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利用原子振蕩來控制表面結構相變

2020-12-01 騰訊網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飛秒雷射的目標是用短的閃光來記錄和控制化學反應。使用連續的雷射脈衝,原子鍵可以精確激發並根據需要斷開。到目前為止,已針對選定的分子證明了這一點。哥廷根大學和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現已成功地將這一原理轉化為固體,從而控制了其表面的晶體結構。結果已發表在Nature上。

許多科學學科都希望對物質進行主動光學控制,全光磁開關就是突出的例子,光誘導的固體亞穩態或異質相以及化學反應的相干控制。通常,這些方法動態地將系統引向遠離平衡的狀態或反應產物。在固體中,金屬到絕緣體的過渡是光學操縱的重要目標,可提供電子和晶格性質的超快速變化。然而,相干性對這種轉換的效率和閾值的影響仍然是一個很大程度上未解決的問題。在該研究中,亞救人呀展示了在準一維固態表面系統中金屬—絕緣體結構相變的相干控制。一種飛秒雙脈衝激發方案用於將系統從絕緣狀態切換為亞穩態金屬狀態,並通過超快低能電子衍射監測相應的結構變化。

飛秒化學需要探索理解和控制超快速反應途徑。為此,反應物的電子態和振動態的相干性用於影響複雜的,通常為多維的能量格局中的躍遷。由結構模態控制的相變的典型情況是由Peierls不穩定性給出的,其中金屬到絕緣體的轉變與聲子軟化和靜態周期性晶格畸變有關。在這種躍遷的光泵浦中,經常觀察到周期性晶格畸變的相干振蕩,稱為振幅模式或振幅,特別是接近其閾值。

圖1. 矽上原子銦線的超快LEED設置和結構相變

研究人員報導了通過特定聲子模的振幅一維Peierls絕緣體中相變的相干控制。圖1所示是採用雙脈衝激發方案,通過超快低能電子衍射監測結構轉變。觀察所得結構作為雙脈衝分離的函數,證明了剪切和旋轉聲子模式在飛秒時間尺度上的重要性。ULEED和瞬態反射率測量的比較表明,這些聲子在控制躍遷中起著不同的作用,並指出躍遷態沿模式坐標的位置。

由Jan Gerrit Horstmann和Claus Ropers教授領導的小組將銦的極薄層蒸發到矽晶體上,然後將晶體冷卻至-220攝氏度。儘管銦原子在室溫下在表面上形成導電金屬鏈,但在如此低的溫度下,銦原子自發地重排成電絕緣的六邊形。該過程稱為金屬和絕緣兩相之間的過渡,可以通過雷射脈衝進行切換。在他們的實驗中,研究人員隨後用兩個短雷射脈衝照亮了冷表面,隨後立即使用電子束觀察了銦原子的排列。他們發現,雷射脈衝的節奏對表面轉換為金屬狀態的效率有很大影響。

正如第一作者Jan Gerrit Horstmann解釋的那樣,這種效應可以用原子在表面上的振蕩來解釋。為了從一種狀態進入另一種狀態,原子必須朝不同的方向移動,從而克服了某種 就像過山車一樣,單個雷射脈衝還不足以使原子來回擺動,但是像搖擺運動一樣,在適當的時間產生第二個脈衝可以為行星提供足夠的能量 系統,使過渡成為可能。在他們的實驗中,物理學家觀察到原子的幾次振蕩,這些振蕩以非常不同的方式影響轉化。

