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原子尺度實現鐵電性,將使未來電子設備變得更小

2020-11-26 前瞻網

科學家在原子尺度實現鐵電性,將使未來電子設備變得更小

 Connor Feng • 2020-04-26 09:20:18 來源:前瞻網 E2068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隨著電子設備變得越來越小,為電子設備供電的技術需要變得更小更薄。

而在開發這種技術時,科學家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就是要找到在超薄尺寸下仍然能夠保持良好性能的材料,現在,伯克利的研究人員認為他們可能已經找到了答案。

在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教授Sayeef Salahuddin和研究生Suraj Cheema的帶領下,一組研究人員成功地在矽上研發出一種超薄材料,這種材料具有一種獨特的電特性,被稱為鐵電性。這兩位科學家的發現發表在4月22日的《自然》雜誌上。

鐵電性是指一類不僅能實現自發極化,而且在暴露於外部電場時還能改變其電偶極矩方向的材料,這類材料在電子器件方向非常有前途。

研究小組的這項突破在一種只有1納米厚的材料(相當於兩個原子積木的大小)上展示了鐵電效應。因此,這種材料可以以更低的能量有效地為最小的設備供電。

Salahuddin說:「我們正在製造越來越小的計算設備。你不會想要用厚的材料,因為你沒有這麼多空間。但用了我們的鐵電材料,你就不需要擔心空間的問題。」

在此之前,研究人員已經成功地將鐵電性穩定在越來越薄的材料中。但是在3納米以下,「鐵電性在傳統的鐵電材料中會減弱,」Cheema說。

但現在,伯克利的研究小組將一納米厚的氧化鉿摻雜到矽上。這種超薄材料不僅展示出鐵電性,而且這種效應實際上比幾納米厚的材料還要更強——這是鐵電性領域的一個「根本性突破」,Salahuddin說。

