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C電池的失效機理我們真的了解透徹了嗎?

2021-01-18 摩爾光伏

作者:

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光伏實驗室 龔海丹



由於PERC電池的效率要明顯高於常規電池,因此近幾年PERC電池越來越引起行業重視,產能獲得快速擴張,基本取代了常規電池。但是新的技術必然伴隨新的失效模型,我們對PERC電池的失效模型真的了解透徹了嗎?是否存在一些我們誤判的失效現象?本文主要探討幾個常見的容易誤判的失效現象。



1.PERC電池組件高溫高溼(DH)失效


常規電池組件經歷了多年的發展,技術相對比較成熟,標準的IEC61215測試失效情況相對很少,能通過2倍,3倍的IEC測試的常規電池組件也比比皆是。但是對於PERC電池組件,我們發現不同廠家的PERC電池,其耐老化性能是有較大差異的。


表1是某廠家摻鎵PERC單晶電池成的組件在DH測試前後的電性能參數變化。由於採用摻鎵工藝,30kWh/m2的LID測試後,功率基本沒有衰減,但是在800小時的DH測試後的功率衰減達5.43%,按照IEC61215標準,該組件DH測試失敗。從電性能參數的衰減值看,主要是Isc的衰減導致了功率的下降。


表1摻鎵PERC單晶電池組件在DH測試前後的電性能參數



圖2是該失效組件測試前後的EL圖變化。從EL圖看,在通相同電流情況下,組件整體均勻變暗,不存在焊接不良或是焊帶、電池腐蝕的現象。因此可以判斷該組件DH失效是電池本身原因導致的。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該PERC電池組件DH後失效呢?該失效是否可逆?


圖1 左:原始EL圖;右:800小時DH測試後EL圖


我們對該失效組件參照LeTID(Light and elevated temperature induced degradation)恢復的測試方式:85℃,通Isc電流,48hrs後取出測試,其電性能參數的變化如表2所示。我們發現,48小時的LeTID恢復測試後,與DH800後的組件功率相比,功率恢復了2.03%。從EL圖看(圖2所示),在通相同電流情況下,組件EL圖整體開始變亮。


表2 摻鎵PERC單晶電池組件在LeTID測試前後的電性能參數


圖2 左:800小時DH測試後EL圖;右:48hrsLeTID恢復後EL圖


由於該PERC電池組件在DH後的功率衰減是可以通過LeTID恢復的方法恢復,因此我們可以做一個大膽的推斷:


1)該摻鎵PERC單晶電池組件的DH後失效有部分是LeTID失效導致的;


2)對於PERC電池的LeTID失效機制,僅高溫就可以觸發,而非需要高溫下通(Isc-Imp)電流;


依據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研究報告[1],LeTID是由某種或某幾種金屬雜質與氫的複合物導致的,通過控制氫含量可以有效改善LeTID性能。採用摻鎵矽片後,因為無需引入過多的氫來鈍化硼氧缺陷,因此可以更容易控制好LeTID。但是從實測數據來看,電池廠家即使採用摻鎵矽片,也並不能完全解決LeTID問題,還需要電池廠商做進一步的工藝改善。


另外,目前在IEC61215標準中,只有DH測試中組件是不通電流的,該情況與組件實際戶外工作的情況是不相符的。戶外組件實際工作情況下,組件溫度雖然會升高,但是組件同時也在發電,也就是組件工作情況下一直處於LeTID恢復的狀態,因此在DH測試中發現的失效在戶外狀態下未必會發生。那麼目前的DH測試是否會對評估PERC電池存在錯判,是否應該考慮在整個測試過程中通一定的電流以模擬戶外實際的情況,這個是需要IEC標準組去衡量評估的。


2.PERC電池組件PID測試失效,真的是PID現象嗎?


