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鋰離子電池安全失效機理及失效抑制技術研究進展

2021-01-15 NE時代

對於電池包設計,包括製造過程和使用過程參數設計的不合理也會導致安全失效。

本文為NE時代和同科芯能於10月16-17日聯合主辦的"2019中日韓下一代新能源汽車電池技術大會"演講嘉賓的現場實錄。

演講人:清華大學汽車節能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 王莉

演講主題:鋰離子電池安全失效機理及失效抑制技術研究進展

今天講電池熱失效還有安全抑制技術是由汽車節能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眾多老師和研究團隊共同參與的,從材料一直到模組,按照陳總的劃分標準的話就是從部件到子系統都進行了失效機理研究,包括為什麼會失效,失效的過程是怎麼樣,以及如何能夠把失效的問題解決掉。前面各位老師都說了電池熱失控的事情,我這裡不再多說了。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動力系統,這個動力就意味著能量,我們用電池把能量局限在一個非常小的空間內、還希望能量裝得越多越好,那麼如果把電池比作一個人的話它天生就是脾氣不好、不安全的,我們需要做的事情是如何它能夠始終保持在一種比較平和的狀態,因此我們對安全性的理解,正如朱靜博士剛才也提到,我們認為是一種可靠性。我們要從材料及系統各個層面提高電池的可靠性,包括材料、製造、使用、維護這四個環節我們都是離不開的。下面先談一下我們研究團隊對安全性失效原因方面的認識。

我們針對從網上調研的2018年中國發生的電動汽車安全事故數據進行了一個簡單的統計。我們發現這些事故與地域沒關係,與車型沒關係,與電池的結構和化學體系,例如是軟包還是硬殼、三元還是磷酸鐵鋰,都沒有必然的相關性。這些事故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差不多都在夏季發生的,外界溫度對於電池失效來講,我們稱為自燃事件我們稱之為安全失效還是有一定的季節分布。這張圖剛剛也展示過了,發現儘管季節上有一定的共通性,材料的體系,電池的類型,車輛的狀態來講並沒有一致的規律性。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是電池在靜止狀態下的自燃事件,另外可以觀察到電池在充電過程中,以及充電後比較高的荷電狀態失效的機率比較高。

我們測試了國內和國外的很多電池,發現從電池的設計來講熱特性會有一定的規律,但這個取決於電池的製造水平。因此我們認為拋開其他的東西孤立來講是軟包安全還是鋼殼安全,是磷酸鐵鋰安全還是三元安全這個都是不對的,因為這樣講的一個重要前提是,電池的熱特性不受製造水平幹擾。剛剛說了高比能量電池本質上是容易不安全的,如果電池製造水平差,電池產品的質量就是引起電池失效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的研究發現,由於對電池產品設計的認識不足和對電池產品的控制不足,電池產品在實際應用中會呈現不同的熱安全特性。對於電池包設計,包括製造過程和使用過程參數設計的不合理也會導致安全失效。

還有車輛使用過程當中可靠性的惡化,就是老化過程當中因為力學保護、還有能量管理等方面不是很合理的時候——因為我們對電池的認識到目前都還是非常有限的,合理與不合理是相對於當前的能力和認知水平而言的——電池的結構、化學體系等積累的變化會使得電池的熱特性發生顯著改變,並由此改變電池的安全性。僅就目前來看,很多情況下設計和應用的參數設置得並不是完全合理,就是說並沒有讓電池始終處在比較穩定的狀態下,這些都會造成電池的安全性沒有在一個合理的區間。考慮到現在國家在大力推300wh/kg的動力電池,毫無疑問要使用高鎳材料,而高鎳材料的熱穩定性不好,因此電池的安全性問題就會更加突出。

下面,我將就電池包的熱失控問題,從電池的熱失控誘發、熱失控演變過程,以及熱失控在模組內或者電池包當中如何蔓延,這三個角度進行介紹。我們將熱失控分解為基於電池層面的熱失控,以及基於模組和電池包層面的熱失控。開始熱失控話題之前,我們首先先澄清一個概念:什麼是安全性。國家標準測試與我們的目的之間有一個小小的差異。我們目前的國家標準測試的安全性我們稱之為濫用條件下的安全性。按理說作為安全性標準,測試的目的應該能夠展現電池在全生命周期過程當中每個時刻、每個狀態時,電池或這電池體系的安全水平。但是這有一個前提,就是這個測試方法能夠模擬電池所在的所有環境和狀態才可能。濫用條件不能夠完全覆蓋電池生命周期遇到的各種情況,因此濫用安全性即便都通過了,這個電池或電池包的安全性仍然不能夠得到保障,這個差距就是在這兒。

