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開發出動態超表面透鏡技術—新聞—科學網

2020-11-25 科學網

 

從數位相機、纖維光學中的高帶寬到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實驗室設備,透鏡技術在各個尺度均取得進展。如今,一種利用標準計算機晶片技術產生的新的透鏡技術正在興起,並且能替代傳統曲面透鏡笨重的材料層和複雜的幾何形狀。

和傳統透鏡不同,平面透鏡基於被稱為超表面的光學納米材料,因此相對較輕。當超表面的亞波長納米結構形成特定的重複模式時,它們能模擬折射光線的複雜曲率,但沒有那麼笨重,並且在減少畸變的情況下聚焦光線的能力得以改善。不過,大多數這樣的納米結構設備是靜態的,因此限制了它們的功能性。

開創了超透鏡技術的美國哈佛大學應用物理學家Federico Capasso以及微機電系統(MEMS)早期開發者、阿貢國家實驗室納米製造和設備組負責人Daniel Lopez靈機一動,提出將諸如快速掃描、束流控制等動態性能加到超透鏡中以開展新應用的想法。Capasso和Lopez開發了一種將中紅外光譜超透鏡和MEMS融合起來的設備,並於近日在美國物理聯合會(AIP)出版集團所屬《應用物理快報—光子學》雜誌上報告了這一成果。

MEMS是一種基於電路的技術,整合了微電子學器件並且將制動器、傳動裝置等機械納米結構包括進來。從手機到安全氣囊、生物傳感設備、電器和光學器件,MEMS無處不在。它是利用和生產標準計算機晶片上的集成電路相同的技術製造出來的。

