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吹制新技術:可製造出微型光學透鏡!

2020-12-05 環球創新智慧

導讀

據美國光學學會官網近日報導,法國 FEMTO-ST 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微觀尺度採用玻璃吹制原理,製造出專用的微型圓錐形透鏡:「軸稜錐」。

背景

從羅馬時代起,將空氣吹到熱玻璃中形成氣泡的方法,一直被用於製造玻璃物體。

玻璃吹制(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創新

在新的工作中,研究人員們在微觀尺度採用同樣的玻璃吹制原理,製造專用的微型圓錐形透鏡,它也稱為「軸稜錐(axicon)」。

軸稜錐(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軸稜錐可用於將雷射塑造得有利於光學鑽孔、成像以及為操控微粒或者細胞創造光學陷阱。這些透鏡已經有超過60年的歷史,但是它們的製造工藝(特別是在微觀尺度上)並不簡單。

來自法國 FEMTO-ST 研究所的研究團隊成員 Nicolas Passilly 表示:「我們的技術有望低成本地製造結實的小型玻璃軸稜錐,它可以在生物醫學成像應用例如光學相干層析成像(OCT)所需的小型化成像系統中使用。」

研究人員們在美國光學學會(OSA)期刊《光學快報(Optics Letters)》上描述了這種新型製造方法。該方法所基於的工藝,與在半導體晶圓上並行製造大量的光子與電子電路所用的工藝一樣。研究人員們採用他們的方法創造出直徑為0.9毫米和1.8毫米的玻璃軸稜錐,並成功地生成貝塞爾光束。

這幅圖展示了一塊晶圓上製造好的透鏡。(圖片來源:Nicolas Passilly, FEMTO-ST 研究所)

技術

當與雷射一起使用時,軸稜錐創造出一束光線,這束光線開始是類貝塞爾光束(一種在其軸上具有最大強度的非衍射光束),然後轉變成空心光束,離軸稜錐越來越遠。類貝塞爾光束的景深,比由直徑相似的傳統圓形透鏡聚焦的光束的景深大幾個數量級。光束的大景深,使得光學鑽可以達到更深處,並創造出更高質量OCT圖像。對於光學鑷子來說,類貝塞爾光束和空心部分的光束可用於囚禁粒子或者細胞。

傳統意義上,這些用於製造玻璃軸稜錐的技術一次只能製造一個透鏡。儘管較便宜的軸稜錐可以用聚合物製造,但是這些軸稜錐無法承受住諸如晶圓級製造的高溫工藝,或者無法應用於需要高水平光功率的應用。

Passilly 表示:「聚合物軸稜錐無法應用於光學鑽孔,例如,因為這些瞬間的光功率可以比得上核電站的功率,但是持續時間極短。」

之前,微觀的玻璃吹制技術已經用於製造微透鏡,但是它通常需要來自單個儲氣室的膨脹氣體。研究人員們開發出了一種軸稜錐製造技術,它將來自多個儲氣室的膨脹氣體結合起來,製造出光學元件的圓錐形狀。這項技術從底部塑造表面,留下一個高質量的光學表面。它不同於那些普遍採用的技術例如蝕刻,轉移自三維掩膜(從上面蝕刻晶圓)。

為了實施這種微型玻璃吹制新技術,研究人員將矽腔沉積到同心環中。然後,這些同心環在大氣壓下用玻璃密封起來。將矽和玻璃疊層放置到熔爐中,使囚禁在腔體中的氣體膨脹,創造出環形氣泡。這些氣泡推開玻璃表面形成圓錐形,然後對面被拋光,只留下成形的透鏡。

該裝置用於描述通過微觀玻璃吹制技術製造的軸稜錐(圖片來源:Nicolas Passilly, FEMTO-ST 研究所)

價值

Passilly 表示:「晶圓級的微製造技術使得軸稜錐可以集成到更複雜的微系統(也是晶圓級製造)中,從而通向一種由晶圓疊層組成的微系統。這種集成帶來了更好的光學校準、高性能真空包裝以及更低成本的最終系統(因為可大批量同時處理)。」

Passilly 還表示:「雖然我們採用的所有工藝對於微製造來說都是標準的,但是我們以非標準的方法採用這些技術來製造微型玻璃軸稜錐。這項技術可用於創造其他形狀,甚至是那些不是柱對稱的形狀。」

