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所揭示二硫化鉬嵌鋰誘導結構相變的原子機制

2020-11-25 中國科學院

    層狀金屬硫化物體系具有多變的原子配位結構和電子結構,電子和聲子之間存在很強的相互作用。層間較弱的範德瓦爾斯力使得可以通過嵌入各種功能化的分子和離子來調控材料的性質。二硫化鉬(MoS2)及其插層化合物在很多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例如製備催化劑、吸附劑、固體電解質、感應器、電致變色顯示器以及二次鋰離子電池等。因此MoS2中的嵌入化學以及嵌入化合物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在基礎研究和實際應用中都受到高度關注。鋰離子嵌入MoS2中的過程在以往被描述為一種離子-電子轉移的拓撲反應,金屬鋰(施主)中的電子轉移到鉬(受主)的最低未佔據軌道即d軌道上。這種描述中受主只提供了受主位置和氧化還原中心,然而實際上嵌入反應同樣會導致受主發生重要的結構和相轉變。由於層間耦合、量子局域效應和對稱性的改變等使得鋰離子嵌入前後結構性質發生本質的變化。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多年來通過研製原位透射電鏡中的掃描探針裝置,開展定量納米表徵和新型器件機理研究。最近,該室博士生王立芬、副研究員許智、研究員王文龍和白雪冬基於原位透射電子顯微鏡(in-situ TEM)技術,在透射電鏡中設計並搭建了以MoS2納米片為工作電極的鋰離子半電池,在原子尺度原位實時觀察到MoS2納米片中嵌鋰導致的兩種相變過程。

  首次鋰化過程中,第一次相變對應的是鋰離子的嵌入反應過程,由於電子的共嵌入,金屬Mo的配位結構發生變化,由三菱柱配位轉變為八面體配位,相應空間群由P63&mm轉變為P-3m1,產生2H-1T的相轉變,鋰離子嵌入在層間S-S的四面體配位中心處。本徵2H結構的MoS2為半導體性,鋰化後的1T結構對應的電子結構為金屬性,由於低維金屬的不穩定性,二維平面內出現了超晶格從而產生電荷密度波(Charge Density Wave)。原位動態過程研究發現這一相轉變過程遵循剪切機制(Shear Mechanism),即鋰離子的嵌入導致MoS2中原子層之間發生相對滑移,造成二維平面內的剪切應力。多於1摩爾的鋰離子嵌入時,1T-LiMoS2被分解為金屬Mo網格和Li2S,即發生第二次相變。該工作首次在實驗上原位觀察到MoS2中鋰離子嵌入發生的相轉變,上述結構性質與MoS2紐扣電池的放電曲線特徵一一對應,對層狀MoS2納米材料儲鋰機制和工作機理有個直接清晰的認識。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J.Am.Chem.Soc.136,6693–6697(2014)上。

  這一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科院的資助。

  文章連結

  

圖1. MoS2納米片在首次鋰化過程中的形貌以及結構演變過程

圖2. 鋰離子嵌入層間後導致MoS2從2H到1T的相轉變

圖3. 2H-1T相轉變機制

圖4. 1T-LiMoS2中的電荷密度波

  