目前對於汽車產品來講,最大的或者說公眾最為恐慌的事情是自燃,我們稱之為自引發熱失控。這與濫用條件下的熱失控是有區別的,如果我們看這個濫用安全性就可以發現這些濫用條件是可以被複製的,因為電池熱失控可以由外界條件刺激的而觸發,因此觸發條件處在合理範圍的時候目前的電池就一定會出事,例如把電池扔進火堆。但結合事故情形,讓電池在一定外界觸發條件下不發生熱失控,這是現實對電池性能的需求,是必須要滿足的。我們希望用個別電池代表所有相同電池的行為,所以我們稱之為是該電池的固有安全性。就是排除製造瑕疵的波動幹擾,這個電池體系和電池設計在特定條件下的熱行為應該是可再現的。但是,我們更關心的是自引發熱失控。自引發熱失控目前表現為概率事件,這個概率怎麼引起的,有很多種可能。第一是材料不均勻,例如這個隔膜前30米都沒事,忽然到40米的時候出現了一個微小的破洞。第二是製造過程,例如刀具可以使用五千次,但是沒有考量過1000次跟4999次的時候有什麼差別,是否可能會引起一些金屬的毛刺、導致毛刺產生的機率不一樣,這個也是引起電池安全性事故的重大隱患。

更大的風險會在電池使用過程當中逐漸積累。為什麼使用過程當中會發生變化?我自己是做材料化學研究的,我們幾乎只考慮充放電循環性能,用電信號評判材料或者電極的狀態好還是不好,但有一點我們忽略了:幾乎所有的電池負極材料體積變化都是明顯的,由於體積變化、應力積累引起電池形變,且大倍率情況下這種形變是不均一的,因此這個應力積累會給安全性造成很大的隱患,例如會引起析鋰,也會引起局部的結構缺陷,甚至會造成內短路,這個是安全性能耐久性,這是之前我們沒有考慮到的。這是我們測試標準和測試方法目前沒有覆蓋的情形或狀態。如果考慮不到耐久性對電池可能造成的影響,我們也就沒有辦法複製這樣的場景,也就檢測不到這樣的性能。

當我們研究失效問題的時候,我們先要把所有的信息都搜集全,再去分析這些信息背後可能的原因是什麼,然後才能進行後面的分析與研究。我們就是這麼多年積累到很多事實,總結起來就是引起電池自引發熱失控的有這些缺陷,有一些是製造過程或者原材料引起的,還有一些是電池使用不當引起的。客觀地看待這個問題,這是因為我們對電池的認識不足導致的。我們的電池設計和使用要求是否照顧到了電池全生命周期的性能,特別是安全性能,這個是電池廠商需要提供給電池用戶的。作為使用人,在電池全生命周期當中是否需要進行電池的維護這也是一個話題,因為通過維護之後我們可以消除掉一部分應力。

局部過熱是引發安全失效的最直接的因素。我們統計了2018年的21個安全失效事件,大多數都發生在夏季,說明溫度控制還是很重要的,這個是直接引發電池內部反應的一個最直接的因素,這裡就不多說了。

析鋰也是引發電池安全失效的重要原因。如果這個電池電化學反應完美地進行,是不應該有析鋰的,但是很不幸在極片形變過程中電解液的量發生改變了就可能會導致在極片厚度方向上存在著電化學反應的不均勻性,這時表面就可能產生析鋰。在大倍率充電的時候,這種反應的不均勻性也會體現在極片的平面方向上,造成析鋰。負極析鋰,在正極就會是過充,那這兩個不安全因素同時發生了,一個電池體系本來脾氣就不好,通過一定的保護措施讓它在這個範圍內安全了,可是使用過程當中變得脾氣更不好、更不安全了,原有的安全框架對它來說可能就沒有用了。引起短路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異物顆粒。這裡舉了幾個例子,比如說在電池的製造環境當中我們可能會引入一些粉塵,如果是不導電的還好,可能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能體現出來,如果是導電的顆粒直接就會造成短路。還有就是我們在用正極材料的時候,剛剛一直說高鎳材料,其循環穩定性,溫度特性不好,不好的機理就是有過渡金屬離子溶解,鎳、鈷、錳都有溶解。溶解之後是否會遷移到負極被還原,形成金屬枝晶,至少在理論上是成立的。還有隔膜的品質,我是做學術的,也許觀點會有點太過於偏執,國產的隔膜價格很便宜但是市場未必好用可能也是這個原因,就是會造成電池的成品率不高。可能這1000米都沒事,但是1000.01米的時候出現了一個洞,那這個電池就毀掉了。所以在選擇材料供應商時,產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是電池企業肯定要慎重考慮的。

