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子薄磁性半導體誕生!製造電晶體,未來的計算機將可以更小
隨著智慧型手機、筆記本電腦和計算機變得更小、更快,它們內部控制電流和存儲信息的電晶體也變得越來越小,但是傳統的電晶體只能縮小這麼多。現在,史蒂文斯理工學院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一種新的原子薄磁性半導體,它將允許開發以完全不同方式工作的新電晶體;它們不僅可以利用電子的電荷,還可以利用其自旋的能量,為創造更小、更快的電子元件提供了另一種途徑。
-
85後科學家製造出世界上最薄的鰭式電晶體,突破半導體工藝
,以新型的原子層次製造路線突破半導體工藝,為後摩爾時代電晶體工藝尋找新方案。為尋找室溫本徵二維鐵磁半導體提供指導意義之所以選擇納米新材料這個方向,除了自身專業背景之外,更重要的是韓拯對科學一直抱有好奇心。磁性半導體器件有望將信息存儲和邏輯運算機集成為一個單元,實現存算一體以提高計算機的性能。該研究領域也一直被高度關注,《科學》雜誌也曾將室溫磁性半導體列為 125 項重大科學問題之一。
-
85後科學家製造出世界上最薄的鰭式電晶體,突破半導體工藝
所獲得的 MoS2 隧穿電晶體僅通過門電壓調控,即可實現具有不同功能的整流器件,包括 pn 二極體、全關、np 二極體、全開器件。這項工作首次將雙向可調的二極體和場效應管集成到單個納米器件中,為未來超薄輕量化、柔性多工作組態的納米器件提供了研究思路。
-
山西大學85後科學家製造出世界上最薄的鰭式電晶體,突破半導體工藝...
,以新型的原子層次製造路線突破半導體工藝,為後摩爾時代電晶體工藝尋找新方案。 為尋找室溫本徵二維鐵磁半導體提供指導意義 之所以選擇納米新材料這個方向,除了自身專業背景之外,更重要的是韓拯對科學一直抱有好奇心。 磁性半導體器件有望將信息存儲和邏輯運算機集成為一個單元,實現存算一體以提高計算機的性能。
-
碳基計算機時代來臨,首個完全碳基的電晶體金屬線被成功製造
碳基半導體時代的開啟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集成電路開始迅速發展,半導體製造工藝技術不斷提升,一小塊晶片上集成的電晶體數目不斷增加,摩爾定律穩步發展。進入21世紀,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晶片性能不斷提高,尺寸也在不斷變小上實現一次次的突破,以單晶矽為主的半導體集成電路已成為整個信息技術的強大支柱。
-
磁性細菌或可用於製造生物計算機
據美國《大眾科學》網站報導,隨著計算機元件變得越來越小,用傳統方法製造計算機變得越來越困難,這意味著製造出未來的納米硬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為此,英國利茲大學和日本東京農工大學的科學家正謀求磁性細菌的幫助。他們表示,能利用磁性細菌製造出與傳統計算機內的元件類似的微小元件,甚至能用這些細菌建造未來的生物計算機。
-
物理學最新成果:可以通過電學手段,控制磁性半導體中的磁性
物理學家現在已經證明可以通過電學手段控制磁性半導體中的磁性,為新型自旋電子器件鋪平了道路。半導體是信息處理技術的核心,以電晶體的形式,半導體充當電荷的開關,允許在二進位狀態0和1之間切換。另一方面,磁性材料是信息存儲設備的重要部件。研究利用電子的自旋自由度來實現記憶功能。磁性半導體是一類獨特的材料,可以同時控制電荷和自旋,有可能在單一平臺上實現信息處理和存儲操作。
-
革命性的計算機技術:金屬碳電路元件可在更快,更高效的碳基電晶體...
