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科學家揭示正極材料脫鋰和嵌鋰相變機理

2020-12-01 OFweek維科網

近日,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任職的華人女科學家Guoying Chen在《Nature Communication》雜誌上發表文章闡述了正極材料LiXMn1.5Ni0.5O4(0£x£1)在嵌鋰和脫鋰過程中的相變反應機理。Guoying Chen 1994年本科畢業於杭州大學化學系,隨後於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取得有機化學碩士學位,隨後赴美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繼續深造,並獲取博士學位,2012年後進入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工作。

「雖然對固體物質動力學反應途徑和相變反應的機理研究十分困難,但是這些信息對於設計先進材料十分重要,這不僅僅是針對電池電極材料,也包括應用在其他領域的材料」Guoying Chen表示「我們工作的獨特之處是對於單個晶體採用了高解析度的二維和三維成像技術」,之所以選用LiXMn1.5Ni0.5O4進行研究,是因為該材料具有高電壓的屬性(5V),非常有希望成為下一代高比能電池的正極材料。為了便於研究,Chen等人在實驗室製造了大小為幾微米的單晶「如此就可以對單一晶體進行分析,而不用擔心其他不可控因素的影響,例如晶界和空隙」。

利用上述材料Chen和同事獲得了具有非常高精度的單晶顆粒中元素和相分布地圖,這為相變機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固化證據」。

在正極材料中固體相變是非常普遍的,傳統上我們認為在相變過程由於兩相之間晶格不匹配,會導致材料較差的倍率性能。但是,一些材料例如納米LiFePO4和尖晶石LiMn1.5Ni0.5O4材料,雖然在充放電過程中也存在兩相轉變的過程,但是它們仍然能夠在很高的倍率下正常工作。目前,對於LFP材料在高倍率下相變機理研究已經較為透徹,發現了非平衡固溶體反應過程,但是目前對於LNMO材料的相變機理研究還很少,Chen等人的研究剛好填補了這一空白。

在脫鋰的過程中LNMO轉變為Mn1.5Ni0.5O4,電壓平臺在4.7V左右,雖然材料的晶格結構都是立方結構,但是晶胞參數從8.17(LNMO)轉變為8.09(Li0.5MNO),最終轉變為8.00NMO,分別會導致3%和3.3%的體積變化。這會在晶體邊界產生巨大的應力,導致機械破碎和失效。為了方便研究,Chen等人製備了一系列粒徑在3um左右的的八面體LNMO單晶,首次採用FF-TXM-XANES技術研究單個晶粒中物相的分布,並首次給出了Li0.5NMO的標準XRD圖譜。研究顯示,Li+脫嵌首先是從(100)平面發生的,只有在完全脫鋰的大尺寸晶粒中才會出現晶粒破碎的現象,並為如何設計性能更佳優異和穩定的LNMO材料提供了指導。

實驗中Chen等人首先利用熔鹽法合成了單晶LNMO材料,並利用化學氧化法合成具有不同Li濃度的LixNi.Mn1.5O4材料,下圖展示了不同Li含量的樣品XANES圖譜,從圖中可以看到隨著Li的下降,Ni元素從二價向三價轉變,使得圖譜向能量更高的一側轉移。