還有一個引發電池安全失效的原因是電池的設計和製造缺陷,這個是可以避免的。應力積累也是很可怕的,我們把所有導致變化的因素稱之為應力,不斷的積累稱之為應力積累,之前談到有熱積累,電積累,還有化學積累。當電池循環之後,其實我們可以看到電池的結構內部會發生一些改變,這些地方空隙變大就意味著有一些地方會被壓縮,考慮到極片有一定的粗糙度,這個時候是否會發生短路就是個問題。還有,因為電池製造、使用和設計的原因可能會導致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我們把電池疊好了之後邊緣應該是齊的,但是當放到鋁塑膜中,鋁塑膜外殼的邊緣是彎的。所有極片都會在這個地方彎折時,如果極片的留白不夠大、或者隔膜富餘的寬度不夠寬,一個稍微的傾斜負極集流體就會與正極或正極集流體接觸,或者暫時沒有接觸上,但我們不知道使用過程中當受力或者應力積累條件下是否就會接觸。這種短路是比較容易引發電池安全失效的。

如果把安全性看作是電池的一個性能,把它過程當中所有的失效看成是一種可靠性之外的一個事件,那麼電池的安全性研究實質上是可靠性的研究,這個跟我們目前對於電池的安全性的研究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可靠性研究不是我的研究範疇,我只是舉一個例子,說明可靠性的研究方法是一個挺複雜的事情。上述引起電池安全失效的因素如果可以避免,比如說像空氣當中引入雜質,或者如果能夠事先檢測出來,在電池失效之前進行預警,例如這裡展示的,我們把引起電池失效最主要的四種原因羅列在這兒,它們有的通過在線無損的測試方法可以檢測到,有的通過離線甚至破壞的方法才可以檢測到。我們希望對於電池的安全風險能夠進行評估,不同的廠家、不同的批次、還有電池的不同生命狀態時,電池的安全性處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我們希望能夠做這樣的一種探索。我們就利用剛才四個觸發原因的測試方法,加入一定的加權因子給出來一個熱失控的風險評估,下面是對不同品牌的電池進行的研究,這裡面得到的結論是日本某電池安全可靠性相對較高,這個跟市場上的實際表現還是比較吻合的,當然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機會來驗證我們的評估方法。

我們研究了安全失效的產生原因,接下來就想這些原因我們能不能夠給消除掉;或者說這個原因不可避免的發生了,那麼變成熱失控之前電池中演變發生什麼,這個過程可不可以停止掉。第一,我們能看到的在電池單體的層面,電池在熱失控的演變過程當中經歷了不同的加熱階段。由此我們首先建立了對電池安全性的描述,我們發展了用T1、T2、T3進行電池安全性描述的方法,在這個基礎之上又採用了不同階段的電池的升溫速率來定量描述熱特性,這個有一部分也變成了國家標準。我們會發現,其實針對不同的電池體系,在拋開所有製造因素幹擾的情況下,其熱特徵還是具有相對明顯的分布。例如僅就升溫速率而言,除了鈷酸鋰-鈦酸鋰電池體系之外,所有的電池都不安全,儘管這些電池有的最高溫度到400度、有的最高溫度到800度。