圖片來源:UC Berkeley圖片由Daniel Rizzo提供 碳金屬線是用於碳基計算機的完整工具箱。 基於碳而不是矽的電晶體可以潛在地將計算機的速度提高並降低一千倍以上的功耗(想想一部手機可以保持數月的電量),但是構建有效的碳電路所需的工具集仍然不完整。現在。
-
全球首次,中國科學家製成高速電晶體,有望終結半導體矽晶片時代
我們所說的集成電路指的是採用特定的製造工藝,把一個電路中所需的電晶體、電阻、電容和電感等元件及元件間的連線,集成製作在一小塊矽基半導體晶片上並封裝在一個腔殼內,成為具有所需功能的微型器件。所以科學家一直想用新材料來代替矽,科學家認為,新材料的突破將對整個半導體行業進行大洗牌,終結整個以矽為核心的半導體時代,並且可能帶來第四次工業革命。
-
電晶體的改進將使柔性塑料計算機成為現實
來源:RDECOM 日本國立材料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透露,在製造可用於製造柔性,薄如紙的計算機屏幕的電晶體的過程中,應該很快會做出改進。 科學家們回顧了光敏有機場效應電晶體研究的最新進展;包含有機半導體,放大微弱的電子信號並發射或接收光的設備。
-
世界最小電晶體問世
這項最新研製的新型電子電晶體比之前32納米矽材料電子電晶體小3倍,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研究人員科斯特亞·諾沃舍羅夫說,「這種電子電晶體可用於任何半導體製造。」他和另一位合著作者將該研究報告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電子電晶體形式的邏輯門可加強計算處理能力。根據摩爾定律,每隔24個月,集成電路上的電晶體的數量將翻番,從而不斷提升計算機性能。
-
Science:首個完全碳基的電晶體金屬線被成功製造
,為碳基計算機的製造奠定堅實的基礎。金屬線就像計算機晶片中用於連接電晶體的金屬通道一樣,將電晶體中的電子從一端傳導到另一端,作為計算機的基本組成部分,電晶體也因此得以實現半導體元件的互連。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團隊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研究如何使用石墨烯納米帶製造半導體和絕緣體。
-
電晶體發明與誕生及發展歷程詳解
UART的發明是由于貝爾自己需要將一個電傳印表機(Teletype)連接到一個PDP-1,需要將並行信號轉換為串行信號。貝爾於是設計了一個使用大約50個獨立部件的電路。這個想法被證明是受歡迎的。當時威騰電子公司(Western Digital)是一家製造計算機晶片的小公司,它設計了單晶片版的UART。
-
新型超薄磁性半導體:打造新一代自旋電子器件和量子電子器件!
Cornelissen)創新近日,美國斯蒂文斯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款原子級薄度的新型磁性半導體,用這種磁性半導體可以開發出一款以全新方式運作的新型電晶體。這種電晶體不僅可以利用電子的電荷特性,也可以利用電子的自旋特性,從而為創造更小更快的電子器件提供了一種替代性方案。這項新發現於2020年4月份發表在《自然通信(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
-
世界最小1nm電晶體誕生
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使用新材料,將電晶體的製程從 14 納米縮減到了 1 納米,相關論文已在《科學》發表。這一研究展示了目前世界上最小的電晶體,推翻了此前認為無法製作出小於 5 納米柵極的看法。但是,這仍然只是一種概念證明,距離切實可用的產品還有很長的距離。
-
電晶體發展歷史
來源:內容由公眾號半導體行業觀察(ID:icbank)原創,謝謝。 得益於電晶體的出現,才有了如今電子產品的昌盛。因此,電晶體也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發明,它的出現為集成電路、微處理器以及計算機內存的產生奠定了基礎。自電晶體誕生到如今,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電晶體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電晶體之父與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為矽谷半導體帶來的晶片功勞
肖克利猶如具有神力的摩西一般,劈開紅海,將半導體的薪火從美國東部帶到了還在初興階段的加州西海岸,然而自己卻沒能真正「踏入」自己的應許之地。儘管肖克利的半導體實驗室,並沒有在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中留下過任何關鍵性成果,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通過一些篇幅來闡釋下矽谷之所以從此誕生的因果緣由。
-
如何制出尺寸更小的電晶體?
類似DNA的材料可以製造出尺寸更小的電晶體。 過去幾年中,研究人員在實驗室環境下已成功製成小至幾納米的電晶體,下一個目標是製造出原子大小的電晶體。 普渡大學(Purdue)葉培德的研究小組試圖利用比矽更薄的材料來製作尺寸更小但性能更高的電晶體。
-
1nm電晶體誕生 摩爾定律未終結
(很難想像 1 nm到底有多小?以人類的髮絲作對比,後者寬度僅為約 5 萬納米。)計算機技術界長時間都遵循著摩爾定律,為什麼現在人們開始懷疑它不能持續下去了呢?根據物理定律,5 nm被認為是傳統半導體柵極線寬的極限,這大約是當前市面上高端 20 納米柵極電晶體的 1/4 。而如果電晶體太小,分布太集中,就可能會產生量子隧穿效應,這將為晶片製造商帶來嚴峻挑戰。
-
未來計算機晶片由人類細胞製造?科學家:可3D構建 體積更小運行效率...
未來計算機晶片由人類細胞製造?這些細胞可以使用微小的蛋白質結構來移動和保持他們的形狀,讓未來的計算機體積變得更小。未來,細胞或將成為晶片製造的主要來源。英格蘭西部大學一個科學家團隊計了一種使用細胞骨架製造計算機晶片的方法,成功利用蛋白質支架使細胞成形。細胞骨架是由蛋白質製成的微小支架,可使細胞形成並幫助它們移動。