相關焦點

  • 物理學家:利用光,就能將非磁性金屬變成磁鐵!
    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和丹麥哥本哈根尼爾斯玻爾研究所的物理學家,設計了一種利用雷射將非磁性金屬變成磁鐵的方法。磁鐵和磁鐵的磁場通常是由循環電流產生,就像在日常電磁線圈中發現的那樣。這些線圈的「旋向」(無論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決定了產生磁場的方向。
  • 物理學家:利用光,就能將非磁性金屬變成磁鐵!
    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和丹麥哥本哈根尼爾斯玻爾研究所的物理學家,設計了一種利用雷射將非磁性金屬變成磁鐵的方法。磁鐵和磁鐵的磁場通常是由循環電流產生,就像在日常電磁線圈中發現的那樣。這些線圈的「旋向」(無論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決定了產生磁場的方向。科學家們的理論是,當非磁性金屬盤被線性偏振光照射時,這種光不具有自身循環電流的任何旋向性,因此磁性可以自發地在盤中出現。
  • 物理所揭示二硫化鉬嵌鋰誘導結構相變的原子機制
    層狀金屬硫化物體系具有多變的原子配位結構和電子結構,電子和聲子之間存在很強的相互作用。層間較弱的範德瓦爾斯力使得可以通過嵌入各種功能化的分子和離子來調控材料的性質。二硫化鉬(MoS2)及其插層化合物在很多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例如製備催化劑、吸附劑、固體電解質、感應器、電致變色顯示器以及二次鋰離子電池等。
  • 物理所《PNAS》:實現極性拓撲結構相變的原子尺度表徵與調控
    近年來,科學家先後在理論和實驗上發現了鐵電材料中可以形成尺寸低至幾個納米的極性拓撲結構,如通量閉合疇、渦旋疇和斯格明子等。極性拓撲疇結構具有拓撲保護性、尺寸小等優勢,這引起探索新一代非易失性超高密度信息存儲器件的興趣。實際器件操作大多是基於外場對結構單元極化態和拓撲相變的調控,研究單個鐵電疇結構的極化分布以及外場操控下拓撲相變動力學過程是器件應用的基礎。
  • 進展 | 原位電鏡技術實現極性拓撲結構相變的原子尺度表徵與調控
    近些年來先後在理論和實驗上發現了鐵電材料中可以形成尺寸低至幾個納米的極性拓撲結構,如通量閉合疇、渦旋疇和斯格明子等,由於極性拓撲疇結構具有拓撲保護性,而且尺寸小,引起了探索新一代非易失性超高密度信息存儲器件的興趣。
  • 進展|原位電鏡技術實現極性拓撲結構相變的原子尺度表徵與調控
    近些年來先後在理論和實驗上發現了鐵電材料中可以形成尺寸低至幾個納米的極性拓撲結構,如通量閉合疇、渦旋疇和斯格明子等,由於極性拓撲疇結構具有拓撲保護性,而且尺寸小,引起了探索新一代非易失性超高密度信息存儲器件的興趣。
  • 研究發現立方鈣鈦礦等結構相變
    ,利用北京同步輻射裝置(BSRF)的高壓衍射技術,在對鈣鈦礦結構氧化物PbCrO3的高壓行為研究中,發現了一個奇特的壓致等結構相變現象,這一立方到立方的結構轉變導致近10%的體積變化。這是立方鈣鈦礦結構化合物等結構相變現象的首例發現,研究結果最近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PNAS,2010,107,14026-14029)。這一發現開啟了一類全新的鈣鈦礦結構高壓行為研究的大門,將對固體物理、化學、材料科學和地球科學產生重要的影響。
  • 法國物理學家利用冷原子云製造隨機雷射器
    ——法國物理學家首次在實驗室環境下在冷原子云中製造了一種隨機雷射。數十年前,這種隨機雷射現象最初在星雲中被觀察到,研究團隊認為,此項研究能夠為自由雷射產生的必備條件和相關研究提供一些基本觀點,同時也能夠增進我們對天體物理學的理解,甚至能夠促進此類現象的一些實際應用研究。
  • 原位電鏡技術實現極性拓撲相變的原子尺度表徵與調控
    實際器件操作大多是基於外場對結構單元極化態和拓撲相變的調控,研究單個鐵電疇結構的極化分布以及外場操控下拓撲相變動力學過程是器件應用的基礎。然而,極性拓撲結構的形成是體系中靜電能、彈性能和梯度能之間在微小差別內相互競爭平衡的結果,如何實現局域外場對微區結構的精確調控以及相變過程的精細表徵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 觀測相變記錄材料結構變化過程
    Ge2Sb2Te5材料和Ag3.5In3.8Sb75.0Te17.7材料的相變模型 日本高亮度光科學研究中心(JASRI)、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理化學研究所、松下電器產業及筑波大學聯合宣布,成功地對用於DVD-RAM等可擦寫光碟的有代表性的相變記錄材料其結構高速變化的情況進行了觀測