圖片來自參考文獻

相關焦點

  • 物理所揭示二硫化鉬嵌鋰誘導結構相變的原子機制
    因此MoS2中的嵌入化學以及嵌入化合物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在基礎研究和實際應用中都受到高度關注。鋰離子嵌入MoS2中的過程在以往被描述為一種離子-電子轉移的拓撲反應,金屬鋰(施主)中的電子轉移到鉬(受主)的最低未佔據軌道即d軌道上。這種描述中受主只提供了受主位置和氧化還原中心,然而實際上嵌入反應同樣會導致受主發生重要的結構和相轉變。
  • 物理所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基礎研究獲進展
    目前普遍認為,富鋰相正極材料如此高的容量與組分中Li2MnO3結構單元的高容量有關(理論容量為458 mAh/g)。該材料實際應用目前還需要解決電壓衰減、提高倍率特性和循環性等瓶頸技術。由於富鋰相材料微結構複雜,對其結構演化、電荷轉移機理及其與材料性能的關係缺乏準確的認識和實驗證據。
  • Nature Commun | 磷酸鐵鋰的二維鋰擴散行為和複合相變動力學
    磷酸鐵鋰(LiFePO4,LFP)是一種重要的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在倍率不高、顆粒尺寸較大時,磷酸鐵鋰在電化學反應中發生一階相變,表現為磷酸鐵鋰和磷酸亞鐵(FePO4,FP)兩相共存。儘管已經有相當多的實驗研究和理論模型,但其充放電時相邊界的形貌和遷移行為仍然存在爭議。通常認為在一階相變中,相邊界的擴散受體相中粒子擴散限制(BDL)。
  • 進展|4.6V高電壓鈷酸鋰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研究進展
    鈷酸鋰(LiCoO2)是最早商業化的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由於其具有很高的材料密度和電極壓實密度,使用鈷酸鋰正極的鋰離子電池具有最高的體積能量密度,因此鈷酸鋰是消費電子市場應用最廣泛的正極材料。隨著充電電壓的提高,鈷酸鋰材料會逐漸出現不可逆結構相變、表界面穩定性下降、安全性能下降等問題,限制了其實際應用。通常研究人員通過採用多種元素痕量摻雜的手段對鈷酸鋰材料進行改性,以提升其在高電壓充放電過程中的穩定性。理解不同摻雜元素的作用機制對於設計性能更佳的鈷酸鋰材料至關重要,然而實驗上確定各痕量摻雜元素的作用機制存在挑戰。
  • 進展 | 高電壓鈷酸鋰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研究進展
    由於其具有很高的材料密度和電極壓實密度,使用鈷酸鋰正極的鋰離子電池具有最高的體積能量密度,因此鈷酸鋰是消費電子用鋰離子電池中應用最廣泛的正極材料。隨著消費電子產品對鋰離子電池續航時間的要求不斷提高,迫切需要進一步提升電池體積能量密度。
  • 鋰離子電池低溫析鋰的機理研究
    其中,負極析鋰是造成鋰離子電池安全事故頻發的重要因素,導致鋰離子電池負極析鋰的因素很多,例如正負極冗餘度設計不足,電池低溫充電,充電電流過大等因素都可能會導致負極析鋰,負極析鋰不僅僅會導致鋰離子電池可以利用的鋰資源變少,容量下降,還會在負極形成鋰枝晶,鋰枝晶隨著鋰離子電池的循環不斷生長,最終會穿透隔膜,引起正負極短路。因此如何避免負極析鋰是鋰離子電池在設計的過程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 中科院高電壓鈷酸鋰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研究獲進展
    由於其具有很高的材料密度和電極壓實密度,使用鈷酸鋰正極的鋰離子電池具有高的體積能量密度,因此鈷酸鋰是消費電子用鋰離子電池中應用廣泛的正極材料。隨著消費電子產品對鋰離子電池續航時間的要求不斷提高,迫切需要進一步提升電池體積能量密度。
  • 高容量有機正極材料——杯六醌|正極材料|容量|電解液|黃葦葦
    雖然以往基於單體聚合及電解質優化上已經分別作過一些報導,但很少有將有機正極材料與電解質體系結合起來的研究。要實現其實際應用,必須從電池體系的構築出發,即高容量正極材料和安全穩定的電解質體系均需要被考慮。所以,在設計合成具有高容量的有機正極材料的同時解決其在電解液中的溶解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物理所在高電壓鈷酸鋰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由於其具有很高的材料密度和電極壓實密度,使用鈷酸鋰正極的鋰離子電池具有最高的體積能量密度,因此鈷酸鋰是消費電子用鋰離子電池中應用最廣泛的正極材料。隨著消費電子產品對鋰離子電池續航時間的要求不斷提高,迫切需要進一步提升電池體積能量密度。
  • 物理所在高電壓鈷酸鋰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研究中獲進展
