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離子電池性能退化的應力模型研究

2020-09-04 環境技術圈


編 者 按

本文通過加速試驗獲取數據,分析了高溫、充電電流與放電電流等應力條件造成鋰離子電池性能退化的趨勢與機理,構建了導致電池性能退化的單應力模型,該模型具有結構簡單、精度高、通用性強等優點。為分析應力對性能與壽命的影響提供定量依據,也為開展多應力耦合的退化模型研究提供了數據支撐。


引言

鋰離子電池因具備高能量密度、大功率充放電、長循環壽命與綠色無汙染等優點,被廣泛應用於新能源汽車,承擔著汽車能量儲存轉化的任務,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三電部件之一。

鋰離子電池的電學特性是其內部電化學系統相互作用的外部表現,性能退化和壽命衰減反映到電池內部,存在著多種退化機理,如電池負極表面形成的SEI膜隨時間增長,造成電池內阻增加;析鋰降低鋰離子濃度與電池容量,減少循環壽命等。構建各類物理或化學模型來描述鋰離子電池的退化機理一直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如Doyle等人基於多孔電極理論建立了一個通用電池模型,採用BV方程描述電解液與電極界面間的電化學過程,採用Fick定律描述顆粒內部鋰離子的嵌入;Golmon等人研究了電化學過程與機械應力的作用,建立了電化學-力學性能模型,並計算了放電倍率,粒徑與孔隙率對徑向應力分布與本徵應變分布的影響;John Wang等人研究了石墨LiFePO4電池隨溫度、放電深度與放電電流的容量變化,並建立了相應的循環壽命模型。

但諸多研究報導的模型中,從鋰離子電池性能退化與使用條件(包括環境應力與電應力)角度建立映射關係的卻不多。在本文中,我們基於鋰離子單體電池的試驗數據,構建了高溫、充電電流、放電電流等使用條件與其引起電池性能退化的數理模型,這些模型既可用於定量分析應力對電池性能與壽命的影響,還可應用至鋰離子電池容量評估與快速鑑定等方向。


1 電池樣品及試驗方案

1.1 電池樣品信息

本次研究中,我們使用的電池樣品為18650型磷酸鐵鋰單體電池,其標稱電壓為3.2V,工作電壓範圍為2.5V~3.65V,額定容量為3200mAh,工作環境溫度為-30℃~70℃。

1.2 試驗方案設計

根據鋰離子電池的技術規格與工作條件,我們制定了鋰離子電池加速試驗方案,一共設計了十四種不同應力條件的試驗分組(如表1所示),開展了針對高溫T、充電電流IC、放電電流ID三種應力的加速試驗,並採集提取鋰離子電池關鍵性能參數(如容量C、開路電壓UO、循環壽命N等)用於性能退化分析與建模。

表1 鋰離子電池加速試驗方案


2 應力對性能影響分析

我們對試驗數據進行參數提取,分析了電池性能退化衰減趨勢,總結了試驗應力對鋰離子電池性能與壽命的影響,主要包括兩類電學性能特性。

1)C-V特性:電池在充電或放電過程中,充入或放出容量與埠電壓的關係;

2)N-C特性:電池在循環過程中,循環次數與當次充電或放電完成後,充入或放出容量的關係。

2.1 高溫應力的影響分析

通過鋰離子電池在不同溫度下的特定循環放電C-V特性(見圖1a),我們發現電池在常溫(25℃)時維持放電平臺的時間最長,能放出的容量最多;溫度越高,樣品在放電平臺的維持時間越短,其他條件一致時,可放出的容量越少。分析高溫應力下的放電N-C特性曲線(見圖1b),樣品每次能放出容量隨循環次數逐步減少;在常溫時,電池的C-V特性和N-C特性較好,溫度上升,電池內阻增加,性能變差,壽命縮短;在高溫下,電池的不可恢復性退化十分嚴重,放電內阻急劇增加,電池的循環壽命很短。

