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在原子尺度上發現鐵電性

2020-12-05 科技報告與資訊

隨著電子設備變得越來越小,為它們供電的技術也需要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薄。科學家在開發該技術時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是尋找可以在超薄尺寸下表現良好的材料。現在,伯克利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他們可能已經找到答案。

在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教授Sayeef Salahuddin和研究生Suraj Cheema的帶領下,一組研究人員設法在矽上生長了一種超薄材料,該材料具有獨特的電特性,稱為鐵電性。兩人的研究成果發表在4月22日的《Nature》上。

鐵電性是指一類材料,它不僅可以實現自發極化,而且在暴露於外部電場時也可以反轉其方向,這對於電子學來說是很有用的。

該團隊的突破證明了鐵電效應對厚度僅為1納米的材料的影響,該材料僅相當於兩個原子構造塊的大小。結果,該材料可以以較低的能量有效地驅動最小的設備。

Salahuddin說:「我們製造的計算設備越來越小。由於受空間限制,很多應用中都不能使用較厚的材料,現在有了我們的鐵電材料,就可以不必擔心空間問題了。」

研究人員已經成功地實現了很多超薄材料的穩定的鐵電性,但在3納米以下,常規鐵電材料中的鐵電性會降低。

現在,伯克利團隊將摻雜了一納米厚的氧化鉿生長在矽上。Salahuddin說,這種超薄材料不僅表現出了鐵電性,而且效果實際上比幾納米厚的材料更強,這在鐵電領域是一個 "根本性的突破"。

這一發現可能會導致更先進的電池和傳感器的誕生。但這項工作對計算機中的存儲器和邏輯晶片有特殊的前景。

在僅1納米厚的薄膜中發現鐵電材料,意味著這些存儲電池可以被縮小到低於之前認為可能的尺寸。"我們可以生長出可以用於製造計算機晶片的鐵電材料。"Salahuddin說。