在模組層面上,我們研究了熱失控的擴展模型,這是電池為電孤立的情況,這是串聯和並聯模組的情況,因為有電信號的參與,三種情況下熱失控的擴展機制就會不一樣。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進行了模組的3D模型的研究。基於前面這些機理的認識,我們希望對電池的熱失控過程進行阻斷幹預。首先我們把這個過程分解成了不同的材料反應,針對這些材料進行改性。原則就是把這個鏈式反應中斷掉,或者前面的反應放熱不能夠引發後面的反應,反應中間某一個環節放熱量足夠的小或者足夠的慢,使得後面的鏈式反應不能發生。這是一個我們研發的阻燃添加劑,當電解液達到熱觸發的溫度,這個添加劑就把正極表面包住了,使得正極表面放熱速度降低。還有阻燃的溶劑,目的是減少反應的數量、減緩升溫的速率。隔膜失效導致正負極短路是一個重要的熱失控演變的環節,讓隔膜的穩定性提高就會令熱失控演變過程有所改變。為什麼現有動力電池安全性比很多年前可以改善,跟陶瓷隔膜的引入還是有很大關係的。這個介紹的是安全性的粘接劑,正極材料的失氧反應是電池在溫度達到300度左右以後溫度繼續升高的重要原因。除了電解液,粘結劑也可以被用來在正極表面發生反應而抑制正極的界面會反應。最後我們嘗試做了動力電池,50安時的,通過了各項濫用安全測試。我們也是近兩年才認識到電池非濫用條件下的安全性是可靠性研究,因此這個安全電池的後續結果還有待實驗去驗證。

我們基於之前電池模組的測試還有模型,建立了基於pack的三維仿真,經過實驗驗證證明是具有可行性的。基於仿真模型可以得到各種熱參數,進而進行了pack的冷卻設計,在極端條件下可以對電池包內的熱失控蔓延進行阻斷。安全性和電池產品可靠性之間的關係,我之前有過論述,這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課題。其實我們的測試方法要提高到可靠性的論證,提到這個層次之後我們的認識就會有很大的不同。另外提高鋰離子電池本身的安全性,從材料角度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從系統層面讓這個電池包不燃也有很多工作可以做,主要的問題是消費者和廠商是否願意付出代價。

我們運用系統工程的想法,從電池單體(不同的電池材料對於電池設計和製造過程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模組和電池包的設計與製造等全方面入手,才有可能解決動力電池的熱安全問題。對於技術手段,我們主動讓電池單體本身安全是一種主動技術,凡是對電池熱失控產生的後果來進行抑制的稱之為被動技術,主動和被動技術分布在電池製造與應用的整個鏈條不同的階段。這是我們建議的一些研究方向,謝謝大家!

