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近日,澳大利亞墨爾本斯威本科技大學(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轉化原子材料中心(Center for Translational Atomaterials,CTAM)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石墨烯薄膜,這種薄膜可以吸收90%以上的太陽光,同時消除了大部分紅外熱發射損失,這是該項壯舉的首次報導。 這是一種高效的太陽能加熱超材料,能夠在開放環境中以最小的熱損失快速加熱到83攝氏度(181華氏度)。該薄膜的擬議應用包括熱能收集和儲存、光熱發電和海水淡化。
CTAM創始董事賈寶華教授表示,在吸收太陽光的同時抑制熱輻射損失(也稱為黑體輻射)對於高效的太陽能熱吸收器至關重要,但要實現這一目標卻極為困難。她解釋說:「這是因為,根據吸收的熱量和吸收體的特性,發射溫度不同,導致其波長有顯著差異。但是我們已經開發出了一種三維結構的石墨烯超材料(structured graphenemeta materials, SGM),它具有很高的吸收性,可以選擇性地濾除黑體輻射。」
這種三維結構的石墨烯超材料由一層30納米厚的交替石墨烯薄膜和沉積在溝槽狀納米結構上的介電層組成,該結構兼作銅襯底以增強吸收。更重要的是,所述基板以矩陣排列來圖案化,以使得波長選擇性吸收的柔性可調諧性。
石墨烯薄膜的設計吸收波長在0.28到2.5微米之間的光。銅基板的結構使得它可以作為選擇性帶通濾波器,抑制內部產生的黑體能量的正常發射。這樣保留的熱量可以進一步提高超材料的溫度。因此,SGM可以快速加熱到83攝氏度。如果特定應用需要不同的溫度,可以製備和調諧新的溝道納米結構,以匹配特定的黑體波長。 「在我們之前的工作中,我們展示了一種90納米石墨烯吸熱材料,」賈教授說。雖然它可以加熱到160攝氏度,「但它的結構更為複雜,包括四層:基底、銀層、氧化矽層和石墨烯層。我們的新雙層結構更簡單,不需要真空沉積。製造方法可擴展且成本低。」
這種新材料還將薄膜厚度顯著減少到三分之一而使用了較少的石墨烯,其薄度有助於更有效地將吸收的熱量傳遞到其他介質,如水。此外,薄膜是疏水性的,這有助於自我清潔,而石墨烯層有效地保護銅層免受腐蝕,有助於延長超材料的壽命。
「由於金屬基底的結構參數是控制SGM整體吸收性能的主要因素,而不是其固有特性,因此可以根據應用需求或成本使用不同的金屬,」Keng-Te Lin說,他是最近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篇關於超材料的論文的主要作者,也是Swinburne大學的研究員。他指出,鋁箔也可以用來代替銅,而不會影響性能。
Keng-Te說:「我們利用原型機薄膜來生產清潔的水,並獲得了96.2%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太陽能-蒸汽效率。對於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清潔水發電來說,這是非常有競爭力的。」
他補充說,這種超材料還可以用於能量收集和轉換應用、蒸汽發電、廢水淨化、海水淡化和光熱發電。
但仍然存在的一個挑戰是找到一種製造方法,使基板可伸縮。
「我們正在與一家私營公司Innofocus Photonics Technology合作,該公司已將一臺塗層機商業化,用於鋪設石墨烯和介電層,」賈教授說。「我們對此感到滿意。我們現在正在尋找一種適合大規模生產銅基板的方法。」她補充道,一種可能的方法是採用roll-to-roll工藝。
同時,研究人員還在繼續微調納米結構設計,提高SGM的穩定性和吸收效率。「至於商業化,」賈教授說,「我們認為這在一到兩年內是可能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能源界,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