對於常規電池的PID現象,目前已經研究的較為透徹,其在電池端的解決方案也相對成熟,因此客戶端對於常規電池的PID問題也已不再提及。但是我們發現不同廠家的PERC電池抗PID性能是不太一致的,儘管他們也參照常規電池的PID解決方案來管控,但實際效果卻差強人意。


表2是某摻硼PERC單晶電池組件PID(85℃,85%R.H.,-1000V,192hrs)後的功率衰減達7.57%。從參數的變化來看,Isc的下降要遠大於Voc的下降,這和常規電池的PID衰減特性不太相符,我們知道常規電池的PID衰減主要表現在Voc的下降。從圖3的EL圖看,192小時PID測試後EL圖又是和PID衰減的EL圖相符的。因此,通常情況下我們可能會判斷該組件是PID失效導致的。但是該組件失效真的是PID失效嗎?


表3 摻硼PERC單晶電池組件在PID測試前後的電性能參數


圖3左:原始EL圖;右:192小時PID測試後EL圖


但是,當我們同樣對該組件參照LeTID恢復的測試方式:85℃,通Isc電流,48hrs後取出測試,其電性能參數的變化如表4所示。我們發現,48小時的LeTID恢復測試後,與PID後的組件功率相比,功率恢復了5.85%。從EL圖看(圖2所示),在通相同電流情況下,大部分發黑的電池開始恢復至初始的狀態,EL圖整體開始變亮。


表3 摻硼PERC單晶電池組件在LeTID恢復測試前後的電性能參數


圖4左:192小時PID測試後EL圖;右:48hrsLeTID恢復後EL圖


因此,我們也可以判斷,該摻硼PERC單晶電池組件的在PID測試後的失效並非完全是PID現象,而是LeTID貢獻了絕大部分的衰減,因為該組件在做PID測試時是採用85℃,85%R.H.的測試條件,在此測條件下組件會伴隨LeTID現象。


因此,目前85℃,85%R.H.條件下的PID測試方法來評估PERC電池的抗PID性能是不太合適的。一方面,測試過程中摻雜了2種失效現象(PID,LID);另一方面,在實際戶外工作的狀態下,組件是產生電流的,也就是組件工作情況下一直處於LeTID恢復的狀態,實際是不一定會發生LeTID現象的。85℃,85%R.H.條件下的PID測試會對評估組件的抗PID性能產生誤判,因此建議對於PERC電池組件應採用25℃下覆傳導膜的PID測試方法。


3.結論


PERC電池是近幾年才商業化的新技術,因此對於PERC電池的失效現象,目前為止我們還是了解的不夠透徹的,這會對電池端的改善帶來一定的難度。


目前的IEC標準的發展跟不上電池技術的發展,現有的一些測試方法會對評估PERC電池的可靠性帶來誤判。



參考文獻:

1. Daniel Chen, "A Current Perspective on Light-and Elevated Temperature-Induced Degradation (LeTID): Defect Mitigation, Models and Root Cause", 15thChina SoG Silicon and PV Power Conference.