新 能 源 汽 車 產 業 第 一 情 報 局

前瞻技術 |企業戰略 |市場研究|熱點資訊|政策解讀

作者:NE時代 微信公眾號:NE時代

相關焦點

  • 鋰離子電池安全事件起火及失效機理分析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至少發生了40起涉及新能源汽車的火災事故,新能源汽車包括純電池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插電式汽車以及燃料電池汽車。那麼對應新能源汽車來說電池安全尤為重要,下面就鋰電池的失效機理進行闡述。如果在高溫下工作,電池的容量會下降得更快,而且壽命也會縮短。
  • 鋰離子電池負極失效機理模型
    鋰離子電池在循環過程中存在電解液持續在負極表面分解、負極析鋰、產氣等一系列的界面副反應,從而導致電池的容量的持續衰降,構建一個準確的負極失效模型對於精確預測鋰離子電池失效機理具有重要的意義。近日,艾姆斯研究中心的Abhishek Sarkar(第一作者)和Ikenna C.
  • 鋰離子電池SEI膜化學、機械和熱失效機理
    但是SEI膜並非絕對穩定,在電池循環的過程中因為化學、機械和熱的作用還會發生分解反應,引起電池的失效。近日,北京理工大學的Jun-Fan Ding(第一作者)和Jia-Qi Huang(通訊作者)等人從SEI膜的形成機理、成分和結構的角度,以及SEI膜的熱失效、化學失效和機械失效等角度進行分析。
  • 第三屆全國鋰電池失效分析與測試技術研討會初步日程公布
    為了促進鋰電池失效分析與測試技術發展,滿足高校、研究機構和企業需求,及時了解鋰電池失效分析與先進測試技術方面的進展,第三屆全國鋰電池失效分析與測試技術研討會將於2020年12月2-3日在江蘇溧陽舉行,本屆研討會將更關注電池與下一代電池關鍵材料與器件的失效分析。誠邀國內外相關領域學者、產業鏈上下遊企業研發人員,進行電池失效分析與測試技術相關科學與技術的交流與研討。
  • 第三屆全國鋰電池失效分析與測試技術研討會在溧陽召開_資訊中心...
    儀器信息網訊 2020年12月2日,第三屆全國鋰電池失效分析與測試技術研討會在天目湖豪生大酒店召開,本屆研討會聚焦電池與下一代電池關鍵材料與器件的失效分析,圍繞電池失效分析與測試技術進行相關科學與技術的交流與研討,吸引相關領域學者、產業鏈上下遊企業研發人員超
  • 鋰離子電池性能退化的應力模型研究
    構建各類物理或化學模型來描述鋰離子電池的退化機理一直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如Doyle等人基於多孔電極理論建立了一個通用電池模型,採用BV方程描述電解液與電極界面間的電化學過程,採用Fick定律描述顆粒內部鋰離子的嵌入;Golmon等人研究了電化學過程與機械應力的作用,建立了電化學-力學性能模型,並計算了放電倍率,粒徑與孔隙率對徑向應力分布與本徵應變分布的影響;John Wang等人研究了石墨LiFePO4
  • 全固態鋰離子電池正極界面的研究進展
    全固態鋰離子電池正極界面的研究進展 鋰電聯盟會長 發表於 2021-01-06 14:34:23 第一部分:前言統鋰離子電池的有機液態電解質在高溫下極易起火,造成電池熱失控,具有較大安全隱患;同時,由於金屬鋰負極在電解液中極易產生枝晶
  • 歐陽明高:動力電池熱失控的觸發機理及主動安全防控的研究進展
    基於這三種熱失控機理,發展了動力電池熱失控主動安全防控技術,包括電池充電析鋰與快充控制、電池內短路與電池管理、單體電池熱失控與熱設計,電池系統熱蔓延與熱管理。我們對這個機理建立了仿真模型,在常規電池準二維(P2D)模型基礎上加入析鋰反應的過程,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仿真和驗證。從仿真結果看,可以成功模擬充電析鋰後電池靜置過程中的電壓平臺,這個平臺是重新嵌入的過程。對上述電壓平臺進行微分處理,可以定量得到整個析鋰全過程的時間。以這個時間為一個變量,我們可以建立經驗公式計算出析鋰量。在此基礎上,我們進行了無析鋰安全快充研究。
  • 智慧卡失效機理研究及分析實例
    然而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密碼校驗錯誤、數據丟失、數據寫入出錯、亂碼、全「0」全「F」等諸多失效問題,嚴重影響了IC卡的廣泛應用。因此,有必要結合IC卡的製作工藝及使用環境對失效的IC卡進行分析,深入研究其失效模式及失效機理,探索引起失效的根本原因,以便採取相應的措施,改進IC卡的質量和性能1。
  • PERC電池的失效機理我們真的了解透徹了嗎?
    但是新的技術必然伴隨新的失效模型,我們對PERC電池的失效模型真的了解透徹了嗎?是否存在一些我們誤判的失效現象?本文主要探討幾個常見的容易誤判的失效現象。1.PERC電池組件高溫高溼(DH)失效常規電池組件經歷了多年的發展,技術相對比較成熟,標準的IEC61215測試失效情況相對很少,能通過2倍,3倍的IEC測試的常規電池組件也比比皆是。但是對於PERC電池組件,我們發現不同廠家的PERC電池,其耐老化性能是有較大差異的。
  • 新能源汽車電池展望:固態鋰離子電池、鋰硫電池、鋰空氣電池?
