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薄的透鏡問世!可打造史無前例的微型化光學系統

2020-12-08 科技世界網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日前宣布,該校科學家製造出世界上最薄的透鏡,僅有6.3納米厚,是人頭髮絲直徑的兩千分之一。

這一課題的主要研究人員、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學院盧曰瑞博士介紹說,這一透鏡僅有6.3納米厚,而此前已製造出的最薄透鏡為50納米厚。

盧曰瑞說,該透鏡是用二硫化鉬晶體製成,這種晶體可在高溫下保持穩定,是一種潤滑劑和良好的半導體,並能釋放出光子。

研究小組使用膠帶分離法,從二硫化鉬晶體上逐層原子剝離出越來越薄的晶體層,並用離子束打磨出一個僅具有9個原子厚度的半球形鏡片。

研究人員發現,單層二硫化鉬的厚度僅有0.7納米,光會在這一具有高折射率的晶體層中來回往復,而不被吸收。

盧曰瑞表示,這一最新科研成果實現了在原子層面控制光的傳播,可用於打造史無前例的微型化光學系統。這一突破性發明將為科學技術與醫療健康領域帶來革命性應用,如被用於製造柔性顯示器,或被用作製造模擬昆蟲複眼的微透鏡陣列,以實現快速三維成像。

該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英國《自然》子刊《光:科學與應用》上。

 

美國研究人員發明新型超薄光學透鏡

據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報導,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與加州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合作開發了一種超薄光學透鏡,通過「元表面」(metasurface)技術實現對光路的控制,可應用於先進顯微鏡、顯示器材、傳感器、攝像機等多種儀器,使光學系統集成度大大提高,並使透鏡製造方式產生革命性變化。

 

這種透鏡的「元表面」由矽晶陣列組成,單個矽晶的橫截面為橢圓形。通過改變矽晶的半徑與軸向,可以改變通過光線的相位與偏振性,從而使光路彎曲,實現聚焦。傳統的光學系統由多組玻璃鏡片組成,每個鏡片都要求非常精密的製造工藝;而這一新技術可以採用標準的半導體製造工藝,將厚度僅為微米級的「元表面」相互疊加,即可獲得所需的光學系統,可以像半導體晶片一樣實現大規模批量化自動製造。

該研究團隊正與企業夥伴進行合作,使這一技術進一步商業化。這一項目還獲得了美國能源部與國防部高等研究計劃局(DARPA)的資助。

 

脈衝雷射消融法改善全息透鏡的製備

來自英國伯明罕大學、哈佛醫學院以及韋爾曼光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研發出基於納秒雷射脈衝、能夠將光學結構列印在塗有吸光材料的透明基板的一步式快速全息記錄技術。

脈衝雷射消融

儘管雷射加工大多用於生產微米級對象,但是同時也可以通過雷射幹涉輔助消融法(全息雷射消融)用於大面積光學活性納米圖案表面的製備。

在雷射消融過程中,通過雷射束照射去除固體表面的物質。該技術不僅沒有使用聚焦雷射束(能夠產生微米級特徵)的,同時還實現了雷射幹涉模式來進行物體表面消融以及生成有趣的納米圖案。

在該一步式快速全息記錄技術中,脈衝雷射束照射超薄半吸材料用作玻璃襯底塗層。光束穿過樣品並通過下面的玻璃反射回來。兩束反向運行的雷射束之間會發生幹涉,這種幹涉模式會在物體表面消融形成有條理的光柵。

光柵的周期由相對於垂直入射的入射光波長(λ) 以及傾斜角(θ)決定。λ/2會生成相長幹涉,呈現駐波的效果。

與傳統的雷射消融法相比,這種方法靈活又迅速。只需改變θ,就能定製光柵的周期,同時也能對各種材料進行圖案化處理。通過這種方法製備的光柵擁有可見光波長的尺寸,表現出強烈的衍射效應,然後能顯示各種顏色效果。這種功能使得它們適合用作安全全息圖。

