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系《科學》發文 揭示拓撲誘導的磁性量子相變

2020-12-07 清華大學新聞網

物理系《科學》發文 揭示拓撲誘導的磁性量子相變

為可能的器件應用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平臺

        清華新聞網3月29日電 清華大學物理系的研究人員與合作者在拓撲絕緣體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磁性摻雜拓撲絕緣體中由能帶拓撲量子相變而導致的磁性量子相變,相關成果發表在2013年3月29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上。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為清華大學物理系的博士研究生張金松、常翠祖和湯沛哲。該工作是由清華大學物理系王亞愚、薛其坤、段文暉、陳曦,中科院物理所何珂、馬旭村、王立莉以及清華校友、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劉朝星組成的研究團隊共同完成的。

圖1. 不同Se含量(0 ≤ x ≤ 1)的Bi1.78Cr0.22(SexTe1-x)3薄膜在T = 1.5 K時的反常霍爾效應曲線。在x = 0.67附近材料發生從鐵磁到順磁的量子相變,並伴隨著反常霍爾電阻符號的改變。

       拓撲絕緣體是近年來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在拓撲絕緣體材料中,由於存在很強的自旋軌道耦合,其電子結構會呈現非平庸的拓撲特性。這使得拓撲絕緣體的表面存在著受拓撲保護的金屬態,具有非常美妙的物理性質,在自旋電子學和量子計算方面可能有重要的應用前景。在拓撲絕緣體中摻雜磁性元素會破壞時間反演對稱性,從而對拓撲表面態產生不利的影響。另一方面,摻雜磁性又有可能導致許多新奇的量子效應,比如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見清華新聞網3月15日的報導)和鏡像磁單極子等等。拓撲與磁性的相互作用是目前拓撲絕緣體領域備受關注的一個研究方向,此前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磁性對拓撲表面態的影響上,而較少關注電子能帶結構的拓撲性質如何影響其磁學性質。

圖2. Bi1.78Cr0.22(SexTe1-x)3 薄膜的磁性相圖,揭示了隨著Se含量的增加,在低溫下存在著一個從鐵磁態(FM)到順磁態(PM)的磁性量子相變。

       在這個研究中,該研究團隊利用分子束外延的方法生長了高質量的Cr(鉻元素)摻雜的Bi2(SexTe1-x)3(鉍硒碲三元化合物)拓撲絕緣體薄膜,並在低溫條件下對其磁電阻和反常霍爾效應進行了精密測量。輸運測量結果表明,隨著Se含量的增加,體系發生了從鐵磁態到順磁態的磁性量子相變,並同時伴隨著反常霍爾電阻符號的改變。此外,在量子臨界點處,能帶結構測量發現了體能帶從拓撲非平庸到拓撲平庸的量子相變。密度泛函理論計算表明其物理機制是由於Se元素的自旋軌道耦合強度弱於Te元素,因此當其含量超過一個臨界值時自旋軌道耦合強度不足以引起能帶反轉,從而進入拓撲平庸態。最後,有效模型的計算顯示能帶結構的拓撲相變是導致磁性相變的原動力,即拓撲非平庸的能帶在低溫下更傾向於形成鐵磁序,而拓撲平庸的能帶則傾向於形成順磁序。

       在此項工作中,該研究團隊通過對材料組分的精確控制而改變自旋軌道耦合強度,從而可以主動調節拓撲絕緣體材料能帶的拓撲結構,並最終誘導了一個磁性量子相變。這一發現大大加深了人們對拓撲絕緣體的拓撲性質和磁學性質的理解和調控能力,為將來尋找由時間反演對稱性破缺而導致的奇異量子拓撲現象,以及可能的器件應用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平臺。

       這項研究的成功得益於該團隊成員的緊密合作,特別是在樣品生長、輸運性質測量和理論計算方面的有機結合,為新穎物理現象的發現和理解提供了全面而深刻的信息。

      該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中國科學院和清華大學等的資助。

      背景連結:拓撲絕緣體

       拓撲絕緣體是一種新的量子物態,為近幾年來物理學的重要科學前沿之一。傳統上固體材料可以按照其導電性質分為絕緣體和導體,其中絕緣體材料在其費米能級處存在著能隙,因而沒有自由載流子;金屬材料在費米能級處存在著有限的電子態密度,進而擁有自由載流子。而拓撲絕緣體是一類非常特殊的絕緣體,這類材料體內的能帶結構是典型的絕緣體類型,在費米能級處存在著能隙,然而在該類材料的表面則總是存在著穿越能隙的狄拉克型的電子態,因而導致其表面總是金屬性的。拓撲絕緣體這一特殊的電子結構是由其能帶結構的特殊拓撲性質所決定的。