「上千個單獨控制的MEMS上的透鏡設備被高密度集成到一個矽片上,將使得對光場的控制和操控達到史無前例的程度。」Lopez表示。而他們的將MEMS整合在一起的超表面透鏡原型能進行電控,從而使平面透鏡的角轉動各不相同,並且能掃描不同大小的焦點。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開發出比人的頭髮還要細一千倍的平面透鏡
    科學家開發出了比人的頭髮細一千倍的透鏡。它可以用作智慧型手機中的相機鏡頭,也可以在需要傳感的許多其它設備中使用。該研究主導、聖保羅大學聖卡洛斯工程學院(EESC-USP)電氣工程與計算系教授、埃米利亞諾·雷岑德·馬丁斯(Emiliano Rezende Martins)說:「在目前的技術背景下,這樣的微型鏡頭的應用幾乎是無限的。」該透鏡由與光相互作用的納米柱陣列上的單個納米矽層組成。
  • 新型超透鏡:將超表面與液晶技術結合起來
    導讀據美國凱斯西儲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與哈佛大學以及義大利卡拉布裡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將納米結構超表面與液晶技術結合起來,有望革新光學技術。)開始通過設計平面光學超表面改變光學領域,並利用數百萬個細微的、薄而透明的石英柱陣列來衍射和塑造光線的流動。
  • MEMS與超透鏡相結合,在傳感器中操控光線
    DOE)阿貢國家實驗室與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合作,首次將在光通信、生物成像、雷射雷達(LIDAR)系統中廣泛應用的兩種技術:微機電系統(MEMS)和超透鏡結合到了一起,成功地製造出位於MEMS平臺頂層之上的超透鏡。
  • 晶圓級超表面光刻技術
    相比之下,光刻技術能夠在短時間內刻制出大規模的納米結構。,並指出光刻技術在超表面製備方面在未來的發展方向和面臨問題。圖3B展示了刻蝕後超透鏡的SEM形貌圖以及一個含有45個超透鏡金屬玻璃晶圓片。研究人員對該超透鏡進行測量並給出了不同波長的焦平面光強分布,如圖3C所示。該超透鏡的成像能力如圖3D所示。該圖是科學CMOS相機捕捉到的在超透鏡附近表面彩色圖像。
  • 創紀錄的超透鏡可能會革新光學技術
    傳統的光學透鏡通過玻璃等的厚度變化來調節入射光相位實現聚焦的,這樣的透鏡體積大、笨重、而且只能將光聚焦在有限的幾個波長上。隨著光學科技的不斷發展,傳統光學透鏡難以滿足如大規模集成、器件小型化、功能多樣化等要求。為此科技人員開發出了超透鏡(英語:metalens)。
  • 研究人員創造出能夠勝過人眼的「自適應超透鏡」
    據外媒報導,在過去的十年裡,數個行業迎來了重大技術進步。我們已經看到了現代智慧型手機以及平板電腦等的崛起,新一代遊戲機,醫療人工智慧創新,以及越來越高效和強大的計算機硬體。現在,由於哈佛SEAS研究人員團隊宣布了一項突破性研究成果,我們看到了光學鏡片行業的又一次重大飛躍。
  • MIT 實現「超表面」透鏡技術新突破,快速繪製各種光學效果圖案...
    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光學透鏡是一種曲面透明塑料或玻璃,而顯微鏡,眼鏡和相機等設備都通過它們來聚焦光線。在大部分情況下,透鏡的曲面形狀自數個世紀前的誕生日以來就沒有發生過太大的變化。但在過去十年間,工程師已經開出一種名為「超表面」的超薄材料。超表面可以實現遠遠超過傳統曲面透鏡的光線技術。
  • 創世紀:鏡頭革命,從超構表面到超構透鏡
    利用當前的製造技術,可以對相位,幅度和偏振態進行工程設計,從而可以對散射場進行局部控制,並模製光流以創建自然材料無法比擬的光學效果。與傳統的折射光學元件相比,這項技術已顯示出有望實現形式-功能關係的根本改變。
  • 儀表今日看點:超透鏡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基因檢測再上新臺階
    1月10日消息,超透鏡的研究近日取得重大突破。哈佛大學約翰·A·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團隊(SEAS)宣布他們目前已經成功開發出了首個能夠以高解析度將包括白光在內的整個可見光光譜聚焦於一點的超透鏡。今日的儀器儀表行業還有哪些值得關注的重要內容呢?下面一起來了解詳情。
  • 美研究者實現基於MEMS的可重構超透鏡
    2D掃描MEMS平臺上,從而創造出極薄的可重構透鏡的操作過程。人造的亞波長金屬和/或介電模式使得超表面具有特殊的光學性質,該性質可通過在2D平面上排布納米光學元件來進行調諧,從而模擬常規體光學透鏡的相位分布。在該論文中,研究人員指出雖然超表面研究並不是新技術,但它們往往是靜態的。因此,將超表面安裝在如2D掃描器等靜電驅動MEMS平臺會上開闢新的應用領域,目前這些領域往往正在使用較重的傳統透鏡。
  • 從超構表面到超構透鏡
    利用當前的製造技術,可以對相位,幅度和偏振態進行工程設計,從而可以對散射場進行局部控制,並模製光流以創建自然材料無法比擬的光學效果。與傳統的折射光學元件相比,這項技術已顯示出有望實現形式-功能關係的根本改變。
  • 杜克大學研製出可通過光動態調節的電介質超材料
    當波通過表面時,超材料可以控制網格中每個位置的振幅和相位,這可以使得人們用多種不同的方式操縱電磁波。在這項新技術中,每個網格位置都包含一個高只有50微米、寬120微米的微小矽圓柱體,圓柱體彼此間隔170微米。雖然矽通常並不是一種導電材料,但研究人員利用一種稱為光摻雜的工藝過程中,使用特定頻率的光「轟擊」這些微小圓柱使其表面激發出電子,從而為典型的絕緣材料注入金屬特性。
  • 科學家開發出高通量研究玉米基因位點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李平華(左二)和研究生查看模式植物長勢      山東農大供圖 10月9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李平華等中外科學家合作研究成果。他們探索出高通量研究玉米轉錄因子調控位點的新技術,利用大規模轉錄因子數據重新構建了玉米葉片基因表達調控網絡,使玉米基因編輯不再「大海撈針」。 玉米是世界範圍內的重要農作物,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總產量最多的糧食作物,抓好玉米生產對確保我國穀物基本自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 顯微技術迎來新跨越—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s-graphics.co.jp 2021年伊始,顯微鏡技術也迎來新的跨越。 光物理學家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利用現有顯微鏡技術,無需添加染色劑或螢光染料,就能更詳細地觀察活細胞內部。 一種螢光壽命顯微鏡技術,能夠使用頻率梳而不是機械部件來觀察動態生物現象。 「我認為無標籤技術將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 科學家開發萃取光學純胺基酸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液—液兩相手性萃取是最近十幾年快速發展起來的一種外消旋手性化合物的拆分方法,特別是在生產光學純胺基酸方面展現出了非常好的產業化前景。但是,傳統萃取方法僅能從消旋體胺基酸中進行手性拆分,導致其最大收率僅為50%,且水相中殘餘的對映體胺基酸不易回收再利用。 針對這一問題,近年來研究團隊在新型手性萃取劑及萃取方法上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 科學家研發新螢光顯微鏡—新聞—科學網
    新顯微鏡藝術圖  圖片來源:日本德島大學 在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不需要機械掃描就能獲得螢光壽命圖像的新方法。 螢光顯微鏡廣泛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因為它允許科學家直接觀察細胞及其內部和周圍的某些化合物。螢光分子能吸收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然後在較長的波長範圍內重新發射。然而,傳統螢光顯微技術的主要局限性是其結果難以定量評價,而且螢光強度受實驗條件和螢光物質濃度的顯著影響。現在,日本科學家的這項新研究將徹底改變螢光壽命顯微鏡領域。
  • 【講座預告】納米超構表面光學透鏡:未來之眼——香港理工大學蔡...
    【講座預告】納米超構表面光學透鏡:未來之眼——香港理工大學蔡定平教授 2020-07-08 07: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複合過渡金屬氧化物吸附材料開發與應用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記者7月2日從河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態與環境治理研究所獲悉,該研究所王洪傑教授團隊與清華大學曲久輝院士團隊合作,在北京同步輻射裝置支持下,在複合過渡金屬氧化物吸附材料開發與吸附除磷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為此類功能材料的開發及應用提供了新的科學線索,相關論文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和《美國化學會應用材料與界面》。
  • Light:利用光的超表面效應動態控操光
    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一種可編程的超表面,能夠控制光的空間和時間調製,這些光學元件很容易集成到其他設備中,從而為可調諧光學元件打開了大門。
  • 基於時空相位調製超表面實現非互易光傳播的新方法
    研究人員在實驗上通過附加超快時間相位調製證實了該動態超表面設計。他們結合兩個相干波的外差幹涉產生的多太赫茲時變調製,將動態相變引入超表面。這種方法為製造緊湊、可集成的非互易光學元件提供了一種潛在的思路。該研究成果於12月發表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