極材料成本較高,日本一家企業的產品完全成本大概在50$/Kg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