相關焦點

  • 華人科學家揭示正極材料脫鋰和嵌鋰相變機理
    近日,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任職的華人女科學家Guoying Chen在《Nature Communication》雜誌上發表文章闡述了正極材料LiXMn1.5Ni0.5O4(0£x£1)在嵌鋰和脫鋰過程中的相變反應機理。
  • 「鈷/二硫化鉬異質結構」新材料,有望成為半導體潛力新星
    國際研究團隊對「鈷 / 二硫化鉬異質結構」進行特徵研究分析,發現這項新材料組合可望帶領半導體突破物理極限,成為取代矽等傳統半導體材料的潛力新星。隨著半導體製程邁向 3 納米,如何跨越電晶體微縮的物理極限,成為半導體業積極發展的關鍵技術。
  • 少層二硫化鉬製備新方法
    二維材料因其獨特的原子厚度2D層狀結構以及光電屬性而備受關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TMDCs),包括二硫化鉬(MoS2)、二硫化鎢(WS2)、二硒化鉬(MoSe2)、二硒化鎢(WSe2)等,因其具備最早發現的二維材料——石墨烯所不具備的可見光帶隙特性,對未來光電器件發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 進展 | 揭示二硫化鉬中晶界在催化析氫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來,二硫化鉬催化劑由於其催化活性高、穩定性好、資源豐富、成本低等特點在析氫反應中嶄露頭角。單層二硫化鉬是由兩層硫原子將一層鉬原子夾雜在中間形成類似三明治的結構,是一個具有直接帶隙的半導體。已有的研究結果表明,二硫化鉬的催化活性主要來自於鉬截止的邊界,基面內催化活性很低。如何激活二硫化鉬基面的催化活性,提升其在制氫應用中的潛力從而推動氫能的發展,成為最近幾年國際上廣受關注的科學問題。
  • 物理系《科學》發文 揭示拓撲誘導的磁性量子相變
    物理系《科學》發文 揭示拓撲誘導的磁性量子相變為可能的器件應用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平臺        清華新聞網3月29日電 清華大學物理系的研究人員與合作者在拓撲絕緣體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磁性摻雜拓撲絕緣體中由能帶拓撲量子相變而導致的磁性量子相變
  • 二硫化鎢納米片有望改善磷酸鐵鋰正極材料性能
    二硫化鎢納米片有望改善磷酸鐵鋰正極材料性能。在鋰離子電池工業化推廣中,正極材料正成為其發展的主要瓶頸。與其他材料相比,低維度二硫化物納米片因具有層狀結構和大表面積的特性,而被公眾認為是一種很有前景的鋰離子電池材料,可以有效降低與電解質溶劑發生熱化學反應的概率。
  • 蘇大:CNTs@MoS2/MoO2複合材料的同軸共生製備及其協同儲鋰機制
    近日,蘇州大學能源學院、能源與材料創新研究院高立軍教授課題組通過同軸共生結構設計,將MoS2/MoO2納米片均勻包覆於碳納米管(CNTs)上,採用原位同步輻射XRD技術,探索了三組分協同儲鋰的機制。鉬(Mo)基材料,如MoO2和MoS2等,具有高的儲鋰比容量(> 600 mAh/g),被認為是理想負極材料的備選之一。但是,由於其複雜的儲鋰機理,並且伴有多種相變、體積變化和界面副反應等發生,Mo基負極材料表現出差的循環穩定性和倍率性能,亟需解決來提高其電化學儲鋰性能。
  • 二硫化鉬共價組裝超結構用於鋰/鈉離子電池,同濟教授為解決二維層...
    二硫化鉬共價組裝超結構用於鋰/鈉離子電池,同濟教授為解決二維層狀材料能源應用中的固有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策略 來源: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20-05-29  瀏覽:
  • Nano Letters:高性能單層二硫化鉬短溝道場效應管
    儘管單層二硫化鉬(MoS2)已通過實驗和理論方法證明了在亞10 nm溝道長度量級上可以提供高開關比,想實現真正高性能的二硫化鉬短溝道場效應管還面臨很多挑戰。首先,本徵二硫化鉬與金屬接觸電阻很大,而現在並沒有可靠易操作的方法在納米尺度下對二維材料進行精準可控的摻雜。其次,二硫化鉬與矽不同,表面難以生長高質量超薄的金屬氧化物作為柵極電介質層。
  • 物理所《PNAS》:實現極性拓撲結構相變的原子尺度表徵與調控
