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在大面積基板上獲得原子上薄的二硫化鉬薄膜

2021-01-12 騰訊網

用於獲得超薄氧化鉬膜的原子層沉積反應器,隨後將其硫化為2D二硫化鉬。來源:MIPT原子層沉積實驗室

莫斯科物理技術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設法使原子化的二硫化鉬薄膜生長到數十釐米見方的範圍。結果表明,可以通過改變合成溫度來改變材料的結構。這些薄膜對電子和光電子學很重要,是在900-1,000攝氏度下獲得的。該發現發表在《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雜誌上。

二維材料由於其結構和量子力學限制而具有獨特的性能,因此引起了極大的興趣。二維材料家族包括金屬,半金屬,半導體和絕緣體。石墨烯也許是最著名的二維材料,它是碳原子的單層。迄今為止,它具有最高的載流子遷移率。然而,石墨烯在標準條件下沒有帶隙,這限制了其應用。

與石墨烯不同,二硫化鉬(MoS 2)中帶隙的最佳寬度使其適合用於電子設備。每個MoS 2 層都具有三明治結構,鉬層被擠壓在兩層硫原子之間。二維範德華異質結構結合了不同的二維材料,也顯示出了巨大的希望。實際上,它們已經廣泛用於與能源有關的應用和催化。晶圓級(大面積)2-D二硫化鉬合成顯示出在創建透明且靈活的電子設備,下一代計算機的光通信以及電子和光電子學其他領域中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潛力。

「我們提出了以合成的MoS的方法2包括兩個步驟:首先,的MoO的薄膜3是使用原子層沉積技術,其提供了精確的原子層厚度,並且允許所有的表面的保形塗層生長。而的MoO 3可以很容易地在直徑最大為300毫米的晶片上獲得二氧化硫,然後在硫蒸氣中熱處理該膜,結果,MoO 3中的氧原子被硫原子取代,形成MoS 2。可以在高達數十平方釐米的區域上生長原子薄的MoS 2 薄膜。」 MIPT原子層沉積實驗室負責人Andrey Markeev解釋說。

研究人員確定薄膜的結構取決於硫化溫度。在500°C硫化的薄膜包含晶粒,每個晶粒都埋在無定形基體中,每個晶粒只有幾納米。在700°C時,這些微晶的寬度約為10-20 nm,並且S-Mo-S層垂直於表面定向。結果,表面具有許多懸空鍵。這種結構在包括氫釋放反應在內的許多反應中均顯示出高催化活性。對於要在電子設備中使用的MoS 2,S-Mo-S層必須與表面平行,這是在900-1,000°C的硫化溫度下實現的。所得的膜薄至1.3 nm或兩個分子層,並具有商業上顯著(即足夠大)的面積。

在最佳條件下合成的MoS 2薄膜被引入到基於鐵電oxide氧化物並模擬場效應電晶體的金屬-電介質-半導體原型結構中。這些結構中的MoS 2膜用作半導體通道。通過切換鐵電層的極化方向來控制其電導率。當與MoS 2接觸時,La:(HfO 2 -ZrO 2)材料是在MIPT實驗室中較早開發的,發現其殘留極化約為每平方釐米18微庫侖。憑藉500萬次循環的開關耐力,它打破了矽通道10萬次循環的世界紀錄。