a 不同溫度下,電池的放電C-V特性

b 不同溫度下,電池的放電N-C特性

圖1 溫度對鋰離子電池的電學特性影響

2.2 充電電流的影響分析

通過鋰離子電池在不同充電電流時特定循環的充電C-V特性曲線(見圖2a),可以得出電池在恆流恆壓充電過程中一般經歷兩個階段:恆流階段和恆壓階段;充電電流越大,內部極化電阻越大,內阻形成的壓降越高,導致充電平臺電壓升高,且在其充電平臺(恆流階段)所充入的容量減少,而在恆壓階段充入的容量增多。從充電電流對充電N-C特性的影響曲線(見圖2b)可知每次所能充入的容量隨循環次數逐步減少,內阻會增大,這是電池充放電出現的不可恢復性損傷累積所致;越到循環壽命末期,退化加速,且充電電流越大,加速越顯著;整體趨勢是充電電流越大,電池的循環壽命越短。

a 不同充電電流下,電池的充電C-V特性

b 不同充電電流下,電池的充電N-C特性

圖2 充電電流對鋰離子電池的電學特性影響

2.3 放電電流的影響分析

通過鋰離子電池在不同放電電流時特定循環的放電C-V特性曲線(見圖3a),可得出隨著放電電流增加,電池的放電平臺電壓降低,且維持放電平臺所能放出的容量也在減少;放電電流越大,電池內部極化電阻越大,導致放電平臺電壓降低,而在相同的放電截止電壓下,在高倍率放電情況下,容量不易被釋放出來,所以放出容量減少。從放電電流對放電N-C特性的影響曲線(見圖3b)可知中小電流放電對電池所帶來的損傷差別並不明顯,電池的SOH退化趨勢較為一致,循環壽命也很相近;大電流放電時,電池內阻明顯大於中小電流放電時,N-C特性退化加速,壽命減少顯著。

a 不同放電電流下,電池的放電C-V特性

b 不同放電電流下,電池的放電N-C特性

圖3 放電電流對鋰離子電池的電學特性影響


3 性能退化模型構建

前面我們提到,鋰離子電池電學性能退化是其內部多種失效機理綜合的外在結果,而從上述分析可知,鋰離子電池的工作應力對電學性能與壽命的影響呈現一定規律性。接下來我們分析鋰離子電池退化機理與加速應力、特徵參數衰減的關係,並建立能衡量各應力對電池性能影響的定量數理模型。

3.1 高溫應力退化模型

溫度對鋰離子電池的性能退化影響很大,結合鋰離子電池與溫度相關的失效機理,可發現高溫會導致石墨負極表面在化成時形成的SEI膜分解重整和電解質中的LiPF6分解氣化,使得電池的性能變差,放電容量出現衰減,循環壽命降低;過高溫度會導致隔膜微孔閉合,使得電池內部斷路失效;在極高溫情況下,隔膜受熱整體收縮,造成大面積正負極材料直接接觸並發生強烈的化學反應,可能引發熱失控,導致電池爆炸、燃燒。

我們通常認為溫度所致退化的反應速率遵循阿倫紐斯模型,即公式(1):

(1)

根據圖1b的試驗數據,我們基於公式(2),通過線性擬合(如圖4所示)求得試驗樣品的Ea為0.51eV,式中MTO為電池的初始狀態,MTP為電池達到失效閾值時的退化量。

(2)

圖4 溫度應力退化模型的激活能擬合求

我們以試驗數據中的常溫25℃為基準溫度,基於公式(3)可以求得各高溫點下的加速因子AFT,如在70℃下的加速因子為13.30,與試驗數據求得的13.15非常吻合。

(3)

3.2 充電電流退化模型

當充電電流較大時,會加速有機電解質在正極表面的氧化分解,導致電解質減少,離子電導率降低,從而使極化加劇,內部極化電阻越大,充電N-C特性變差,循環壽命降低。充電速率越高,加劇了石墨表面SEI膜的衰退,導致活性鋰離子損失加劇,直接導致容量損傷加劇。

