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展 | 揭示二硫化鉬中晶界在催化析氫中的重要作用

2021-02-24 中科院物理所

氫能作為一種理想的綠色能源,是世界各國發展的戰略和科學研究的熱點。而通過電解水來制氫,有效且可再生循環,其關鍵在於催化劑。近年來,二硫化鉬催化劑由於其催化活性高、穩定性好、資源豐富、成本低等特點在析氫反應中嶄露頭角。單層二硫化鉬是由兩層硫原子將一層鉬原子夾雜在中間形成類似三明治的結構,是一個具有直接帶隙的半導體。已有的研究結果表明,二硫化鉬的催化活性主要來自於鉬截止的邊界,基面內催化活性很低。如何激活二硫化鉬基面的催化活性,提升其在制氫應用中的潛力從而推動氫能的發展,成為最近幾年國際上廣受關注的科學問題。

近期,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納米物理與器件重點實驗室N07組博士生祝建琦在導師張廣宇研究員的指導下,與北京大學江穎教授及南開大學張立新教授課題組合作,發展了一種全新的激活和優化二硫化鉬基面催化活性的方法。他們以大面積、高質量的單層二硫化鉬為實驗對象,結合前期發展的表面誘導相變技術,研究了一系列具有不同晶疇和相疇密度的樣品的析氫催化活性。通過對基面不同區域的電催化局域測量,他們發現2H-2H疇區邊界和2H-1T相邊界都可作為基面上有效的催化活性位點;且相較之下,2H-1T相邊界比2H-2H疇區邊界更具催化活性。進一步的掃描隧道顯微鏡表徵和第一性原理計算,分別從實驗和理論上都證實了2H-1T相邊界為氫的吸附和釋放提供了優越的位點。進而,他們成功製備出了一種新型基於兩級結構的多晶混相二硫化鉬催化劑。這種兩級結構富含2H-2H疇區邊界和2H-1T相邊界,具有優異的催化性能,開啟過電位僅為0.1 V,當陰極電流為10 mA/cm2時過電位低至136 mV。不僅如此,這種二硫化催化劑還具有極好的穩定性,並可以同時適用於酸性或鹼性的環境。


最後,他們將催化劑尺寸升級,製備出了基於四英寸晶圓尺度單層二硫化鉬催化劑,展示了大面積單層二硫化鉬在催化析氫中的實際應用潛力。這種基於晶界調控的單層二硫化鉬催化劑高效、可控,為將來工業化制氫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該工作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 10, 1348, (2019)。該項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資助。

文章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09269-9


圖1.(a)單層二硫化鉬單晶(b)近單晶單層二硫化鉬2H-2H疇區邊界(c)多晶單層二硫化鉬邊界(d,e)二硫化鉬析氫催化器件(f,g)2H-2H疇區邊界與2H-1T相邊界催化性能。