這一發現可能會催生出更先進的電池和傳感器,但是這項研究對計算機的內存和邏輯晶片來說還有著特殊的前景。

在只有1納米厚的薄膜中發現鐵電性,意味著這些存儲電池的尺寸可以縮小到比我們以前認為的極限還要小。

「我們可以研發出適用於製造現代計算機晶片的鐵電材料,」Salahuddin說。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原文:https://phys.org/news/2020-04-ferroelectricity-atomic-scale.html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自然》雜誌:科學家在原子尺度上發現鐵電性
    鐵電性(英語:Ferroelectricity)指某些材料存在自發的電極化,並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可以被反轉的特性。該術語被用於類比鐵磁性(Ferromagnetism),其中,材料表現出永久磁性。當鐵電性於1920年被發現時,鐵磁性就已經被知道。
  • 研究人員在原子尺度上發現鐵電性
    隨著電子設備變得越來越小,為它們供電的技術也需要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薄。科學家在開發該技術時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是尋找可以在超薄尺寸下表現良好的材料。現在,伯克利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他們可能已經找到答案。在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教授Sayeef Salahuddin和研究生Suraj Cheema的帶領下,一組研究人員設法在矽上生長了一種超薄材料,該材料具有獨特的電特性,稱為鐵電性。兩人的研究成果發表在4月22日的《Nature》上。
  • 科技:科學家創造了原子尺度的二維電子kagome晶格
    導語:科學家創造了原子尺度的二維電子Kagome晶格。臥龍崗大學(UOW)的科學家與中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開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同事合作,成功地創造了一種原子尺度的二維電子kagome晶格,在電子和電子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量子計算。該研究論文發表在11月出版的「 科學進展」雜誌上。
  • 光子取代電子?未來計算機處理器將變得更小更快!
    技術這種混合方案允許在以納米(十億分之一米)尺度上操控光線。科學家們已經證明,他們可以在比攜帶信息的光波長小100倍的情況下實現數據操作。使用金屬的片上納米器件(稱為「等離子體」器件)實現了傳統光子器件無法實現的功能。最值得注意的是,它們將光線有效地壓縮至幾十億分之一米,從而實現了極大增強、無幹擾的光與物質相互作用。
  • 科學:原子發現為更環保,更快,更小的電子電路打開了大門!
    科學:原子發現為更環保,更快,更小的電子電路打開了大門!最近,由UAlberta物理學家羅伯特·沃爾科(Robert Wolkow)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了解開綠色,更快,更小的電子電路潛力的關鍵一步。研究小組找到了一種方法來刪除和替換那些阻礙新革命性電路設計工作的異地原子。這推出了一種用於普通電子產品的新型矽晶片,例如我們的手機和電腦。
  • 原子及近原子尺度製造——製造技術發展趨勢
    為實現高精度就需要納米、乃至原子及近原子尺度的製造與運動控制技術。 科技前沿研究的推進已越來越倚重於多學科交叉發展,並進入了快速變革的時代。ACSM是將能量直接作用於原子,通過構建原子尺度結構實現特定功能與性能,並實現批量生產、滿足所需要求的前沿製造技術,是突破當前科技前沿製造瓶頸的下一代製造技術的主要發展趨勢,對未來科技發展和高端元器件製造具有重大意義。
  • 原子及近原子尺度製造 ——製造技術發展趨勢
    為實現高精度就需要納米、乃至原子及近原子尺度的製造與運動控制技術。科技前沿研究的推進已越來越倚重於多學科交叉發展,並進入了快速變革的時代。ACSM是將能量直接作用於原子,通過構建原子尺度結構實現特定功能與性能,並實現批量生產、滿足所需要求的前沿製造技術,是突破當前科技前沿製造瓶頸的下一代製造技術的主要發展趨勢,對未來科技發展和高端元器件製造具有重大意義。
  • 科學家利用最強X光將電子從原子上逐個剝離
    沒了電子的原子想必相當的孤寂。據北京時間7月2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所刊發報告稱,位於美國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內、迄今世界最強大的X射線雷射器——直線加速器相干光源(LCLS)於6月30日發表了它自啟動以來的第一項實驗成果:其強大而獨特的能力,達到了可操縱原子樣本上單個電子的水平,從內到外逐個將電子剝離,形成了所謂的「空心原子」。
  • 新法使鈦酸銪材料具鐵磁鐵電性
    美國康奈爾大學科學家的最新研究發現,將普通鈦酸銪材料切成納米級薄片,然後利用物理方式將其拉伸,便可使之同時具有鐵磁性和鐵電性,而目前最好的磁性鐵電體相形之下要遜色
  • 製造電晶體,未來的計算機將可以更小
    隨著智慧型手機、筆記本電腦和計算機變得更小、更快,它們內部控制電流和存儲信息的電晶體也變得越來越小,但是傳統的電晶體只能縮小這麼多。現在,史蒂文斯理工學院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一種新的原子薄磁性半導體,它將允許開發以完全不同方式工作的新電晶體;它們不僅可以利用電子的電荷,還可以利用其自旋的能量,為創造更小、更快的電子元件提供了另一種途徑。