我們參考阿倫紐斯模型理論,創新性引入評價退化機理的活性因子參數,構建了充電電流所致退化的反應速率與充電電流的關係,該機理對鋰離子電池產生不可恢復性損傷的速率為公式(4)所示:

(4)

根據圖2b的試驗數據,通過線性擬合(如圖5所示)求得試驗樣品的EC為0.35C-1。

圖5 充電電流退化模型的活性因子

試驗數據中,我們以0.2C為基準充電電流,基於公式(5)可求得各充電電流時的加速因子AFIC,通過將模型求得的加速因子與試驗數據比對,模型誤差在3%以內。

(5)

3.3 放電電流退化模型

隨著放電電流的增加,電池內部極化電阻越大,電池負極SEI膜在放電過程中承受的應力越大,容易產生顆粒表面裂紋,SEI脫落等,直接導致鋰離子損失,以及容量損失加速,循環壽命降低。該退化機理對電池產生不可恢復性損傷的速率如公式(6)所示:

(6)

通過在直角坐標系中繪製不同放電電流下的坐標,線性擬合(如圖6所示)可以求得試驗樣品的ED為0.47 C-1。

圖6 放電電流退化模型的活性因子

我們以1.0C為基準放電電流,可以求得各放電電流時的加速因子AFID,如4.0C放電時,通過模型求得的加速因子為4.30,試驗數據的加速因子為4.21,精度較高。


4結論

應用於新能源汽車動力的鋰離子電池具有寬溫度範圍工作、大電流充放電的需求,故系統地評價高溫、充電電流與放電電流等應力條件對鋰離子電池性能退化的影響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通過開展多組鋰離子單體電池加速試驗,基於試驗數據分析了各應力造成電池性能退化的趨勢與機理,並建立了單應力導致性能退化的數理模型,求出了樣品相應退化機理的激活能或活性因子,該工作對定量分析應力對電池性能與壽命的影響等有重要意義。下一步我們將針對多應力作用下鋰離子電池的性能退化進行評估,以建立多應力耦合的退化模型,同時開展鋰離子電池的退化機理與失效分析等研究。


本文節選自2020年《環境技術》第3期

文章:鋰離子電池性能退化的應力模型研究
作者:史崢宇,陳建明,劉偉良,陳磊
單位:株洲中車時代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專家簡介:史崢宇,男,碩士,中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電子機電產品的失效物理與可靠性工程技術等。