       拓撲絕緣體的發現和研究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固體材料電子結構的認識,展示了能帶拓撲結構的美妙性質。目前拓撲絕緣體研究的前沿方向包括拓撲絕緣體與磁性材料和超導材料的複合體系中可能存在的新奇量子現象及其在自旋電子學和拓撲量子計算方面的可能應用。

                                                                    供稿 :物理系  編輯:欣研 顧淑霞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物理系研究團隊發現內稟磁性拓撲絕緣體
    清華大學物理系研究團隊發現內稟磁性拓撲絕緣體清華新聞網6月20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物理系何珂、薛其坤等人的實驗研究團隊和徐勇、段文暉等人的理論研究團隊合作首次發現了一種內稟磁性拓撲絕緣體MnBi2Te4,為提升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溫度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並為多種新奇拓撲量子物態和效應的研究提供了一個理想平臺
  • ...報導量子中心何慶林研究員等反鐵磁序誘導拓撲相變的研究成果
    通過在拓撲絕緣體中引入、操作鐵磁有序能產生許多新穎的物理現象,如k空間的非平庸拓撲相變,因此凝聚態物理領域對磁性拓撲絕緣體的研究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在磁性拓撲絕緣體中,由於時間反演對稱性的破缺,拓撲絕緣體的表面態將會打開一個交換帶隙,產生一定的貝裡曲率,因此系統具有內廩的反常霍爾效應。
  • 清華物理系張廣銘教授課題組在量子拓撲相變理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物理系張廣銘教授課題組在量子拓撲相變理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5月7日電 4月30日,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張廣銘課題組近期在量子拓撲相變理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在美國物理學會出版的國際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以「自對偶拓撲張量網絡態中演生出無能隙庫侖氣體態
  • 物理系張廣銘教授課題組在非阿貝爾量子拓撲物態相變研究方面取得...
    物理系張廣銘教授課題組在非阿貝爾量子拓撲物態相變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4月7日電 近期,清華大學物理系張廣銘教授課題組在非阿貝爾量子拓撲物態相變理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在2020年4月美國物理學會出版的國際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以「非阿貝爾拓撲物態相變的張量網絡方法」(Tensor
  • 物理系江萬軍課題組在拓撲量子磁性方面取得研究進展
    清華新聞網7月13日電 近期,清華大學物理系江萬軍課題組在拓撲磁結構的旋性布朗運動方面取得進展,在2020年7月美國物理學會出版的國際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以「拓撲數相關的斯格明子旋性布朗運動」(Topology-Dependent Brownian Gyromotion
  • 《物理評論快報》報導量子中心何慶林研究員等反鐵磁序誘導拓撲...
    通過在拓撲絕緣體中引入、操作鐵磁有序能產生許多新穎的物理現象,如k空間的非平庸拓撲相變,因此凝聚態物理領域對磁性拓撲絕緣體的研究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在磁性拓撲絕緣體中,由於時間反演對稱性的破缺,拓撲絕緣體的表面態將會打開一個交換帶隙,產生一定的貝裡曲率,因此系統具有內廩的反常霍爾效應。
  •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課題組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觀測到量子...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王靖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陳仙輝合作團隊首次通過實驗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錳鉍碲(MnBi2Te4)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研究將為未來本徵材料體系中拓撲物理的研究開闢新思路。
  • 用中學生能看懂的語言講2016諾貝爾物理獎:拓撲相變與拓撲相
    首先,什麼是相變?眾所周知,純水可以有冰、水、水蒸氣三種狀態,也就是固體液體氣體三種相。融化沸騰結霜等都是相變。值得注意的是,相變意味著存在不連續的躍變。比如說固相和液相之間並沒有中間狀態。在特殊情況下,比如非常低溫的條件下,物質可能發生特殊的相變,突然完全喪失電阻(或者粘滯係數),變成超導體(或者超流體),於是電流不再產生熱量消耗電能(或超流液體在環形容器中無休止地流動下去)。然後,什麼是拓撲相變?現在,我們再來試圖理解拓撲相變。
  • ...學系張遠波課題組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王靖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陳仙輝合作團隊首次通過實驗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錳鉍碲(MnBi2Te4)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研究將為未來本徵材料體系中拓撲物理的研究開闢新思路。
  • 量子材料研究的新範式以精確模型計算及實驗揭示拓撲物質特性
    拓撲相是以拓撲學原理研究物質分類和相變現象的新興學科,在凝聚態物理學中發展迅速,其中的Kosterlitz-Thouless (KT) 相,自1970年代提出以來,一直未有在磁性晶體材料中被發現,直到是次研究工作,終於在稀土磁體TmMgGaO4 (TMGO) 材料中找到其存在的證據。