    近年來,科學家先後在理論和實驗上發現了鐵電材料中可以形成尺寸低至幾個納米的極性拓撲結構,如通量閉合疇、渦旋疇和斯格明子等。極性拓撲疇結構具有拓撲保護性、尺寸小等優勢,這引起探索新一代非易失性超高密度信息存儲器件的興趣。實際器件操作大多是基於外場對結構單元極化態和拓撲相變的調控,研究單個鐵電疇結構的極化分布以及外場操控下拓撲相變動力學過程是器件應用的基礎。
  • 多光子共振激發 誘導裡德堡態的普適機制
    近期,華東師範大學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吳健教授團隊在超快雷射誘導裡德堡態激發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他們利用飛秒強雷射與分子相互作用產生裡德堡原子,並結合電子—原子核關聯能譜技術,揭示了多光子共振激發是強雷射誘導裡德堡態產生的普適機制。研究結果發表於最新一期《自然·通訊》上。
  • 原位電鏡技術實現極性拓撲相變的原子尺度表徵與調控
    ,並藉助相場模擬揭示其背後的物理機制。相場模擬方法計算出相變過程中幾種能量的演變與相互競爭平衡關係,揭示了外場調控極性拓撲相變的物理機制。通量閉合疇結構在外應力場下的演化過程相場模擬結果可以完全再現實驗過程(圖4),獲得相變過程中不同能量的演化及其相互競爭的變化關係,揭示了鐵電通量閉合疇外場調控的物理原理。
  • 進展 | 原位電鏡技術實現極性拓撲結構相變的原子尺度表徵與調控
    實際器件操作大多是基於外場對結構單元極化態和拓撲相變的調控,研究單個鐵電疇結構的極化分布以及外場操控下拓撲相變動力學過程是器件應用的基礎。然而,極性拓撲結構的形成是體系中彈性能、靜電能和梯度能之間在微小差別內相互競爭平衡的結果,如何實現局域外場對微區結構的精確調控以及相變過程的精細表徵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 進展|原位電鏡技術實現極性拓撲結構相變的原子尺度表徵與調控
    實際器件操作大多是基於外場對結構單元極化態和拓撲相變的調控,研究單個鐵電疇結構的極化分布以及外場操控下拓撲相變動力學過程是器件應用的基礎。然而,極性拓撲結構的形成是體系中彈性能、靜電能和梯度能之間在微小差別內相互競爭平衡的結果,如何實現局域外場對微區結構的精確調控以及相變過程的精細表徵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 朱夢劍&戴佳鈺|當雷射邂逅石墨烯,原子尺度結構調控成為現實
    近日,國防科技大學聯合新加坡國立大學、中南大學以及中科院金屬所和物理所等團隊首次利用雷射輻照在三層石墨烯中實現了從ABC堆垛到ABA堆垛的有序結構相變,並對雷射驅動不可逆相變的微觀物理機制進行了細緻的研究,為實現石墨烯納米器件的性能調控和原子製造提供了新的思路。
  • 青島能源所揭示下一代鋰金屬電極的工作機制
    青島能源所揭示下一代鋰金屬電極的工作機制 2019-12-17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生物物理所揭示由結構損傷誘導的溶酶體激活通路及其在胞外基質...
    生物物理所揭示由結構損傷誘導的溶酶體激活通路及其在胞外基質更新中的作用 2019-11-19 生物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物理學家利用原子振蕩來控制表面結構相變
    哥廷根大學和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現已成功地將這一原理轉化為固體,從而控制了其表面的晶體結構。結果已發表在Nature上。 許多科學學科都希望對物質進行主動光學控制,全光磁開關就是突出的例子,光誘導的固體亞穩態或異質相以及化學反應的相干控制。通常,這些方法動態地將系統引向遠離平衡的狀態或反應產物。
  • 原子尺度揭示微觀結構神秘面紗
    ,但可能依賴於鈣鈦礦所特有的原子級特性。研究者採用低劑量低角度環形暗場(LAADF)STEM成像,獲得了立方相FAPbI3薄膜的原子解析度顯微圖。發現,長時間的電子輻照導致FA離子的損失,這最初導致鈣鈦礦結構轉變為部分FA+耗盡但有序的鈣鈦礦晶格,在STEM圖中明顯為明暗相間方格圖案。進一步的電子束曝光會導致預期的惡化,最終分解產物為PbI2。所觀察到的中間方格圖案是由最初隨機的、波束誘導的FA+損失觸發的,隨後是FA+離子的重新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