研究人員計劃將這些光學元件集成到他們正在為癌症檢測和其他醫療應用開發的OCT設備中。

相關焦點

  • 光學玻璃透鏡模壓成型技術解析
    按道理,大部分的光學玻璃都可用來模壓成成型品。但是,軟化點高的玻璃,由於成型溫度高,與模具稍微有些反應,致使模具的使用壽命很短。所以,從模具材料容易選擇、模具的使用壽命能夠延長的觀點出發,應開發適合低溫(600℃左右)條件下模壓成型的玻璃。然而,開發的適合低溫模壓成型的玻璃必需符合能夠廉價地製造毛坯和不含有汙染環境的物質(如PbO、As2O3)的要求。
  • 羅馬時代的玻璃吹制原理,製造微透鏡,今天發揮到淋漓盡致!
    自羅馬時代起,將空氣注入熱玻璃形成氣泡就被用來製造玻璃製品。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將這些相同的玻璃吹制原理應用到微觀尺度上,製造出一種特殊的錐形透鏡,稱為軸對稱透鏡。軸突是用來塑造雷射的一種方式,有利於光學鑽孔,成像和創造光學陷阱操縱粒子或細胞。
  • 世界最薄的透鏡問世!可打造史無前例的微型化光學系統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日前宣布,該校科學家製造出世界上最薄的透鏡,僅有6.3納米厚,是人頭髮絲直徑的兩千分之一。這一課題的主要研究人員、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學院盧曰瑞博士介紹說,這一透鏡僅有6.3納米厚,而此前已製造出的最薄透鏡為50納米厚。
  • 消除像差:超透鏡的新突破將革新光學技術
    70%,這是超透鏡消除像差又一新的突破。材料折射率隨頻率的變化而產生的像差限制了寬帶光學器件的性能。超材料是具有自然材料所不具備的物理性質的人造材料,它可以實現控制光波的振幅相位以及偏振態,光隱身、光聚焦、金屬水等黑科技都源自他的功勞。而利用超材料設計超透鏡可以在亞波長尺度控制光波,也就是說實現不到1微米透鏡來消除成像的像差。
  • MIT 實現「超表面」透鏡技術新突破,快速繪製各種光學效果圖案...
    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光學透鏡是一種曲面透明塑料或玻璃,而顯微鏡,眼鏡和相機等設備都通過它們來聚焦光線。在大部分情況下,透鏡的曲面形狀自數個世紀前的誕生日以來就沒有發生過太大的變化。但在過去十年間,工程師已經開出一種名為「超表面」的超薄材料。超表面可以實現遠遠超過傳統曲面透鏡的光線技術。
  • 傳統光學透鏡和菲涅爾透鏡有什麼不同?
    菲涅爾透鏡是一種應用十分廣泛的超精密光學透鏡器件。如太陽能聚光發電系統,投影顯示系統、雷射電視屏幕,特別是超大尺寸的菲涅爾透鏡,可以作為超大尺寸的透鏡,或反射面,探索在空間太陽能、巨型反射面(如貴州天眼500米口徑的射電望遠鏡)等方面的應用。
  • 創紀錄的超透鏡可能會革新光學技術
    我們許多人每天都在跟透鏡打交道,比如糾正視力的眼鏡或放大鏡中的鏡片即為透鏡。透鏡(英語:lens)是一種將光線聚合或分散的設備,通常是由一片玻璃構成,也有由樹脂或水晶等透明材料製成。傳統的光學透鏡通過玻璃等的厚度變化來調節入射光相位實現聚焦的,這樣的透鏡體積大、笨重、而且只能將光聚焦在有限的幾個波長上。隨著光學科技的不斷發展,傳統光學透鏡難以滿足如大規模集成、器件小型化、功能多樣化等要求。為此科技人員開發出了超透鏡(英語:metalens)。
  • 光學薄膜的製造技術
    光學薄膜可以採用物理氣相沉積(PVD)、化學氣相沉積(CVD)和化學液相沉積(CLD)三種技術來製備.1、物理氣相沉積(PVD)PVD需要使用真空鍍膜機,製造成本高,但膜層厚度可以精確控制,膜層強度好,目前已被廣泛採用.在PVD法中,根據膜料氣化方式的不同,又分為熱蒸發、濺射、離子鍍及離子輔助鍍技術.其中,光學薄膜主要採用熱蒸發及離子輔助鍍技術製造,濺射及離子鍍技術用於光學薄膜製造的工藝是近幾年才開始的.
  • 美國研究人員發明新型超薄光學透鏡
    據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8月31日報導,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與加州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合作開發了一種超薄光學透鏡,通過「元表面」(metasurface)技術實現對光路的控制,可應用於先進顯微鏡、顯示器材、傳感器、攝像機等多種儀器,使光學系統集成度大大提高,並使透鏡製造方式產生革命性變化。
  • 洛馬新技術SPIDER將帶來光學望遠鏡革命
    (Segmented Planar Imaging Detector for Electro-optical Reconnaissance,簡稱SPIDER技術)能夠將由光學望遠鏡設計從光學透鏡堆疊變革成微型陣列,同等成像質量的儀器能夠縮小10-100倍,這是一個由美國DARPA國防先進研究項目局贊助研製的項目。