圖2.(a-c)多相二硫化鉬的STM表徵(d,e)氫化處理後樣品STM表徵(f)相邊界原子的態密度。

編輯:AI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在碳基催化劑電催化析氫研究中取得進展
    已有研究結果表明通過氮等雜原子摻雜可以調控雜原子近鄰碳原子的電子結構,增強該碳原子活性位點與反應中間體的吸附作用,進而提高石墨烯等碳基材料的電催化析氫性能,然而傳統的吡啶、吡咯和石墨型氮摻雜模式對於石墨烯等碳基催化劑的性能調控,效果不佳,與報導的高活性的金屬基催化劑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 合肥研究院在常溫常壓下電催化氮氣還原方面取得進展
    因此,兼顧並平衡氮活化和析氫競爭反應對於電化學固氮催化劑的設計和選擇非常重要。因此開發高效、低能耗、清潔的合成氨技術有重要意義。電催化固氮理論上可在常溫常壓下進行,且以水和氮氣作為原料,因此被認為是一種潛在的替代工業合成氨的技術。目前,電化學固氮面臨的一個主要挑戰是效率太低(產氨速率和法拉第電流效率),主要是因為在常溫常壓下,N2中的氮氮三鍵非常牢固,氮氣加氫還原反應很難進行,且析氫電位和氮還原電位非常接近,析氫作為競爭反應會嚴重製約氮還原合成氨的效率。
  • 中性pH條件下電催化析氫的研究現狀、進展與展望
    中性pH條件下電催化析氫的研究現狀、進展與展望,來自EES的綜述,由研之成理提供!
  • 華東師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在電催化制氫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新網上海新聞12月5日電 近日,華東師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上海市綠色化學與化工過程綠色化重點實驗室特聘教授施劍林院士與青年教師陳立松博士在有機物輔助電催化析氫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華東師範大學電催化制氫研究獲重要成果—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上海市綠色化學與化工過程綠色化重點實驗室特聘教授施劍林院士與青年教師陳立松博士在有機物輔助電催化析氫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靜電紡絲法構築釕單原子用於高效電催化析氫:從團簇到單原子轉變
    :基於靜電紡絲法構築釕單原子用於高效電催化析氫:從團簇到單原子的轉變DOI: 10.1016/j.cej.2019.123單原子催化劑由於具有原子最大化利用率及優異的催化性能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然而,其較高的表面能極易導致單原子在合成和催化過程中團聚為大尺寸的納米顆粒。
  • 【催化】納米碳催化作用本質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催化活性保持時間長等優勢,其作為一種可再生的環境友好催化劑,可以替代傳統的金屬及其氧化物催化劑直接應用於烷烴催化轉化等相關反應中。經過近20年的發展,研究者在納米碳催化劑製備方法及其在不同催化體系中的應用等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是在分子或原子尺度上對納米碳催化本質過程的解釋,以及納米碳催化劑本徵活性的評價和比較等問題上仍不清楚。
  • 青島大學趙海光教授在太陽能光解水制氫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青島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趙海光教授、韓光亭教授與加拿大國立科學研究院Federico,Rosei教授合作在太陽能光解水制氫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Efficient and Stable Hydrogen Evolution Based
  • 化學所人工模擬光合作用水裂解催化中心研究獲重要進展
    最近光系統II高解析度晶體結構研究揭示,生物水裂解催化中心是由四個Mn離子和一個Ca離子通過多個μ-O2-構成的不對稱Mn4Ca簇,其外周主要由羧基和水分子提供配體。  近期,科研人員獲得重要突破,成功合成得到了新型Mn4Ca簇合物。這類化合物是迄今為止所有人工模擬物中與生物水裂解催化中心結構最為接近的模擬物,它不僅很好模擬了不對稱的Mn4Ca簇核心結構,而且模擬了其生物配體環境。
  • 福建物構所在過渡金屬界面催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述三個因素協同作用,極大地促進該Fe/Co異質結構材料的電催化活性。密度泛函理論計算揭示該異質結構材料中,鄰近界面的Fe活性位點可極大地促進羥基自由基向吸附態氧轉化,從而提高析氧活性。    福建物構所在過渡金屬界面催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氫能作為一種二次清潔能源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半導體門控量子點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中國科大雜化二維超薄結構電催化還原二氧化氮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謝毅、特任教授孫永福課題組在雜化二維超薄結構的合成及應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電化學比表面積矯正的Tafel斜率和法拉第轉換效率結果揭示出局限在超薄結構中的表面Co原子,比塊材中的表面Co原子在低的過電位下具有更高的本徵催化活性和更高的產物選擇性,Co原子層的部分氧化進一步增加了其本徵催化活性,進而在只有0.24 V的過電位下於40 h
  • 化學化工學院李明教授、何榮幸教授課題組在電催化材料領域再獲進展
    近日,化學化工學院李明教授、何榮幸教授課題組在催化領域國際知名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 研究人員在大面積基板上獲得原子上薄的二硫化鉬薄膜
    用於獲得超薄氧化鉬膜的原子層沉積反應器,隨後將其硫化為2D二硫化鉬。來源:MIPT原子層沉積實驗室 莫斯科物理技術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設法使原子化的二硫化鉬薄膜生長到數十釐米見方的範圍。結果表明,可以通過改變合成溫度來改變材料的結構。這些薄膜對電子和光電子學很重要,是在900-1,000攝氏度下獲得的。該發現發表在《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雜誌上。
  • 北京大學化學學院朱戎課題組在金屬催化自由基反應研究中取得重要...
    在這一過程中,過渡金屬催化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傳統的烯烴官能團化反應一般可分為兩類:極性過程和自由基過程,二者有各自的優勢和局限。如何通過設計新的催化過程,在一個反應中融合上述兩種過程,取長補短,是實現更加簡潔、綠色的合成的重要途徑。
  • 武漢理工在高效等級孔分子篩單晶催化反應器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武漢理工大學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生命複合材料實驗室陳麗華研究員所在科研團隊聯合納微結構研究中心,在高效等級孔分子篩單晶催化反應器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然而晶體內等級孔道結構的構築,同時實現晶體內等級孔道結構的跨尺度貫通及分子篩的高度結晶,必須實現等級孔道結構形成與晶體生長過程的協同作用,是當前極具挑戰性的研究難題。沸石分子篩晶體內大孔-介孔等級孔道結構的構築,開發具有晶體內大孔-介孔-微孔沸石分子篩單晶材料,目前尚未有科學報告,而其等級孔道結構的跨尺度貫通及超穩定性能使其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意義及實際應用價值。
  • 南科大谷猛團隊在單原子催化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下簡稱「材料系」)副教授谷猛課題組、物理系副教授徐虎課題組聯合俄勒岡大學教授馮振興團隊在單原子催化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在線發表,並被選為封面論文。
  • 哈工大韓傑才院士團隊在2D過渡金屬二硫化物電催化材料的最新綜述
    在近些年的研究中發現,二維過渡金屬二硫化物(2D TMDs)由於其具有較高的比表面積、獨特的電子結構、豐富的調控手段,使其成為具有較大應用潛力的非貴金屬催化劑之一,同時有關2D TMDs在電催化領域的研究也逐漸成為目前熱點領域。
  • 研究進展|難降解廢水電催化處理技術
    陰極的析氫副反應會降低非產氫的電催化效率,因此需要較低的析氫過電位材料。鉑(Pt)電極析氫電位低,高效穩定,但Pt電極昂貴,對雜質敏感,容易被CO等毒化;而鈀(Pd)具有良好的儲氫活化氫性能,因此基於Pd系的材料是電催化還原的發展方向。P.
  • 廉價電催化水分解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催化效率大幅提高
    作為一種重要的可持續新能源技術,開發高效、廉價的水分解電催化劑受到廣泛關注。記者13日從中南大學獲悉,中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劉小鶴教授團隊在廉價電催化材料領域取得了系列進展,《先進功能材料》《應用催化B:環境》等國際權威期刊連續發表了該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氫能是最具前景的清潔能源之一,電解水產氫是目前較為理想的制氫技術。然而,這項技術的廣泛應用一直被高價的貴金屬催化劑所制約,亟待尋找廉價的高性能電催化劑替代貴金屬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