相關焦點

  • 3個原子厚度晶片原型誕生,二硫化鉬將重新推動摩爾定律
    現在,科學家們利用二硫化鉬製作的原型處理器消耗大約60毫瓦,包含115個電晶體。它的設計者希望還能集成更多。kbvednc維也納大學(VUT)的研究人員開發的3個原子厚度的晶片,可能是第一個二維材料的實例。
  • Nature揭秘:原子薄型半導體如何成為存內計算「救星」?
    芯東西(ID:aichip001)編 | 溫淑芯東西11月7日消息,本周最新一期《Nature》期刊,刊載了一種利用原子薄型半導體,設計兼顧邏輯計算和數據存儲能力的晶片的方法。通過把兩種功能結合於單一晶片結構,這種新型晶片可以更高效地驅動設備,或能用於推動AI方面的研究。
  • Nature揭秘:原子薄型半導體如何成為存內計算「救星」?
    通過把兩種功能結合於單一晶片結構,這種新型晶片可以更高效地驅動設備,或能用於推動AI方面的研究。這項研究突出了原子薄型半導體在開發下一代低功耗電子產品方面的巨大潛力。根據論文,研究人員用這種結構演示了一個可編程或非門(NOR),結果顯示這種設計可被擴展到更加複雜的可編程邏輯和功能完整的操作集中。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晶片設計方法顯示出「原子級薄半導體在發展下一代低功耗電子產品方面的潛力」。
  • 美研發出可大幅提高海淡效率的二硫化鉬薄膜
    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研究人員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二硫化鉬高能材料可更高效地去除海水中的鹽分,通過計算機模擬各種薄膜的海水淡化效率並進行對比後發現
  • 科學網—日本製造出一個原子厚的矽薄膜
    日本北陸尖端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日前宣布,其研究小組開發出能製作大面積矽薄膜「silicene」的技術。
  • 研究人員開發環保彩色薄膜太陽能電池
    ETRI研究人員開發的環保彩色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來源:電子和電信研究所 世界各地正在研究太陽能電池以確保可再生能源。韓國電子通信研究所(ETRI)成功開發環保彩色Cu(In,Ga)Se2(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 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用於將陽光轉化為電能,通過在玻璃基板上塗覆多個薄膜製成。它們在非矽基電池中的吸收係數相對較高,轉化效率高,穩定性長。
  • 研究人員在原子尺度上發現鐵電性
    隨著電子設備變得越來越小,為它們供電的技術也需要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薄。科學家在開發該技術時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是尋找可以在超薄尺寸下表現良好的材料。現在,伯克利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他們可能已經找到答案。在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教授Sayeef Salahuddin和研究生Suraj Cheema的帶領下,一組研究人員設法在矽上生長了一種超薄材料,該材料具有獨特的電特性,稱為鐵電性。兩人的研究成果發表在4月22日的《Nature》上。
  • 世界最薄的透鏡問世!可打造史無前例的微型化光學系統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日前宣布,該校科學家製造出世界上最薄的透鏡,僅有6.3納米厚,是人頭髮絲直徑的兩千分之一。這一課題的主要研究人員、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學院盧曰瑞博士介紹說,這一透鏡僅有6.3納米厚,而此前已製造出的最薄透鏡為50納米厚。
  • 納米科學:工程師創造的原型晶片只有三個原子厚!
    但是,隨著研究人員對未來50年的電子產品的考慮,他們開始超越矽片,尋找新型材料,這種材料只有三層原子厚度 - 比現代矽片更薄 - 但能夠更有效地控制電力創建那些數字和零。現在由斯坦福電氣工程副教授Eric Pop領導的團隊已經展示了如何大規模生產這種原子級薄材料和電子產品。為什麼這會有用?
  • 世界上最薄的光波導 只有三個原子厚
    在這種向光學器件越來越薄和越來越小的方向發展的過程中,光波導——光數據通信系統中的關鍵部件——仍然是一個難以破解的難題。現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光波導,它只由三層原子組成。這意味著新的波導只有6埃厚。一納米等於10埃,而今天的光波導通常在200-300納米左右,這意味著這些新的光波導比現在使用的要薄500倍。