  • 進展|高壓比熱研究量子磁性相變
    量子磁性系統的相變研究近年來在理論上進展迅速,從具有拓撲序的量子自旋液體 [1]到超越朗道-金茲伯格對稱性破缺理論的去禁閉量子臨界點[2] 以及具有湧現連續對稱性的新型一級相變[3] ,新的結果不斷出現。
  • 薛其坤等《科學》發文 首次在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薛其坤等《科學》發文 首次在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或將推動信息技術進步  清華新聞網3月15日電 (記者 顧淑霞 通訊員王亞愚) 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這是我國科學家從實驗上獨立觀測到的一個重要物理現象,也是世界基礎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科學發現。該成果於北京時間3月15日凌晨(美國東部時間3月14日下午)在《科學》雜誌在線發表。《科學》雜誌的三位匿名審稿人對該項成果都給予了高度評價。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為清華大學物理系的博士生常翠祖、張金松、馮硝同學和中科院物理所的博士生沈潔同學。
  • 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拓撲相變:揭開科技新篇章
    圖說:戴維·索利斯、鄧肯·霍爾丹、麥可·科斯特利茨。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獎金,一半授予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大衛·蘇奧雷斯,另一半授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鄧肯·霍爾丹以及布朗大學的麥可·科斯特利茲,以獎勵他們「在拓撲相變以及拓撲材料方面的理論發現」。復旦大學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施鬱在解讀諾貝爾物理獎時認為,這一研究成果對於材料學、信息科學技術研究乃至拓撲量子計算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拓撲材料的理論發現為後來拓撲材料的出現奠定了基礎,揭開了人類科技的新篇章。
  • 成功揭示合成維度的光子拓撲絕緣體
    成功揭示合成維度的光子拓撲絕緣體Eran Lustig (物理系和固體研究所), Steffen Weimann (物理)摘要拓撲相使沿材料邊緣的保護傳輸得以實現這些相已經在電子系統、電磁波、冷原子、聲學甚至力學中得到了證明,它們的潛在應用包括自旋電子學、量子計算和高效雷射掃描。通常,描述拓撲絕緣體的模型是二維或三維的空間晶格。然而,拓撲邊緣狀態也在具有空間維度和合成維度(對應於超冷原子的自旋模式)的網格中被觀察到,將原子模式用作合成維度來展示網格模型和空間晶格實驗無法研究的物理現象。
  • 量子中心林熙課題組與合作者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體系量子相變與標...
    量子霍爾效應中,從一個量子平臺到另一個量子平臺的相變可以用標度行為描述,目前已有一些理論研究和實驗工作。二維體系除了量子霍爾效應,還有很多其他有趣的量子現象,比如近些年為人熟知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新奇的軸子絕緣體態。軸子絕緣體態的特徵之一是其零霍爾電導,並且在拓撲絕緣體薄膜上下表面有反平行磁化的條件下出現。拓撲絕緣體薄膜上下表面有平行磁化時,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可能出現。
  • 《科學》發文評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驗發現
    《科學》發文評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驗發現    清華新聞網4月14日電 4月12日出版的《科學》(Science)雜誌在「展望」(Perspectives)欄目刊登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物理與天文系教授Seongshik Oh撰寫的題為「完整的量子霍爾家族三重奏」(The Complete Quantum Hall Trio)文章,對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以及此前發現的量子霍爾效應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體系量子相變與標度行為研究獲進展
    量子相變是指在絕對零度下系統隨著物理參數變化而出現的相變。儘管絕對零度時系統已經處於某一個基態,這個基態可能隨著溫度之外的另一個參數的改變而改變,這樣的相變可以用標度行為描述,這個相變點稱為量子臨界點。
  • 極端光學研究團隊發現非厄米光子拓撲絕緣體拓撲相變規律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納光電子前沿科學中心、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極端光學團隊」胡小永教授和龔旗煌院士等在非厄米拓撲光子學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發現在二維PT對稱構型的耦合諧振環陣列光子拓撲絕緣體中存在拓撲相變,並且揭示了產生拓撲相變的內在條件:由耦合強度與增益損耗量共同決定的解析關係。
  • 磁性二階拓撲絕緣體
    近幾年關於二階拓撲絕緣體的理論研究很多,但是其實現材料卻非常稀少,尤其是二維的二階拓撲絕緣體。因此,尋找二階拓撲絕緣體材料是一個重要的科學問題。(c)為不考慮磁性時的體能帶,(d)為考慮磁性時的體能帶。紅色實心圈代表Bi_px/py軌道的權重。(d)圖的磁化方向為x方向。
  • 內稟磁性拓撲絕緣體的實驗實現
    內稟磁性拓撲絕緣體的實驗實現   拓撲絕緣體是一類由時間反演對稱性保護的拓撲物態,因此是非磁性的。有意思的是,人們在拓撲絕緣體中期待的新奇量子效應之中的相當一部分需要引入磁有序破壞其時間反演對稱性才能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