相比傳統的納米加工法如電子束蝕刻和光刻蝕法等,這種技術速度更快,也更經濟有效。相比直接雷射幹涉模式(在這種方法中,首先通過分束器將單脈衝光束分開,然後進行重組生成全息圖和納米圖案),這種技術更加簡便。直接雷射幹涉法要求各種雷射束精確對準,在光束分裂後會經受弱光照射。而在這種脈衝雷射消融法中,則使用單個脈衝雷射束在平面或曲面上進行納米圖案/全息圖的快速列印。

研究人員還證明了這種方法可用於列印複雜的二維圖案,例如同心環陣列。這一功能使得該技術可用於光學設備的製備,例如菲涅耳波帶片(FZPs)。

該研究小組目前正在努力研究以便生成更複雜的納米圖案,例如格柵、三角陣列以及三維幾何圖形等;同時也在探討在數據存儲以及生物傳感等領域的進一步應用。

 

微軟開放全息透鏡HoloLens 開發版註冊

2016年,各大虛擬實境或增強現實的硬體公司都紛紛開始向外推廣自家的頭顯,包括Oculus、HTC VIVE、還有為數眾多的其他公司,現在連微軟也不例外,Microsoft宣布開放HoloLens研發版的註冊。

在2016年3月19號9點(太平洋時間)開始,開發商們就能註冊成為HoloLens研發團開始研發工作。註冊開放本來定於2016年3月30號至4月1號之間,由於HoloLens開發版出爐以及為開發者大會作準備,微軟決定提前開放註冊功能。

HoloLens由一對透鏡以及微型晶片中的計算系統組成,系統可以通過鏡片產生虛擬圖像,讓使用者與現實世界互動,目前首個體驗應用已經完成,該應用改編自一款《我的世界》系列的VR體驗。微軟表示,HoloLens開發版的成本約為3000美元,而最終的消費者版則尚未定價。(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自科技世界網)

 

新聞擴展:

特殊的夜間透鏡有助於治癒近視

模仿昆蟲眼睛 科學家研製出無反射透鏡

科學家成功利用碳納米管創建聲學透鏡

相關焦點

  • 世界最薄透鏡僅6.3納米厚
    納米砂磨機訊: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日前宣布,該校科學家製造出世界上最薄的透鏡,僅有6.3納米厚  這一課題的主要研究人員、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學院盧曰瑞博士介紹說,這一透鏡僅有6.3納米厚,而此前已製造出的最薄透鏡為50納米厚。  盧曰瑞說,該透鏡是用二硫化鉬晶體製成,這種晶體可在高溫下保持穩定,是一種潤滑劑和良好的半導體,並能釋放出光子。  盧曰瑞表示,這一最新科研成果實現了在原子層面控制光的傳播,可用於打造史無前例的微型化光學系統。
  • 光學透鏡稜鏡生產廠家/晶亮光電
    光學透鏡通常是用玻璃或者塑料製成的表面為球面的光學元件,光學透鏡是利用光學折射原理咋光學系統中實現:光線聚合、光線分散、光學成像;光學透鏡經過設計由多個透鏡組合而成的複合透鏡可以對色彩校正進行優化,糾正球面像差等。
  • 眼鏡片薄如紙手機鏡頭凸變平 平面透鏡「瘦身」
    薄如紙張的眼鏡片、不凸起的手機鏡頭、微型醫學成像工具……華人領導的研究團隊近日研製出一種只有1微米厚的超薄平面透鏡,有望大幅降低光學器件的尺寸和重量。未來,用上了「比紙薄的平面透鏡」,我們的生活會有怎樣的變化?記者特邀南大、南工大等高校的老師做了解讀。
  • 創紀錄的超透鏡可能會革新光學技術
    我們許多人每天都在跟透鏡打交道,比如糾正視力的眼鏡或放大鏡中的鏡片即為透鏡。透鏡(英語:lens)是一種將光線聚合或分散的設備,通常是由一片玻璃構成,也有由樹脂或水晶等透明材料製成。傳統的光學透鏡通過玻璃等的厚度變化來調節入射光相位實現聚焦的,這樣的透鏡體積大、笨重、而且只能將光聚焦在有限的幾個波長上。隨著光學科技的不斷發展,傳統光學透鏡難以滿足如大規模集成、器件小型化、功能多樣化等要求。為此科技人員開發出了超透鏡(英語:metalens)。
  • VR年度透鏡排行|更輕,更薄才能滿足用戶需求
    一個硬紙板,兩塊透鏡即可組成一個簡易版的VR眼鏡盒子;晶片、傳感器、顯示系統、光學透鏡、外殼結構件等零件的結合也可打造成一個性能更完善的VR頭顯。雖然這兩者在體驗感受、性能等方面千差萬別,但都需要通過那兩塊小小的透鏡將影像傳遞至人眼。這兩塊透鏡雖小,上面的學問可真不少。
  • 北京大學第二代微型化雙光子顯微鏡問世
    文中報導了第二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FHIRM-TPM 2.0(見圖),其成像視野是該團隊於2017年發布的第一代微型化顯微鏡的7.8倍,同時具備三維成像能力,獲取了小鼠在自由運動行為中大腦三維區域內上千個神經元清晰穩定的動態功能圖像,並且實現了針對同一批神經元長達一個月的追蹤記錄。目前,世界各國的腦科學研究如火如荼,中國的腦計劃也即將啟動。
  • 光學球面凸透鏡與非球面透鏡的關係及成像原理/晶亮光電
    在單一的波長下,球面像差和彗型像差都最小的透鏡稱為"最佳形式"或齊明透鏡。而目前削減彗形像差最普遍的方法就是使用非球面鏡。彗差的消除方法:使用對稱的結構,這種方法不僅只對彗差校正,對象散、場曲、和畸變的校正作用也非常有幫助。由於發光物點不在光學系統的光軸上,它所發出的光束與光軸有一傾斜角。該光束經透鏡折射後,其子午細光束與弧矢細光束的匯聚點不在一個點上。
  • 猶他大學研發平面透鏡 可為汽車打造無需對焦緊湊攝像頭
    ,打造了一款無需對焦的攝像頭。研究人員表示:「我們的平面透鏡可大大減輕攝像頭和其他成像系統的重量,降低複雜性和成本,同時功能性還得到增加。此種光學技術可實現更輕薄的智慧型手機攝像頭,改進並打造內窺鏡等用於生物醫學成像的更小型攝像頭,以及為汽車打造更緊湊的攝像頭。」 研究人員描述了新型平面透鏡,並表明其可以對相距約6米的物體保持對焦。
  • 第二代微型化雙光子顯微鏡正式問世
    ,我們成功研製了第二代微型化雙光子顯微鏡FHIRM-TPM 2.0。圖1:FHIRM-TPM 2.0小鼠佩戴實物圖通過對微型光學系統的重新設計,FHIRM-TPM 2.0成像視野擴大至420 × 420平方微米,是第一代系統的7.8倍;微型物鏡的工作距離擴展至1毫米,以實現非侵入式成像;嵌入了可拆卸的快速軸向掃描模塊,可獲取180
  • 蘋果新AR頭顯光學系統專利曝光,可減少設備體積及圖像失真
    可以使用光學系統將來自顯示器的圖像光引導到用戶的眼睛。在頭戴式設備中使用光學系統將圖像從顯示器提供到用戶眼睛的過程可能會引起圖像失真。在形成足夠緊湊結構的光學系統時也會有許多挑戰。如果不小心,用於電子設備的光學系統可能會過於龐大,並且可能無法表現出令人滿意的光學性能。