相關焦點

  • HIT:單晶PERC之後的下一個光伏電池新賽道?
    所以三年後HIT電池真正爆發之際,我們假設封裝成本依舊為220元/片依舊合理。三年後HIT電池真正爆發之際P-perc組件功率有望達到330W,而HIT組件的功率有望達到360W,僅比較正面功率的情況下,HIT組件單瓦封裝成本比Perc組件低220÷330-220÷360=0.056,這就意味著未來HIT組件在單瓦封裝成本上可比perc組件低約6分錢。
  • 鋰離子電池負極失效機理模型
    鋰離子電池在循環過程中存在電解液持續在負極表面分解、負極析鋰、產氣等一系列的界面副反應,從而導致電池的容量的持續衰降,構建一個準確的負極失效模型對於精確預測鋰離子電池失效機理具有重要的意義。近日,艾姆斯研究中心的Abhishek Sarkar(第一作者)和Ikenna C.
  • 王莉:鋰離子電池安全失效機理及失效抑制技術研究進展
    演講人:清華大學汽車節能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 王莉 演講主題:鋰離子電池安全失效機理及失效抑制技術研究進展今天講電池熱失效還有安全抑制技術是由汽車節能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眾多老師和研究團隊共同參與的,從材料一直到模組,按照陳總的劃分標準的話就是從部件到子系統都進行了失效機理研究,包括為什麼會失效,失效的過程是怎麼樣,以及如何能夠把失效的問題解決掉。
  • 鋰離子電池SEI膜化學、機械和熱失效機理
    負極在嵌鋰的過程中電極電位持續降低,直到接近金屬鋰的平衡電位,然而目前電解液中常用的溶劑在這一電位下並不穩定,因此會在負極得電子,發生還原分解反應,這一過程會在石墨負極的表面產生固體的分解產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SEI膜,從而阻止電解液在負極的進一步反應。但是SEI膜並非絕對穩定,在電池循環的過程中因為化學、機械和熱的作用還會發生分解反應,引起電池的失效。
  • HIT:單晶perc之後的下一個光伏電池新賽道?
    這些年我們國家在高精尖設備領域接連突破,我國的裝備製造業正在快速由大變強,這也是我對HIT技術路線如此有信心的原因所在。(溫度係數為-0.258%,常規晶矽電池為-0.46%)更適合與疊瓦技術相結合(HIT電池柔性不易隱裂,更適合)下面我們逐條分析HIT電池的每一個點。
  • 鋰離子電池安全事件起火及失效機理分析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至少發生了40起涉及新能源汽車的火災事故,新能源汽車包括純電池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插電式汽車以及燃料電池汽車。那麼對應新能源汽車來說電池安全尤為重要,下面就鋰電池的失效機理進行闡述。如果在高溫下工作,電池的容量會下降得更快,而且壽命也會縮短。
  • 什麼是perc電池?perc太陽能電池原理|技術|生產流程|工藝流程詳解!
    PERC(Passivated Emitter and Rear Cell),即鈍化發射極和背面電池技術,最早在1983年由澳大利亞科學家Martin Green提出,目前正在成為太陽電池新一代的常規技術。PERC近年來效率記錄不斷被刷新,將成為未來三年內最具性價比的技術。
  • 7月光伏單晶perc率先報漲!市場面:光伏需求下半年積極看好
    據蓋錫諮詢一周光伏行情價格顯示, 本周電池片18.4-18.6%效率多晶電池片價格維持在0.47-0.6元/瓦,均價0.51元/瓦。18.6%以上效率多晶電池片主流價格在0.5-0.6元/瓦,均價0.52元/瓦。
  • 通威上調多晶電池片價格至0.62元/W,同時取消M2單晶perc電池片報價!
    8月25日晚間,電池片龍頭通威股份官網公示最新一期電池片價格,相對於上次8月10日的調價結果,今次主流的G1尺寸單晶perc電池片價格與M6尺寸單晶perc電池片價格保持不變,比較顯著的變化出現在多晶及單晶M2電池片上:多晶電池每瓦價格上漲了2分錢到0.62元/W,同時取消了M2尺寸單晶perc電池片報價,符合市場的預期。
  • 常用的電子元器件失效機理與故障分析