論文標題《Enhanced ferroelectricity in ultrathin films grown directly on silicon》。

相關焦點

  • 《自然》雜誌:科學家在原子尺度上發現鐵電性
    鐵電性(英語:Ferroelectricity)指某些材料存在自發的電極化,並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可以被反轉的特性。該術語被用於類比鐵磁性(Ferromagnetism),其中,材料表現出永久磁性。當鐵電性於1920年被發現時,鐵磁性就已經被知道。
  • 科學家在原子尺度實現鐵電性,將使未來電子設備變得更小
    科學家在原子尺度實現鐵電性,將使未來電子設備變得更小  Connor Feng • 2020-04-26 09:20:18
  • 鐵電性及其發現歷史
    鐵電性(ferroelectricity)在物理上講就是:在一定的溫度範圍內,一些極化材料所表現出的自發極化的特徵,或者說在無外電場的情況下
  • 原子的範德華異質結構,能同時表現出鐵磁性和鐵電性?
    然而,如何提高多鐵材料的鐵磁性和鐵電性仍然是一個很大挑戰。現在由UNIST自然科學學院的Geunsik Lee教授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張翔(音譯)教授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範德華(VDW)力量可以用來解決這一問題,因此引起了相當大的學術關注。在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上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論證了實現二維異質多鐵材料新概念的可行性。
  • 科學家在原子尺度上發現電化學界面的動力學特徵
    美國能源部(DOE)阿貢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利用高精度材料科學和電化學相結合的方法,對析氧反應過程中驅動材料的穩定性和活性的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將指導電化學燃料生產材料的實際設計。"我們的解釋在原子尺度和宏觀尺度上消除了一些圍繞雜質對材料穩定性的影響的迷霧,"阿貢研究員Nenad Markovic說,他是實驗室材料科學部門的化學家。科學家們研究了一種被稱為氧化氫的電解槽材料,發現儘管電解槽的行為似乎完全穩定,但在原子尺度上,該系統是動態的。
  • 新法使鈦酸銪材料具鐵磁鐵電性
    美國康奈爾大學科學家的最新研究發現,將普通鈦酸銪材料切成納米級薄片,然後利用物理方式將其拉伸,便可使之同時具有鐵磁性和鐵電性,而目前最好的磁性鐵電體相形之下要遜色
  • 原子及近原子尺度製造 ——製造技術發展趨勢
    中國被「卡脖子」的主要是高端產品,包括高端數控工具機、軸承、飛機發動機等等,而「高端」首先體現在精度上。為實現高精度就需要納米、乃至原子及近原子尺度的製造與運動控制技術。科技前沿研究的推進已越來越倚重於多學科交叉發展,並進入了快速變革的時代。
  • 利用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研究原子尺度上的電荷動力學
    超快STM結合了STM的空間解析度和超快光學的時間解析度,可以實現原子級解析度的飛秒光譜學,並用於單原子、單分子、單電子和單自旋的非平衡動力學研究。本文首先介紹了超快STM技術的發展,以及我們在這個研究方向上的進展。
  • 原子及近原子尺度製造——製造技術發展趨勢
    中國被「卡脖子」的主要是高端產品,包括高端數控工具機、軸承、飛機發動機等等,而「高端」首先體現在精度上。為實現高精度就需要納米、乃至原子及近原子尺度的製造與運動控制技術。 科技前沿研究的推進已越來越倚重於多學科交叉發展,並進入了快速變革的時代。
  • 西安交大研究人員從原子尺度揭示釤鈷高溫永磁材料再結晶和析出...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前沿院馬天宇教授和任曉兵教授課題組與西南應用磁學研究所王敬東研究員、北京工業大學嶽明教授和西北工業大學劉峰教授合作,以高溫磁性最強的2:17型Sm-Co-Fe-Cu-Zr永磁合金為研究對象,採用高分辨透射電鏡從原子尺度揭示了其再結晶和析出共生過程中的缺陷演化機制。
  • 達到量子「最佳點」:研究人員發現矽中原子量子位的最佳位置
    來源:CQC2T量子計算和通信技術卓越中心(CQC 2 T)的研究人員與矽量子計算(SQC)合作,找到了在矽中定位量子位以擴大基於原子的量子處理器的「最佳地點」。通過將磷原子精確地放置在矽中來創建量子位或量子位,這是CQC 2 T主任Michelle Simmons教授率先提出的方法,是矽量子計算機開發中的世界領先方法。
  • 二維材料外延生長的原子尺度機理:特性與共性
    文章首先集中介紹石墨烯和其他新興二維層狀材料vdW外延生長中常見的主要原子尺度機理,然後通過幾個實例介紹二維材料的物性優化和功能化的一些進展。2.1 碳二聚體的成核大面積、高質量石墨烯樣品已經在不同金屬或半導體襯底上利用外延生長成功製備。
  • 低維單質材料中的鐵電性和多鐵性 | 本周物理學講座
    另一方面,幾乎所有報導的鐵電材料都是由不同種類的原子組成的化合物。據我們所知,單元素材料的鐵電性從未在文獻中報導過。在這裡,雖然很違反常識,但我們基於第一性原理計算,揭示了一系列單質二維體系及表面體系中的自發電極化和本徵鐵電性和反鐵電性。這些單元素材料的鐵電居裡溫度可能高於室溫,因此他們有望實現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的超薄鐵電器件。與此同時,我們也構建一個通過模型來理解和搜索中新型二維鐵電和反鐵電材料。
  • 【二維材料】二維材料的鐵電性
    在這項工作中,我們研究了二維(2D)IV族單硫化物MX(M = Ge,Sn或Pb; X = S,Se或Te)的穩定性和鐵電性。我們發現PbX,SnS和SnSe的波紋相的總能量低於相應六方相的總能量;特別是SnS和SnSe的波紋相呈現自發極化和鐵電性。
  • 物理學:研究人員首次發現原子中「自旋對稱」的直接證據!
    物理學:研究人員首次發現原子中「自旋對稱」的直接證據!這是鍶原子的磁性 - 或核'自旋'中的對稱性的說明。JILA研究人員觀察到,如果兩個原子具有相同的核自旋態(頂部),它們相互作用較弱,相互作用強度不依賴於10個可能的核自旋態中的哪一個。
  • 在原子尺度揭開結構材料超高強度與超高韌性的面紗
    由北京工業大學和浙江大學組成的「材料彈塑性微觀機制研究團隊」經過13年不懈的努力,發明了國際上該領域獨有的「原子尺度材料力學性能實驗系統」和相關技術,為解決這一世界難題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徑。該實驗平臺的「力學微驅動器」可以在電子顯微鏡下精準施加外力,驅動微納米結構材料變形,並在原子尺度觀察原子及其團簇的演化規律。
  • ...譜學研究新進展:三維原子尺度上測定鐵基超導材料的同位素效應
    近日,中國科大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吳自玉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和陳仙輝領導的小組利用X射線吸收譜學,在三維原子尺度上研究了鐵基超導材料的同位素效應,取得了重要進展。這一成果發表在4月29日自然出版集團(NPG)的Scientific Reports(科學報告)上。 自2008年鐵基超導材料被發現以來,一直是凝聚態物理的重要研究熱點之一。
  • 瘧原蟲入侵細胞過程首次在原子尺度顯示
    新華社雪梨6月29日電(郭陽)一個國際研究團隊藉助低溫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首次在原子尺度上描繪出瘧原蟲入侵人體細胞過程的三維結構圖,這有助於開發新型瘧疾疫苗和抗瘧藥物。  瘧疾由瘧原蟲引發,經蚊子叮咬傳播,症狀包括發熱、肌肉疼痛、頭痛、嘔吐、腹瀉等,嚴重時可導致死亡。
  • 我國首次在原子尺度揭示水的核量子效應
    研究發現,核量子效應研究對於理解水的微觀結構和動力學非常關鍵。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王恩哥課題組圍繞「原子尺度上水的核量子效應」開展研究工作,基於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分別發展了亞分子級分辨成像技術、單分子操控技術和單分子振動譜技術,首次實現了核量子態的原子尺度探測和操控。課題組在表面水體系中發現了一系列新奇的核量子效應。
  • 布法羅大學研究人員3D列印可調鐵電超材料
    從研究人員布法羅大學(UB)已經開發了3D的獨特方法印刷的鐵電材料,那就是可以有自己的偏振材料通過使用電場切換。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的論文「3D列印的分子鐵電超材料」中,這項研究為超材料和電子設備帶來了有趣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