  • 王建波團隊氧化鋅納米線可逆結構相變研究獲突破
    ,實現了相變前後原子尺度結構變化的原位測定和基於第一性原理計算的機理理解。>  近期,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評論快報》)期刊在線發表了論文「Surface- and strain-mediated reversible phase transformation in quantum-confined ZnO nanowires」(《量子限域氧化鋅納米線中基於表面和應力效應的可逆相變
  • 物理學家:找到控制伽瑪射線的方法
    一個由俄羅斯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喀山國立大學和德克薩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找到了通過聲學引導控制高頻伽馬輻射的方法。該最新研究結果論文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伽瑪射線,或γ射線,是原子衰變裂解時釋放出的射線之一。
  • 朱夢劍&戴佳鈺|當雷射邂逅石墨烯,原子尺度結構調控成為現實
    近日,國防科技大學聯合新加坡國立大學、中南大學以及中科院金屬所和物理所等團隊首次利用雷射輻照在三層石墨烯中實現了從ABC堆垛到ABA堆垛的有序結構相變,並對雷射驅動不可逆相變的微觀物理機制進行了細緻的研究,為實現石墨烯納米器件的性能調控和原子製造提供了新的思路。
  • 微觀變成宏觀需要幾個原子?物理學家新實驗給出了答案:六個
    例如一桶水或者一定體積的氣體,我們可以把它們當成一個整體,利用它們的溫度、密度等物理性質來描述它們。這些被稱為宏觀物體的系統,我們僅通過研究單個原子或分子是無法理解它們的。因為它們的行為是粒子間的相互作用產生的,而粒子間的相互作用與系統整體上沒有相同的屬性。
  • 物理學家計算出了最小「時間子」的上限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三位理論物理學家已經計算出可能的時間基本單元的量化上限——他們建議將10的-33秒作為通用時鐘最小單元的上限。多年以來,理論物理學家一直試圖解釋一個主要問題:相對論表明,時間是一個連續的量,根據加速度和重力條件,時間可以變慢或變快;但是量子力學理論認為,時間的流逝是穩定的,就像正在播放電影的畫面一樣。在這種情況下,時間必須具備普遍的意義。
  • 物理學家使用經典概念來解釋超冷氣體中奇怪的量子行為
    這些原子被雷射以規則的晶格形式保持,並被能量脈衝「驅動」,它們正在做瘋狂的事情。韋爾德說:「這有點奇怪。」 「原子會朝一個方向被泵浦。有時它們會朝另一個方向被泵浦。有時它們會裂開並使這些看起來像DNA的結構。」
  • 用電壓控制頻率的LC振蕩電路
    用電壓控制頻率的LC振蕩電路要改變LC振蕩電路之振蕩頻率的方法時,可以改變線圈或者電容器的數值,若將此電容器以變容二極體取代的話,以電壓值改變容量就可以使振蕩頻率這樣的結構稱為VCO(Voltage Controlled Oscillator)電路,由於採用容量變化量較大的變容二極體,所以能組成振蕩頻率變化量寬廣之振蕩電路。
  • 中國科大利用同步輻射技術實現對二氧化釩薄膜相變的調控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鄒崇文副研究員和樊樂樂博士等利用同步輻射X射線衍射和倒空間成像技術,在研究二氧化釩超薄膜的外延生長和界面應力調控相變方面取得新進展,該研究成果發表於近期的Nano Letters上。
  • 量子聲學新進展:利用聲子晶體,簡化混合聲動力裝置結構
    人造原子同時與電磁以及聲學系統相耦合。微波光子激發一個人造原子(量子比特),原子又將聲子轉化為聲子晶體。(b)樣品示意圖。電磁波通過共面傳輸線傳播,並與被塑形為transmon的人造原子相互作用。量子比特並聯電容由Np = 140個相同的電極對(金屬條)組成。相應的機械基板表面振蕩以顏色梯度形式表示。(c)樣品的顯微照片。圖中所示為聲子晶體與SQUID薄結構。
  • IBM量子計算研究取得突破 科學家可以控制單個原子
    IBM在量子計算領域取得了突破,它展示了一種控制單個原子量子行為的方法。這一發現為量子計算展示了一個新的基石。研究小組演示了利用單個原子作為量子信息處理的量子位。量子位是量子計算機處理信息能力的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