    電阻器類元件在電子設備中使用的數量很大,並且是一種消耗功率的元件,由電阻器失效導致電子設備故障的比率比較高,據統計約佔15%。電阻器的失效模式和原因與產品的結構、工藝特點、使用條件等有密切關係。電阻器失效可分為兩大類,即致命失效和參數漂移失效。現場使用統計表明,電阻器失效的85%~90%屬於致命失效,如斷路、機械損傷、接觸損壞、短路、絕緣、擊穿等,只有1 0%左右的是由阻值漂移導致失效。
  • 智慧卡失效機理研究及分析實例
    然而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密碼校驗錯誤、數據丟失、數據寫入出錯、亂碼、全「0」全「F」等諸多失效問題,嚴重影響了IC卡的廣泛應用。因此,有必要結合IC卡的製作工藝及使用環境對失效的IC卡進行分析,深入研究其失效模式及失效機理,探索引起失效的根本原因,以便採取相應的措施,改進IC卡的質量和性能1。
  • 了解集成電路失效分析的步驟
    了解集成電路失效分析的步驟 電子設計 發表於 2018-09-05 09:45:00 引言 失效分析就是判斷失效的模式,查找失效原因,弄清失效機理,並且預防類似失效情況再次發生
  • 解析CAF失效機理及分析方法
    當PCB/PCBA在高溫高溼的環境下帶電工作時,兩絕緣導體間可能會產生嚴重的沿著樹脂或玻纖界面生長的CAF,此現象將最終導致絕緣不良,甚至短路失效。  CAF導致的短路如圖1所示。    2 CAF失效機理  2.1 CAF失效機理  CAF的產生過程可以分兩步來研究,即離子遷移通道的形成和陽極絲的增長過程。
  • 單晶PERC電池片市場價格混亂!本周光伏產業鏈行情動態監測(7月1-5日)
    電池片繼上周單晶perc電池片價格下調後,本周單晶perc電池片實際成交價格方面繼續有所下滑,目前單晶perc電池片市場價格略為混亂,本周市場主流大廠單晶perc價格在1.13-1.14元/W,部分二線廠商價格在1.1元/W左右,而市場上同樣也有1.07-1.08元/W的價格出現。
  • 元器件失效機理有哪些?
    打開APP 元器件失效機理有哪些? 射頻美學 發表於 2021-01-07 17:25:25 元件的失效直接受溼度、溫度、電壓、機械等因素的影響。 1、溫度導致失效: 1.1環境溫度是導致元件失效的重要因素。
  • 片狀電阻硫化失效機理及應用可靠性研究
    編者按:空調控制器主板在售後使用1-3年後出現的報PL故障,經過失效品分析及大量數據統計,大部分電阻失效集中在控制器外電路的直流母線電壓檢測電路片狀電阻位置,電阻表現為值大、開路失效,通過對售後返回大量的電阻失效分析和電阻硫化實驗驗證,採用掃描電鏡、能譜分析等手段研究了厚膜片式電阻器的硫化現象和失效機理
  • 第三屆全國鋰電池失效分析與測試技術研討會初步日程公布
    為了促進鋰電池失效分析與測試技術發展,滿足高校、研究機構和企業需求,及時了解鋰電池失效分析與先進測試技術方面的進展,第三屆全國鋰電池失效分析與測試技術研討會將於2020年12月2-3日在江蘇溧陽舉行,本屆研討會將更關注電池與下一代電池關鍵材料與器件的失效分析。誠邀國內外相關領域學者、產業鏈上下遊企業研發人員,進行電池失效分析與測試技術相關科學與技術的交流與研討。
  • Metal-air電池/ ACS Energy Letters/鋰離子和金屬空氣電池中單重態氧產生的機理
    ,在鋰氧電池和鈉氧電池,傳統的鋰離子電池,NMC陰極,以及在氧化過程中的Li2CO3。單線態氧的形成與這些電池化學反應中出現的降解和災難性失效直接相關。2 雖然有一些關於它的起源的假說,但單重態氧形成的確切機制仍不清楚。在本文中,我們試圖通過提出金屬空氣和鋰離子電池中單線態氧的產生機理來統一這些發現。
  • 波峰焊接孔孔銅缺失的失效機理簡析
    一直以來,孔無銅的失效案例屢見不鮮,嚴重影響PCB的性能和可靠性。在焊接過程出現異常時,孔銅被錫溶蝕(浸析現象)是導致孔無銅的常見失效原因之一,目前有關此類失效案例的分析文章尚少,本文結合一例波峰焊後錫溶銅導致的孔無銅失效案例,對波峰焊後焊接面孔銅缺失的機理進行簡析。
  • 華人科學家揭示正極材料脫鋰和嵌鋰相變機理
    近日,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任職的華人女科學家Guoying Chen在《Nature Communication》雜誌上發表文章闡述了正極材料LiXMn1.5Ni0.5O4(0£x£1)在嵌鋰和脫鋰過程中的相變反應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