@《環境技術》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相關焦點

  • 機械-電化學模型還原「機械壓力」對鋰離子電池電性能的影響
    但是在Li+嵌入和脫出正負極材料的過程中,會導致活性物質發生體積膨脹,從而在鋰離子電池內部產生應力,特別是在嵌鋰不均勻時,不同嵌鋰狀態的活性物質會產生不同的應變,因此導致顆粒內部產生極大的應力,導致顆粒產生裂紋和容量衰降。
  • 德國科學家研究陰極材料退化機理 有望將鋰離子電池容量增加30%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KIT)及合作機構的研究人員為研發未來高能量鋰離子電池,研究了陰極材料合成過程中結構的變化,並獲得了有關陰極材料退化機理的重要發現,或有助於研發更大容量的電池,以增長電動汽車的續航裡程
  • 東京大學:原子層解析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退化機制
    鋰離子電池其中,被稱為下一代高容量正極材料的&34;,存在嚴重的退化問題,東京大學於9日發布了原子層解析退化機制的研究報告。鋰過量正極材料的容量隨充放電循環下降,電壓的同步且大幅下降是這種鋰離子電池實際應用上面臨的問題。不明確的退化機制(重要因素)使得實用材料的開發毫無頭緒。
  • 不同區間衰退路徑下鋰離子電池的性能相關性及溫度適用性分析
    鋰離子電池在不同容量區間和不同工況應力下使用衰退性能不同。北京交通大學國家能源主動配電網技術研發中心、北京電動車輛協同創新中心、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究人員孫丙香、劉佳、韓智強、任鵬博、張維戈,在2020年第9期《電工技術學報》上撰文,以複合材料鋰離子電池為研究對象,基於電化學相變機理對循環區間進行劃分,在分區間和全區間分別完成了累計吞吐量600次的循環測試。
  • 不同溫度下鋰離子動力電池特性研究
    本文在對鋰離子動力電池工作特性研究的基礎上,著重研究溫度對電極濃差極化和電化學極化影響,分別採用不同SOH狀態下的動力電池做對比實驗,得到鋰離子動力電池在不同溫度下工作特性的變化規律,為提高電池管理系統精確性和可靠性提供基礎數據。
  • 鋰離子電池負極失效機理模型
    鋰離子電池在循環過程中存在電解液持續在負極表面分解、負極析鋰、產氣等一系列的界面副反應,從而導致電池的容量的持續衰降,構建一個準確的負極失效模型對於精確預測鋰離子電池失效機理具有重要的意義。近日,艾姆斯研究中心的Abhishek Sarkar(第一作者)和Ikenna C.
  • 新型聚合物鋰離子電池的製備和性能研究
    引言  20世紀90年代末,由於液態鈷酸鋰鋰離子電池具有較大的安全性問題,人們研究開發聚合物鋰離子電池。聚合物鋰離子電池除了具有液態鋰離子電池的性能優點,還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好的安全性以及更加靈活的外形設計。關於聚合物鋰離子電池的研究最近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 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介紹,制約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的因素
    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介紹,制約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的因素。鋰離子電池自商業化以來,以壽命長、比容量大、無記憶效應等優點,獲得了廣泛應用,以往對鋰離子電池的循環壽命和安全性關注較多,隨著應用領域不斷拓展,鋰離子電池的低溫性能低劣帶來的制約愈加明顯。
  • 機械壓力對鋰離子電池電化學性能的影響
    鋰離子電池的正負極和隔膜都具有多孔結構,電極和隔膜的孔隙率以及迂曲度等參數都會對Li+在其中的擴散產生一定的影響。由於機械壓力會對多孔材料的孔隙率和迂曲度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機械壓力會影響Li+在正負極和隔膜中的擴散速度,進而影響鋰離子電池的電化學性能,這一點我們在文章《大力出奇蹟?機械-電化學模型還原「壓力」對鋰離子電池電性能的影響》中做了詳細的討論。
  • 鋰離子電池熱性能評價:電池材料導熱係數測試方法研究
    摘要:本文針對鋰離子電池材料導熱係數測試方法,評論性概述了近些年的相關研究文獻報導,研究分析了這些導熱係數測試方法的特點,總結了電池材料導熱係數測試技術所面臨的挑戰,從熱分析儀器市場化角度提出了迎接這些挑戰的技術途徑。1.問題的提出鋰離子電池在各種應用中用於能量轉換和存儲,包括消費類電子產品、電動汽車、航空航天系統等。