  • 科學家們想出了延長摩爾定律的方法:一種新的原子電晶體生產技術
    科學家們想出了如何使摩爾定律復活的方法,這涉及一項原子電晶體生產技術。科學家提出了一種製造具有原子厚度通道的電晶體的技術。這保證了最高的開關速度,漏電流的顯著降低以及電晶體的可擴展性,使其達到了傳統工藝無法達到的尺寸。
  •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開發一種新型石墨烯薄膜,可吸收90%以上的太陽光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近日,澳大利亞墨爾本斯威本科技大學(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轉化原子材料中心(Center for Translational Atomaterials,CTAM)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石墨烯薄膜
  • 大面積高效率薄膜太陽能電池,讓低成本發電成為可能
    上海交大9月11日傳出信息,《自然》在線發表其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韓禮元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使用更加經濟安全的新方法,製備出比蟬翼還薄數十倍的大面積鈣鈦礦薄膜,向實現大規模低成本太陽能發電跨出重要一步。如果這種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成功產業化,就無需依賴政府政策資助,便可成為市場主流的發電方式。
  • DT視野|【半導體與材料】E-skin:比皮膚還薄的超柔軟的基板可以封裝LED
    東京大學工學院的染谷隆夫以及橫田知之教師等組成的研究團隊發表了:「只有僅僅的3微米的厚度,比人類的皮膚還薄,可以非常柔軟地貼合到人的皮膚上的有機
  • 日本東工大成功檢測單層硒化鐵薄膜的高溫超導性能
    東京工業大學理學院物理學系的一之倉聖助教和平原徹副教授,以及物質理工學院應用化學系的清水亮太副教授和一杉太郎教授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通過在超高真空(用語2)中直接測量電導率,檢測出了單層硒化鐵(FeSe,用語1)薄膜的高溫超導性。研究團隊在抑制基板傳導性的同時,在原子水平上使表面變平坦,並在超高真空中形成單層FeSe膜。
  • 進展 | 揭示二硫化鉬中晶界在催化析氫中的重要作用
    單層二硫化鉬是由兩層硫原子將一層鉬原子夾雜在中間形成類似三明治的結構,是一個具有直接帶隙的半導體。已有的研究結果表明,二硫化鉬的催化活性主要來自於鉬截止的邊界,基面內催化活性很低。如何激活二硫化鉬基面的催化活性,提升其在制氫應用中的潛力從而推動氫能的發展,成為最近幾年國際上廣受關注的科學問題。
  • 二硫化鉬和黑鱗成材料學家新寵
    但是當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家安德烈·蓋姆(Andre Geim)和康斯坦丁·諾沃肖羅夫(Konstantin Novoselov)(兩人在2010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2004年與同事在《科學》雜誌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即用透明膠帶從一塊石墨烯上剝落碳原子的單原子薄片,這一研究緩緩拉開了材料學革命的序幕。
  • 為什麼液晶顯示玻璃基板如此難以製造?
    有源矩陣液晶顯示屏的製造需要依賴於兩片設計精良的玻璃基板。第一片是薄膜電晶體(TFT)陣列基板,它採用氣相沉積法將矽沉積在基板上,從而形成電晶體陣列。第二片是彩膜。玻璃表面覆有彩膜材料,可實現屏幕的全彩色顯示。
  • 六方氮化硼之單層二硫化鉬的定向外延
    據報導,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納米物理與器件實驗室張廣宇課題組報導了採用化學氣相沉積法在六方單晶上定向外延單層二硫化鉬薄膜,並對薄膜特性進行了仔細研究。六方與二硫化鉬都具有三重對稱性,是具有原子級平整表面的絕緣體。所製備的薄膜由兩種取向的晶粒構成,兩種取向的晶粒彼此夾角為60度,兩種取向的晶粒在襯底上具有相等的能量最低態。
  • 科研人員在大面積印刷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不同於旋塗加工的溶劑快速蒸發成膜過程,加上剪切力的作用,印刷加工的成膜過程是個緩慢且複雜的過程,容易造成薄膜內部的結晶和相分離尺寸過大,從而降低器件性能。因此,如何調控印刷加工過程的聚集/結晶動力學獲得合適的結晶和相分離形貌是製備高性能印刷電池器件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