    鈷酸鋰(LiCoO2)是較早商業化的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其具有很高的材料密度和電極壓實密度,使用鈷酸鋰正極的鋰離子電池具有較高的體積能量密度,因此,鈷酸鋰是消費電子用鋰離子電池中應用最廣泛的正極材料之一。隨著消費電子產品對鋰離子電池續航時間的要求提高,需要進一步提升電池體積能量密度。
  • 中科院物理所:在高電壓鈷酸鋰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研究中獲進展
    鈷酸鋰(LiCoO2)是較早商業化的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其具有很高的材料密度和電極壓實密度,使用鈷酸鋰正極的鋰離子電池具有較高的體積能量密度,因此,鈷酸鋰是消費電子用鋰離子電池中應用最廣泛的正極材料之一
  • 被廣泛看好的正極材料尖晶石錳酸鋰為什麼沒有大規模應用?
    1984年Goodenough小組發現了尖晶石錳酸鋰(以下簡稱錳酸鋰)正極材料,因其具有生產工藝簡單、儲量巨大、大電流充放電能力和耐過充性能好、成本低廉以及無毒無汙染等優點,是被廣泛看好與研究的鋰電正極材料之一。
  • 【鈷鋰峰會】吳層:實現新能源汽車發展目標關鍵在於正極材料技術
    在2018年4月12-13日,由上海有色網(SMM)主辦、浙江華友鈷業股份獨家冠名的「2018(第三屆)鎳鈷鋰產業鏈峰會」上,宜賓鋰寶新材料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副總經理吳層表示,這些規劃所提出的目標能否實現關鍵主要在於正極材料技術的發展。會上,他就動力鋰離子電池對正極材料的要求和鎳正極材料NCA研究現狀,及NCA產品技術發展和市場展望做了詳細的分析和介紹。
  • 鋰電池正極材料上市公司名單(鈷酸鋰+錳酸鋰+磷酸鐵鋰+三元)
    (2)上海基地... 59(3)寧波基地(人造+中間相炭微球)... 59(4)湖州基地(人造+矽碳)... 60(5)郴州基地(石墨化)... 60(6)寧德基地(人造+天然+矽碳)... 61(7)包頭基地(人造+石墨化)... 615、負極材料產銷量... 626、負極材料盈利能力... 62
  • 快充導致的負極析鋰和正極衰減
    此外,圖1c中對應LiCx→C6的峰強隨著循環次數增加而降低,表明可能石墨的嵌鋰/脫鋰受到石墨表面的析鋰影響。圖1. 1C和6C充電時NMC532對石墨的電化學循環性能對比。(a)1C充電倍率(藍色正方形)和6C充電倍率(紅色圓圈)放電比容量隨著循環的變化情況。使用3隻電池繪製循環穩定性數據,誤差條代表1標準偏差。(b)1C充電倍率電池的dQ/dV曲線。
  • 鋰電正極材料磷酸鐵鋰的製備方法簡述
    磷酸鋰鐵化學分子式為:LiMPO4,其中鋰為正一價;中心金屬鐵為正二價;磷酸根為負三價,常用作鋰電池正極材料。磷酸鐵鋰電池的應用領域有:儲能設備、電動工具類、輕型電動車輛、大型電動車輛、小型設備和移動電源,其中新能源電動車用磷酸鐵鋰約佔磷酸鐵鋰總量的45%。
  • 「超威集團」前沿 | 中科院高電壓鈷酸鋰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研究獲進展
    鈷酸鋰(LiCoO2)是最早商業化的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由於其具有很高的材料密度和電極壓實密度,使用鈷酸鋰正極的鋰離子電池具有高的體積能量密度,因此鈷酸鋰是消費電子用鋰離子電池中應用廣泛的正極材料。隨著消費電子產品對鋰離子電池續航時間的要求不斷提高,迫切需要進一步提升電池體積能量密度。
  • 蘇大:CNTs@MoS2/MoO2複合材料的同軸共生製備及其協同儲鋰機制
    研究表明,MoO2組分的低電位轉換反應得到完全的抑制,有助於提升了MoS2組分電化學脫嵌鋰的逆轉性,CNTs@MoO2/MoS2複合負極材料表現出快速穩定的儲鋰特性。鉬(Mo)基材料,如MoO2和MoS2等,具有高的儲鋰比容量(> 600 mAh/g),被認為是理想負極材料的備選之一。但是,由於其複雜的儲鋰機理,並且伴有多種相變、體積變化和界面副反應等發生,Mo基負極材料表現出差的循環穩定性和倍率性能,亟需解決來提高其電化學儲鋰性能。
  • 動力鋰電池正極材料鈷酸鋰磷酸鐵鋰難敵三元鋰?
    近兩年A股國際化程度日益加深,新興科技概念和主題炒作的境內外「聯動」跡象明顯,據此捕捉市場機會成為部分投資者的主要操作手段。小編特就下半年可能出現的科技熱點,開展了行業和機構調查,幫助投資者把握相關機會。
  • 鋰電池的聖杯:崔屹課題組揭示金屬鋰在二次電池中的循環機理
    然而,金屬鋰在二次電池中循環充放電下氧化和還原的可逆性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針對這一挑戰,史丹福大學崔屹組史菲菲博士從鋰金屬的沉積和剝離著手,以兩篇PNAS論文,深入揭示了鋰金屬氧化還原過程中的形貌、結構、和晶體學特性的演化及其機理。請看知社的深度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