  • 柔性3D鋰離子電池
    在不同類型的儲能系統中,鋰離子電池(LIB)由於其高能量和長期循環性能而被廣泛研究為理想的柔性儲能介質。然而,為了滿足對多功能需求,需要設計具有高能量,高機械強度,以及工業電極製造條件下高的鋰離子電池。許多研究者提出了電極材料和單元結構的修飾。例如,摻雜等方式。
  • 鋰離子電池熱失控模擬研究
    近年來,隨著這些可移動電能源設備性能的不斷增長,對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的要求越來越高。然而,高能量密度電極材料的使用給鋰離子電池帶來了更大的安全隱患,其較低的熱穩定性增加了電池的熱失控風險。因此,需要對鋰離子電池的熱失控機理和發生過程進行深入研究,以改進電池的安全設計,防止電池熱失控的發生。 仿真模擬是研究鋰離子電池理化性質的重要手段[1-2]。
  • 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差的原因主要方面,負極材料低溫特性的研究及...
    本文綜述了從電解液、正極材料和負極材料等方面提升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的研究進展,並據此對電解液和電極材料在低溫鋰離子啟動電池中的應用進行了展望。 一、低溫電解液的研究及應用展望 電解液對鋰離子電池低溫放電性能的影響最為顯著,故在對低溫鋰離子電池的研究報導中,關鍵技術是提高電解液的低溫離子導電能力。
  • 鋰離子電池鋰枝晶生長:影響因素和抑制方法
    因此,理想的SEI膜層應該具有以下優點:良好的循環穩定性;高的鋰離子導通性與電子絕緣性,使得鋰離子能夠在鋰金屬上沉積;膜層組織各處均勻且緻密,以防止鋰的不均勻沉積;高彈性及高強度,能夠適應鋰沉積時產生的應力並防止被枝晶刺穿。 SEI膜的成分和結構是由電解液、鋰鹽和電解液添加劑等因素共同決定。
  • 鋰離子電池隔膜的製備、性能測試、技術要求及研究基本現狀
    該隔膜是一種具有微孔結構的功能膜材料,厚度一般為8~40μm,在電池體系中起著分隔正負極、阻隔充放電時電路中電子通過、允許電解液中鋰離子自由通過的作用,可在電池充放電或溫度升高的情況下有選擇地閉合微孔,以限制過大電流、防止短路,其性能的優劣直接決定了電池的整體性能。
  • 鋰離子電池的實際性能評估
    因此,應當計算總不可逆容量損失,才能預測材料在全電池中的循環性能,如果每個循環中電池的CE均低於99.5%,作者認為在發表文章時應給出總容量損失。 【文章詳情】 在過去的25年中,鋰離子電池的平均能量密度增長率小於3%,而且這個增長速度會越來越慢。
  • 圓柱形鋰離子電池徑嚮導熱係數測試:傳熱模型的有限元仿真和驗證
    我們首先選擇圓柱形鋰離子電池的熱性能測試開展研究,特別是針對圓柱形鋰離子電池徑嚮導熱係數測試技術開展研究,主要出於以下幾方面的考慮:(1)圓柱形鋰離子電池是目前最常見的電池類型之一,應用十分廣泛,而圓柱形鋰電池徑嚮導熱係數測試技術並未成熟,國內外都還處於研究階段,所報導的各種測試方法誤差較大,無法滿足電池熱模型和熱管理的需求。
  • 碳納米管來製造矽陽極鋰離子電池,開拓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的使用
    據外媒報導,美國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一種碳納米管來製造帶有矽陽極的鋰離子電池。研究人員說,他們的發現克服了將矽用作陽極的許多障礙,開拓了鋰離子電池中電極材料的使用。 實驗得出,如果用矽陽極替代當今廣泛應用於商業電池中的石墨陽極,則有可能顯著提高電池的能量密度。 然而,矽也存在問題,當它與鋰形成合金時,它會大幅度膨脹,有時膨脹高達400%,其膨脹會導致一系列性能的下降。
  • 全固態鋰離子電池正極界面的研究進展
    全固態鋰離子電池由於採用耐高溫的固態電解質代替常規有機液態電解質,故安全性好於傳統鋰離子電池。同時,由於固態電解質的機械性能遠優於電解液,所以其理論上可以有效阻擋金屬鋰負極在充放電過程中產生的枝晶,使得全固態鋰離子電池可以採用金屬負極,進一步提高電池的能量密度。 然而, 固態電解質的本徵電化學性能及其與正、負極的界面穩定性等多個方面的問題限制了全固態電池的實際應用。
  • 科學家開發的環保方法可降低回收鋰離子電池的成本
    其中一種更環保的替代品被稱為磷酸鋰離子,而一項新的突破可以進一步提高這種陰極材料的環保性能,一旦用完就可以恢復到原來的狀態,而使用的能量只是目前方法的一小部分。回收突破的重點是磷酸鐵鋰電池性能退化背後的幾個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