  • 史上最薄鏡子問世
    圖片來源:Froiland Rivera / EyeEm / Getty鏡子通常是由金屬或鍍膜玻璃製成的,如今,僅由幾百個原子就可構成世界上最薄的鏡子。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的Jun Rui和同事在《自然》發表研究稱,他們用單層銣原子製造了一面鏡子,並相信這是有史以來最輕的鏡子。
  • 傳統光學透鏡和菲涅爾透鏡有什麼不同?
    菲涅爾透鏡是一種應用十分廣泛的超精密光學透鏡器件。如太陽能聚光發電系統,投影顯示系統、雷射電視屏幕,特別是超大尺寸的菲涅爾透鏡,可以作為超大尺寸的透鏡,或反射面,探索在空間太陽能、巨型反射面(如貴州天眼500米口徑的射電望遠鏡)等方面的應用。
  • 高速變焦:可調諧光學系統
    原創 長光所Light中心 中國光學撰稿人 | Yue(哈工大 博士生)可調諧光學系統一直以來就是三維(3D)生物醫學成像、工業製造和先進光譜學等領域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
  • 玻璃吹制新技術:可製造出微型光學透鏡!
    軸稜錐(圖片來源:維基百科)軸稜錐可用於將雷射塑造得有利於光學鑽孔、成像以及為操控微粒或者細胞創造光學陷阱。這些透鏡已經有超過60年的歷史,但是它們的製造工藝(特別是在微觀尺度上)並不簡單。來自法國 FEMTO-ST 研究所的研究團隊成員 Nicolas Passilly 表示:「我們的技術有望低成本地製造結實的小型玻璃軸稜錐,它可以在生物醫學成像應用例如光學相干層析成像(OCT)所需的小型化成像系統中使用。」
  • 世界上最輕的光學鏡面誕生!由幾百個原子組成,比頭髮絲的寬度薄...
    世界上最輕的光學鏡面誕生!(MPQ)的物理學家們成功地製造出了僅由約200個原子的單分子層形成的光學鏡子——它是世界上最輕的反射鏡面。通常,鏡子利用高度拋光的金屬表面或特殊塗層的光學鏡片,以提供更輕質的性能。但MPQ的物理學家們現在首次證明,即使是由幾百個原子組成的單一結構層也能形成一面光學鏡子,使之成為人們所能想到的最輕的一面鏡子。這種新鏡子只有幾十納米薄,比人類頭髮絲的寬度還要薄1000倍。然而,它的反射是如此強烈,甚至可以被人類的眼睛觀察到。
  • 新型透鏡或將引發光學儀器變革
    用這種方法加工出的超材料可以像普通玻璃透鏡一樣實現光線的聚焦,但體積和重量都明顯低於玻璃透鏡。來自美國的研究人員近日開發出一種全新的透鏡,這種新型透鏡像紙一樣薄,卻可以發揮常規的玻璃透鏡一樣的功能,或許會給光學儀器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 消除像差:超透鏡的新突破將革新光學技術
    原創 長光所Light中心 中國光學撰稿 | 柳維瑋 博士生(哈工大)01導讀色散在成像系統中會引起的色差及圖像失真。採用傳統透鏡消除像差的方法會使得系統體積變得龐大。
  • 未來,你的眼鏡或許比紙還薄
    而就在近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華人學者虞南方領導的研究團隊研製出一種厚度只有1微米的超薄平面透鏡,有望大幅降低光學器件的尺寸和重量。平面透鏡上分布著很多「超像素」日常生活中,我們用到的透鏡都是球面透鏡,一般由光學玻璃、光學晶體、光學樹脂等光學材料製作而成。
  • 自動汽車光學模具
    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打造國內具有**實力的綜合性實業集團;通過實施人才戰略,提升公司管理與技術水平;通過提高技術與資本運作,提升公司戰略**競爭力。深度挖掘客戶需求,定位**市場,搭建更廣闊的平臺,為客戶提供比較好系統解決方案,圍繞著市場變化不斷整合資源,向著具有全球地位的科技生產服務型企業集團的戰略目標闊步邁進。
  • 光學玻璃雙凸透鏡鏡片的工作原理
    消色差雙膠合透鏡消色差膠合透鏡可選的增透膜波長範圍包括:400到700納米、650到1050納米或1050到1620納米。消色差膠合透鏡可選已安裝或未安裝版本,另外還可選膠合透鏡對和套件。特性材料:N-BK7波長範圍:350 - 2000 nm(未鍍膜)可選尺寸:6.0 mm、9.0 mm、1/2英寸、1英寸和2英寸焦距範圍:10.0 mm - 1.0 m適用於多種有限成像應用在整個可見光和近紅外光區域有出色的透光率Thorlabs未鍍膜的N-BK7雙凸透鏡常用於許多有限成像應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