  • 製造電晶體,未來的計算機將可以更小!
    文章來自:(www.bokeyuan.net)隨著智慧型手機、筆記本電腦和計算機變得更小、更快,它們內部控制電流和存儲信息的電晶體也變得越來越小,但是傳統的電晶體只能縮小這麼多。現在,史蒂文斯理工學院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一種新的原子薄磁性半導體,它將允許開發以完全不同方式工作的新電晶體;它們不僅可以利用電子的電荷,還可以利用其自旋的能量,為創造更小、更快的電子元件提供了另一種途徑。
  • 原子尺度最小的無線電接收器問世!可放置在人體內
    哈佛大學科學家研製出了一種原子尺度最小的無線電接收器。    這個小型無線電裝置具有建立在原子尺度上的部件,使用粉紅色鑽石中微小的原子尺度缺陷。哈佛大學約翰·鮑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將無線電接收器的裝配件置於兩個原子尺寸的構件中,並且該構件能夠承受極端惡劣的環境。
  • 超薄隔熱材料問世:只有十個原子厚,或將顛覆便攜電子設備的設計
    如今,智慧型手機、筆記本電腦和其他電子設備在我們工作生活中的佔比與日俱增,我們對這些設備的使用手感也變得愈發挑剔起來。設備過熱,會讓人十分討厭,比如拿著燙手或者擔心家長摸主機查崗等。除此之外,設備過熱還可能導致一些元件發生故障;在極端情況下,甚至還可能導致鋰電池爆炸。
  • 二維材料外延生長的原子尺度機理:特性與共性
    此外,單個碳吸附原子在銅(111)上優先佔據表面下的位置,而碳二聚體更傾向於佔據表面上的位置。矽烯最早由理論預測,是一種具有高載流子遷移率的半金屬(semimetal),其能隙可調,有望成為未來電子學中有前景的二維材料。在矽烯中,矽原子主要以sp3雜化的方式形成具有弱翹曲的單原子層蜂窩結構,褶皺高度約為0.4 Å,與石墨烯sp2雜化的平面蜂窩結構不同。碳原子的sp2 雜化比sp3 雜化更穩定,而矽原子正好相反,因此,矽沒有與石墨結構對應的等價物,矽烯也不可能通過剝離方法得到。
  • 鐵電性及其發現歷史
    鐵電性與晶體結構對稱性:一般認為,物質在呈現鐵電性時的晶體結構的對稱程度要比其順電性時的對稱程度要低,也可以認為鐵電性來自於順電性物質的晶體結構的微小變形(Ferroelectric behavior of a material originates in the small distortion of
  • ​重大科學突破:實現最小核磁共振成像,能對單個原子成像!
    梨花女子大學基礎科學研究所量子納米科學中心(QNS)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世界上最小的核磁共振成像(MRI),取得了重大的科學突破。在與美國同事的國際合作中,科學家們用新技術來可視化單個原子的磁場。核磁共振成像作為診斷成像的一部分,在醫院中例行進行。核磁共振成像檢測的是人體中紡錘波的密度,紡錘波是電子和質子中的基本磁,傳統上,核磁共振掃描需要數十億個自旋。
  • 原子的範德華異質結構,能同時表現出鐵磁性和鐵電性?
    然而,如何提高多鐵材料的鐵磁性和鐵電性仍然是一個很大挑戰。現在由UNIST自然科學學院的Geunsik Lee教授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張翔(音譯)教授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範德華(VDW)力量可以用來解決這一問題,因此引起了相當大的學術關注。在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上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論證了實現二維異質多鐵材料新概念的可行性。
  • 納米科學:將微電子研究應用於未來及以後的原子尺寸!
    納米科學:將微電子研究應用於未來及以後的原子尺寸!這些潔淨室有高度精密的工具組成,由熟練的工程師和科學家團隊運營,他們在矽片之後花費時間處理矽晶片,並將其製造成集成電路的大腦電晶體和半導體器件。從這個角度來看,最新的智慧型手機只有其中一個有數十億個微型電晶體。然而,IBM Research的科學家團隊並沒有為今天的智慧型手機製造這些電晶體。相反,他們很好地關注未來 - 忙於試驗下一代計算晶片和設備的原型。
  • 科學家在原子尺度上發現電化學界面的動力學特徵
    美國能源部(DOE)阿貢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利用高精度材料科學和電化學相結合的方法,對析氧反應過程中驅動材料的穩定性和活性的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將指導電化學燃料生產材料的實際設計。"我們的解釋在原子尺度和宏觀尺度上消除了一些圍繞雜質對材料穩定性的影響的迷霧,"阿貢研究員Nenad Markovic說,他是實驗室材料科學部門的化學家。科學家們研究了一種被稱為氧化氫的電解槽材料,發現儘管電解槽的行為似乎完全穩定,但在原子尺度上,該系統是動態的。
  • 日本蝕刻矽金字塔並塗上鐵賦予磁性 可實現電子設備小型化
    蓋世汽車訊 超小型集成電路已經徹底變革了手機、家用電器、汽車以及其他日常技術,為了進一步讓此類電子設備小型化,實現高端功能,必須以三維方式可靠地製造此類電路。蝕刻矽以實現超精細3D形狀非常艱難,因為即使是在原子尺度上造成損傷也會降低設備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