    1 固態鋰離子電池固態鋰離子電池從 20 世紀 50 年代就開始研究,但受當 時材料技術、製造技術限制,其電性能和安全性不能達到實用化要求。智能電子產品、電動汽車產業要求配套電池性能不斷提升,使固態鋰離子電池成為近年來研究的重點。固態鋰離子 電池安全性好、比能量高(可達400 Wh/kg 以上)、循環壽命長、 工作溫度範圍寬、電化學窗口寬(可達 5 V)。
  • 談一談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常見的失效形式以及相應的預防措施
    談一談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常見的失效形式以及相應的預防措施 李倩 發表於 2018-05-24 10:21:40 摘要: 鋰離子電池的性能與正極材料的質量息息相關
  • 鋰離子電池儲能系統BMS的功能安全分析與設計
    相較於其他儲能技術,由於生產技術的快速進步、製造成本的逐步下降等因素,鋰離子電池具備更顯著的競爭力,在儲能領域的市場滲透率越來越高。作為對電池進行監控和管理的電子裝置,電池管理系統是儲能系統的核心部件之一,其功能安全(functional safety)是設備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從電子電路相關的控制系統考慮,著重避免由於受控設備及其相關系統在故障或者失效的情況下導致的風險。由於它關係到整個鋰離子儲能電站的安全穩定運行,歐美儲能市場已通過相關法令或標準明確將此部分內容列為準入條款。
  • 片狀電阻硫化失效機理及應用可靠性研究
    編者按:空調控制器主板在售後使用1-3年後出現的報PL故障,經過失效品分析及大量數據統計,大部分電阻失效集中在控制器外電路的直流母線電壓檢測電路片狀電阻位置,電阻表現為值大、開路失效,通過對售後返回大量的電阻失效分析和電阻硫化實驗驗證,採用掃描電鏡、能譜分析等手段研究了厚膜片式電阻器的硫化現象和失效機理
  • 鋰離子電池爆炸首次被實時「追蹤」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9日報導,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領導的科研小組首次用複雜的三維圖像將電池爆炸時其內外發生的情況追蹤下來。 理解鋰離子電池為何會爆炸以及其潛在危險連鎖反應,對增強其安全使用和完善運輸過程的設計非常重要。每年,數以億計的可充電電池都會被生產並運輸到指定位置,它們是為代表現代生活的手機、電腦、汽車和飛機提供電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pcb失效分析技術
    但是由於成本以及技術的原因,PCB在生產和應用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的失效問題,並因此引發了許多的質量糾紛。為了弄清楚失效的原因以便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和分清責任,必須對所發生的失效案例進行失效分析。 失效分析的基本程序 要獲得PCB失效或不良的準確原因或者機理,必須遵守基本的原則及分析流程,否則可能會漏掉寶貴的失效信息,造成分析不能繼續或可能得到錯誤的結論。
  • 鋰離子電池負極衰減的主要機理
    本文總結了電池使用過程中負極衰減的主要原理,並提出了幾種減少容量衰減的方法。 電池容量衰減的機理已被廣泛研究和報導過。電池容量衰減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主要因素是電極表面副反應引起的可循環鋰量的減少;次要因素是活性物質的減少(如金屬的溶出、結構的破壞、材料的相變等);電池阻抗的增加。而負極與上述衰減機理中的許多影響因素均有關係。
  • 鋰離子電池鼓脹分析
    然而能量越高,其危險性就越大,近年來社會上發生的鋰電池安全事故越來越多,2018年~2019年上半年一共發生了60多起純電動汽車起火事故,導致16萬輛純電動汽車召回[2],手機鼓脹、起火、爆炸的事故更是頻發。本文以一款客戶投訴電池(簡稱客訴電池)的分析為切入點,研究該電池的起鼓原因,並實驗模擬手機日常使用中可能存在的失效情況,並分析其機理。
  • 微生物技術處理固體廢棄物的研究進展
    失效動力鋰電池是涉重危廢的又一主要來源。自 1991年索尼公司商品化以來,鋰離子電池以其體積 小、質量輕、電壓高、容量大、壽命長、無記憶等優良 特性,在手機、手提電腦、數位相機、可攜式攝像機等 小型家電的能源供給上有廣泛的應用。2015年全球鋰離子電池總產量達到100. 75GWh,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5年我國鋰離子電池總產量達到56. 0億隻。
  • 鋰離子電池低溫析鋰的機理研究
    其中,負極析鋰是造成鋰離子電池安全事故頻發的重要因素,導致鋰離子電池負極析鋰的因素很多,例如正負極冗餘度設計不足,電池低溫充電,充電電流過大等因素都可能會導致負極析鋰,負極析鋰不僅僅會導致鋰離子電池可以利用的鋰資源變少,容量下降,還會在負極形成鋰枝晶,鋰枝晶隨著鋰離子電池的循環不斷生長,最終會穿透隔膜,引起正負極短路。因此如何避免負極析鋰是鋰離子電池在設計的過程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