  • 科學家開發出動態超表面透鏡技術—新聞—科學網
    從數位相機、纖維光學中的高帶寬到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實驗室設備,透鏡技術在各個尺度均取得進展。
  • 華人團隊開發出比紙薄的平面透鏡
    薄如紙張的眼鏡片、不凸起的手機鏡頭、微型醫學成像工具……華人領導的研究團隊近日研製出一種只有1微米厚的超薄平面透鏡,有望大幅降低光學器件的尺寸和重量。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應用物理學副教授虞南方團隊新近發表在《光:科學及應用》雜誌上的報告顯示,這種由「超像素」構成的平面透鏡比普通紙張還要薄。這些像素均小於光的波長,能不同程度延遲光波通過透鏡的時長,從而實現傳統透鏡的功能。   不同顏色的光通過不同介質和結構時速度不一樣,因此複色光通過稜鏡會分解成單色光,這種現象被稱為光的色散。
  • 菲涅爾透鏡關鍵設備的設計製造及產業化
    CPV主要由太陽能電池、菲涅爾透鏡(Fresnel Lens)等聚光元件以及太陽光追蹤器等部件組成。其中,菲涅爾透鏡的作用就是將光線從相對較大的區域面積轉換到相對較小的區域面積上,因而也被稱為集光器或者聚光器,它是CPV中的關鍵光學器件,其性能優劣直接影響著CPV聚光率的高低。因此,開展菲涅爾透鏡製造的關鍵技術及設備的產業化技術研究,就成為整個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的基石。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透鏡改善光學和數據傳輸的性能
    研究人員開發出了新的3D列印微透鏡,具有可調節的折射率,這一特性使其具有高度專業化的光聚焦能力。研究人員表示,這一進展將通過顯著提高計算機晶片和其他光學系統的數據路由能力來改善成像、計算和通信。我們的新透鏡製造技術可以在一個集成器件中解決這些問題。"作為演示,該團隊製造了三種透鏡:一種平面透鏡、世界上第一個可見光Luneburg透鏡,以前不可能製造的具有獨特聚焦特性的球形透鏡、以及可能實現大規模數據路由功能的3D波導。
  • MEMS與超透鏡相結合,在傳感器中操控光線
    DOE)阿貢國家實驗室與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合作,首次將在光通信、生物成像、雷射雷達(LIDAR)系統中廣泛應用的兩種技術:微機電系統(MEMS)和超透鏡結合到了一起,成功地製造出位於MEMS平臺頂層之上的超透鏡。
  • 「德國製造」光學技術現身德國雷射與光電技術展
    在世界光學領域裡,德國企業排行絕對數一數二,來自全德國的60家企業和大學將於2008年3月18日至20日聚集上海「德國雷射與光電特別展」,希望向觀眾展示「德國製造」的產品和技術。該特別活動展由德國聯邦經濟技術部(BMWi)組織,旨在借力2008年慕尼黑上海雷射、光電展特別介紹德國企業在光電技術領域裡的成果。
  • 新型智能透鏡:可動態調節,實現複雜光學功能!
    導讀據西班牙光子科學研究所官網近日報導,該研究所與法國巴黎視覺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密切合作開發出一種動態可調諧的智能透鏡,它幾乎可以實現任何複雜的光學功能。在毫米厚度的手機、微型顯微鏡或者醫療內窺鏡遠端集成可動態調節的變焦鏡頭需要複雜的透鏡組,這些透鏡可以處理全光譜,並在幾毫秒內用電改變形狀。迄今為止,一種稱為「液晶空間光調製器」的軟材料成為了高解析度光整形所選擇的工具,但是實現這種工具已經被證明受到性能、體積和成本的制約。
  • Intel新研究:180°橫向FOV的曲面VR光學模組,體積縮減1/2
    大視場角、小體積VR透鏡據悉,該論文由Intel實驗室提交,主要描述了一種由曲面微型透鏡陣列和曲面屏組成的光學模組方案:ThinVR。Intel認為,ThinVR方案的出現,展示出縮小VR光學透鏡模組、並提升視場角是可行的。
  • 科學家利用雷射技術製造出微型機器人 可有效「行走」​
    科學家利用雷射技術製造出微型機器人 可有效「行走」科學家利用雷射技術使顯微鏡機器人有效地「行走」。當受到雷射照射時,人類頭髮寬度周圍的腿能夠彎曲,從而產生類似行走的動作。康奈爾大學( Cornell University)領導的研究人員,希望這項技術有朝一日能被用於修復人體組織和在血液裡暢行。
  • AR眼鏡、微型相機受益,哈佛博士後研究出超薄微透鏡
    目前,高解析度、高亮度的Micro LED等微型顯示模組(光源)的大小已經可以縮減到毫米級別,但縮小光學透鏡的體積一直是一大難題,而這也是讓AR眼鏡向「普通眼鏡形態」轉變的關鍵因素。據悉,Reza所闡釋的透鏡工藝名為Metasurface,而用這種工藝生產的微型透鏡被稱為Metal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